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战略国防科技工业永远在路上
——国防科技工业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综述
2015-01-09冀中仁
■ 冀中仁
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战略国防科技工业永远在路上
——国防科技工业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之路综述
■ 冀中仁
65年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在“国家战略”的征途上拼搏奋进,在推动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结合的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中,取得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系列辉煌成就。回顾65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决遵循“国家战略”,执行国家战略,国防科技工业永远在路上!
65年前,随着经过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00多年的孕育而诞生的年轻共和国,充满着生命的激情而走向世界,100多年的强国梦想开始充满希望而走向现实。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选择了向世界强权说“不”的强国之路。在100多年动乱的废墟上重建共和国经济,在世界强权封锁中建立起共和国的国防科技工业。
作为国家战略性高科技产业,国防科技工业已成为我国国防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直接扮演着引领技术发展和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角色。国防科技工业的特殊职能和地位作用,决定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建设发展必须忠实遵循国家战略。
在经历65年的风风雨雨,把各国发展先进经验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共和国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几代领导人经过探索与实践,相继制定了“军民兼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铺就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之路。65年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在“国家战略”的征途上拼搏奋进,在推动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单一军品结构向军民结合的军民品复合结构的战略性转变中,取得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系列辉煌成就。回顾65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坚决遵循“国家战略”,执行国家战略,国防科技工业永远在路上!
“四个时期”清晰地刻画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建设发展轮廓,“一穷二白”艰苦创业,实行战略重点转移,“背负沉重的翅膀”起飞,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在“风霜雪雨搏激流”中迎来“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中国军转民一路走得好艰辛
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国核工业创建60年之际指出,60年来,几代核工业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事实上,核工业的创建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发展的一个缩影。
新中国的成立,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在我国百废待兴情形下,带领我国人民“燃烧激情”,掀起社会主义建设高潮。面对西方强权对新中国进行政治封锁、经济禁运和军事扼杀,挺起民族的脊梁,在极度薄弱的基础上建成了独立自主、专业门类齐全、相对完整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
国家国防科工局副局长徐占斌撰文指出,这一时期,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军工和民用工业都强调两套本事,在军事工业中练习生产民用产品的本事,在民用工业中练习生产军事产品的本事。1957年3月,国务院就制定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方针。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摸索军民结合发展道路,组织生产了一百多类、上千种民用产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战略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防科技工业大举实施 “军转民”。作为亲历者,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前理事长于宗林回忆当初军工企业转产民品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防科技工业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转移,军品生产任务大幅度减少,使许多军工企业,特别是一些停缓建的三线军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困境。为解决生存问题,不少军工企业被动地开始“军转民”工作。当时,民品的发展基本上是饥不择食,碰到什么就干什么,采取不厌其小、不厌其烦、不厌其杂的“漫天撒网式”的发展方式。由于饥不择食,碰到什么干什么,缺乏长远眼光和统筹规划,盲目性很大,上的产品大都是低档大路货,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不少产品上得快、下得也快,当时发展的民品技术含量较低,除个别产品生存下来外,绝大多数都失败了。
第二阶段是计划引导、主动开发阶段。“军转民”步履艰难的状况引起党中央的高度关注。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军转民”工作。如,实施了“军转民”专项技术改造计划,集中安排了三批“军转民”技改项目;实施了三线调整搬迁,凡是搬迁的企业均安排了民品;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军工企业主动开发民品,推动民品的发展;召开全国军转民工作会议,总结推广民品发展的经验。在上述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各军工部门从本行业实际情况出发,普遍都制定了“军民结合”发展计划,使“军转民”由无序自发阶段进入到了计划引导、主动开发阶段。
第三阶段是同国民经济发展开始融合阶段。为了使“军转民”能更好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融合,发展的民品能更好地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1986年7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调整了军工管理体制,将原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改为由国务院直接领导,为将军工企业发展民品纳入国家的统筹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创造了有利条件,初步解决了国防科技工业在上层管理体制上长期存在的军民分离的弊端。为使“军转民”能真正纳入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之中,1989年4月,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联合成立了三委军转民联络组;召开了全国“军民结合”工作会议,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军民结合”工作的10条措施。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了《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关于进一步推进“军民结合”工作的请示》,为“军民结合”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使我国的“军转民”进入了同国民经济发展开始融合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军工经济开始转向同时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发展轨道,长期形成的军事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不断向民用领域转移,企业的经营管理与运行机制不断改善,军工企业民品得到了快速发展。
