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情怀——学业考试命题者的基本素养
2015-01-09赵兵
作者简介:赵兵,贵阳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初中物理教研员,贵州省教育名师,贵州省教育学会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贵阳市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物理学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贵州省、山东省、海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等特聘国培专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参加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沪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修改工作。主编有《同步三练》、《导学与演练》、《初中物理实验手册》等教学指导用书。
摘 要:仅仅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命题技能,而缺失对本学科的欣赏与敬畏之情,缺失对学生的善解和仁爱之心的命题者,是难以使考试评价功能得以较好地体现。只有心中时刻“装着”学生,对学科充满丰富情感的命题者,才具备高质量命题的基本素养。
关键词:学科情怀;命题;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4)12(S)-0001-5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中考)是9年义务教育的终结性考试,它兼顾了评价和选拔的功能。如何让一张试卷除了能较准确、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业水平,展现其在本学科学习中的学习潜质和发展素养,还能体现出学科的课程价值、教学导向、学科魅力等,这是一个值得潜心研究的课题。笔者以为,命题者应具有丰富的学科情怀,才可能在命题中实现上述试卷的基本功能,学科情怀应是命题者的基本素养。下面以初中物理学科的中考命题为例,谈谈笔者的认识。
1 对学生的关爱情怀
当一个未成年的初中学生走进他们人生第一次被选拔的考场,面对那一份份似曾相识却又十分陌生的试卷时,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充满了激动、紧张、惶恐与无奈的情绪。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调整好状态,平复紧张的情绪,激发他们答题的欲望?笔者认为命题者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注意卷面的视觉美感
卷面的布局包括文字排版的疏密度、字体的变化、图片的位置选择及画面的视觉效果等。如果命题者只考虑试卷的文字表达是否准确,图片是否清晰,提问是否有效等纯技术层面的因素,而忽视了学生在浏览试卷时的心理感受,很可能会因为过度密集的文字排列、图片的不合理分布、字体的过度单一,而增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无法激起他们的答题欲望,甚至使他们产生烦躁情绪。反之,一份文字疏密得当、图文并茂、配图美观、字体变化有致、卷面布局富有节奏感的试卷,会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从而激发起答题欲望,开阔思路、迸发灵感。如下例:
例1 为了“探究通过磁场获得电流的条件”,小乐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装置,主要器材有:铁架台、U形磁体、灵敏电流计、金属杆(金属杆用细导线连接并悬挂于铁架台上)、开关及导线若干。
(1)图中金属杆、灵敏电流计及开关的连接方式是 联。
(2)小乐安装好器材,便开始观察灵敏电流计,结果发现指针没有发生偏转,出现这个问题最有可能是因为 造成的。
(3)解决(2)中的问题后,小乐再次观察灵敏电流计,发现指针还是没有发生偏转,于是他晃动金属杆,发现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摆动,则表明电路中有了 通过,此时 就相当于电路中的电源。
(4)经历了(2)、(3)的探究,小乐便得出了通过磁场获得电流的条件:①有一个闭合的电路;②电路的一部分导体要在磁场中运动。对于他的结论,你认为哪一条还不够准确? (选填“①”或“②”)要使结论更准确,你应该怎样做:
。
一般来讲,实验与科学探究题文字较多,是最容易让学生惧怕和驻足的。在本题的卷面布局处理中命题者关注了几个方面:一、将人名、部分结论用楷体标注。字体的不同,既使卷面有所变化,又使内容产生对比,引起学生的注意;二、 在文字的布局上注意适度的转行,使两个问题之间留有空隙,形成“气口”,“留白”;三、在原教材的插图上作了适当的调整,使其更加清晰,美观,加之插图的同时也注意文字与图片的协调,使得该题有较强的视觉美感。以上几点,均体现了命题者在细微处对学生的关怀。
1.2 把握好试卷难度的梯度布局
学生往往会因在答第一题时出现障碍,而导致对整卷的答题失去信心,严重影响水平的发挥。因此,让学生前几题轻松作答,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对顺利解答试卷十分重要。一般应将全卷难度最小,文字叙述最短的试题作为第一题,把握好各大题和全卷难度的梯度递进布局,是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较顺利完成答题的重要措施。
