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淞沪抗战研究述评*
2015-01-09魏延秋
□魏延秋
一·二八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沉重打击日本侵略军的首战,是中国局部抗战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在中华民族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倍受学界重视。梳理这一课题的研究现状,有助于研究的继续深入。
一、关于南京政府对日政策问题研究
南京政府对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态度及方针政策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过去的研究成果多侧重对南京政府不支持、不援助第19路军抗日的揭露。曾有学者认为,第19路军抗战是蔡廷锴等违抗南京政府不抵抗命令的结果。对此,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对南京政府在淞沪抗战中的积极表现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给予了肯定。①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著作有:周天度、郑则民:《中华民国史》,第三编第二卷有关部分,北京,中华书局,2002;杨奎松:《中国近代通史》,第八卷有关部分,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余子道、张林龙:《一·二八淞沪抗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代表性的文章有:杨卫敏:《国民政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载《军事历史研究》,1992(4);张俊:《南京政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载《军事历史研究》,1992(4);金再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一·二八事变的方针》,载《历史研究》,1992(3);余子道:《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与淞沪抗战》,载《军事历史研究》,1992(1);左双文:《一·二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1)。学界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有学者对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事变时南京政府方针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南京政府的不同态度,源于保护自身利益、对日战略意图的错误估计以及国际社会、人民呼声等多种因素,最终形成了南京政府在一·二八事变中妥协和对抗相交织的态度与政策。②陈积敏、张同侠:《论“一·二八”事变期间国民政府对日政策——兼与九一八事变对日政策比较分析》,载《宜宾学院学报》,2009(9)。有学者从南京政府对一·二八抗战指导方针以及与坚持抗战的第19路军关系的变化脉络着手,客观评价了南京政府对一·二八抗战的政策和指导作用。③张俊:《南京政府与一·二八淞沪抗战》,载《军事历史研究》,1992(4)。有学者从这期间南京政府的对日谋和活动出发,剖析“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的本质及历史作用,指出,淞沪抗战始终处于南京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政策和“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对日政策之下,它的对日妥协谋和活动贯穿事变始终,受此制约和束缚,这也是一·二八淞沪抗战最终遭致失败的深刻根源。①余子道:《“一面抵抗、一面交涉”政策与淞沪抗战》,载《军事历史研究》,1992(1)。有学者把一·二八事变作为南京政府对日方针复杂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来剖析南京政府一·二八事变的方针,以此弄清淞沪抗战前南京政府对日方针的演变规律及实质。②金再及:《南京国民政府对一·二八事变的方针》,载《历史研究》,1992(3)。也有学者认为,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导致在对日政策问题上始终存在抵抗还是妥协这两种方针的斗争。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势力占据上风后,表面作出誓死抵抗的方针,实际真正用意仍然是伺机与日妥协。因此,当第19路军奋战之时,蒋汪等向第19路军施压,并向日本密探妥协。也正是他们这种局部抵抗的方针,决定了一·二八最终失败的命运。③张衡:《略论一·二八抗战期间国民党内的和与战之争》,载《民国档案》,1992(1)。
综上所述,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南京政府关于实行“一面妥协、一面交涉”政策的历史演变、本质以及对淞沪战役的影响,指出南京政府实行这一政策是出于自身统治利益、内部派系矛盾、复杂国际背景、中日关系状况等多种因素而做出的一种选择。
二、关于一·二八抗战中的作战研究