90年代初,我国正面临着国际上军事高技术化,战争由常规武器装备战争向高技术战争转变;国内经济市场化,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由于国防科技工业的转型滞后于国民经济的转型,不能适应新时期武器装备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许多矛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比如,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不适应军事斗争的需要,老旧装备能力严重过剩,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国民经济总体上看,军民分割、自成体系、低水平重复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从国防工业内部看,部门封闭,工厂按产品专业设置的状况也未从根本上转变,集约化生产程度还比较低;军工全行业处于“高维持、低产出”的状况,经济效益差;管理上没有优胜劣汰,四个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缺乏必要的竞争。
说起这段经历,国家国防科工局相关业务司司长龙红山也感慨万分。他说,90年代末以来,在实施“两大攻坚战”的同时,在军转民过程中进一步突出了主线,更加注重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在能力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将军工能力根植于国民经济基础之上。
这一时期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体来说,国防科技发展对国家科技进步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标志性成果,一大批原材料、元器件、一些关键工艺技术同步实现了突破,带动了一大批民用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带动引领作用。
同时,我们的军工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军工集团的产业经济结构可以用三个三分之一来概括,即军品产值占1/3,军工高技术产业(含四民)产值占1/3,其他民品产值占1/3。
在“军转民”过程中,生存的压力、严峻形势迫使一些企业背水一战,终于闯过难关迎来柳暗花明的新境地。如中国兵器工业凌云集团的军转民案例就颇耐人寻味。这个曾经面临边缘化,无军品、无民品、无资金,陷入生存困境的三线兵工企业,胸怀凌云壮志,背水一战挺进民品市场,实现了浴火重生;历经30年磨砺锋刃,铸就“四项第一”技术颠峰,在行业内异军突起、华丽转身;勇于担当兵器工业高科技国际化使命,成功收购德国凯毅德公司,使兵器工业集团在汽车门锁制造方面拥有了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优质产品、高端客户以及成熟的研发体系,打造了兵器式战略性海外并购成功案例,以“有抱负、负责任、受尊重”价值追求和自身显要的技术、市场、战略地位,成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十二五战略”重点打造的若干个百亿级子集团之一。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一批军工项目的关停并转,也留下了一些发人深思的教训,原中国航空工业部飞机局局长胡溪涛近日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十分痛惜地说:“当年如果‘运十’没有停止开发,也许中国现在是世界一流的航空工业大国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坚持国家主导,在国家智库的鼎力支持下,政府集思广益做好顶层设计;部门做好政策引领、思想引导,军地合力下好军民融合一盘棋
1.刻意做好思想引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思路清、方向明。作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主管政府部门,国家国防科工局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以政策引领为推手,以举办活动为抓手,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领;搭讲台、摆擂台、建展台、筑平台,举办相关活动,就进一步做好军民融合式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集思广益。
2015年7月16日,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期间,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论坛也同时举办。这次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层次高、范围广、主题鲜明,政府、国家顶级智库权威专家、军队以及军工单位、民营企业家代表、国内数十家新闻媒体记者等近600人齐聚一堂,在这个高端讲台上发表真知灼见,介绍推动军民融合的做法经验,深入研讨新形势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举措,共商军民融合发展大计。与会专家就军民融合往哪里“深”,深度融合的着力点在哪儿,军民融合战略深度发展的重点难点等问题形成一系列共识。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代秘书长邱国新在论坛总结中指出,当前,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新的形势和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创新思维作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助推器,以创新的行动做军民融合的先行者。
2.积极营造政策环境
为了更好地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范围的程度和水平。近十年来,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制订、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2005年2月25日,国务院首次发布了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为“非公36条“)。
——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实施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管理条例》、《关于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的若干意见》、中央军委颁布和实施了《装备条例》、《装备科研条例》、《装备采购条例》、《装备维修工作条例》等; 总装备部制定下发了《装备采购计划管理规定》、《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管理规定》、《装备采购方式与程序管理规定》。
——国家保密局、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联合颁布实施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管理办法》。
——国防科工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资委发布和实施了《关于推进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指导意见》。
