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国防强盛经验探析

2015-01-09

国防 2015年4期
关键词:国防改革

喻 江

中国古代的国防,始于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历经4000余年,其间充满了盛与衰的交替:既有文明古国曾经的声威远播,也有不堪回首的屈辱,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国防遗产,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可以得出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一、国富是国防强盛的基础

自春秋战国始,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强兵之要,首在富国”的思想。如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管仲就说:“夫富国多粟生于农,……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1在那个时代,但凡有所作为、立志图强争霸的诸侯,如齐桓公、晋文公、秦孝公、楚庄公,莫不奖励农耕,发展生产。秦以降,汉、唐、明、清各王朝的前期都注意劝课农桑,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同时,采取兵民合一的兵役制度,从先秦的民军制、秦汉时期的征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到明时的卫所兵制,大多是平时为农,战时为兵。就连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也是“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这不仅奠定了国防的基础,也赢得了国家的强盛。反观宋朝,奢侈成风、“冗官、冗兵、冗费”2成灾,边用匮乏,终其300余年历史,外患几乎从未中断,直至被蒙古骑兵所灭,史称“积贫积弱”3,反映了宋朝经济危机同国防危机的内在联系。及至近代,清王朝在东西方帝国主义侵略下一败再败,国门洞开。究其原因,除了政治腐败外,也是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战胜落后的封建社会经济的结果。从另一方面看,国防建设规模过大,军事活动过于频繁,超过国家经济力量的承受极限,也将导致国弱受欺。秦始皇筑长城,民力征用过多,不仅是秦王朝“二世而亡”4的原因之一,也是匈奴乘中原内乱南下,造成汉初几十年北方边境严重危害的原因之一。隋炀帝三次征伐高丽,出兵号称200万,发民夫数百万运粮械,弄得民穷财尽,天下大乱,使得北方强敌吐谷浑乘机归复旧境,侵扰河西诸郡。唐玄宗时,面对弱敌,却驻屯大军,且鼓励边将生事邀功,屡屡轻易兴兵,空耗国力,弱化了国防。及至清朝,八旗兵从之初的“出则备战,入则务农”,到进入中原后的专吃军饷,不仅耗空国家,也动摇了国防根基。

二、政治清明决定了国防的兴盛

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一向将政治和国防并称,强调“文事武备”5“文治武功”6。追寻中国历史的足迹,每个朝代,当统治阶级处于上升时期、国家统一时,国防就强大;当统治者政治腐败、国土四分五裂时,国防就被削弱甚至崩溃。中国各王朝的国防史,大都呈现出一条由盛及衰、盛衰交替的波浪式发展轨迹,从春秋战国到秦汉至于盛唐,从中唐到两宋最后到晚清,基本如此。其间,虽然盛唐之前有两晋的糜烂,中唐以后有明、清中前期的振作,但整个封建社会的国防由盛及衰的基本趋势却没有改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从整个历史看,在前期,地主阶级是一个有着生命力的阶级,为巩固或扩大本阶级的权力和利益,常常采取措施缓和阶级矛盾,推动经济发展,积聚国防力量,启用军事人才,经略四方,威服宇内。当社会发展到中后期,地主阶级逐步没落、沉沦,视人民为“心腹之害”,把外敌当作“肢体之患”7。同时,统治阶级内部皇权与相权、皇权与将权等矛盾日益激化。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一方面,他们集中力量镇压农民的反抗;另一方面,他们置外患边防于不顾,终日自相残杀,将军队主要用于镇压百姓,不仅丧失了同敌国一决雌雄的战机,甚至丢失了看守国门的职能。

第二,每一王朝前期,统治者均有所作为,实行一些开明的政治措施,发展生产,加强武备,强化国防。如汉、唐、明、清等王朝,中期的君主一般尚能承借祖宗余威,维持边关无事。到了末期,历朝统治者承平既久,各种矛盾重新激化,使国防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至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中国封建社会走下坡路的时候创立的军功奇迹,是因为蒙古族正处于由部落社会向奴隶制国家的过渡期。蒙元势力的崛起同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主线并不相干,但同样是国家政治状况决定国防建设的明证。

三、重视励士及建立科学完善的军功奖励制度是国防兴盛的内因

中国古代国防的强盛与中国古代军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军人的命运,首先反映在下层军人命运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军功制度的盛衰之中。从春秋战国到两汉是古代军功制度的全盛时期。春秋初期,各诸侯国为争雄图霸,无不重视励士,建立系统的军功奖励制度。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或者为兼弱攻昧、统一中国,或者为抵御侵略、救亡图存,也无不竭力贯彻军功制度。

在此期间,楚国吴起和秦国商鞅所建立的军功制度最为著名。其鲜明特点是:军功同政治、经济利益和社会生活的尊荣相一致。奴隶如立有军功,就可以获得解放,上升为自由民。自由民和奴隶立有军功均可以获得爵位,受到擢升,就可以成为贵族或高级军官。立有战功者还可获得土地、住宅、财物、奴隶的赏赐,从而成为中小地主。与奖励军功相联系的是“激无功、罚有罪”。没有军功的人被迫在各种场合公开丢脸,兵士畏战避敌者或者降为奴隶,或者处以极刑,宗室(贵族)无功的一概剥夺名位、食邑,战败的同样施以重刑。最终,是军功制度实行最力、坚持最久的秦国,横扫六国,建立了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伟业。及至汉朝,军功制度延续,终其400余年之历史,沙场立功,杀敌封侯,往往成为有志青年的平生志愿。而因征战有功从一介平民擢升为大将军,如霍去病者,更是不乏其人。军功制度实施的结果,使两汉军队的战斗力十分强大。