1.3 文字表述简洁明了
试题的文字表述既要注意本学科的表达特点,更要注意符合绝大多数初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认知水平。尽量不要使用生僻字、词,冗长、赘述的语句,过多的修饰性文字,以使学生能最通畅、快速、清晰的完成审题,不至于因语言表达而形成答题障碍。过长、过于复杂的文字表述,往往既给学生答题造成学科知识以外的障碍,又增加了学生的无意义阅读时间。笔者也注意到,有的命题者为了体现学科渗透,以唐诗宋词来营造试题情境,这确实在弘扬传统文化、学科的有机渗透上做了大胆的创新,但另一方面,也会由于处理不当,甚至牵强附会,让学生不知所云,给学生答题设置了无价值的障碍,反而弄巧成拙,使试题失去了应有的学业水平的评价功能,同时也失去了学科的本体语言和学科特点。
1.4 指向明确,不设“陷阱”
一个命题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该有一颗时刻“装着”学生的心,他应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学如此,命题更应如此。有的命题者,总想着故意给学生设置“陷阱”,以让学生误入其中而为自豪。其实,这非但不能真实评价学生的学业水平,更有愚弄学生之嫌。因此,笔者常告诫同一命题团队的教师:命题者做人应该厚道,应该有仁爱之心。只有内心有着这般情怀的人,命出的试卷才会彰显出一种特有的温暖、大气与宽厚,如是“相由心生,卷如其人”。
例2 如图2所示,是轿车车顶的外掀式天窗,若将天窗的前面关闭,后面微微向上打开,轿车行驶时,就能使车内污浊的空气被自动“抽出”,从而保持车内空气清新。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此时天窗能够向外“抽气”的原理。
本题的考查指向,是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分析外掀式天窗的“抽气”原理。除了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述外,为了不让没有看到过这一装置的学生难以理解,特配以局部图片,并在图中醒目地标注“前”、“后”,为学生排除了考点知识以外的干扰因素。这既是对初中学生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局限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试题的考查必须指向明确,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此题在当年的考试中,从分段采样的情况看,总分10~20分与80~90(满分)的学生相比较,除了在语言表述的逻辑性上有明显差异外,对本题考查的知识指向理解、试题表述的情景认识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地差异。这说明试题的文字叙述,没有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2 对学科课程目标的认同情怀
初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价值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据笔者所了解的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对《课程标准》不关注,对课程价值也不理会。因此,课堂上以传授结论性的知识、固定的解题方法等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凭经验、凭感觉实施教学的现象还很普遍。如何充分发挥学业考试命题的导向功能,用“指挥棒”来指挥走偏的办学行为、教学行为和质量观?这就需要命题者对本学科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有高度的认同情怀。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2.1 试题的素材价值
要改变机械模仿、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在学业考试命题中命题者的问题设置及情景选择十分重要,要改变那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等没有情境的试题表述方式。将问题置身于鲜活的生活场景中,体现物理学科的现实价值,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物理与科技的息息相关,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思维,实现将教学目标以知识传承、教学行为、知识灌输引导为主体向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的转变。
例3 2008年初我省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雪凝灾害,灾害导致一些地区大面积停电,如图3所示,是输电导线被重重的冰凌拉断和拉长的景象。凝冻结束后,电力部门将那些被拉长又不能回复到原来长度的导线全部拆换。请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拆换那些导线?
