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民融合论坛主题发言

2015-01-09徐占斌

中国军转民 2015年8期
关键词:国防科技军工军民

■ 徐占斌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军民融合论坛主题发言

■ 徐占斌

本次论坛以“凝聚共识,交流共享,探讨新形势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及政策措施,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主题,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共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计,非常有意义。我受论坛主办方的邀请和达哲局长的委托,就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交流一下初步认识。我发言的题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主要谈三个方面的体会。

各位领导,同志们:上午好!

很高兴参加由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主办、各军工集团公司和中物院协办的“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论坛”。本次论坛以“凝聚共识,交流共享,探讨新形势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思路及政策措施,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为主题,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关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共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计,非常有意义。我受论坛主办方的邀请和达哲局长的委托,就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交流一下初步认识。我发言的题目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主要谈三个方面的体会。

一、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走过了光辉历程,取得了巨大成就

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最早提军民结合,就是针对军工领域的。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三个时期,目前已进入深度融合发展的第四个历史新时期。

(一)第一个时期: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开始建立自己的国防工业,基本形成了独立自主、专业门类齐全、相对完整配套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这一时期,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军工和民用工业都强调两套本事,在军事工业中练习生产民用产品的本事,在民用工业中练习生产军事产品的本事。1957年3月,国务院就制定了“平战结合,军民结合,以军为主,寓军于民”的方针。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在实践中摸索军民结合发展道路,组织生产了一百多类、上千种民用产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做出了贡献。但是,到改革开放前,国防科技工业民品的所占比重尚不足10%。

(二)第二个时期:改革开放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防科技工业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方针,开始实施大规模“军转民”。这一时期,军工行业利用富余生产能力和人员大力发展包括汽车、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机械电子产品和轻工产品,形成了一定规模,对解决由军品订货锐减带来的军工企业生存困难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军工集团民品产值所占的比重提高到1999年的77%,原有的一些军工企业退出了军品领域。

(三)第三个时期: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到十八大前。随着世界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和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军工发展步入快车道,武器装备升级换代,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军工经济规模快速增长,结构不断优化。这一时期,国防科技工业深入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方针,更加注重军民结合产业发展,初步建立了一个“小核心、大协作、寓军于民”的国防科研生产体系,由军民结合迈向军民融合,核心重要能力立足军工、配套能力立足国民经济的格局初步显现。

(四)第四个时期:十八大以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从战略高度和发展全局,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加快形成多领域、全要素、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由初步融合进入深度融合的历史新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军队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是科技创新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武器装备研制取得重要成果的同时,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分专项为代表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取得标志性成果,将我国的科技创新水平推向了新的高度。同时,一批原材料、元器件、一些关键工艺技术同步实现了突破,带动了一批民用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相关领域技术进步,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带动引领作用。2008年至2014年,国防科技工业系统获得国家科技奖168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6项,占全部16项的37.5%;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5项,占全部15项的1/3。核工业建设集团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技术水平世界领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望成为世界首座商用第四代核电站;船舶重工集团“蛟龙号”促进了我国深海装备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在我国深海勘探开发、海洋工程服务和海洋权益维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科技集团“魂芯一号”数字信号处理器、电子信息产业集团的核心基础芯片自主可控FPGA的研制成功,缓解了我国在高端元器件依赖国外的问题,为我国重大装备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二是军工经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制造业的发展中发挥着先锋和骨干作用。在国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20项重大工程中,国防科技工业就涉及9项。核工业集团的华龙一号是我国采用国际最高安全标准自主设计的第三代核电机型,国产化率达到95%,对于推动核电“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航天科技集团高分二号卫星的研制和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遥感卫星进入了亚米级“高分时代”,在国土资源监测、矿产资源开发、交通设施监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中航工业集团研制生产的新舟60系列飞机,累计确认和意向订单超过270余架,累计交付客户超百架,不仅在国内支线航空上实现规模化运营,还在非洲、亚洲、南美洲与大洋洲等二十多个国家的近三百余条航线上运营;船舶工业集团的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打破了先进国家在该领域的垄断,对于确保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提供了重要装备保障,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0%;兵器装备集团的长安逸动CS35发动机平台掌握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2012年投产以来,累计销售超56万台,实现产值超过50亿。