——国防科工委( 国防科工局)颁布和实施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实施办法》、《民用部门军品配套科研生产许可证管理实施细则》、《武器装备研制生产标准化工作规定》、《军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国防科技工业产业政策纲要》、《军品出口管理清单》、《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
——国家环保部、总后勤部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环境保护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度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3.政策助力,硕果满枝
——展厅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业集团公司相隔不远。他们研制的神舟飞船和“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实现了中国人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梦想,不断刷新中国高度和中国深度。
——预警机、我国首台太赫兹安检仪、牧羊人-2000空管系统;液晶面板和模组、“白细胞”操作系统、熊猫机器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两“兄弟”的展品,讲述打破中国“缺芯”“少屏”困境的上下求索。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旗下中国久远牵头研发的万瓦级激光拦截系统——“低空卫士”被业内誉为重点场地、大型活动的安保“利剑”。这款低空安保装备能在5秒内精准拦截半径2公里、360度空域的“低空、慢速、小型”肇事航空器。
数字看变化,近年来在国家战略驱动下,国防科技工业在引领国家科技创新、推动国民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2008年至2014年,国防科技工业获授权发明专利年均增长率比全国年均增长率高26个百分点;国防科技工业总收入年均增速高出国民经济年均增速约6个百分点;以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推广应用为例,对矿产能源、电力、城市建设等多个产业的辐射拉动作用显著。
据统计,“民参军”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从准入数量来看,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单位中,基本是三个三分之一,即军工单位占1/3,民口企业占1/3,民营企业占1/3,其中民营企业增长趋势明显。从军品产值来看,2009-2013年,民口单位(含民营)军品产值占比从11.6%提高到13.4%,增速比军工集团平均水平高4个百分点。从承担任务层级看,已从低端配套提高到关键分系统及整机层面,部分与现行体系内军工形成了竞争态势。
此外,随着近年来国家政策的逐步放开,军工集团资产证券化步伐明显加快,上市的业务已由最初的民品、军民两用产品向军品拓展,涉及的单位已由放开能力单位扩展到保留能力单位,资产层级已从通用设备设施、辅业资产向总装测试等军工核心资产深入。截至2013年底,军工集团公司控股或实际控制的境内上市公司已达82家,资产证券化率达到了37%,其中航空工业和船舶重工集团已达50%左右,社会资本不断渗透。
总之,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总体情况,诚如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徐占斌,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开幕式的主题报告中所言,经过几十年来的努力与实践,国防科技工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在支撑武器装备升级换代的同时,对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据统计,2008年至2014年,国防科技工业增加值逐年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增加值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年均增速约6个百分点。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8.3%,同期国防科技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3.9%。2015年,国防科技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高达15.5%,远高于国家工业6.4%的增长速度。在当前传统经济增长点乏力的情况下,国防科技工业的稳步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作出了积极贡献。
军民融合未有穷期,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发展格局,推进我国军民深度融合,执行国家战略任重道远,国防科技工业永远在路上
历史上,军事技术长期领先于民用技术。但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人类开始进入以信息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技术革命时期。目前,发达国家的军事专用技术比重已不到15%,而军民通用技术超过80%。在科技和军事双重革命的驱动下,军民融合成为时代洪流。
研究资料显示,由于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军民融合还存在不少矛盾困难,突出表现为体制障碍难破除,军民两大系统各自为政、建设脱节;融合机制难构建,军地资源配置优化不了、效益不高;利益藩篱难打破,军地各方积极性有限,融不了、融不好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国防大学公布的《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表明,目前我国的军民融合度只有约30%,处于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大战略任务,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对统筹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远见卓识。
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军民融合是一种国家行为,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必须以国家主导的利益驱动机制作保证。如何让军民融合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程度更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要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
贯彻总书记指示,推进军民深度融合,以国家研究机构、权威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国家智库建言献策:
优化领导管理体制。军民融合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涉及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关系到军地双方、各个系统、诸多领域、众多部门,涉及军地各有关部门的重大利益格局调整,迫切需要加强融合发展的统一性和协调性。需要将目前与军民融合发展直接相关的管理协调机构,如“国家国防动员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委员会”“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军队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中央军委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导小组”等机构,整合为一个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对军民融合的全面领导、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
