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出驱动下的分课型教学模式动因分析
2015-01-08李轶
李轶
摘 要:本研究分析了分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标准和可操作性。分课型教学促进了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和教师科研教学能力的提升。在实施分课型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自主学习的衔接作用,并在学习者水平提高后,实行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分科英语教学。
关键词:语言输入;语言输出;分课型教学
分课型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课程的授课中践行已久,不少高校对此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少成效和成绩,但对于分课型教学的看法并不一致。对于如何分、为什么分、分课教学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学习技能之间的比重、学习技能的培养与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都缺乏具体的要求。本文基于输出驱动假设探讨分课型教学的依据、动因和可操作性。
1 高校英语教学模式综观
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经历了诸多模式,如综合教学、分级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分课型、分科型教学等,分课教学和分科教学成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趋势。
最初的综合教学是基于语法翻译法的传统课程模式,后又过渡到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提倡交互式教学或任务教学法。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书面语言的信息传递功能和学习者思维能力的锻炼,热闹的交际课堂气氛无法掩盖学生用词的简单低劣,内容的苍白无力。分级教学和基于多媒体的自主学习未能明确区分各项学习技能(听、说、读、写、译)之间的比重和相互关系,忽略输出的积极驱动作用,割裂了输入与输出的有机衔接。作为未来走向的分课教学和分科教学,其适用范围、对象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分课教学适用于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重在培养各项语言技能,如写作、口语、笔译、口译,以输出驱动输入。分科教学强调语言运用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例如用英语听讲座、查找专业文献、撰写综述和论文、参加国际会议的论文宣读和讨论等。前者是基础英语教学,后者是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学术英语,对教师的配置、教材的选用等均有较高的要求。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对大多数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而言,分课型教学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
2 分课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课程设置
(1)理论基础
二语习得研究从对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视转向语言学习者的外在表现乃至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对上述转变的理论解释,依次有输入假设、输出假设和互动假设。
Krashen提出可理解性输入假设,指出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基础。为了实现语言习得,学习者需要获得大量经过修正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强调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学习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听力,能够潜移默化地习得二语,培养语感。然而,语言实践表明,语言输入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充分必要条件。
Swain在输入假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输出假设,强调输出促使学习者对语言形式的注意,检验学习者对目的语做出的各种假设,并依据获得的反馈,分析和反思语言形式。在此后的研究中,Swain反复验证输出假设的注意功能、检测假设功能及元语言功能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并把输出重新标记为"说"、"写"、"言语"、"言语表达"和"合作性对话",强调输出具有内化语言知识、塑造思想和构建社会认知的作用。
文秋芳提出"输出驱动假设",该假设包括三个子假设:第一,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该假设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一个没有输出驱动的学习过程,即便有高质量的输入,其习得效率也有限。第二,从职场英语需要出发,该假设提出培养学生的说、写、译表达性技能比培养听、读接受性技能更具社会功能,尤其是口、笔译技能。第三,从外语教学角度,该假设认为以输出为导向的综合教学法比单项技能训练法更富成效,更符合学生未来就业需要。文秋芳的"输出驱动假设"限于正式的外语课堂教学,只针对中高级学习者,不仅包括说和写,还包括口译和笔译,与Swain的输出假设相比,适用对象和环境更加明确,内涵也进一步扩大。
Long的互动假设则强调互动是语言学习的根本中介工具,学习者在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中,在意义协商中增加对目标词的接触,关注语言形式,验证假设,提高输出的准确性。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互动隐含了"学习支架",互动本身就是语言发展的源泉。
(2)课程设置
分课型教学基于输入、输出和互动,通过对语言输出的凸显,以写(或说或译)促学,实现有效输出和积极输入。本研究以华东地区一所本科综合性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为例探讨分课型教学模式的课堂设置。
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四个学期中,在总体学时并不增加的前提下,该院校在对学生需求进行调查和对兄弟院校访问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了分课型教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在进校的第一学期进行常规的大学英语教学,即综合教学,旨在打好基础,在随后的第二、第三和第四个学期,设置口语、写作、口译、笔译及自主学习课程,贯穿三个学期的基础阶段学习,供学生按照自己的职业发展需求进行选课,并相应成立口语、写作、笔译、口译和自主学习的教学团队,设立课程负责人。
口语课程采取小班授课,每班不超过30人。培养学生以言行事、得体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写作课程培养学生论述、描写、说明等书面表达能力,完成书面交际任务,如邮件、简历、论文摘要、求职信及出国申请等。笔译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翻译基本技能,关注英汉语言对比,提升书面英语的精准和地道。口译课程属于提高课程,也是小班授课,不超过25人,仅限六级通过且分数在480分以上的同学参加。口译课程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水平、文化素养及交际能力,实施任务型教学,把语言技能和专业知识相结合。自主学习课程以视听和阅读为主要的输入手段,起到衔接输出(说、写、译)与输入的作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课堂语言输出进行反思和协商,实现"量出为入、有入而出"的良性循环。
3 分课型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在实行分课型教学近两年的时间,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问卷调查及期中期末的学生座谈显示,学生对于分课后的教学模式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并表达了希望分课后的各个模块能够进一步完善,以满足自己更深层次的专业需求。以四六级考试为例,学生的四级通过率在四个学期的大学英语结束的时候可达98%,六级通过率也接近60%。和以往相比,并没有因为实行分课型教学而成绩下滑,反倒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另一个重要的体现,学生报名参加各类全国、地区性英语竞赛的积极性明显改善,也取得了不俗的名次,如"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江苏赛区一等奖和二等奖、"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江苏赛区二等奖。
现对分课型教学的优势分析如下。第一、语言输入和输出的分工比较明确,语言的输入集中于自主学习中心,输出则细分为口语、写作、笔译和口译四类,把输出类课程独立出来,凸显了对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输出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提升。第二、教师分工细致具体,分别负责各课型的教学工作,有利于教师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教学素材,因材施教,利于备课深入和教学相长。同时,课程负责人对负责的专项课程开展细致系统的研究和数据收集,也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分课型教学虽有明显的优势,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第一、分课型教学仅适用于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教学,学习者语言能力和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后,应及时开展分科英语的教学,以学术英语为导向,为学生的专业服务。第二、学习者的不同语言技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将输入和输出课程人为割裂开来的同时,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的衔接,使学习者做到积极输入和有效输出,两者相得益彰。
4 结束语
分课型教学模式作为大学英语基础教学阶段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在实施分课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重视自主学习对输入和输出的衔接作用,又要在学习者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后,及时开展学术英语教学,以学习者的专业需求为导向。
参考文献:
[1] 唐树华,文兵. 语言输入、输出的平衡与互动.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3, (3).
[2] 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New York: Longman, 1985.
[3]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 In G. Cook & B. Seidlhofer (ed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n Honor of H. G. Widdowson [C] (pp.125-144).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4] Long M. "The role of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W. Ritchie & T. Bhatia ( eds),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pp.413-468).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6.
[5] Swain M. Output hypothesis: its history and its futur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008, 40(1).
[6] 文秋芳. 输出驱动假设与英语专业节能课程改革.外语界.2008, 125(2).
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多维词汇知识框架下的输出驱动研究"(编号 2014SJB46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