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江小说印象
2015-01-08蓝风
蓝风
1
夏江是南阳青年作家中最具才情和发展潜力的小说作者之一。他出现在南阳的文坛也就是几年的事情。《躬耕》自2010年首发他的小说处女作《湖面上的白色迷雾》,之后的2011年,又在全年12期刊物中,连续给他发了5篇小说。短短几年下来,夏江在《躬耕》发表的小说,应该有十篇之数了:《湖面上白色的迷雾》《我们的时光和循环》《照片》《刀舞》《天浴》《灵魂》《白画》《朱砂山》《叫喊》《父亲的木条人生》……这样连续推介发表,在《躬耕》的办刊史上尚不多见。
读者为什么喜爱夏江的小说?他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我觉得夏江小说的最大优点就是两个字:“新”与“怪”。“新”是超越传统小说的创新意识,“怪”是规避平庸写作的执着追求。这种“新”与“怪”,是作者才情使然,是大量阅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现代先锋佳作的积淀所致,是作家抽象的理性思维与具象的社会现实生活的巧妙结合所产生的结晶。这种“新”与“怪”,凝聚为一种超越于传统小说之上的诗性特质——诗意。
什么是诗意?诗意就是诗的意境和境界。这种诗性和诗意,存在于一切好的文学作品之中。一首拙劣的诗歌,不一定具有诗意。然而一篇好的散文或者好小说,却一定蕴含着这种诗意。一首诗歌想写出这种诗意,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散文里就比较难了,当然在小说里就会更难。难得的是,夏江恰恰就是在最难写出诗意的小说里,写出了这种难能可贵的诗意——诗的意境与境界。这种诗性和诗意,贯穿于夏江小说的各个层面——语言、人物、描述、叙事、立意、外延……形成了夏江小说的独有特点。这是夏江小说的成功秘诀。有了这个难能可贵的特点,即便作品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也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好作品;反之,如果没有这个特质,即便是找不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毛病,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请阅读夏江小说中的几段这种诗性的叙事和描述,品味一下他的小说语言的诗意。
《湖面上白色的迷雾》:“湖水是蓝色的,湖面上的迷雾是白色的。对面是一片碧绿的草地,它的左边是一条小路,右边,遥远的地方,一座雄壮的高山立在那里。”“湖面上跃起一条小鱼,后面就绽开了一朵洁白的浪花。一瞬间,花朵以它最大的花形和最浓烈的香味表现出来,在他的眼里定格下来。不管怎么说,这条小鱼不就是花的蕊吗?他想。但他没有和她说。”“她站在湖边一动不动。甚至比开始更加冷静。他向前走了几步,然后用食指指着对面的小路。他仿佛看见小路上走来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他们蹦蹦跳跳的。这个男孩就是我,他想。”
《我们的时光和循环》:“我看见从洞口里面飞出一只浑身紫色的小鸟。它轻轻拍打着翅膀,动作轻盈。很显然它没有飞向远处的想法。扑棱扑棱的声音一直响在我们耳旁,仿佛是借机向我们传达什么感觉似的。我几乎就要看清楚小鸟眼神里带着的温柔和浪漫。就像小小看着我时的眼神。”“她存在于我的内心,而且是在内心的极深处,深得让我没有勇气和力量去把她挖掘出来。她就这样被埋藏了起来。在她身旁,近得是如此真切。但她又只是一种光芒,遥远的在天空中兀自发着光,使我觉得既朦胧,虚幻之中又刺激得我全身的毛孔都张开,都痒痛。我无法确认什么,我们都无法确认什么。心灵里游离的东西实在是太过于奥妙,神秘的滋味摧残了我所有世俗的理智和判断,我只能飘飘然于自我设定的迷茫之中。”
……
再说一下夏江小说整体构思的诗意。《天浴》。这篇小说写的是二十世纪中期两个天真无邪的山村少女——小隐和小开,两人相约到山涧清溪洗澡的故事。本来,洗澡是老天赋予人类的权利,然而却因为两个主人公是山村女孩儿,于是在陈旧落后的封建思想桎梏的重压之下,就使这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变成了一件极不寻常、石破天惊的大事情,并由此引发出一连串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最后连小说的两个主角——好朋友小隐和小开之间,也产生了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与裂痕……夏江在不动声色的诗性描述中,将批判的矛头直指根深蒂固的农村封建思想的桎梏,以及这种沉重桎梏对于天真无邪、淳朴纯洁的农村少女的深深荼毒与伤害……整篇小说读来,真像是一首让人思绪万千、幽怨愤懑的散文诗。
再如夏江的小说《白画》。这篇小说的可取之处,在于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十分独特的社会转型期中的典型人物。小说男主人公白画——一个酷爱绘画艺术的拟似自闭症患者的生存窘态。他在兵工厂兴盛时期被女主人公爱慕并结为伉俪,但是随着兵工厂的倒闭转型,工人相继自谋职业,老婆吴馨尚且为一家人生活奔突拼搏,而白画却在焦急困惑之中无能为力一筹莫展——绘画无法突破,生活没有计划,空想大于行动,老婆为他找的活儿也不想放下架子去做……作者将小说题目和男主人公名字定为“白画”,我觉得这个名字起得好。白画可以理解为绘画中的素描,也可以是中国的水墨画。懂得绘画的人都知道,素描的景深很远,中国的水墨画不仅景深远邃,而且画面本身就充满了诗情画意!夏江将小说的题目和男主人公的名字定为“白画”,可能就是想以这篇小说为“画”,以诗意描述的素描笔法,将人的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的激烈冲突,诗情画意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深思、反省,并滋生出对于畸形社会有所警醒和疗救的自觉。这就是《白画》的成功之处。
