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中小学有效教研活动的探索
2015-01-08张天扬
张天扬
摘要:在对以往教研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有效的教学研究应体现有效性、主体性、研究性、针对性和指导性。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开展有效教研活动的基本策略应是:积极促进教师自觉参与,教研要具有专业引领性,要以问题解决为目的,开展提升教师课程实践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教研活动,同时还要明确有效的教研保障措施。
关键词:教学研究;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4)12-0072-02
一、对以往教研活动问题的回顾
(一)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方法陈旧单一
教研活动无非倾向于统一的集体备课,请几位教师上几节公开课,再请几个人听课、评课,关注的是固有知识和技巧的掌握。有的学校还例行公事地规定每学期每人听几节课,上几节公开课,要解决的问题不确切,把教研当成任务,缺乏实际效果。
(二)教研理念出现偏差
大多数人认为教学研究是专家学者、名师和少数骨干教师的事,与普通教师无关。教师被动参与,积极性不高,专业发展意识不强,对教研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到位。
(三)教研内容的选择具有盲目性
如有的教研活动遇事说事,无研究课题,无研究任务,无研究材料。还有的教研活动即使有研究课题,但主题太大太笼统,有时还频繁变换,使得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具体问题,无法在教研活动中得到真正的解决,教研内容缺乏针对性,教研实效低下。
(四)教研功能导向出现偏差
有的教师参加教研的目的是为写论文,发表论文,为评职评优,教研只是走走过场,而教学反思、评价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最重要的部分却被忽视。教研缺乏思想引领、专业引领和有效指导,使教研丧失了成果转化和应用功能。
(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机制不健全
有关教研活动的主导思想、组织形式、过程监督检查、效果评价、奖惩措施等,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管理,教研活动无制度保障,无时间保证,也就无效果可言。
二、有效教研的基本涵义
(一)有效教研的实质是教研的“有效性”
有效教研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本,经过教学研究,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和课程执行能力,使教师真正从一个课程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创造性的实施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有效教研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在教研活动中,教师带着自己的问题和需求,通过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及专业培训等一系列研究活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探讨教学方法,开发课程资源,同时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当前工作之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发表见解,才能最充分地实现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和专业的共同发展。
(三)有效教研具有研究性
有效教研既是一种实践性研究,又是一种反思性研究。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教学行为,以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深入探讨如何让理论指导实践,再如何用实践成果验证理论,使理论研究在真实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教师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解决了教育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教学研究有效地搭建了教育理论通向教育实践的桥梁。
(四)有效教研的主题内容具有针对性
教研主题的确定来自于课堂,来自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直接针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研究价值的问题。依据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研讨,使研究的主题内容鲜明具体,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学生,并经教师集体反思,相互启发达成共识,使问题探讨得更加深入,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实践的改进,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
(五)有效教研具有专业指导性
教学研究是一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实践必须有先进理论做指导,有效教研就是用新的教育理念对教育实践进行指导。通过教研活动向广大教师传播教育改革的信息,提供课程理论、教研理论、研究方法和技巧,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专业知识,提升教师课程设计能力、研究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指导教师从旧有的教学经验中,提出有效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研究引领教师优化思维方式,感悟教学规律,并帮助教师制订行动研究计划,改进教学行为,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确立了学习目标、行动指南,是组织策划指导教师找到适合自己研究发展领域最有效的途径。
三、构建有效教研的基本策略
(一)开展促进教师自觉参与的教研活动
有效教研应是教师自觉参与的教研,而不是任务式的被动参与。在活动中,教师带着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和迫切需求,专家学者提供专业指导与服务,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同伴间进行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打破了教师各自为战、孤立无助的尴尬局面,加强了学科间的整合交融。另外,教研主题的确定是保证教研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教师来自于教学一线,最了解存在的困惑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他们充分参与、发表意见、提出见解,才能确定有针对性的教研主题。这就要求每次教研活动都要使教师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要开展此次教研活动,开展此次教研活动的目的是什么,自己应如何主动参与,这样广大教师才会认识到教研不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认同教研是促进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对教研才没有反感,教师的内在动力和激情才会被激发和调动起来。
(二)开展具有专业引领性的教研活动
1.要进行理论引领。通过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等,引领教师及时掌握教育改革的新政策,熟悉课程改革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和趋势,深化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不断构建新的教育理念,提升教育理论水平。
2.要进行实践示范引领。要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教学实际问题,开展新课程实践下的创造性工作,用真实生动的教学课例,深入浅出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使教师体会和领悟具体课例所蕴涵的课程发展理念,使新课程理念不仅可听,而且客观、可模仿。endprint
3.要进行榜样引领。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有特色的理念、观点,形成行之有效的个性经验。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培养树立典型,用经典成功的案例引路,推广教学经验,以点带面打造区域学科特色。
(三)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主要就是要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大大小小真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以问题为核心,以改进教学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教研观。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关键在于抓住教研主题。教研主题的确定首先要有利于学校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学校领导和教研人员要深入一线与教师一起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梳理筛选出有意义的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制订出有效的,教师真正急需的教研活动计划。教研主题还可以从教师平时工作的感受、经验中去寻找,这就离不开教师的个人反思和相互间的共同反思。反思对教学起剖析、借鉴和启迪作用,是构建教师教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因此,学校要鼓励教师经常反思,面对日常教学中的挑战能及时记录心得体会,反思其中的成败与得失,通过教学后的深入思考,提炼出有价值的案例主题。
(四)开展以提升教师课程实践能力的教研活动
1.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教师提供丰富而有质量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开发的成功案例,使教师获得宝贵的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能力水平和认知风格不同,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上也会各不相同,这种差异就是宝贵的资源,利用这种资源教师之间就可共享经验,共同提高。
2.要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新课程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体现了学科的交叉性和综合性,要求教师要博学多才,了解各层次知识结构及相关学科的知识。不能离了教材就不知教什么,离了参考书就不知考什么,更不能满足已取得的学历文凭。要主动进行知识更新,拓宽知识领域,将最新最实用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研活动要为教师创造积极的学习空间和条件,使学习常态化、经常化。
3.要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缺乏研究能力就意味着缺乏创新精神和工作潜能。教育工作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实践过程是教师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问题转化成研究课题,教师就可获得巨大的研究成果,从而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兴趣,形成研究的思维方式,养成研究习惯,就有可能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
(五)明确有效教研的保障措施
1.健全领导机构,提供组织保障。建立教育行政部门对教研的支持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方案,提供政策保障。整合教研力量,加大指导和服务力度。
2.建立工作机制。消除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发挥科研优势,实施课题牵动,组织教师以课题为载体深化教学研究,以课堂为窗口建立名师培养制度,使教师把教研纳入日常工作中,成为自觉的教学行为。
3.建立管理机制。校长要亲自抓教研,并在教研员的协助下,组建一支高效专业的教研团队。教务处具体负责,教研组、各科备课小组安排落实,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并加强各环节的有效管理,开展有效的学科教研活动。
4.建立教研工作制度。如: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共享资源交流制度、名师培养制度、集体备课听课制度、教研激励奖惩制度等。
5.完善评价机制。业务部门要定期进行检查、评估、总结,及时发现、改进学校教学各环节的不足,开展创优总结、交流、评比、表彰等活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