例4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上,一辆沿公路行驶的汽车上有水滴落在路面上,路面上部分水滴的印迹如图4所示。请根据水滴印迹的特点指出该车行驶的方向,并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加以解释。(图中虚线为汽车的行驶路线)
上两例均为简答题,一个是考查学生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及输电导线电能损耗的综合分析;另一个则是考查学生对惯性知识的理解并用于根据行驶的车上滴落的水滴打在地上的印迹,去分析车的行驶方向。
两题的素材均来自于实际生产与生活,例3是当地供电部门提供的现实素材,例4则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相似情景。试题将鲜活的生产、生活场景与物理知识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试题描述的实际问题,这是真正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学生才可能完成的答题。如何将教师的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发展能力上来?如何实现落实课程教学价值和学科课程教学理念成为教学常态行为?充分发挥中考试题的导向功能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因此,这就需要命题者对学科有深厚的情感,对学科的课程价值有高度的认同和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意识,才可能实现中考命题的导向功能。
2.2 试题设问的价值
如果说试题素材选择体现了学科的现实价值,那么试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命题者对学科教学情怀的最好表达。如何通过问题的设计,来传达正确的学科课程价值、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提问相同,教师是将关注点放在知识结论的被动记忆上,还是放在知识结论的建构过程上?两种不同的关注点,就会设计出“含金量”完全不同的问题。经常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以“对不对”“是不是”“力就是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等填空式的设问方式为主,使学生总处于一种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的被动学习状态。还有就是虽然不是填空式的设问,但问题总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上,不能随机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也罢,在命题中也罢,应该有引导教师养成善于追根溯源的意识,如在刻度尺的使用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告知学生:在读数时,要让视线垂直尺面观察。至于为什么?却不去理会,最终学生也只能机械地记住“要垂直”的戒律。如果命题设问为“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 ”,想必这些学生的答对率应该很高,但若将设问换成“某同学在读数时视线呈如图所示状态(图略),那他读出的值比实际值应该偏 ”的话,结果很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
例5 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海若同学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平整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
(1)这个实验还需要的一个重要器材是:
。
(2)海若按如图5所示方式开始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两条光线,她想把这两条光线的传播路径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她设计一个简便的方法: 。
(3)改变入射角,继续保留光的传播路径,最后纸板上留下了很多条光路,无法区分哪条反射光线与哪条入射光线对应,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 。
(4)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其中的(2)、(3)、(4)三个问题的设计,均突破了以往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的考查视角,注重了科学探究基本技能的考查,旨在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改变黑板实验、纸上实验的不良教学习惯。
因此,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价值的“含金量”,以此来实现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命题者学科情怀的最好表达。
3 对学科欣赏与敬畏的情怀表达
作为物理学科教师,应该对本学科常怀欣赏与敬畏之情,你只有钟情她、欣赏她、敬畏她,你才能在你的命题中以难以掩饰的内心情感来表达对她的钟爱,在态度上你也才会严谨入微,精心呵护。如前面所说,“卷如其人,相由心生”。
例6 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图6所示的画面,就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太空飞行返回地球的过程中,由于机翼上的一块隔热瓦脱落,导致飞机因剧烈摩擦而熔化解体,七名宇航员殒命苍穹。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飞机熔化解体是由于(选项略)
例7 去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我们上了一节充满奇幻的太空课。如图7所示,是她在展示她制作的一个太空水球,根据这张图片上的情景可以判断,这个水球( )
A.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相当于一个平面镜
D.所成王亚平的像是虚像
两题均以探索太空、尖端科技为背景,表达了命题者对物理学科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重大贡献的崇高敬意、对在探索宇宙奥秘征途上付出生命代价的勇士的无限哀挽、对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而由衷的自豪。字里行间既是个人学科情怀的真情流露,又是对学生们的一次情感教育。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科情怀,还是教育情怀,都是一个命题者应具有的基本素养。事实上教育渗透于学科思想中,而学科思想也无时不渗透于教育行为中,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命题者只有具备了学科情怀的基本素养,才可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境界来引导和影响一线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栏目编辑 廖伯琴)
例2 如图2所示,是轿车车顶的外掀式天窗,若将天窗的前面关闭,后面微微向上打开,轿车行驶时,就能使车内污浊的空气被自动“抽出”,从而保持车内空气清新。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此时天窗能够向外“抽气”的原理。
本题的考查指向,是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分析外掀式天窗的“抽气”原理。除了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述外,为了不让没有看到过这一装置的学生难以理解,特配以局部图片,并在图中醒目地标注“前”、“后”,为学生排除了考点知识以外的干扰因素。这既是对初中学生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局限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试题的考查必须指向明确,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此题在当年的考试中,从分段采样的情况看,总分10~20分与80~90(满分)的学生相比较,除了在语言表述的逻辑性上有明显差异外,对本题考查的知识指向理解、试题表述的情景认识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地差异。这说明试题的文字叙述,没有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2 对学科课程目标的认同情怀
初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价值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据笔者所了解的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对《课程标准》不关注,对课程价值也不理会。因此,课堂上以传授结论性的知识、固定的解题方法等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凭经验、凭感觉实施教学的现象还很普遍。如何充分发挥学业考试命题的导向功能,用“指挥棒”来指挥走偏的办学行为、教学行为和质量观?这就需要命题者对本学科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有高度的认同情怀。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2.1 试题的素材价值
要改变机械模仿、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在学业考试命题中命题者的问题设置及情景选择十分重要,要改变那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等没有情境的试题表述方式。将问题置身于鲜活的生活场景中,体现物理学科的现实价值,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物理与科技的息息相关,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思维,实现将教学目标以知识传承、教学行为、知识灌输引导为主体向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的转变。
例3 2008年初我省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雪凝灾害,灾害导致一些地区大面积停电,如图3所示,是输电导线被重重的冰凌拉断和拉长的景象。凝冻结束后,电力部门将那些被拉长又不能回复到原来长度的导线全部拆换。请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拆换那些导线?