其实,不独是以上提到的几篇小说,其他如《照片》《刀舞》《灵魂》等,都是这种诗性写作的佳作,在此不做一一赘述。
2
除了上面所述的诗性写作,夏江小说的另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就是他有意识地超越现实,用形而上的哲性眼光俯视俗世的社会,从所谓的“真实的生活”中撷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微小的片断,并将这种片断综合、凝聚、打碎、搅拌,重新提炼为一种具有艺术层面意义的“真实”。这种艺术上的“真实”,比所谓的“真实的生活”更真实,更能令人信服,更能让人警醒和反思。夏江的不少小说,都具备这种“超现实主义写作”的特质。
现举夏江的短篇小说《叫喊》为例。这篇小说原名《呼喊》,所描述的事件极其一般:作品中的主人公“我”正于夜间酣睡时,却被一阵远远传来的尖叫的噪音吵醒。这种深夜的喊叫声,令他懊恼无比,痛苦不堪,终于忍不住揭被而起,去寻找可恨的叫喊者进行交涉和抗议。几经周折,叫喊者终于被找到了,然而,等到弄清楚了那人半夜叫喊的缘由,主人公的态度竟然由对叫喊者的刻骨仇恨,转而变为对他的理解、认同和赞许,最后甚至忍禁不住地加入了叫喊者的行列,跟叫喊者同流合污,一起在夜深人静之时叫喊起来……endprint
这篇小说所叙述写的,就是这样一件十分平淡却又极具典型意义的小事儿。然而就这样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儿,要写出一篇像样的小说,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难能可贵的是,夏江将这件事情做到了。这是夏江小说的一次难得的突破。
为何说《叫喊》是一次难得的突破?因为这篇小说跟他原来的那些小说相比,是由初始的有意识的诗性写作,向更深的社会层面和思想层面上的跨越与开掘。这篇小说中那个夜半叫喊者的叫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叫喊,而是一种精神重压之下的情绪宣泄,是一种绝望的嚎叫,是一种精疲力竭的抗争,是一种撕心裂肺的呐喊!
稍感可惜的是,《叫喊》发表之后,夏江没有沿着这条路子继续往下走,没有再写出几篇这样极具震撼力的作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当然,夏江没有继续这样写下去,是又选择新的突破方向了。他后来发表在《躬耕》上的《父亲的木条人生》,就是一篇时间跨度更大、社会观照面更广阔、思想蕴涵更厚重的一篇力作。
3
当然,这篇文字写到最后,也要说说夏江小说存在的不足。
正如前面所言,夏江的小说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绩,就在于他自觉地摆脱中国传统小说的套路,有意识地将抽象的理性思维与具象的社会生活相结合,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现实事件,进行诗情画意般的诗性雕琢。这是他的小说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然而,夏江的小说还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与不足,譬如:有些篇什叙事描绘充满诗情画意,人物塑造方面却做得不好;有些篇什过于追求理性诗性,冲淡了应有的社会生活气息;有些篇什形而上的主观思维先入为主,而对形而下的现实生活凝聚、提炼不够,显得牵强生硬等等。
尤其近段时间,夏江的小说写作又进入了“瓶颈”,主要问题是过于他过份追求理性色彩,致使作品生活韵味淡薄,有些篇什甚至看不出故事的脉络,读不出生活的影子。我们都知道小说的三要素,除了语言这个基本功,人物、故事和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不管你的小说如何诗性理性,如何超越现实高于生活,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依赖人物刻画、故事编织这些东西,还是要有社会生活的根基,要以现实生活为依托的。
我觉得夏江现在要注意的,已经不是继续“向前走”的问题,而是如何“向后退一步”的问题了。原本,他的小说取得成绩的原因,就是在坚守小说的三要素:故事、人物以及生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强化叙事语言的诗性,对现实生活进行哲性的凝聚、提炼和超越,然后再反过来观照、映射生活的。但是目前来看,他在这方面走得太远了,现在需要的是回过头来,在坚持理性诗性的前提下,温习一下“故事、人物、生活”这一课。尤其注意的是,要在选取事件的典型意义和撷取生活的原生态韵味方面下点功夫。
我想,如果这个“回头补课”做好了,夏江的小说会很快迸发出勃勃生机,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