(一)关于战役起因。当前学界一致认为,这场战争是由日本方面主动挑起的,这一点并无争议。而关于这场战役究竟是因何而起存在不同的观点。综合学者研究成果,日本挑起这场战争,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1.转移国际社会的视听,即掩护其侵略中国东北和策划成立伪满洲国的侵略行为,持此观点的学者较多,这也是日本方面挑起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④张铨:《一·二八淞沪抗战及其意义》,载《史林》,1992(1);马仲廉:《一·二八淞沪抗战述论》,载《抗日战争研究》,1992(1);孟庆梓:《一·二八事变停战原因浅析》,载《邢台学院学报》,2003(3);张北根:《日本发动上海“一·二八”淞沪战争的原因》,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6);余子道:《抵抗与妥协的两重奏——一·二八淞沪抗战》,159页,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2.从政治背景看,主要是为了打击上海的抗日活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运动沉重打击了日本在上海的贸易,上海的民众反日活动此起彼伏,这直接危害了日本在上海的利益。⑤马仲廉:《一·二八淞沪抗战述论》,载《抗日战争研究》,1992(1);张北根:《日本发动上海“一·二八”淞沪战争的原因》,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6);金道林、马淑培:《略论一·二八上海事变》,载《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一·二八事变是日本海军与陆军争功的产物。日本海军被日本陆军在中国东北取得的所谓辉煌战绩所刺激,成为日本海军挑起淞沪战争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⑥张北根:《日本发动上海“一·二八”淞沪战争的原因》,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6)。
(二)关于参战部队问题。有学者梳理了一·二八抗战中国军队的人员损失、典型战例、殉国群体和伤亡官兵情况。⑦洪小夏:《一·二八淞沪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国军将士》,见《淞沪抗战纪念馆扩建暨淞沪抗战史研讨会论文集》,93~101页。也有学者对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由各阶层民众自发组成的义勇军进行了认真考证和研究。对各支义勇军队伍的名称、人数、领导者和组成,以及义勇军的主要活动、特点、参战的重要意义等进行了梳理分析,并指出义勇军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发挥了多方面的作用。⑧邓一帆:《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义勇军》,见《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陈列改造暨淞沪抗战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50~62页。
(三)关于一·二八淞沪抗战的伤亡数字。学界存在不同观点。有学者统计,日军伤亡3000余人,中国军队伤亡1.3万余人,中国人民群众伤亡和失踪共计2.1万人。⑨马仲廉:《一·二八淞沪抗战述论》,载《抗日战争研究》,1992(1)。有学者考证,日军死伤3184人,我军伤亡14801人,平民伤亡可能达1万—2万人。⑩金道林、马淑培:《略论一·二八上海事变》,载《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也有学者统计,中国军队伤亡14100万人,占参战部队总人数的25.1%。日军伤亡3100余人,中国军方则估计日军伤亡在1.2万—1.3万人⑪朱华:《两次淞沪抗战军事得失之比较》,载《上海党史研究》,1995(S1)。。学界对这一数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四)关于海军部队未参战问题。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中国海军始终置身事外,遭到全国人民的普遍声讨和谴责。对这一问题,学界各抒己见,但有一个共识,就是在海军的不抵抗行为及之后的事件处理中,国民政府都难脱其咎。有学者对战后的声讨海军风波进行了全面再现,同时指出,海军方面要求对所有指控查明真相,而当时的国民政府无意主持公道,实际上就是放弃了整建海军以备抗日的努力,最终使海军在国防中的地位和声誉遭到重创。①苏小东:《一·二八淞沪抗战后的声讨海军风波》,载《军事历史研究》,2008(3)。也有学者多方面对一·二八事变爆发时海军不抵抗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不能把海军不抵抗的原因归咎于海军内部少数人的“媚日”与“卖国”。海军的不抵抗行为,是在长期积累下来的战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的高压政策下不得已而为之,不应受到过多的责备。②马俊杰:《一·二八事变中的中国海军》,载《抗日战争研究》,2003(1)。
(五)关于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重要意义。虽然淞沪抗战以失败告终,但对于此战的伟大意义,从始至终得到充分肯定。此役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最典型之抗日战役,亦为中日两国有史以来最具规模之陆上战役。”关于淞沪抗战的重要地位:一是鼓舞了中华民族卫国御侮的民族精神,加速了中华民族的政治觉醒,中国的政治环境由此发生了转折,大大树立了中国抗日军人的军威,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③金道林、马淑培:《略论一·二八上海事变》,载《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二是打击了日本军队,这不仅是第19路军决死斗争的结果,也是上海各界人民、全国同胞、海外华侨全力支援的结果,是民族凝聚力转化为抵抗侵略的战斗力的结果,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凝聚力。三是此役迫使南京政府在抗日态度上向前迈了一步,为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和全面抗战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精神基础。④张铨:《一·二八淞沪抗战及其意义》,载《史林》,1992(1)。
三、关于一·二八淞沪抗战相关领域的研究
