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地位作用

2015-01-09朱姝璇

军事历史 2015年3期
关键词:东江纵队敌后华南

□ 朱姝璇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也称华南抗日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活动于广东(含海南岛)和广西①在全国抗战期间,日军曾两度入侵广西,第一次是1939年11月中旬,至次年11月30日全部退出广西;第二次是1944年9月,至1945年8月17日全部退出广西。由于广西抗日人民武装发展时间较晚,数量较少,一般意义上讲,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主要以广东地区发展起来的人民抗日武装为主。境内的多支人民抗日武装的统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人民武装。在抗日战争后期,这些人民抗日武装逐渐发展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广东省琼崖游击队独立纵队、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以及桂东北、桂东南、桂北、柳北等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

在八年全国抗战中,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始终孤悬敌后,长期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络,没有集中统一的军事领导机构,无法实施统一有效的指挥和行动;没有广阔的游击区和巩固的抗日根据地,根据地之间几近隔绝,各部队只能在狭小的地域里独立作战,无法实施大范围迂回机动作战;游击队各部成立时间较短,除琼崖纵队由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外,其余都是在日军入侵华南后新组建而成,人员少、装备差,缺乏实战和建军经验,且得不到八路军、新四军的直接配合和支援,无法形成大兵团作战的整体合力;部队地处国民党统治势力较强地区,时常受到日、伪、顽军夹击。就是在这样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中、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纵横转战于两广地区,有力抗击了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进攻,积极推动了华南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为坚持敌后抗战、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抗日战争史和人民军队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一、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开辟的敌后战场是华南抗战的重要战场,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关内领导的三大敌后战场之一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国民党战场和解放区战场。”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10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由国民党军队所担负的正面战场和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所担负的敌后战场,既相互依存又相对独立,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显著特点。华南敌后战场是华南中共组织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开辟敌后战场战略决策,领导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所开辟的战场,范围包括广东省的东江、珠江三角洲、海南岛、粤北、粤中、雷州半岛、潮汕平原、韩江流域、西江流域、港九等及广西省的部分地区。

华南敌后战场的形成晚于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全国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迅速挺进华北、华中敌后,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开辟了独当一面的广阔的敌后战场。与上述两大敌后战场不同,全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华南敌后战场才逐渐形成。1938年10月,日军在广东大亚湾登陆,继而侵占广州及广东沿海的海口、汕头、湛江等大中城市和交通沿线。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国民党守军一触即退,致使大片国土丢失,华南民众陷于日军的铁蹄之下。为挽救华南危亡,华南中共组织遵照中共中央“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立即发动群众,组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奔赴抗日前线。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部分爱国官兵也在正面战场进行了奋力抵抗。对此,1944年6月22日,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在延安与中外记者参观团的谈话中介绍道:华南抗战初期,日军约有3个半师团、2个独立旅团,合计4个半师团,共8万人,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约抗击了1个师团,占22%,国民党军抗击了3个半师团,占78%。其中,在广九沿线,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抗击了70%的日军;在广州、从化、三水地区,抗击了30%的日军,“此外尚有海南岛的全部敌人,均为共产党所抗击,未计算在内”。②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606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随着日军调整对华方针和政策,对国民党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停止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重点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华南敌后战场,国民党军队对日军作战日渐消极,由与共产党合作抗日转为积极反共。除发动三次反共高潮外,华南国民党军还多次对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进行围攻,并勾结日、伪军,企图彻底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日、伪、顽军的夹击下,毅然担负起华南抗战的重担,先后发展为7个纵队,人数增至2.8万余人,活动范围遍及广东70余县和广西部分地区,华南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华南抗战的重要战场。为挽救太平洋战场的颓势,摧毁盟军在中国华东、华南的空军基地,1944年4月18日,日军向正面战场国民党军发动了贯穿华北、华中、华南的打通大陆交通线作战,并进行了打通广九铁路战役,以巩固其广州、香港两个中转站。国民党军在日军的攻击下除少数战役进行了较激烈的抵抗外,大多数一溃千里。很快,中原沦陷,长沙、衡阳、韶关相继失守。此时,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为凸显。对此,《美亚杂志》于1944年7月专门发表《东江支队与盟国在太平洋的战略》一文,指出:“中央军显然不能阻止这一猛攻”,而只能把希望寄于“盟国的胜利”和“在敌后作战的游击队”,东江纵队“对于盟军将来在华南沿海作战具有极大重要性”,与其“建立密切的工作关系……对于我们将来进攻日本的胜利,已具有头等的重要性了”。①《东江纵队与盟国在太平洋的战略》,载《美亚杂志》,1944年7月。1944年9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译载。

