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015-01-08施玉花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2期
关键词:财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有效性

施玉花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并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对保障国家资产使用的安全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结合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相关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政管理;问题;有效性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实行科学、合理、系统化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为了保证其经济运作的合法性、保障资产运用的安全性、确保财务数据信息的准确性,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发挥其应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性,以更好的服务与国家的体制建设。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殊性,国家财政部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这充分表明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1 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受到传统规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上都相对滞后与企业建设。其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着诸多制约性问题,如何有效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能力,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1)部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经营活动管理混乱,资金损失与资金浪费问题普遍存在;

(2)部分单位开具虚假发票来掩盖违规资金使用问题,更有存在套取现金的问题,并通过设立过渡账号或者小金库的方式来逃避国家的审查。这样现象严重扰乱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正常运作,同时也降低了相关政府部门的公信力。

(3)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项目投资、重大工程项目决策、重要干部任免等方面的管理上,尚未建立决策集体审议制度和规范化、透明化的决策审批制度,导致重要问题的决策权掌握在部分人手中,容易诱使腐败和营私舞弊现象的滋生。

(4)有些单位存在采用虚构业务或者虚假投资项目擅自挪用财政资金的问题。此外,出租银行账户、未经批准擅自对外签订经济合同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不仅造成了国家财政资金的损失,也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开始腐败。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所在便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机制管理不完善所致。

2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提升的措施

(1)增强内控意识, 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与内控责任

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在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起到主导作用。按照我国《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财务和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是单位负责人,其对本单位内部的财务报告生成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管理体制的科学、合理性负主要责任。因此,要切实的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管理工作,必须要增强第一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职业操守意识以及奉公守法意识。第一责任人要做好自身的内部控制知识培训工作,深入的了解新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制度,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经验,并结合本单位具体情况进行创新实践。为此,各级财政主管部门应联合相关单位,分期、分批和分类型地对一级预算单位和二级预算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及相关领导举办相关的研讨班, 使主要责任人及时的了解并深入的掌握国家内部控制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操作规范,不断提高主要责任人的内部管理意识和实践操作水平,以求为行政事业单位创设更优越的内部控制管理环境。

(2)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规范单位内部行为

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质量,需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体系来予以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 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现阶段,我国财政部所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然明确指出此规范同样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但其大部门的操作标准是针对企业而言的。由于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具体规范,诸如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国库直接支付、政府采购以及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等,这就使得《内部会计控制规范》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鉴于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可操作性高的指导规范性制度尚未成熟,我国财政部门应组织专家学者,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特殊性,制定相关的可操性和规范性高的"非盈利组织内部控制指引", 以完善适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3)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

欲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科学化的风险评估机制,首要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特点,找出关键的风险点。通过对各个风险控制要素的进行识别和分析,找出业务开展与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并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建立相应的评估、防范与控制体系。例如,国家新法归制度的颁布与实施即属于行政事业单位所面临的风险因素之一,行政事业单位应结合新制度规范,根据各职能部门的特点,对单位内部现行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重新梳理,以充分消化和吸收新规范制度的具体操作要求,设计出一套符合单位发展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从而降低业务活动开展的风险性,促进单位的管理发展。

(4)加强独立的评价与监督系统

行政事业单位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应建立单位内部的评价与监督系统,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具体职责权限,制定科学化、可操作程度高的内部监督管理程序。同时,在单位内部设立职能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并赋予其必须的工作执行权限,实现审计部门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应借鉴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的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及时的掌握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具体实施效果,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保证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永泽,张亮.我国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构建研究[J].会计研究,2012(01).

[2] 方凉琼.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及其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

[3] 边国卿.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状和改进[J].现代商业,2010(21).

猜你喜欢

财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有效性
基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与税收在财政管理服务中的运用
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研究述评与建议
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及制约
现代财政管理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关系探讨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