(一)关于抗日救亡运动。淞沪抗战,在当时有力荡涤了弥漫全国上下的不抵抗主义和民族悲观主义,大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推动了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空前高潮的形成。其中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有学者对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行了探讨,指出虽然中国军队以失败告终,但中国军民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奋起抗争的悲壮之举,是伟大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⑤唐莲英:《一·二八淞沪抗战与爱国主义》,载《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5)。一·二八抗战动员了社会各界的参与,⑥广东省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淞沪烽火》,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此书是论文集,有多篇文章是关于民众对战役支持的文章,涉及各个领域,包括税警团、邮工、复旦大学学生义勇军、上海市民义勇军、地方维持会、海外华侨以及何香凝等。此外,关于各界救亡运动,《新四军与上海》(张云主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研讨会论文集中也有相关论述。主要有:海外华侨不仅精神上积极鼓励第19路军抗战,捐款捐物支持祖国抗日军民,开展国民外交和各种抵制日货活动,⑦张永汀:《略论华侨对“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贡献》,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3)。而且还组成华侨义勇军,回国参战杀敌;⑧沈立新:《海外华侨与淞沪抗战》,载《学术月刊》,1985(9)。以地方精英为主要成员的上海市民维持会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成功地进行战时动员,承担起支援前线战士、稳定后方秩序的全面任务,为第19路军以弱势兵力抵抗装备精良的敌人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很大影响;⑨白华山:《地方精英与上海抗战——以一·二八事变期间的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为例》,载《史林》,2007(4);刘建武:《一·二八事变后国际联盟的调处活动评析》,载《抗日战争研究》,1994(3)。上海童子军,作为一支奇特的队伍,广泛参与各种阵地及后方服务。⑩孙玉芹、张露红:《上海童子军与一·二八抗战》,载《兰台世界》,2010—04(上)。此外,一些学者把关注点放在了新式传播媒介对战争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上。其中,《申报》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唤起民族新觉醒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①徐煜、向开斌:《〈申报〉与一·二八事变》,载《民国档案》,2006(3)。而以上海广播电台为代表的民营电台,发动媒体动员,开创战况新闻播报,形成了与听众互动关系的动员方式,启动物质动员和精神动员,呈现了支援抗战、弘扬抗日救亡时代主题的动员效果,展示了广播动员整合社会资源的效应。②汪英:《传媒动员与一·二八淞沪抗战——以上海广播电台为个案的考察》,载《军事历史研究》,2007(3)。
(二)关于国际社会与一·二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远东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也是影响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重要因素。因此,国际社会中各个大国所持态度,也是一·二八事变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一是国际联盟的作用问题。③刘建武:《一·二八事变后国际联盟的调处活动评析》,载《抗日战争研究》,1994(3)。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到中日《淞沪停战协定》签字前这段时间,国际联盟在解决中日冲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对日态度较为强硬了一些,使日本在国际上处于孤立地位,也配合了中国军民的上海抗战。但国联在调处一·二八事变过程中,割裂了上海问题与东北问题的连带关系,任由日本在东北扩大侵略,最终因无法制止日本的侵略而一蹶不振,形同解体。二是美国对一·二八事变的态度。④吴景平、赵哲:《评美国对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的态度——兼析“史汀生主义”的提出及局限性》,载《抗日战争研究》,1993(3)。一·二八事变后,美国仍不愿意直接卷入中日之间的军事冲突,但又怕在华权益受到威胁,因此对日采取了“史汀生主义”的立场,既不承认日本侵华行径及其后果的合法性,又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制止侵略,这其中既有积极因素,但也有消极作用,美国只能自食其果。三是作为老牌殖民地国家的英国对事变的态度变化。研究者指出,一·二八事变发生后,英国为防止在华利益受到破坏,相比九一八事变更趋积极主动,⑤王宇博:《英国与一·二八事变》,载《江苏社会科学》,1993(6)。在一·二八事变的平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有学者认为英国在对事件处理上运用国际关系准则来规范其利益,其中包含着传统殖民主义观念与现代国际关系准则的交织与冲突。⑥王立诚、吴金彪:《一·二八事变与英国对中日冲突的立场冲突》,载《安徽史学》,2003(6)。
(三)关于淞沪抗战的人物研究。蔡廷锴、蒋光鼐是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的主要人物,研究主要围绕这二人在指挥第19路军参战实践展开。以宋庆龄、何香凝为代表的国民党革命派在支持一·二八淞沪抗战中作出了巨大贡献。⑦仇晓瑜:《再忆宋庆龄——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80周年》,载《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2(1)。有学者对史量才领导上海地方维持会在一·二八抗战中发挥的巨大贡献进行了专门的分析阐述。⑧刘椿:《一·二八抗战中的史量才》,载《钟山风雨》,2005(4)。此外,学者对陈铭枢在淞沪抗战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指出他在淞沪抗战中实际起了主持、领导和组织的作用,第19路军为中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作出了杰出贡献。⑨陈海春:《广西名将陈铭枢与淞沪抗战》,载《人物春秋》,2006(3)。