据延安《解放日报》1944年8月17日报道,仅东江纵队1944年上半年与日伪军较大的作战就有148次,粉碎敌人千人以上的“扫荡”5次,50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扫荡”10次,共攻克敌人据点10个,破坏公路377里、铁路70里、桥梁12座、碉堡13座、军车2辆,毙伤日军440人、伪军560余人,俘伪军764人,伪军反正144人,缴获迫击炮1门、重机枪4挺、轻机枪12挺、手提机枪3挺、掷弹筒4个、步枪703支、短枪135支、刺刀58把、子弹40000发、无线电台一架、望远镜4副。②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东莞抗日实录》,75页,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据不完全统计,抗日战争时期,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日伪军作战共3000余次,毙伤日、伪军9265人,俘虏3749人,受降1665人;毙伤顽军5288人,俘虏2042人,受降155人。总计歼灭敌人22114人,缴获枪(炮)6700支(门)。③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1卷,574页,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同时,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抗击和牵制了日伪军15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和盟军的对日作战。

在熊熊的抗日烈焰中,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成为华南抗日战场的中坚力量。其开辟的华南敌后战场发挥了独当一面、影响全局的战略作用,逐渐上升为华南抗战的重要战场,成为与华北、华中齐名的三大敌后抗日战场之一。对此,中共中央高度评价:自广州沦陷后,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全体指战员在华南沦陷区组织和发展了敌后抗战的人民军队和民主政权,至今已成为广东人民解放的旗帜,使我党在华南政治影响和作用日益提高,并成为敌后三大战场之一”④《东江纵队志》,510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3。。朱德总司令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论解放区战场》的报告中,将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指出:“八年来,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民军队——八路军、新四军、华南抗日纵队,和敌人进行了空前英勇的、残酷的、可歌可泣的胜利战争,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解放区战场是由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纵队所创造起来,并负起独特的作战责任的”⑤《朱德选集》,136、14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二、巩固了华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推动了华南抗战的全面开展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解放斗争。国难当头之际,只有全民族团结起来,在爱国主义基础上达成最广泛民族团结,筑起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才能战胜日本侵略军。华南中共组织及其领导下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积极发展进步力量,团结争取中间力量,鼓励和打击顽固力量”的统战方针,对国民党广东当局、地方实力派及国民党爱国将领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为推动和发展华南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华南抗战中,针对日军大举入侵华南的严酷形势和华南偏于南隅,远离中共中央、八路军和新四军抗战环境的特殊性,华南中共组织根据自身正处于恢复期、暂处寡弱的情况,及时抓住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广东当局、地方实力派以及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政治态度变化,以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统战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统战对象主要有:广东国民党上层、各地国民党驻防军、国民党中层地方实力派、国民党爱国将领以及有进步倾向的民众抗日武装。可见,华南中共组织在华南抗战中的统战对象所涉及的层面较为广泛。

在统战过程中,华南中共组织高举抗战旗帜,审时度势,灵活运用各种统战策略,通过公开或秘密的方式,发展、巩固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起各阶层各界人民群众的抗日团体,有力地发动了群众,壮大了抗战力量,从而推动了华南抗战形势的不断发展。

