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大妈”英译探析

2015-01-08蔡海霞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英译

蔡海霞

摘要:在分析“中国大妈”的本义、引申义以及媒体新义的基础上,比较国内外媒体关于“中国大妈”的译名,提出网络热词英译时必须考虑其特殊的文化含义,尤其要考虑两种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差异,最后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对“中国大妈”进行英译,以期消除文化交流的障碍。

关键词:“中国大妈”;dama;英译;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2-0136-03

层出不穷的网络热词,以其诙谐新颖、标新立异、简洁实用的风格迅速在网络走红。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者、专家运用众多当代翻译理论对网络热词进行了专业英译;其中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和读者反映论、耶夫维索尔伦的顺应理论、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论、RichardDawkins的模因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和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运用最多,但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便对同一个热词的英译也是众说纷纭[1]。“翻译最大的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因此,汉语网络热词英译的过程,绝不仅仅是词对词、句对句的对等翻译,而是两种文化的互动翻译。译者不仅要越过文化障碍,克服中西方思维模式差异,而且要兼备多元文化知识,才能准确把握其深层文化内涵,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本文探讨的“中国大妈”一词,属于被赋予了时代烙印和文化特征的网络热词,对这类新词的英译方法和理论指导并不具有局限性,但跨文化视角应是对该词英译提供参考的重要因素,也是众多翻译理论交集中的文化因素。

一、中国大妈释义

(一)本义

根据《现代汉语字典》,“大妈”的释义如下:①伯母即伯父的妻子(fathersyoungerbrotherswife)。②尊称年长的妇女(elderlywomen)。例如:①伯母。冰心《最后的安息》:“惠姑说:‘你这个妈,是你的大妈还是婶娘?”尊称年长的妇女。茹志鹃《关大妈》:“关大妈?把眼一闭,心想:‘大不了是个死吧?”

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大妈”这个词是侄辈对长辈的称呼,与婶婶、婶娘这个词是同辈,只是伦理上有长幼之分,不带有任何的贬义。

(二)引申义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使用“大妈”自嘲或嘲讽他人或明星变老,不修边幅、变土,不够时尚(auntlike,unfashionable,dowdy)。例如:一些网民晒自己不化妆、披头散发的、带孩子的大妈样儿;某明星穿睡衣、邋遢出门似大妈;美女明星变大妈,盘点那些被时光糟蹋的明星(引自搜狐娱乐)。这些例子说明“大妈”这个词汇被媒体不断制造出新闻轰动效应,逐渐脱离了传统“大妈”这个词所蕴含的朴实无华、亲切的积极词义。

(三)媒体新义

当然,如果只是“大妈”这个词,其轰动效应远远没有“中国大妈”厉害。媒体上铺天盖地出现与“中国大妈”相关的报道;这充分说明网络热词往往是直接反映某个焦点的社会现象与事件。2013年春天的抢金潮将“中国大妈”推上了舞台,并被塑造成打败华尔街的强悍形象;这个词瞬间变成了金融界新名词,指一些在黄金暴跌时刻疯狂抢购黄金的中国中年妇女。其实这之前就有“大妈”在“盐危机”、“水危机”、超市促销大白菜活动中疯抢、囤积一些商品等热点事件报道中频频露面。遭遇过饥饿、贫穷与金融危机的中国大妈或许从未想过任何策略来打败“WallStreet”,事实上她们是普通的、简单的、现实的、传统的。然而媒体偏偏报道这群不淡定、爱跟风的“中国大妈”,在习惯性恐慌的支配下横冲直撞地疯抢、囤积物资,译文ChineseAuntbuyer或者bargainhuntingmiddleagedChinesewomen直指大妈们疯抢便宜货、囤积紧缺物资的深层含义。这隐喻着她们是“不确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弱势群体。“大妈”身上传统的优良品质被抵消了,而带有消极、负面的信息。