例4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上,一辆沿公路行驶的汽车上有水滴落在路面上,路面上部分水滴的印迹如图4所示。请根据水滴印迹的特点指出该车行驶的方向,并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加以解释。(图中虚线为汽车的行驶路线)
上两例均为简答题,一个是考查学生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及输电导线电能损耗的综合分析;另一个则是考查学生对惯性知识的理解并用于根据行驶的车上滴落的水滴打在地上的印迹,去分析车的行驶方向。
两题的素材均来自于实际生产与生活,例3是当地供电部门提供的现实素材,例4则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相似情景。试题将鲜活的生产、生活场景与物理知识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试题描述的实际问题,这是真正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学生才可能完成的答题。如何将教师的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发展能力上来?如何实现落实课程教学价值和学科课程教学理念成为教学常态行为?充分发挥中考试题的导向功能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因此,这就需要命题者对学科有深厚的情感,对学科的课程价值有高度的认同和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意识,才可能实现中考命题的导向功能。
2.2 试题设问的价值
如果说试题素材选择体现了学科的现实价值,那么试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命题者对学科教学情怀的最好表达。如何通过问题的设计,来传达正确的学科课程价值、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提问相同,教师是将关注点放在知识结论的被动记忆上,还是放在知识结论的建构过程上?两种不同的关注点,就会设计出“含金量”完全不同的问题。经常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以“对不对”“是不是”“力就是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等填空式的设问方式为主,使学生总处于一种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的被动学习状态。还有就是虽然不是填空式的设问,但问题总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上,不能随机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也罢,在命题中也罢,应该有引导教师养成善于追根溯源的意识,如在刻度尺的使用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告知学生:在读数时,要让视线垂直尺面观察。至于为什么?却不去理会,最终学生也只能机械地记住“要垂直”的戒律。如果命题设问为“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 ”,想必这些学生的答对率应该很高,但若将设问换成“某同学在读数时视线呈如图所示状态(图略),那他读出的值比实际值应该偏 ”的话,结果很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
例5 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海若同学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平整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
(1)这个实验还需要的一个重要器材是:
。
(2)海若按如图5所示方式开始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两条光线,她想把这两条光线的传播路径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她设计一个简便的方法: 。
(3)改变入射角,继续保留光的传播路径,最后纸板上留下了很多条光路,无法区分哪条反射光线与哪条入射光线对应,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 。
(4)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其中的(2)、(3)、(4)三个问题的设计,均突破了以往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的考查视角,注重了科学探究基本技能的考查,旨在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改变黑板实验、纸上实验的不良教学习惯。
因此,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价值的“含金量”,以此来实现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命题者学科情怀的最好表达。
3 对学科欣赏与敬畏的情怀表达
