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连不要成为“五多”的“帮手”
2015-01-09郭勇
●郭勇
营连不要成为“五多”的“帮手”
●郭勇
现在,关于纠治“五多”问题的文章已经铺天盖地,各路高手都提出了一些解决新老“五多”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这些文章中,大部分作者认为“五多”问题的根子在上头,认为上级给基层安排的事情太多,基层疲于应付。“自上而下一级逼一级”当然是要不得的,同时还应该看到,“自下而上一级怨一级”也是不对的。一些基层营连在“五多”问题上当了“帮手”,应该在查找并解决自身问题上下功夫见成效。
一、不当作风漂浮者的“帮手”。现在,各级机关普遍重视“五多”问题治理,大军区这一级定时对各部下发的文电进行统计、讲评,应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上级下发文电的质量在不断提高、数量呈递减趋势。然而,现在基层部队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无论你文电是排山倒海还是急如火电,有的基层干部总结了一套应对文电的“绝招”——红头连夜先补会、通知赶紧贴公示、统计上报交文书。我们讲文电多的问题,主要就是反对“上级机关以下发文电代替工作落实”的工作方法和漂浮工作作风,如果我们基层党组织以这样的工作态度应对上级文电,恐怕是步了作风漂浮者的后尘,当了“帮手”,把应该落实在末端的工作做虚了。面对上级文电,营连一定要有一份担当,不能当甩手掌柜、“二传手”,该上会研究的要上会研究,要求传达到哪一级的文件绝不让一人漏网,该上报的东西主官一定要亲自把关。末端的工作最辛苦、最细致、最繁重,需要扎实的人、务实的人、勤快的人,营连主官要有这份责任和担当。
二、不当扰乱秩序者的“帮手”。用会议统一思想、解决问题、激励士气,作为我党我军的一种主要工作方式本身无可厚非。“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我党我军革命年代就已经认同的真理性认识。用检查评比激励先进、鞭笞后进、推动工作,这也是我们多少年来一直沿用的工作方式。开会、调研、检查、评比都是我们开展工作的重要方法,现在官兵之所以将它们列为“五多”问题怨声载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开展这些工作扰乱了基层正常秩序,而一些营连恰恰又是“帮手”。现在部队有一些不好的现象:上级开会,旅团提前10分钟,营又提前10分钟,连队再提前10分钟,到了班里班长直接喊一句“收拾一下准备开会”,层层提前,仿佛不提前就不重视、不提前就不正常;只要有调研组来,营连必做三件事,一是停止一切工作彻底打扫卫生,二是安排炊事班搞好伙食,当天伙食一定比平常好,三是集合大家统一口径“座谈不能乱讲,问卷不能乱写”;只要有检查组来,营连必做四件事,一是停止工作打扫卫生,二是搞好伙食,三是恶补文件资料,四是集合大家统一思想“检查不能冒泡,评比不能丢脸”。部分营连主官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正如一些官兵风趣地讲,“好像每次领导来都要检查卫生”“领导常来未必不是好事,至少大家吃得比平常好”。营连这样做,确实不应该骑驴找驴再到处找“五多”的症结了!营连要有一份坦荡,要敢于把基层最真实的一面反映给调研者,因为这是他们最需要的;提倡把单位建设最薄弱的一面谈出来,因为这是每一个领导都想努力帮助解决的。
三、不当破坏制度者的“帮手”。官兵之所以对“五多”问题嗤之以鼻,是因为“五多”破坏了制度,损害了官兵的权益,而一些营连正是“五多”破坏制度的“帮手”。一些部队存在一些很不好的做法:党委(支部)会议记录说改就改,目无党纪;只要有领导过来,就采取停止(推迟)休假、中途招回、中止休息等措施;只要参加上级活动,总要牺牲休息时间搞、加班加点练,仿佛不这样就体现不出重视和敬业。营连这样做,显然是破坏了制度,影响了内部关系。营连一级要善于搞好统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各级指示要求最终落实到末端还是靠营连。要做到统筹有据,靠制度抓,《纲要》怎么规定就怎么抓,这样就不会打乱仗;要做到统筹有理,充分发挥“三大民主”,寻找解决问题的“良方”“真经”,集大家智慧共同应对大事、难事;要做到统筹有情,充分体谅个人、家庭面临实际困难官兵的难处,不搞“一刀切“”一锅煮”,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内部关系。
【作者系新疆军区政治部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