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洛丽塔》

2015-01-08杨超颖陈霄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洛丽塔女性主义

杨超颖 陈霄燕

摘要:纳博科夫创作的《洛丽塔》是一部在艺术上有极大创新的小说,也是一部极富争议的风云之作。从不同的文学角度来分析和阐释这部作品有着不同的文学意义。基于此,从女性主义视角切入,分析并阐述洛丽塔的女性主义意识是如何觉醒的,以期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部作品。

关键词:《洛丽塔》;亨伯特;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2-0124-02

一、作为一种学术视角的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起源于妇女解放运动,并在20世纪后期超越自身,发展成进行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以及一种价值观念,是人类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一场风暴。它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母系时代的母权制度到父系时代的父权制度后,进入了全面向父权制度挑战,以实现人类男女平等的“平权时代”。然而事实上,在人们意识的深处,人类社会仍属于父权制社会。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或不同地区的妇女仍需为了获得工作的权利、教育的权利以及婚姻的自主权而斗争,显然,妇女问题仍是社会问题并需得到社会的关注[1]。

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经历了磨难、性和社会革命,以及后女性主义三个阶段。初期的女性主义运动起源于19世纪,它关注的是如何提升女性的家庭地位及社会地位,如何改革社会结构等,其目标是去除女性在男权主义社会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女性主义支持者为广大女性能得到受教育以及工作的机会而战。

女性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则发生在20世纪中期。此时期女性主义支持者关注女性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平等。在这一阶段,最具有女性主义特征的代表作《第二性》问世,该书作者为女性主义大家西蒙·波伏娃,她为女性主义的根本问题定下了基本框架。

女性主义的第三个阶段被称作后女性主义时期,在此阶段,女性主义主要专注冲突与对抗、调整以及改变。后女性主义支持者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及其局限性,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尽管人们对于女性主义的看法不一,但从整体上来看,女性主义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来说,女性主义是一场消除性别歧视,结束以压迫妇女为政治目标的社会运动,也是一场由此产生的思想和文化领域的革命。从狭义上来讲,女性主义是指以性别视角来看待并分析问题的一种方法论原则。实际上,女性主义并不是一门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学科,而是一种学术视角,既存在于现有的学科之中,又游离于现有的学科之外。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学术视角,以性别为镜头透视并分析各学科的历史及现状,理论及实践,并在这种透视中,通过批评和建构来承载和刷新各个学科领域[2]。

二、纳博科夫及洛丽塔

纳博科夫(1899年4月23日至1977年7月2日)是一名俄裔美籍作家,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显赫的家族,一生著作颇丰,但在他的作品中,最具有影响力、最受争议,并使其蜚声国际的还是《洛丽塔》。《洛丽塔》于1953年年底完稿,它曾是一部令人憎恶的小说,先后遭到四家神经紧张的美国出版社的拒绝。尽管此书在美国人尽皆知,但人们是把它当作一本“黄书”来读的。从1955到1982年间,此书先后在英国、阿根廷、南非等国家遭禁。1955年9月,历经挫折之后,《洛丽塔》在巴黎得到奥林匹亚出版社的认可并出版。直到1958年8月,《洛丽塔》终于在美国出版,上市三周销量就超过了10万册。在美国达到如此成绩的,之前只有一次,那就是1937年的《飘》。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这是小说《洛丽塔》的开头,男主人公亨伯特的告白,女主人公为多洛蕾丝·黑兹,可他管她叫洛丽塔。他们第一次见面时,亨伯特39岁,洛丽塔12岁。所以,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也把这个故事称为《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

《洛丽塔》描写了一段有悖常理的畸恋。小说里的男主人公亨伯特疯狂地迷恋上了洛丽塔,一个12岁的女孩。为了接近洛丽塔,亨伯特违心地娶了他并不爱的洛丽塔的母亲夏洛蒂。当亨伯特如愿以偿地以监护人的身份带着洛丽塔驾车跨越美国大陆,并羁留于众多汽车旅馆时,他终于达成了他的愿望。但后来洛丽塔却和另一个男子出走,亨伯特疯狂地四处追寻,但他一无所获。三年以后,亨伯特收到了洛丽塔的一封信,才能和她再见一面。但此时的洛丽塔已为人妇并身怀六甲,她拒绝了亨伯特提出的请求——重新共同生活。最终亨伯特无奈并伤感地离开了洛丽塔,找到并枪杀了奎迪——当年诱惑洛丽塔的男人。最后,亨伯特因血栓病死于狱中,而17岁的洛丽塔则因难产死于1950年的圣诞。

三、涅槃重生,洛丽塔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若要探索洛丽塔女性主义意识是如何形成及觉醒的,首先要分析洛丽塔的生活年代及生活背景。洛丽塔生活在20世纪中期的美国,二战以后,美国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的营销手段及商业广告借助于各种传媒手段传播,极大地影响了美国人的生活,青少年有着自己的特征、习惯和风尚。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主义的种子已悄然在洛丽塔的心里扎根。

