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贾宝玉的性格试论《红楼梦》中的解脱观

2015-01-08葛泓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贾宝玉红楼梦性格

葛泓

摘要:《红楼梦》中贾宝玉最终走上了出家解脱之路,这一结局与宝玉自身的性格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整本书中所塑造的宝玉性格和其心路历程,都指向着生活的解脱这一结局,也蕴含着时代背景下不得志之士的精神慰藉。宝玉内心的各种情感激烈的斗争和要找到归宿的需求,使得出家成为他的最后选择。贾宝玉走上这一解脱之路是有深刻的思想基础的,是建立在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的必然之路。基于此,对《红楼梦》中的解脱观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旨在通过这一研究丰富红学研究内容,为宝玉性格和解脱观的研究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红楼梦》;贾宝玉;性格;解脱观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2-0110-02

自《红楼梦》这一文学巨著问世以来,对红学的研究就从未停止,研究人员对红学的理解和分析也有各自不同的视角和见解,细细品味《红楼梦》和所有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都有着对人生的深刻感悟[1]。笔者在本文中主要对贾宝玉这一人物的最终结局进行了性格上的分析,对贾宝玉身上反映出的解脱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

一、贾宝玉的“脱俗”性格与红学脱俗观

1.宝玉性格吸引中体现的“脱俗”

宝玉的性格吸引源自作者的精心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实际上是非常少见的,可以概括为“脱俗”,在当时那个时期乃至现在都是与常态化的人们的性格存在差异的,因为其出身的环境使得他从小就在充满人情世故的环境中感受世态的炎凉,也就形成了贾宝玉独有的超凡脱俗的性格。在后世人眼中,宝玉的这一性格是让人怜爱的,也是有很多的内容可领悟和研究的,其最后走向解脱的结局也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的。

在贾宝玉的性格中很多时候表现出来的都是与众不同,在婚姻和人情中他很多时候都是不屑世俗的,对世俗所追逐的功名、官位都是不在乎的,这一性格通过《红楼梦》中甄宝玉的性格显得更为明显,甄宝玉的“世俗”使得宝玉“脱俗”的性格更加鲜明[2]。

在《红楼梦》原文中贾雨村对贾宝玉就有过直接的判定:“清明灵秀,天地之正气,仁者之所秉也;残忍乖僻,天地之邪气,恶者之所秉也。”正如贾雨村所言,贾宝玉有其非同常人的聪明灵气,在诗词歌赋方面表现得十分精通,他也有不近人情的乖戾,不能利用聪明才智报效国家。贾宝玉的性格也就是这两种气质相互作用的融合。在贾宝玉性格中有着对纯正的正气的向往,这也是贾宝玉最终选择修行来解脱的原因之一。从贾宝玉性格和结局综合来看,体现的是解脱观,代表的实际上是贾宝玉性格中所包含的正气最终战胜乖戾之气,使得贾宝玉走上了修行解脱的正路。

除了贾宝玉这一主要线索中反映出来的解脱观,在整部著作中还有其他的角色服务于这一线索,共同讲述着《红楼梦》中的解脱观。

2.《红楼梦》解脱观的内涵

《红楼梦》中的解脱观最主要还是体现在贾宝玉身上的。在《红楼梦》中作者就以半神话的方式讲述了贾宝玉的来历,说女娲补天炼石所剩一石,具有通灵气性,因感觉自身无用而无线悲叹,后来被僧道之人带入人世间的繁华富贵就是贾宝玉了。通过石头这样的借用,使物以灵性的指引具有了各种心思和欲望,在这样的欲望中又萌发着追求和生死的思量[3]。在贾宝玉身上有着知识和生命修养的一个重要联系,在很多时候贾宝玉的状态都是无欲无求,但是在这样的没有心念的状态下,他对事物却也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所有人的思想性格来看,一个人的心境如果发生混乱,对事物的理解也会是偏颇的,心境的浮躁使得对事物的认识就会丧失本真。而对这种状态的修订通过修行是一种很好的改善方法,对个人也是一种解脱,因为修行达到心“止”的境界,就会产生全面的观点和看法,就能看透事物,达到观的状态。

修行的解脱观下人们的思维意识会消除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对事物的认识也能够更加的明晰,对事物的见解也能够更加的全面和圆满。依照该理论,贾宝玉由一块具有双面性的灵石而来,在世俗的环境中这块顽石有了对世间各种的好奇和贪爱之心,生活中一味地贪恋富贵温柔之美,对于所要发生的危难却毫无意识。僧道之人及时的告诫:“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僧道之人的话语中尽含人生的哲理,也非常符合贾宝玉这一人物的命运。贾宝玉出身名门富贵,有贾母的疼爱和保护,同时也有父亲的严逼做学和贾环、赵姨娘、黄道婆等人的诬陷,以及婚姻上贾宝玉不能和心爱的表妹结合都印证了僧道之人的“美中不足”说法。后来,贾宝玉所在的贾府的命运也是由繁华富贵转为了过眼云烟,家中变故后姐妹们离开,丫鬟们离去,贾宝玉由不问世事状态也陷入了失望和痛苦,最后选择出家修行,也是回到了这块顽石原本之地[4]。