此外,最近国内外媒体报道的“广场舞大妈噪音扰民遭泼粪”和“中国大妈”在纽约公园跳广场舞扰民被抓事件,一时“中国大妈”再次成为焦点。有网友指责中国大妈不守规矩、咎由自取,可《侨报》则评论称,这是一起典型的文化差异引发的摩擦,各方都应做出反省和让步。此时的“中国大妈”似乎变成扰民、没素质的代名词(uncivilizedandselfishdisturber,orannoyance)。

二、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活动,网络热词英译时必须考虑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尤其要考虑两种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价值观差异

中国人注重伦理,英美人注重认知[2]。中国文化的儒家思想向来重视辈分尊卑,中国人重宗族和宗族关系,所以在汉语中体现辈分的亲属称谓比英语复杂得多。比如“大妈”即伯母就是伯父的妻子(fatherselderbrotherswife),而婶婶或婶娘即叔父的妻子(fathersyoungerbrotherswife),二者是同辈;但是在按资排辈上“大妈”比婶娘更有资格些,婶娘得叫大妈为“嫂子或嫂嫂”(Sisterinlaw)。这些复杂的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很容易弄清楚,是体现礼节的用词,而对于英美人来说比较费解,大妈和婶婶都是aunt;如果非得区分,就在aunt后面冠以名字,如“auntA”,“auntB”。

英美文化不同于中国文化,他们更加倾向于传统的探索自然的认知,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中不断加深对世界的认知。

(二)思维模式差异

思维模式差异直接影响语言接受。正如著名翻译家傅雷所说,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又一事。东方人与西方人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比如家庭主妇(大妈的代名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只做家务而没有就业的妇女。而牛津英语字典里对housewife解释是:awomanwhoseoccupationislookingafterherfamily,cleaningthehouse,etc,andwhousuallydoesnothavefulltimepaidworkoutsidethehome.(字面意思为:在家照顾家庭、打扫卫生,通常在外面没有全职带薪工作的女人。)从这个词可以看出,西方人在解释这个词时惟恐描述不尽,重分析、描述;而汉语就几个字解释完毕,重综合、归纳。endprint

此外,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英美人重抽象思维。抽象表达法在英语尤其是正式语言或官方语言里使用相当普遍。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尚象”,汉语缺乏英语中抽象表达的手段,其词语没有形态变化。因此,英文中的大量抽象名词,往往难以用汉字对应翻译,相反,汉语中许多表具象的词也难以在英文中得以体现,如果生搬硬套进行翻译,势必会使译文晦涩、费解[3]。比如网络热词“恶搞”如果英译成“evildoing”,误解就会产生;如果英译成“abusiveimitation”or“mischievousdistortion”or“practicaljoke”,西方人则一目了然。

(三)审美观差异

汉语讲究整体效果,审美上注重用词、书写、音韵、声调上的和谐统一,同时兼顾修辞技巧以及规则与形式。就连英译网络用语“笑而不语”,也翻译得形神入化,把它译成“smilence”,取自“smile”和silence,做到了形与神的统一,这比译文“smilewithoutlanguage”更形象生动、简洁明了。英语在语言上重形合,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语法形的完整。

三、“中国大妈”的英译策略

(一)媒体译语

网络热词的英译是为了西方人了解最新的中国文化动态,而“中国大妈”这个词的英译较为特殊,必须放到具体的文化语境里才能翻译得达意、传神。这是源于中国大妈疯抢黄金成为世界社会热点事件后,西方媒体的炒作让这个词的译文变得非常明朗。以下是笔者通过网络搜寻到的国内外对“中国大妈”的英译体。

1.国内媒体英文版

2.国外媒体英文版

(二)“大妈”的英译策略

翻译和文化密不可分。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博士认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4]因此,对于“中国大妈”的英译必须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下才能做到真正文化意义上的等值。