作为物理学科教师,应该对本学科常怀欣赏与敬畏之情,你只有钟情她、欣赏她、敬畏她,你才能在你的命题中以难以掩饰的内心情感来表达对她的钟爱,在态度上你也才会严谨入微,精心呵护。如前面所说,“卷如其人,相由心生”。
例6 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图6所示的画面,就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太空飞行返回地球的过程中,由于机翼上的一块隔热瓦脱落,导致飞机因剧烈摩擦而熔化解体,七名宇航员殒命苍穹。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飞机熔化解体是由于(选项略)
例7 去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我们上了一节充满奇幻的太空课。如图7所示,是她在展示她制作的一个太空水球,根据这张图片上的情景可以判断,这个水球( )
A.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相当于一个平面镜
D.所成王亚平的像是虚像
两题均以探索太空、尖端科技为背景,表达了命题者对物理学科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重大贡献的崇高敬意、对在探索宇宙奥秘征途上付出生命代价的勇士的无限哀挽、对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而由衷的自豪。字里行间既是个人学科情怀的真情流露,又是对学生们的一次情感教育。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科情怀,还是教育情怀,都是一个命题者应具有的基本素养。事实上教育渗透于学科思想中,而学科思想也无时不渗透于教育行为中,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命题者只有具备了学科情怀的基本素养,才可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境界来引导和影响一线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栏目编辑 廖伯琴)
例2 如图2所示,是轿车车顶的外掀式天窗,若将天窗的前面关闭,后面微微向上打开,轿车行驶时,就能使车内污浊的空气被自动“抽出”,从而保持车内空气清新。请你用物理知识解释此时天窗能够向外“抽气”的原理。
本题的考查指向,是应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分析外掀式天窗的“抽气”原理。除了简洁流畅的语言表述外,为了不让没有看到过这一装置的学生难以理解,特配以局部图片,并在图中醒目地标注“前”、“后”,为学生排除了考点知识以外的干扰因素。这既是对初中学生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局限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试题的考查必须指向明确,不要顾左右而言他。此题在当年的考试中,从分段采样的情况看,总分10~20分与80~90(满分)的学生相比较,除了在语言表述的逻辑性上有明显差异外,对本题考查的知识指向理解、试题表述的情景认识等方面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地差异。这说明试题的文字叙述,没有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2 对学科课程目标的认同情怀
初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和课程价值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据笔者所了解的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初中物理教师对《课程标准》不关注,对课程价值也不理会。因此,课堂上以传授结论性的知识、固定的解题方法等为教学的唯一目的,凭经验、凭感觉实施教学的现象还很普遍。如何充分发挥学业考试命题的导向功能,用“指挥棒”来指挥走偏的办学行为、教学行为和质量观?这就需要命题者对本学科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有高度的认同情怀。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2.1 试题的素材价值
要改变机械模仿、题海训练的教学方式,在学业考试命题中命题者的问题设置及情景选择十分重要,要改变那种“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已知一个物体的质量……”等没有情境的试题表述方式。将问题置身于鲜活的生活场景中,体现物理学科的现实价值,引导教师在教学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物理与生活、物理与社会、物理与科技的息息相关,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思维,实现将教学目标以知识传承、教学行为、知识灌输引导为主体向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目标的转变。
例3 2008年初我省遭遇了50年来最严重的雪凝灾害,灾害导致一些地区大面积停电,如图3所示,是输电导线被重重的冰凌拉断和拉长的景象。凝冻结束后,电力部门将那些被拉长又不能回复到原来长度的导线全部拆换。请根据所学物理知识解释为什么要拆换那些导线?