贾宝玉在贾府的生活中不关心世俗的功名利禄,但是却醉心沉溺于对自己的欢喜和欲望,这也给他带来了灾难和困苦,正如古代一些帝王君主沉迷声色犬马,荒于对国家的治理,也不关心百姓的生活疾苦,就会导致民不聊生,揭竿而起,最后只能走向国家的灭亡。贾宝玉沉迷于富贵生活和温柔乡也使得他经历了一些困境,贾道婆做法陷害贾宝玉,贾宝玉发烧至不省人事,僧道之人来看过,和尚抚摸宝玉所佩戴的那块玉后又给他戴上后便恢复了,和尚在此也说了一些话,具有非常的韵味,和尚说宝玉在温柔富贵中时间长了,他自己和所带和灵性之玉石都受到了污染,灵性被掩盖,只要从情欲之梦中醒来便就好了。和尚所言正是修行解脱的道理,人们在酒色情欲中想要自拔,就要远离世间的五欲六尘,通过修行来达到身心的净化,让原本浮躁和充满欲望的心得以恢复,才能得以解脱。

二、《红楼梦》中解脱观中体现的理论和方法

从贾宝玉出家解脱的命运来看,是有着一定的价值观和方法指导的,当然这一价值观体现的是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红楼梦》这部巨著的研究甚广主要是由于其中很多的问题都难以理解,很多的研究者都深刻感悟着《红楼梦》书中所说的真假难辨。当然这种真假难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是存在着的,他人的话语、许多事物吸引人的表象……很多时候都是存在真假难辨的情形的。《红楼梦》中这样真假难辨的情节更是不断地出现,包括人情世故、包括美的评价等,兴儿就曾经对凤姐的双面性格进行过评述,就是说凤姐当面假背后真。endprint

在《红楼梦》中有经典的“不净观”的体现,就是贾瑞被跛足道人的镜子夺取性命,这种“不净观”其实在其他的很多著作中也有体现,此外还有专门研究“不净观”的禅学著作——《禅秘要法经》,这部书主要讲的就是如何修行,但是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研究,在实践上这一理论却难以实践,因为理论中要观想人从左脚大拇指的白骨开始观想至全身,但是这一观想难以实现,因为很容易走神或者观想不清楚。这一法门对于中上根性的人来说还是可以研修的,但是实际上却不如念佛法门简便直接。

从哲学角度理解《红楼梦》中的真假关系实质上是佛学修行中的领悟真谛的过程,这样的佛学领悟具有深刻的含义,是形而上的最高的真理学说,也只有通过修行才能得以真正的领悟。对于修行的人而言,领悟到真谛后,再动心念时就会有对立面的警醒,对事物的对立面也会立刻想象得到,因此在佛学中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远离世俗的贪欲和妄想,才能达到空的境界,才能领悟生命的真谛。

上文提到在《红楼梦》中与解脱观有联系的人物不只是贾宝玉,还有柳湘莲和甄士隐,这两个人物在著作中都是具有慧根的人,他们的解脱也有着很深的机缘,他们都是在一定的境遇下偶遇道人,最终都是跟随道士隐士解脱去了。贾宝玉、甄士隐这些人物的解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沉浸在富贵温柔乡时,都是贪恋得难以自拔,而他们的解脱都是与其自身的慧根和灵性有着很大的关系同时也是际遇所引。这就是《红楼梦》这类著作中作者制造的境缘来切断临遇困境之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结语

在《红楼梦》中蕴涵着丰富的、深刻的禅学思想,贾宝玉的性格中虽然具有天资聪慧和个性乖戾的双重性,但是这一性格对他最终走向出家修行也是有着一定影响的。书中虽然是以贾宝玉的情爱为主线,但是却包含着很多的佛家解脱观,书中很多地方也都透过贾宝玉在委婉地表达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解脱的向往。贾宝玉的性格与他最后走向出家修行的解脱观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包括贾宝玉最后撒手而去的解脱,就表现了贾宝玉对生活的领悟和真正地实现了解脱,这也是作者本身意欲表达的一种解脱。笔者在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只是很浅显的一个分析,对该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参考文献:

[1]王海龙.曹雪芹笔下的少女和妇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188-192.

[2]孟庆茹.真假相映、虚实相衬的甄宝玉和贾宝玉[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64,(3).

[3]胡文炜.《红楼梦》欣赏与探索[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42-147.

[4]南怀瑾.禅观正脉研究[M].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6:1-12.endprint

猜你喜欢

贾宝玉红楼梦性格
猫的性格爪知道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别样解读《红楼梦》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