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敏与长安佛寺
2015-01-09陈小玮
陈小玮
终南山是汉传佛教的圣地,有“汉传佛教第二策源地”之称。
位于终南山中段的西安市长安区,著名佛寺有40多处。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中有四大宗派的开山祖师或发源地在长安。
周文敏退休后着手撰写《长安佛寺》。成书17年后,已79岁高龄的他又增订再版,以了赵朴初先生为他题写书名时对他寄予的那份期许。
“长安佛教历史悠久,寺庙广布,教徒众多。”见面落座后,周文敏这样对记者介绍说。
1989年,周文敏从长安县(现西安市长安区,下简称长安)统战部正部级调研员职位上离休。在任时,他写过一些长安佛寺的文章,给报刊投稿被刊用,其中有两篇还被中国宗教学会的《法音》杂志采用。
离休后时间充裕了,周文敏决定写一本较为系统的书来介绍长安佛寺。一年后,《长安佛寺》出版。
2008年,新版《长安佛寺》出版,周文敏无意中给自己的八十大寿献了一份大礼。
与佛寺结缘
周文敏在县统战部工作时间累计长达近20年,而且是“三进统战部”。
“1958年,我被调进县委统战部任副部长,主持工作。”但周文敏在统战部只工作了一年,全国进入大跃进时期,统战部被撤了,理由是“马上进入共产主义了,阶级被消灭了,统战谁呀?没必要存在了”。
1961年冬,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政府要团结各阶层人士共度难关,又恢复了统战部。周文敏依然是统战部的副部长,后兼任政协秘书长。1965年,统战部被定性为“尽给资产阶级服务”,又一次被撤。
1979年,出于“拨乱反正”的需要,统战部第三次成立,周文敏第三次担任统战部副部长,直到1989年从正部级调研员职位上离休。
“在统战部工作期间,长安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村村落落都有他的足迹,长安的佛寺、庙庵他都了如指掌,住持、法师、僧人、居士都记住了这个精明干练的‘周部长。”周文敏的大儿子周养俊在为父亲《长安佛寺》增订版所写的后记中这样说。
“统战工作包括宗教,而佛教在长安的地位尤其重要。”周文敏介绍说,他在统战部工作时,长安宗教只是佛教、基督教、道教三类。从历史渊源上看,佛教基础最为深厚。“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即是对长安佛教鼎盛时期的一个注解。
周文敏告诉记者,长安有据可查的最早的佛寺建于西晋时代的敦煌寺,鼎盛时期是隋唐。长安著名佛寺有40余处,长安佛教六大宗派中的法相、净土、律宗、华严四大宗派的开山祖师和发源地都在长安。
离休后的周文敏,曾在大慈恩寺管理委员会发挥了三年余热。“那时候大慈恩寺没有和尚。”周文敏被大慈恩寺管理委员会主任王义龙请去当办公室主任。
“文革”前,王义龙是大慈恩寺的住持,后被迫还俗。落实政策后,已成家的王义龙不好再出家。考虑到其在佛教界拥有很高声望,于是,他被任命为大慈恩寺管理委员会主任,几乎等同于住持。
在大慈恩寺的三年,周文敏利用晚上空闲时间,写出了4万字的《长安佛寺》。该书只涉及了20个长安佛寺,其收录标准或是“现今保存完好,对外开放的重点寺庙”,或是“常住有僧尼,且系旅游点”,或“虽非前二,但有重要历史考证价值的”。
周文敏请二儿子周旭画了几幅插图,并做了后记。在后记中,周旭这样写道:“这个解放前仅上过八年私塾的工农干部,根据多年从事统战工作,接触佛教、佛寺的有利条件,克服诸方面的种种困难,搜集资料、素材,几易其稿,写成了《长安佛寺》,还望得到专家、学者及广大读者的批评、厚爱。”
时任陕西佛教协会会长许力工为《长安佛寺》写了序言,其中评价到:“本书虽然章句不多,但是它是有参考价值的佳作,知古达今之士读后自知所言非河汉也。”
迟到的书名
当初有出书的计划时,有朋友给周文敏建议说,可以请赵朴初先生题写个书名。赵朴老来过长安三次,周文敏负责接待过,工作上算是有过交往。
“能成的话,我当然高兴嘛。”可让周文敏发愁的是,怎么才能请到赵朴老来题写书名。
许力工出了个主意,让周文敏给赵朴老写封信,表达一下请求题写书名的意愿。陕西省佛教协会同时打份报告,将他的信附在后边。
信寄出去好长时间,一直没有音信。眼看书都该进厂印刷了,才从省佛教协会传来消息,赵朴老秘书给省佛协寄了一封信,信中说赵朴老“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婉言谢绝了题写书名的要求。