做好融合顶层设计。“十三五”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据悉,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解放军战略规划委员会已经开始研究编制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三五”规划,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已着手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要着力解决制约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升融合层次。
完善领导体制机制。在国家层面推动建立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制定相关重大方针政策,加强战略规划和指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强军地之间跨领域跨部门的沟通协调,理顺工作关系,明确责任分工,推动工作落实,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
强化战略规划指导。将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规划纳入国家规划管理体系和军队建设规划计划体系,组织编制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十三五”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同步论证、有效衔接。指导地方做好“十三五”军民融合发展规划的编制,促进地方经济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加强规划实施、政策落实、项目建设的督导检查,建立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机制,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和执行力。
深化拓展融合领域。实现军民融合由单一领域向多领域的拓展,推动形成军民深度融合的基础领域资源共享体系、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国防动员体系等。加快海洋、太空、网络等战略新兴领域的军民融合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若干个国家级军民融合改革创新示范区,探索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快出台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的政策文件,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重大举措。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按照事权规范建立专门资金渠道,落实军民融合发展的资金保障。拓宽资金渠道,研究设立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投资基金,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放大政府投资效应,加大社会融资力度。加强军民融合法治保障,在国家层面加快军民融合立法进程,做好现行有关法律法规的废止、修订工作;充分发挥地方立法作用,研究制订有关法规制度。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政府部门明确思路加强引领。7月16日,出席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开幕式暨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致辞时,许达哲强调,“只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才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达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
许达哲指出,国防科技工业是天然的军民融合载体,是军民融合最重要的领域,必须坚持寓军于民的正确方向,植根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融入国家"大安全、大防务"体系中,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中,着力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国防科技工业要积极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需求对接;推动军工开放,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促进军民科技相互支撑和转化,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发展军民融合产业,助力结构优化升级;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家外交战略,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
许达哲针对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提出六点设想:
——完善体制机制。推动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顺畅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相统一的工作运行体系,系统完备、衔接配套、有效激励的政策制度体系。
——扩大军工开放。发布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目录,放宽准入限制,合理界定并逐步缩小许可管理范围,充分利用优质社会资源,不断提高军品研制生产外部配套率和民口配套率。
——加强资源共享。发布《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民参军技术与产品推介目录》《军工关键设备设施开放共享目录》,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推进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试验设施等向社会开放服务,推进军民融合集成电路制造工程。
——促进产业发展。积 极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相网+”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核能、航天、航空等典型军民结合产业,调整优化船舶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特种化工、电子信息、 智能制造、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以及“大安全、大防务”产业。
——推动军地合作。促进军工经济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 重点抓好与军工大省、研发能力和制造能力强的地区、对国防科技工业重视的省份的战略合作,形成具有特色的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服务国民经济。发挥军工辐射带动作用,支撑“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结合“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布局,支持军民融合创新企业发展,统筹谋划军民结合产业布局,落地一批军民融合 重大的发展项目。
笔者感言,作为国家战略,军民融合是一种国家行为,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必须以国家主导的利益驱动机制作保证。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正处于攻坚期,主体多元,利益交叠,关系复杂,必须按“需求牵引、国家主导”要求,找准国家、军队、企业利益的契合点,找准国企、民企利益的契合点,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忠实执行国家战略,国防科技工业任重道远;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国防科技工业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