第三是国防科技工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转变,军民结合产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在军品任务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军工集团民品产值占总产值比重基本稳定在70%-80%之间,其中一半是军工高技术产业产出。“十一五”以来,民品产值年均增速为17.6%,远高于同期军品收入增速,成为支撑军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各军工单位充分发挥军工高技术优势,服务国民经济发展,涌现出一批有规模、有水平、有效益、有影响的军转民产品。如航天科技集团利用火箭发动机燃烧传热、流体控制、特种材料等技术成果,成功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2014年实现年销售收入12.3亿元,市场占有率达70%;航天科工集团的3000马力大功率液力变速器,是目前世界上输入功率最大的双变一体行星排式液力变速器,国内首创,技术水平国际先进,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该类装备核心传动装置的国产化问题;兵器工业集团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套装备,实现了大型锻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改变了我国重大装备和关键材料受制于人的局面;中物院科学试验用离心机,打破先进国家技术垄断,成功应用于土木工程、抗震减灾、能源开发等领域,有效填补了国内多项技术与产品空白。

第四是“民参军”范围不断拓展,国防科技工业植根于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开放发展格局进一步显现。目前取得军品科研生产许可证的单位共2415家,其中传统军工单位只有773家,仅占32%;民口单位已有1642家,占比68%,其中民营企业984家,近41%。中科院系统70多个研究所、国内一批高校和民口科研单位承担了大量基础、关键技术攻关和材料、基础件的配套,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国防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五是军工经济与时俱进,持续快速发展。优质产能和高端装备加快“走出去”,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军民融合不断深化,初步实现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兼容发展。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为8.3%,而同期国防科技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3.9%。今年以来,国防科技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达13.7%。在当前传统经济增长点乏力的情况下,国防科技工业的稳步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作出了积极贡献。

第六是政策环境逐步优化。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和军队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一些列政策措施,推动军民融合不断深化。发布实施2015年军民融合专项行动计划,启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十三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实施军用技术推广专项计划,发布首批国防科技工业知识产权转化目录。各地政府和军工集团公司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推进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对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当前,各主要军事国家展开的科技和军事竞争,实质是对国家安全和发展主导权的争夺,是国防科技实力乃至整个国家工业基础能力的博弈。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军事安全、核安全、太空安全、科技安全、海洋安全、网络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和支撑力量。强国必须强国防,强军必须强军工。国防科技工业要积极适应国家总体安全观需要,由武器装备的主要提供者向服务国家大安全、大防务转变。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质是要更好地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将国防和军队建设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使二者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充分利用,达到经济建设国防效益最大化和国防建设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应当认识到:

一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客观要求。我国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加快创新的时代,各强国军民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推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最大限度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可使国防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丰厚的物质技术支撑,也可使经济建设从国防建设中过的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使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和兼容发展。

二是实现由大向强跃升的战略抉择。应对国内外各种压力和挑战,实现转型升级,跨越陷阱、拐点,迫切需要通过军民融合,凝聚各方力量,实现军民相互借力、相互促进。

三是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关键举措。习总书记指出,国防科技工业要“坚持军民深度融合,紧紧抓住机遇,不断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努力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工体系。”长期以来,国防科技工业在支撑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同时,积累了大量先进技术,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实力提升,根植于国民经济发展武器装备的条件进一步具备。国防科技工业既属于国防建设范畴,又属于经济建设领域,一方面要坚持寓军于民,植根国家科技和工业基础,发挥全社会各领域、各行业优势资源的作用,形成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保障经济有效的国防建设。另一方面,要切实发挥国防科技工业人才、技术和能力优势,深入贯彻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动军工高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发展,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习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体制缺乏、政策法规和运行机制滞后、工作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距离中央要求和各方面期望尚有不小的差距,潜力和作用发挥不够。主要表现在:

国防科技工业对国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军工技术转民用的比例还不高,军转民形成的产业规模还偏小,军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不够,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民参军”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一般配套和传统领域多,新兴和关键领域少;军民资源共享水平不高,一些大型的科学测试仪器、实验验证设施、重大生产设备利用率不高,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必须要按照问题导向原则,大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切实履行好“支撑国防军队建设、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荣职责,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物质技术支撑。