第一,华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缓和了国共敌对情绪,减轻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的军事压力,促进了华南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高涨。随着日军的步步紧逼和顺应全国抗战的潮流,华南地区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华南地区派系复杂的国民党当局基本出现一致抗日的“开明”局面。新的政治形势促使华南地区出现了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新局面,广大民众纷纷行动起来,抗日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此起彼伏、蓬勃兴起。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为华南地区中共组织的恢复和建立奠定了基础,华南地区中共组织的有力领导则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新的阶段,为全国抗战初期广东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的建立创造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第二,华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激发了国民党友军的抗日热情,推动了国民党友军抗日。华南中共组织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最普遍地推动友党友军进步”的方针,积极开展对国民党友军的争取工作,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有效地争取到部分爱国国民党官兵的理解和支持,打击了反共顽固势力,促进了国民党友军的抗日。在华南抗日初期,为争取和帮助余汉谋部坚持抗日,中共广东省委乘其拟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之机,派部分党员到第4战区政治部开展工作,在该部建立中共支部,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共产党的影响,团结队内进步青年。第4战区司令长官部战时民众动员委员会成立后,中共广东省委积极团结余汉谋、谌小岑、左恭、钟天心等国民党实力派,以公开合法的名义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而后,又派部分战时工作队加入第12集团军组织的政工总队,继续团结、教育群众,发展中共组织,巩固国共合作,对团结国民党军队坚持抗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诚如张文彬在1940年3月7日的《广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彼等年来艰辛工作,也确使十二集团军整顿到恢复战斗力,支持一年来主阵地上之作战,提高了部队与民众间的团结及余在广东的威信”①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0),85页,广东省内部刊印,1986。。国民党顽固派发动反共高潮后,华南中共组织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继续开展对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揭露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阴谋,得到华南国民党当局及其军队部分官兵的支持。1944年,东江纵队挺进粤北部队行至潖江时,遭到当地自卫团黄开山部奉命联同其他武装的围堵,情况危急。东江纵队挺进粤北部队及当地中共组织立即对黄开山部进行争取工作,使黄开山同意撤防,并公开劝谕:“地方团队只有抗日保家自卫的责任,决不应参加内战而自相残杀”②中共广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沦陷时期广州人民的抗日斗争(党史资料选编)》,297页,内部印刷,1985。。其他武装见此相继撤离,使国民党顽固派围堵东江纵队的计划破产。

第三,华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的建立创造了有利条件。华南抗战初期,华南中共组织多次提出“利用合法形式,发动组织抗日武装”的指示。而后,华南中共组织充分利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合法条件,争取国民党当局的支持,以公开合法的形式组织和发展人民抗日武装。华南抗战伊始,华南中共组织利用国民党当局组建自卫团的有利时机,发动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主动加入各地的自卫团中,争取掌握队伍的领导权,以此作为锻炼军事骨干和筹集人民抗日武装的途径之一。华南中共组织在各地建立起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后,为利于生存和发展,又经过统战工作,取得公开合法的番号。这些以统一战线形式出现的人民抗日武装,始终坚持了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和独立自主原则,保证了部队更名不变色。华南人民抗日武装取得合法番号后,不仅使初生的革命力量摆脱狭小、孤立的处境,获得扩大政治影响和发展壮大的有利条件,更有利于在广大敌后独立自主地宣传、动员民众,创建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同时,华南中共组织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还利用合法名义,派部分人员加入国民党当局及军队举办的军事训练班,进行军事学习。而后,还自己举办了一批军事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为组建、扩大人民抗日武装积蓄了力量。

在建立、巩固华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华南中共组织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积极开展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工作,直接配合和支援了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作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直接配合盟军对日作战。日军侵占香港后,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相互配合,从陆上和海上打击敌人。东江纵队港九大队在香港与日军周旋了3年8个月,袭击香港启德机场,切断广九铁路,破坏日军的海上运输,极大地牵制了日军的有生力量。1944年冬,琼崖纵队积极开展破坏日军交通线作战,支援了盟军轰炸琼崖沿海日军基地作战。二是协助盟军收集情报资料。华南抗战中后期,鉴于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华南战场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盟军与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建立起一些联络站,用以搜集情报。1942年7月,英军对东江纵队提出合作要求。东江纵队随后组建情报站,布置了秘密交通线。1944年10月,东江纵队与美军合作,建立联络站,搜集了大量对日作战的情报,得到美军的赞许,认为所供情报“在质与量都非常优越……对美国战略部队在中国的组织的成功有着决定的贡献”(原文如此)①《华商报》,1946-03-28。。三是营救国际友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积极营救国际友人。据不完全统计,华南中共组织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共营救被关押在香港、广州及海南岛的美国、英国、苏联、印度、丹麦、挪威、菲律宾等国的友人共1160余人。仅1944年初至1945年初,东江纵队和琼崖纵队先后营救近40名遇险的英美军飞行员。对此,英军服务团负责人赖特写信给东江纵队领导人,称“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是不会做出什么工作来的”②黄作梅:《东江纵队的国际地位》,载香港《前进文萃》,第3辑,1946-06-10。。