例4 在一条东西方向的平直公路上,一辆沿公路行驶的汽车上有水滴落在路面上,路面上部分水滴的印迹如图4所示。请根据水滴印迹的特点指出该车行驶的方向,并应用所学物理知识加以解释。(图中虚线为汽车的行驶路线)
上两例均为简答题,一个是考查学生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及输电导线电能损耗的综合分析;另一个则是考查学生对惯性知识的理解并用于根据行驶的车上滴落的水滴打在地上的印迹,去分析车的行驶方向。
两题的素材均来自于实际生产与生活,例3是当地供电部门提供的现实素材,例4则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相似情景。试题将鲜活的生产、生活场景与物理知识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试题描述的实际问题,这是真正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学生才可能完成的答题。如何将教师的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转变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发展能力上来?如何实现落实课程教学价值和学科课程教学理念成为教学常态行为?充分发挥中考试题的导向功能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因此,这就需要命题者对学科有深厚的情感,对学科的课程价值有高度的认同和理解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意识,才可能实现中考命题的导向功能。
2.2 试题设问的价值
如果说试题素材选择体现了学科的现实价值,那么试题问题的设计,应该是命题者对学科教学情怀的最好表达。如何通过问题的设计,来传达正确的学科课程价值、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提问相同,教师是将关注点放在知识结论的被动记忆上,还是放在知识结论的建构过程上?两种不同的关注点,就会设计出“含金量”完全不同的问题。经常有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以“对不对”“是不是”“力就是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 ”等填空式的设问方式为主,使学生总处于一种不假思索、人云亦云的被动学习状态。还有就是虽然不是填空式的设问,但问题总是停留在浅层次的思维活动上,不能随机深入,拓展学生思维。笔者认为,在教学中也罢,在命题中也罢,应该有引导教师养成善于追根溯源的意识,如在刻度尺的使用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只是告知学生:在读数时,要让视线垂直尺面观察。至于为什么?却不去理会,最终学生也只能机械地记住“要垂直”的戒律。如果命题设问为“在读数时视线应与尺面 ”,想必这些学生的答对率应该很高,但若将设问换成“某同学在读数时视线呈如图所示状态(图略),那他读出的值比实际值应该偏 ”的话,结果很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
例5 为了验证光的反射定律,海若同学准备了一块平面镜、一块画有法线ON的平整硬纸板、直尺、量角器及铅笔。
(1)这个实验还需要的一个重要器材是:
。
(2)海若按如图5所示方式开始实验,纸板上显示出了两条光线,她想把这两条光线的传播路径保留在纸板上以便研究,请你为她设计一个简便的方法: 。
(3)改变入射角,继续保留光的传播路径,最后纸板上留下了很多条光路,无法区分哪条反射光线与哪条入射光线对应,为了避免这一问题出现,实验时应该怎样做呢? 。
(4)如果纸板与平面镜不垂直,入射光沿纸板照射后将会出现的现象是: 。
其中的(2)、(3)、(4)三个问题的设计,均突破了以往光的反射定律实验探究的考查视角,注重了科学探究基本技能的考查,旨在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改变黑板实验、纸上实验的不良教学习惯。
因此,在学业考试命题中,精心设计问题,提高问题价值的“含金量”,以此来实现引导教师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的转变,是我们命题者学科情怀的最好表达。
3 对学科欣赏与敬畏的情怀表达
作为物理学科教师,应该对本学科常怀欣赏与敬畏之情,你只有钟情她、欣赏她、敬畏她,你才能在你的命题中以难以掩饰的内心情感来表达对她的钟爱,在态度上你也才会严谨入微,精心呵护。如前面所说,“卷如其人,相由心生”。
例6 人类在探索宇宙奥秘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如图6所示的画面,就是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完成太空飞行返回地球的过程中,由于机翼上的一块隔热瓦脱落,导致飞机因剧烈摩擦而熔化解体,七名宇航员殒命苍穹。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飞机熔化解体是由于(选项略)
例7 去年6月20日,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上为我们上了一节充满奇幻的太空课。如图7所示,是她在展示她制作的一个太空水球,根据这张图片上的情景可以判断,这个水球( )
A.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C.相当于一个平面镜
D.所成王亚平的像是虚像
两题均以探索太空、尖端科技为背景,表达了命题者对物理学科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作出重大贡献的崇高敬意、对在探索宇宙奥秘征途上付出生命代价的勇士的无限哀挽、对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而由衷的自豪。字里行间既是个人学科情怀的真情流露,又是对学生们的一次情感教育。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科情怀,还是教育情怀,都是一个命题者应具有的基本素养。事实上教育渗透于学科思想中,而学科思想也无时不渗透于教育行为中,两者不可分割。因此,命题者只有具备了学科情怀的基本素养,才可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境界来引导和影响一线教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栏目编辑 廖伯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