三、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真抓实干,大力推动

我理解,军民深度融合就是逐步将国防工业基础与民用工业基础融为一体,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军民一体化,形成“既能决战沙场又能纵横市场”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系。要突破思维定式,改变传统习惯,打破路径依赖,推动理念创新,坚持战略和问题两个导向,把握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大需求,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抓住改革和法治两个关键,努力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的发展路子。

一是以顶层设计为统领,加强体系谋划。国防科工局已启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统筹谋划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融合发展格局形成。这个规划不同于以往的发展规划和行业规划,关键在“融合”二字上,而且要深度融合。要通过研究和制定规划,进一步明确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目标、方向和重点,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制定相应的配套保障政策。一是要与国家总体战略相适应,着眼在安全与发展相统一,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统一。二是要与时代发展特点相适应,定位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体系效能,优化体系结构,抢占未来制高点。三是要与阶段性特征相适应,主动适应新常态,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需求牵引、市场导向,加快形成新状态。据我们了解,一些军工集团公司和省份也在编制军民融合发展规划。我们希望这些规划编制要做好与国家有关规划的衔接,同时,军工集团与各地方的规划也要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形成体系,确保规划可操作、可落实。

二是以推动军工开放为突破口,吸纳全社会优质资源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一要大力推进军品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精干军工主体,推动一般能力的寓军于民,面向全社会所有涉军企事业单位,健全“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二要合理界定许可管理范围,放开可通过市场调节且对国家秘密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影响不大的产品,充分吸纳社会优质资源进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新的许可目录将在原有基础上减少60%以上的许可。三要推动军工企业扩大外部协作配套,推进军品科研生产竞争,不断提高外部配套率、民口配套率。四要建立涉军企事业单位信誉等级评价制度,形成对各类企业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一视同仁的制度性约束。五要拓宽社会投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军工企业改组改制和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建设,加快提高军工资产证券化率水平,大力推动资本层面的“民参军”。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三是以加强军民互通为重点,大力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体系,提高军民资源共享效益。一要大力推进军民供需信息对接,推进军民信息、技术成果等资源的互通和共享。目前,工信部与国防科工局共建的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网站已开通运行。二要加快构建军民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军工重大实验设施等开放,发布共享目录清单,推进资源共享,打造创新联盟。对于新建军民通用重大试验设施,要加强军工内部统筹和军民联合论证和统筹,避免重复。三要进一步加强军民科技资源互相支撑和转换,鼓励军工企业采取技术转让、合作开发、二次开发等方式,推进军工高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开展民用技术成熟度评价,鼓励军工采用先进适用的民用技术。重点是标准体系的相互转化,目前国家标准26000余项,军标11000余项,各自独立、自成体系,急需加强融合。

四是以大力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为抓手,助力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要进一步完善军工技术解密和国防知识产权权益归属和利益分配制度,使军工技术转化有动力、有条件、有渠道。二要在继续大力发展民用核能、民用航天、民用飞机、民用船舶等典型军民结合产业的同时,鼓励军工单位发挥技术、能力和人才优势,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特种化工、高端装备制造、能源环保、新材料等国民经济急需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参与非战争军事行动、信息安全、反恐等产业发展,推动军工为国家大安全、大防务服务。

五是以加强军工与地方合作为主要途径,促进军工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规划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衔接,突出特色和比较优势,统筹谋划军民结合产业布局。鼓励军工集团公司与地方政府加强战略合作,支持军工单位通过联合开发、新建企业、资本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重大项目,带动地方就业和创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力度支持先进军工技术转化转移,推动军工高技术产业化发展。

六是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依托,推动国防科技工业“走出去”。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深化核、航天、军贸等领域的对外合作,推动军工企业、优质产能和中国装备“走出去”,以军贸带民贸,推动国内企业参与海外能源、资源开发以及国际工程承包,积极促成高端装备出口,扩大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双边关系,形成以军带民、以民促军的良好局面。

最后,感谢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和各军工集团、中物院共同举办这次论坛和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成果展。期待论坛能深化认识、凝聚共识,推动军民融合更好更快发展。祝论坛和展会圆满成功!祝大家健康愉快!

猜你喜欢

国防科技军工军民
美国国防科技集成创新初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区域国防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与培育
军民融合 新引擎
军工品质 行创未来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雄安新区 河北军工新未来
顾帅圻:将“军工范儿”进行到底
军工版“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