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认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15-01-09石优兵

物理教学探讨 2014年10期
关键词:概念教学有效性

石优兵

摘 要:本文通过两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为教师转变对“课堂主体”、“概念教学”、“实验作用”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可能的路径。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主体;概念教学;实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0(S)-0026-2

1 缘 起

在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笔者聆听了初三两位老师的教研课,教学内容为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机械效率”一节,两位老师都把握了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但在处理上却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现将笔者听课后的几点思考呈现如下,以求教于同行。

2 案 例

教法1

1. 复习提问

问题1:

有几种简单机械?作用是什么?

问题2:

使用机械能省功吗?

2.新课教学

(1)出示例题:

现有三种情况下把重为50N的物体匀速提升2m,求:①克服物体的重力做的功;②拉力做的功。

(1)不用机械;

(2)用动滑轮;

(3)在不考虑绳重、摩擦和动滑轮重时用动滑轮。

学生计算,三位同学上黑板练习。师生分析三位同学的解答情况:错与对、解题的规范。

(2)学习机械效率

教师对比三位同学的计算结果,分析得出: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比不使用机械做的功多。从而讲解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的概念及三者的关系。明确使用任何机械不能省功,再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公式及几点说明。

通过机械效率公式的变形与学生一起分析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老师总结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尽量减少额外功,使用轻质的机械和加润滑油的方法减少摩擦;在机械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加所提的物重。

教法2

1.复习提问

复习:

做功的两个必要的条件;功的计算公式。

提问:

小明用动滑轮提升钩码时,手拉绳子做的功怎么计算?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又如何计算?它们相等吗?

2.合作探究

(1)再探动滑轮

教师引导:师生交流分析使学生明确需要测量的物理量及计算的量,并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明确实验中的操作的注意点。

分组实验:有几个小组的同学发现他们使用的动滑轮的大小与其他小组不同,还向老师报告了。学生们都能积极的动手实验,小组之间的分工配合很好,很快测出数据,进行计算并讨论交流。(有几组提供的动滑轮不同)

学生交流:手拉绳子做的功大于动滑轮对钩码做的功,使用动滑轮不能省功。在老师的引导下懂得:在提升钩码时,不仅要克服钩码的重力做功,还要克服动滑轮的重力、绳子的重力及滑轮的轮和轴之间的摩擦做功。

(2)学习机械效率

师生分析实验数据学习有用功、总功和额外功及三者的大小关系。老师讲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公式及几点说明。

出示例题,学生先练习,老师后启发、引导。

师生再分析实验数据,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各组学生由实验的三组数据很快得出:同一机械,所提物重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老师把使用不同动滑轮测出的实验数据投影,师生互动后得出: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

师生共同总结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尽量减少额外功,使用轻质的机械和加润滑油的方法减少摩擦;在机械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增加所提的物重。

3 评 析

这两堂课教学的过程从表面看目标明确、结构合理、重点突出,都能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教学过程衔接自然,学生的学习状态较好,目标的达成度高,完成了教学的任务。但这两种教法体现了两位教师的不同的教学思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对课堂主体认识的不同

教法1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系统知识的认知,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是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迅速扫除了学生认知上的障碍,学生在课堂获得知识的效率较高,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关注。教法2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去进行发现,进行探究式学习。重视了物理知识的获得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内在潜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对概念教学的认识不同

教法1的老师认为,物理概念是不需要探究的,只要让学生知道即可。在教学中注重对机械效率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影响因素的讲解,侧重知识点的教学。学生表面上是听懂了,由于缺乏形成机械效率的直观材料,其实还没有很好地认识机械效率的本质,还是一知半解的。教法2的老师认为,物理概念的教学是需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知道其形成的过程。通过实验的探究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机械效率这一物理量,通过实验的探究知道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物理。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理解了知识,使课堂真正达到高效,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3)对实验作用认识不同

教法1中,老师对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够,没有安排学生实验,也没有演示实验。物理学本身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学中每一个概念的建立、每一个定律的发现,都有其坚实的实验基础。学生的思维的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教师创设的实验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思维活动的重要外部条件。教法2中,教师设计良好的实验情境有利于学生生成物理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完成学习目标,有利于学生真正做到知识与能力、态度与情感的共进。教师应当切实加强物理实验,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做实验、做好实验,通过真感受获得真知体验,通过真体验提升学生真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已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这一理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把学生视为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更应看做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学习内容让学生以意义构建的方式参与认知过程中来,体现学习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历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努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才是提高物理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栏目编辑 刘 荣)

猜你喜欢

概念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如何提高高中数学作业有效性
问题式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的运用
刍议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对初中数学课程概念教学的求真与探微
漫谈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
阅读教学有效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