(四)关于日军战争罪行的研究。战争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破坏是毋庸置疑的。尽管一·二八淞沪战役只持续了三个多月,但也给上海造成了巨大的战争灾难。有学者从上海闸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入手,从战前和战后的比较中探讨了包括一·二八战役在内的日本侵略对中国现代化的破坏,指出其不仅中断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还直接导致了该地区的长期沉沦。⑩蔡亮、苏智良:《日本侵华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破坏——以上海闸北为例》,载《民国档案》,2006(4)。有学者以金融业为切入点,指出战争对上海这个工商业金融中心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整个信用体系面临崩溃。为此,金融界被迫进行金融改革,被迫将冲击转变为动力。⑪姜伟:《一·二八战火与上海金融界的变革》,载《南京师大学报》,1995-03。战争也对文化业造成致命打击。有学者以商务印书馆为例,论述了社会文化遭受的劫难和后果。①王小平:《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国民政府善后工作述论》,载《民国档案》,2014(2)。还有学者对战后国民政府的善后工作进行了述论,而善后工作的艰难复杂也折射出战争对淞沪战区的破坏巨大。
四、关于一·二八与八·一三淞沪抗战比较研究
19世纪30年代发生的两次淞沪抗战都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具有独特地位的重要课题,都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都发生在作为经济中心的上海,又都是中日双方间的军事较量,因此,一些学者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
有学者从军事得失方面对两场战役进行了比较分析。②朱华:《两次淞沪抗战军事得失之比较》,载《上海党史研究》,1995(S1)。指出两场战役虽然有着基本相同的国际背景,但国内政治背景迥然不同;两次淞沪抗战的军事力量对比也有一定差别,虽然八·一三抗战从主观条件来说相对优越,但战绩却逊色于一·二八抗战,作战部队的伤亡率及敌我双方的伤亡比也高于一·二八抗战,两次战役不可同日而语。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军事指挥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作用两个方面的直接原因导致的,而更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是蒋介石错误的政略对战略的干扰。有学者通过战争准备、国民政府对日态度、国共关系、战争结果及影响等方面的比较,指出国民党由被动抗战到主动抗战、国民政府逐渐抛掉对日和平幻想、国共两党从对抗到合作,并走上全面抗战是一个随着形势发展而演变的过程。③汤梓军:《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比较研究》,载《深圳大学学报》,2005(5)。也有学者从九一八到一·二八和七七到八·一三的历史发展脉络上,对一些看似巧合相似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揭露了日军发动这两次战争有预谋有计划的侵略本质,而国民政府也一步步由妥协发展到抵抗,由小抵抗发展到大抵抗、由被动抵抗发展到主动抵抗这样一个演变的历史过程。④张振鹍:《从九一八、一·二八到七七、八·一三》,载《抗日战争研究》,1992(1)。
两次淞沪抗战在全国抗战中都占有突出地位和起着推动全国抗战的巨大作用,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重大贡献。有学者专门就两次淞沪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作用进行了详尽的比较。⑤金立人:《两次淞沪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作用》,载《上海党史研究》,1995(S1)。认为,“一·二八”是第一次日本向中国本部的进攻,是全面侵华的尝试,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卓有成效地抗击侵略者,挫败日本全面侵华的尝试,也是上海地区第一次实现全民抗战,并充分显示全民抗战的威力。而“八·一三”是日本灭亡中国独霸东亚的步骤,是中国开始实现全国性抗战的标志,改变了世界对中国抗战态度,是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两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有共同点也有差异性。⑥余子道:《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两次淞沪抗战之比较研究》,载《上海党史研究》,1995(12)。
有学者从上海对抗日战争的贡献的角度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一·二八和八·一三均是上海抗战的重要内容。两次抗战本身就是两次重大的抗日救亡运动。上海作为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不论是在局部抗战时期,还是全面抗战时期,都在抗日战争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贡献。而这两次抗战后随之而来的两次抗日救亡运动,可圈可点。⑦汤梓军:《一·二八和八·一三淞沪抗战比较研究》,载《深圳大学学报》,2005(5)。
在对两次抗战进行比较的同时,有学者提及到了中国共产党在其中作用的发挥情况。一·二八抗战时期,由于蒋介石顽固坚持其内战政策,围剿苏区、镇压民主力量,严重限制了中共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影响。而至八·一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发挥了巨大威力,成为整个抗日战争的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