中国古代军功制度的第二个兴盛时期是隋唐。族望和武功社会的变化集中反映了这一特制。东晋以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8,门阀世族制度盛行。大姓望族,童稚可封上爵;平民百姓,力战无由升迁。到代周灭陈的隋朝,就把代表世族制度的“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武功重新抬头。唐太宗出生于北朝,建功于疆场,对世族制度深恶痛绝,他奖励军功,贬抑世族,烧毁册记世族谱系与尊卑秩序的《氏族志》。从此,世族瓦解,军功显进,不仅平民百姓认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9,而且原先世族的子弟也积极投身军旅,寻求武功,唐初军队一时强盛无比。唐太宗遂夸耀:“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10

四、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先进是国防强大的条件

武器装备虽然不是战争胜败、国防强弱的决定因素,但却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唐王朝以前,武器装备的优劣对战争、对国防的影响主要反映在车、步、骑兵地位的变化上。春秋战国时,魏舒“毁车为行”11,大败戎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招募骑射之士,教习骑射之术而轻取中山国之宁葭,大破林胡和楼烦诸部。西汉初年,大修马政,加强骑兵建设,在此基础上,汉武帝大军出击,北逐匈奴,消除了边患,成就了不朽的武功。唐朝国势强盛,四夷咸服,这同“秦汉以来,唐马最胜”12关系甚大。

从宋朝到晚清之前,是冷、热兵器并用而以冷兵器为主时期。在此期间,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学习军事技术,运用新式装备最为成功,战果亦很辉煌。众所周知,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鄙视“腐儒伪学”,每占一地,虽往往大肆杀戮,但对于制造枪炮、火药的工匠、艺人、科学家却极力搜罗,给以较为优厚的待遇,使其发挥作用。并且 ,凡是为赢得战争所需要的武器装备,他们都力求拥有,并不分对象地认真研习并制造。为了攻城,他们向宋人学习火炮技术,大力发展炮兵;为渡江伐宋、渡海征日,他们又向宋人和高丽学习战舰制造,大力发展水军。蒙元创造了古代世界史上大规模学习与运用先进军事技术的奇迹。众多史学家指出,这是蒙古族军队所以能以少胜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铁蹄踏遍欧亚大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不断改革与创新是国防兴盛的原动力

国防兴盛与改革创新休戚相关。在中国古代国防建设的实践中,国防领域经历过多次改革,而这些改革都使国防建设得到了加强和发展。

中国国防历史上第一次改革,也是最深刻最彻底的军事改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军事改革,也是诸侯国社会政治大变革的组成部分。历次改革建立了全新的军事领导体制,改变了军队的编组形式,推动了新式兵种的诞生,建立了系统、全面的军功制度,造就了数不胜数的军事人才,使国防建设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社会思想的解放与争鸣,春秋战国时期兵家林立、兵书迭出,出现了军事理论的空前繁荣,为促进各诸侯国的国防改革和争战制胜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而最终赢得战争、统一诸侯,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的,正是改革决心最大、行动最彻底的秦国。2000多年之后,春秋战国时波澜壮阔的社会与国防改革仍令人叹服。

秦以降,重要的国防或军事改革还有:一是东汉安帝时汰兵买马,用裁减步兵节省的军费发展骑兵,加强了对抗匈奴骑兵的力量。二是隋文帝杨坚改革府兵制,授府兵以田产,改善了府兵的经济状况,扩大了兵源,加强了军事力量。三是宋仁宗时范仲淹推行新政,重振武备,使西夏臣服,宋朝北方边境一时安宁,后因宋仁宗动摇,范仲淹被罢免,新政被废除;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变法中与国防有关的内容是,改募兵制为民兵制、裁减冗兵、节省军费、改善装备,变法初步改变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后因大地主保守派的顽固反对,变法被废除。北宋两次改革都曾给国防事业带来生气,缓和了国防危机;而变法废除之后,宋贫弱之局日益严重,终于不可收拾。从汉至宋,各少数民族政权也都进行过一系列改革。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创立军政制度,统一军权,创建精锐的禁卫军,加强了吐蕃的军事力量;宋时,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改革军事领导体制,提高指挥效率,并组建新军,发展炮(石炮)兵,使西夏强盛一时,屡败宋军,等等。四是明穆宗整顿吏治,清理财政,增加军费,加强北部边防军事力量,后又适时改变对故元势力的和战策略,使边塞烽火平息,几千里长城线上“不用兵者二十年”。五是包含在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中的满清王朝国防改革,这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影响较大的改革,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防改革,恰好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两端。虽然这是一场很不彻底、最终失败的改革,但创建了一批采用大机器的兵工厂,建立了近代海军和新式陆军,开设了水师学堂和一些武备学堂,等等,这些举措对近代中国国防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不管是主动发起的也好,被迫实行的也好,改革创新始终是国防建设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原动力。

引文:

1.管仲:《管子》,137页,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2.李培浩:《中国通史讲稿(隋唐明清)》,13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

3.任应来:《国防史话》, 439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

4.张分田:《秦始皇传》,61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姜国柱:《兵学与哲学》,43页,辽宁,沈阳出版社,1993。

6.罗自立、程建维:《今古通鉴》第3卷,127页,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

7.朱玉泉:《李鸿章全书》,319页,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8.谢俊美、田玉洪:《中国官制史话》,65页,安徽,黄山书社,1997。

9.郭春鹰:《悠远的军魂:古代军旅诗词中的军人精神世界》,6页,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

10.谢俊美、田玉洪:《中国官制史话》,65页,安徽,黄山书社,1997。

11.郑福田:《中国将帅全传(中册)》,25页,北京,中国工商出版社,1997。

12.任应来:《国防史话》,185页,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国防改革
国防小讲堂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改革之路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