三、为华南人民革命力量大发展和民主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

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不仅使华南共产党人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也为华南中共组织领导下的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及其群众抗日武装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华南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地方党组织最早的地区之一。自1921年春广州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华南中共组织积极扩大党群组织,领导当地群众开展工农运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在国民政府的残酷镇压下,特别是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华南中共组织和革命力量损失较大,工人运动和武装斗争逐渐走向低谷,只有少部分力量在失去党组织联系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武装斗争和地下活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以琼崖红军为例,在土地革命鼎盛时期,琼崖红军曾发展到2000人,建立起拥有100万人口的农村革命根据地。1932年反“围剿”失败后,琼崖红军仅剩几十人。至全国抗战爆发,全琼仅有共产党员600人,红军游击队200余人,革命力量十分弱小。全国抗战爆发前后,华南地区的中共组织处于恢复和重建阶段。随着日军南侵步伐的加快,在华南形势日趋严峻的促动下,华南中共组织开始筹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至1940年,陆续在东江、珠江三角洲、琼崖、潮汕、南路等地建立起小规模的抗日游击队。其中,只有琼崖人民抗日武装是由红军队伍延续下来的,其他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都是新建立的。

虽然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建立初期力量较小,但是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在取得对日、伪、顽军作战辉煌战绩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从广州沦陷至抗战胜利,东江纵队由初建时的几百人增至1.1万余人,成为华南敌后抗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先后建立了东莞大岭山、宝安阳台山、惠宝边坪山、江北罗浮山、北江东岸、惠东、陆海丰抗日根据地及港九、清(远)英(德)边、东江上游等抗日游击区,开辟解放区总面积约6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450万。珠江纵队从初建时期的100余人发展至2700余人,作战范围遍及珠江三角洲平原、粤中、西江、粤北及东江的广大地区,创建了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琼崖纵队由最初的300余人增至7700余人,此外还有县、区抗日民主政府基干队2000余人,不脱产的反攻预备队9000余人。其创建的琼崖抗日根据地约占整个海南岛土地的2/3和人口的近一半。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至日本投降前夕,成建制的部队有3000余人,其余游击队、民兵约有4000人。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从开始的20余人发展至230余人,开辟抗日游击据点400余个。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至抗战胜利时增至2000余人,在艰难复杂的斗争中建立了大南山抗日根据地和潮澄饶边、潮揭丰边、大北山等抗日游击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由最初的几百人迅速发展到1400余人,活动区域扩大到中区大部。在整个全国抗战过程中,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在敌后历经艰难险阻,浴血奋战,至抗战胜利,已发展成为一支拥有2.8万余人的坚强人民军队和30.6万余人的民兵队伍。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及其创建的抗日根据地,不仅是华南抗战胜利的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是共产党缔造的人民军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抗战伊始就义无反顾地挑起华南抗战的重担。正是活跃着这样一支劲旅,才能最广泛地发动群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华南战场上谱写出气壮山河的华彩篇章;才能极大地扩大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为华南的解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为了抗日民族解放事业和华南民众的利益,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其中琼崖纵队牺牲5600余人,东江纵队牺牲2500余人。①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广东地方史》,第1卷,574页。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发展建设史,是一部艰苦卓绝的斗争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建立的丰功伟绩,必将永载史册。

[1]中共广东省组织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广东省档案馆:《中国共产党广东省组织史资料》,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华南抗日游击队》,上册,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8。

[3]中央档案馆、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40),广东省内部刊印,1986。

[4]中共广州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办公室:《沦陷时期广州人民的抗日斗争(党史资料选编)》,广东省内部刊印,1985。

[5]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军事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6]广东省人民武装斗争史编纂委员会:《广东人民武装斗争史·第三卷:抗日战争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7]《东江纵队史》编写组:《东江纵队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8]琼崖武装斗争史办公室:《琼崖纵队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

[9]《珠江纵队史》编写组:《珠江纵队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研究部博士后、第二炮兵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理论教研室讲师

猜你喜欢

东江纵队敌后华南
东江纵队(红色上义)作品简介
华南风采
治癌,深入“敌后”包抄
记华南女院前三任校长
华南掠影
苏萌娜 初心不渝 情牵华南
临阳联队的敌后抗日斗争
东江纵队纪念馆(罗浮山)
述往事 思来者
敌后抗日游击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