“头一次出书,非常激动,这心情你也能理解。”周文敏决定不再请谁写书名,全权交由出版社定夺。
1990年10月,《长安佛寺》出版。印数5000本、定价1.9元的薄薄一册《长安佛寺》,不到一年就销售一空。
1991年5月18日,周文敏收到从北京寄来的一封信,随信寄来的竟是赵朴老亲笔题写的《长安佛寺》书名。
周文敏说,能得到赵朴老墨宝,全靠演峰法师的成全。
改革开放后,中国佛学院第一次在全国招生。30个名额,分给陕西一个,这个名额最后给了长安。招生工作由长安县统战部具体负责,演峰法师最终考取,毕业后还留了校。“长安、陕西都没留住他。”周文敏笑着说。
一次,演峰法师回长安探亲,周文敏请他给赵朴老捎去了两本《长安佛寺》。赵朴老看后说,“希望《长安佛寺》再丰富一些,以反映长安佛教文化全貌”,并当即写了“长安佛寺”,以备增订再版时作书名用。
捧着赵朴老的墨宝,周文敏舒心地笑了。从此,增订再版《长安佛寺》一书,成了周文敏时刻惦记着的一桩心愿。
了却的心愿
“老伴身体不好,高血压、心脏病综合症。”为照顾老伴,周文敏谢绝王义龙的挽留,回家了。
周文敏一边照料老伴,一边为增订《长安佛寺》准备资料。他说,“赵朴老把书名题了,等于我给他许了愿,增订版不出来,等于没有完成任务。”
2006年国庆节,趁儿子回家,周文敏在家宴上正式宣布,要修订再版《长安佛寺》。可儿子们觉得,父亲已经78岁高龄,还要照顾有病的母亲,都“以为不必”。于是,周文敏拿出赵朴老为《长安佛寺》一书的题字给儿子们看。
周文敏说,在赵朴老生前没有完成增订《长安佛寺》一书,已是一件憾事,如果在自己80岁之前不做,拖下去可能真的就是永远的遗憾了。
上山、爬坡、翻沟、越岭,进寺庙、访僧人……为了写书,周文敏又将寺庙重新走访了一遍,早上走,晚上回。“近的地方,我骑自行车,或坐公交,远的地方,就只能让娃们出车陪着了。”
周文敏的三儿子周折对记者回忆说,“2007年大年初一,按照计划,我与大哥一道陪父亲分别采访并拍摄了清凉寺、牛头寺、华严寺、道安寺;初三,与弟弟一道陪父亲分别采访并拍摄了兴教寺、百塔寺、弥陀寺、至相寺、香积寺。”
周折记得,去至相寺沟深路长,父亲从头走到尾,脚都磨出了泡,眉头也没皱一下。净业寺山高路陡,去的时候他们都担心父亲上不到山顶,没想到父亲登山的速度比他们还快。
净业寺住持本如法师深为周文敏的精神所感动,当即泼墨挥毫写下了“得大自在”四个大字相赠。
到了晚上,周文敏坐个小板凳,趴在床边写书,常常“熬到半夜12点”。有一个当老师的外甥,帮着他抄书稿。
2007年6月初,周文敏终于完成了全部书稿。蝇头小楷的稿纸厚厚的一摞。“写完了,这一下可有个交代了!”周文敏长出一口气。
不辍的笔耕
“道判开山祖,寺额文帝授。隋唐鼎盛时,太宗亦曾游。无坏在此锡,秦王竞风流。兴衰历沧桑,今日重整修。终南佛圣地,天池铭千秋。”这首名为“谒天池寺”的古体诗,是2009年初夏周文敏再访天池寺所做。
周文敏给记者讲了个修订《长安佛寺》与天池寺的故事,从中能看出他写书的严谨。
位于太乙街道东隅蛟峪山上的天池寺,始建于隋开皇七年(公元587年)。当时笃信佛教的隋文帝写了碑文,找石匠刻了200块碑,谁修庙可以拿走一块石碑,所修寺庙被尊为国寺。
天池寺历经几次修缮重建。唐太宗时改建并更名为普光寺。明太祖朱元璋次子,秦愍王朱樉又加督修,作为秦王藩邸香火院。普光寺一度有上下两寺,上寺即天池寺,有殿宇、僧舍百间,藏经千卷,良田百亩。
朱樉修天池寺,传说与无坏禅师有关。
从西域而来的无坏禅师,见天池寺破烂不堪,坐在一个大槐树上,黑白不歇地敲木鱼,声达西安城内朱樉宫中。朱樉顺着木鱼声访寻到无坏和尚。两人相谈之下,使他顿悟前生,于是,朱樉率领官员兵丁数千人到天池寺礼拜无坏。这位和尚神通广大,用石甑蒸馍,石臼煮水,供数千人饮食不绝。因此,朱樉拜无坏为师,并专门为他修建了普光寺。后因下寺不存在,天池寺恢复了原名。
现在天池寺流存的文物中,还有大铁锅、大铁瓮各一口,大风匣(风箱)一具,石臼一个。这些昔日寺僧的炊具,多少可能与天池寺的传说有关。
初版《长安佛寺》中,周文敏将这个传奇故事的时间错定在了唐朝,朱樉也被唐太宗代替。“在大雁塔那时,有一个曾在天池寺住过的僧人,还就这段传说问过为啥把明朝的无坏,写到了唐朝。”周文敏只能用“传说”来解释。
再版时,周文敏对此做了修订。
周文敏告诉记者,在写作过程中,他翻阅了大量的资料,《高僧传》《续高僧传》《宋高僧传》《关中胜迹图志》《长安县志》等等,他都仔细翻阅过。
凭着《长安佛寺》,以及后来出版的《八十抒怀》两本书,周文敏老人在他83岁那年,加入了西安市长安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