1.传统策略

准确翻译要取决于语境,同一个词语在不同上下文里常需要不同的译法才能表达其确切的意思。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大妈指伯母,可以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是在不违背目的语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同时向读者介绍源语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将大妈译成dama,加上注解:acourtesytitle(礼节上的称呼)—Itmeansfatherselderbrotherswife[5]。而如果为了求得内容与形式相符,采用直译法,译成“Chinesebigmothers”显然与本意相悖;因为在欧美文化里,Bigmother是一款适用于爸爸和妈妈进行互联网监视和控制的传输探测软件;译为“Chinesebigmothers”极易造成文化误解和交流障碍。[JP]

2.零翻译策略

上海外国语大学邱懋如教授在2001年第1期《中国翻译》提出的“零翻译”策略,符合奈达的“动态对等”原则。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不带有任何贬义或讽刺意义上的“中国大妈”可以英译成Chinesehousewives,其中housewives在源语文化信息上与依存于西方文化的目标语文化信息是一致的、对等的,都是“家庭主妇”的意思,其职责是相夫教子、操持家务;只是中国家庭主妇还具备中国传统文化里特有的寓意,即温柔贤惠的、任劳任怨的美德,也就是“贤妻良母”(virtuouswifeandlovingmother),所以英译时可以加上注解,译成Chinesehousewives,thefamouslycalled“dama”(anidealtypeofwomanhood),此译语能够在文化上和语用层面较好地表达言语者的初衷。

3.激进策略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认为译名的选择受政治、经济、舆论与传媒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而“Chinesedama”正是基于舆论与传媒的影响才有了轰动全世界的效应。网络、报刊等各种新闻媒介为了博取高点击率或是吸引大众的眼球,追求利益最大化或是掌握文化场域的话语权,力推激进译法。“中国大妈”在特定时期产生了新的含义和用法,具有了深层文化内涵,可是现有词典提供的却是原来传统的含义。

媒体把中国大妈意译成“ChineseGrannies”、“Chineseaunt”意指都是奶奶、老阿姨级别的人了,还去疯抢黄金,是调侃、奚落的心态;而BargainhuntingmiddleagedChinesewomen比Chinesemiddleagedwomen更加有所指,是达意的意译法,更能够表达媒体对这一群体积累财富的手段或是消费方式持质疑或担忧或诟病的观点,似乎带有一点负面宣传中国的迹象。而“Chinesedama”是WallStreetJournal于2013年5月第一次直接使用的译语,指一些在黄金暴跌时刻疯狂抢购黄金的中国中年妇女[6],后来引申为一种“疯抢”现象。本文提供的诸多国内外媒体采用的译名“Chinesedama”,其所蕴藏的文化含义一目了然,较理想地承载了“中国大妈”的新语义。上海外国语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颖教授认为,把“大妈”译成aunt或grandma显然都不能准确表达“中国大妈”所传递的特殊含义,仿佛都不如“dama”来得更传神(引自http://www.chinanews.com)。随着中文对英语影响力的与日俱增,该译名正在被输入英语词汇里,打破了《牛津词典》原来收录新词需十年左右时间的陈规。当然Dama以英译的方式进入英语新词汇,主要由于汉语“大妈”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无法用目的语中的原有词汇来功能对等地翻译。

四、结语

翻译被视为一跨文化交流行为。翻译的目的是促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不能简单地采用归化或异化译法,必须将语言放到具体的文化背景或具体语境下翻译,才能既可以保存源语文化的独特性,又可以让译入语读者理解外来文化,从而增进不同文化群体间的相互理解。无论基于哪种翻译策略下的译名,都得加上注释或是放在具体语境中翻译才能全面传达文化内涵,从而消除由于缺乏理解甚至误解而造成的障碍,真正让译文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本文中提供的有关“中国大妈”的各种译名可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王佐良.新时期的翻译观[J].中国翻译,1987,(5).

[2]董晓波.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3:146-147.

[3]张海涛.英汉思维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中国翻译,1999,(1).

[4]Nida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中国“大妈”成英语新词汇,专家称正规使用要慎重[EB/OL].中国新闻网,2013-08-22.

[6]何建友.流行语——中国大妈的英译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3,(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孔子之道及其英译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