实际上,洛丽塔在遇到亨伯特之前就已尝试了许多无知的游戏。她甚至比亨伯特更大胆、更主动。亨伯特虽然在心理上蠢蠢欲动,但要真正行动起来还是有很多的顾虑。而洛丽塔则让人觉得更加老练[3]。小说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这厚颜的孩子把她的腿伸到我的大腿上……她的声音美妙,甜似苹果。她的双腿稍稍蜷曲,放在我活力充沛的大腿上。”事实上,亨伯特与洛丽塔初次发生性关系,居然是这个小女孩“主动的结果”。而在传统的男权社会,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泄欲工具。女性在性生活里通常扮演的都是失语者。她们只能屈服于男性的性欲之下。但在小说《洛丽塔》中,情况却大不同,作者多次暗示或提到了是洛丽塔勾引亨伯特,让读者感受到洛丽塔比亨伯特更为主动大胆。洛丽塔的这种主动大胆摧毁了传统社会中女性的性角色。洛丽塔突破了男权主义的压制,显现出其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

若要继续探索洛丽塔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过程,我们还要考虑洛丽塔和亨伯特的关系。小说的女主人公洛丽塔,很小就失去了自己的生父,她十分渴望父爱。当她无法在母亲夏洛蒂那里得到她所需要的爱时,她就转向了亨伯特,希望能得到亨伯特的爱。亨伯特带着洛丽塔环绕美国旅行时,他照顾着洛丽塔的起居饮食,基本扮演了父亲的角色。父权主义已经存在了几个世纪之久。父权主义文化要求女性要绝对服从男性,男性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圣经》中说:“我愿意你们知道,……丈夫是妻子的头,……”并且《圣经》里讲述的是男人不是女人造的,而女人则是男人的肋骨造的。由此可见,女人是男人附属品这一观念在人们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家长制同样也是父权主义文化的一部分,家长制要求子女要绝对服从于父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和男性与女性的关系如出一辙。父亲和女儿,是控制和从属,具有明显的等级关系,但亨伯特却无法摆布和控制洛丽塔。亨伯特反对洛丽塔参加学校举行的戏剧表演,洛丽塔却有办法让亨伯特做出让步并妥协。这显示了洛丽塔女性主义意识的形成。此外,从父女关系到情人关系的突变,使父女这种等级关系遭到破坏。这种等级关系的分解也同样是男权主义文化在某一程度上的破产[4]。

在小说里,亨伯特与洛丽塔度过了一段汽车旅行之后,洛丽塔越来越想逃离亨伯特,并最终成功地逃离了他。洛丽塔的逃离是对男权主义的嘲讽和解构,也是给男权主义的一记重拳。亨伯特想控制的小女孩,最后却成功地控制了亨伯特。洛丽塔离开之后,亨伯特从未放弃过寻找。这也证明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控制意识从未停止过,他的男权主义意识始终在延续着。当亨伯特与洛丽塔再相见时,洛丽塔早已不是他心中的小仙女了。小说是这样描写的:“她身体笨重,大腹便便,头似乎变小了,长着淡淡雀斑的双颊深深陷了下去,裸露的小腿和胳膊已失去原先太阳留下的光泽,结果细细的汗毛暴露无遗。”洛丽塔的身材形体无疑也是对男权主义的一种捣毁[5]。亨伯特以前追求的小仙女已不复存在了,这暗示着亨伯特控制曾经的那个洛丽塔的梦想已破灭。当亨伯特再次请求洛丽塔,让洛丽塔回到他的身边,继续和他一起生活的时候,洛丽塔平静地拒绝了。因为“智力平平的洛丽塔渐渐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最悲惨的家庭生活也比乱伦的同居要好得多”[6]。亨伯特想控制洛丽塔的欲望再次被拒绝。最后,洛丽塔的死让亨伯特想控制洛丽塔的计划彻底毁灭。从开始到结束,亨伯特始终想控制洛丽塔,然而,他的控制欲望只能是一种幻想,最终也只能化为泡影。虽然洛丽塔的一生是一场悲剧,但她身上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意识的觉醒却不容忽视。事实上,洛丽塔也正在并逐渐向男权中心发起挑战。

参考文献:

[1]王青松.回归现实主义——《洛丽塔》的一种解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2).

[2]陈鹏.畸形之恋的叹息——试析《洛丽塔》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J].黄山学院院报,2006,(2).

[3]张亚军.堕落的金箭——解读《洛丽塔》的三个关键词[J].涪陵师范学院院报,2002,(17).

[4]曹青.控制与反控制——《洛丽塔》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文学,2009,(7).

[5]西尔维斯特.女性主义与后现代国际关系[M].余潇枫,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纳博科夫.洛丽塔[M].于晓丹,译.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endprint

猜你喜欢

洛丽塔女性主义
以女性主义视角解读《苏吉尼玛》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论日本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