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学科性质确定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研究

2015-01-08孙东霞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4年11期
关键词:解读文本教学方法

孙东霞

【摘要】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不清,课堂上所教内容并非学科本质内容,尽管讲得天昏地暗,而教学效果不佳。而众多老师缺乏激情,缺少实际的教学研究,教学组织不到位,教学过程程序化,导致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填鸭式”,“满堂灌”;或者教师往往追求各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模式,被高考所左右,却没有教到本质上,学生失望,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日渐消褪,学习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教师精疲力竭,学生苦不堪言。笔者高屋建瓴阐述了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文本内涵和学生现状的把握。语文教学的根本尤其要守住语文学科的性质。

【关键词】语文学科性质 解读文本 学生现状 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实例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1 -0068-05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对语文学科的性质认识不清,课堂上所教内容并非学科本质内容,尽管讲得天昏地暗,而教学效果不佳。教育专家们,如于漪老师、李镇西老师、王荣生老师、余映潮老师、干国祥老师、史金霞老师等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一堂好课所应具有的因素,让老师们眼花缭乱,不知自己的课堂方向在何方。

而众多老师缺乏激情,缺少实际的教学研究,教学组织不到位,教学过程程序化,导致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填鸭式”,“满堂灌”; 或者教师往往追求各种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模式,被高考所左右,却没有教到本质上,学生失望,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日渐消褪,学习质量不高,学生能力不强。教师精疲力竭,学生苦不堪言。语文教学的根本尤其要守住语文学科的性质。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基于语文学科性质确定教学方法的教学实践研究,迫在眉睫。

一、对语文学科性质的再思考

语文学科的性质一直是语文教育届争论和研究的焦点和难点, 是语文教育的基本问题,关乎语文教育的全局。准确把 握语文学科的性质,是正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正确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提 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对转变语文教育观念,实施语文素质教育更具有 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科特点对语文课堂教学有着深厚的影响,中国的语文教学,从“思想性”到“工具性”,再到现在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经历着自身变革的“阵痛”,不同时期的学科性质特点影响着不同时期的语文教科书与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呢?所谓语文课程性质,指的自然不是语文课程的所有的属性,或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共有的属性,而是指语文课程的最基本的特征,指语文课程的特殊属性。作为一门学科的本质属性,毫无疑问应具有排他性,是该学科独有的,而非其他学科共有的。

在新的课程标准颁布以后,这一问题倍受关注, 本人针对新课改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阐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回顾了关于语文学科性质认识的历史变迁,笔者认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是语言性。语文的本质是语言的表达及其使用的意义。语文教学,是让学生体验、感受、理解、运用语言。本人认为如何理解并贯彻语文学科的语言性性质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有效教学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和迫切要求。准确、深入、透彻地解读文本是当前语文教师的重要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使这个过程出彩,唯有有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

(一)、文本解读不到位的原因

在阅读过程中,至少有三个主体在相互制约,除了读者主体外,还有作者主体和文本主体。阅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脱离了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脱离了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而放纵读者主体,就不能不产生奇谈怪论。全国各地课堂上违背文本主体的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什么《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啊,向祥林嫂“学习拒绝改嫁的精神”啊,《皇帝新装》中的骗子是“义骗”啊,《愚公移山》中的行为是在破坏环境啊,不一而足。这一切说明,学生主体图式的当代生活经验和价值封闭性压倒了开放性,造成了对经典文本的肆意歪曲。文本分析的混乱,甚至荒谬,权威教育理论的教条主义恐怕难辞其咎。

(二)、如何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1、寻理意脉,还原文本。2、积淀素养,突破文本。3、巧妙追问,把玩文本。4、琢磨文题,释疑文本。5、辨析词句,深入文本。6、权衡写法,重构文本。7、拓展链接,丰厚文本。8、投入情境,细品文本。9、古诗 “三步”,解读文本。第一步:看标题,定题材知大概;第二步:看注释,挖掘暗示信息;第三步: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

(三)、解读文本需要注意的问题

我们提倡细读文本,并不是要求所有的阅读都变成细读,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时时刻刻都进行文本细读。叶圣陶先生说:“如果能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效果之效果,宜于此求之。”

三、把握学生现状

教学的起点在学生的现有认知基础之上。

叶圣陶认为“学生第一。”

长期以来,人们总认为教师的讲解越透彻周详,对学生的指导越具体,学生就会学得越好。可是,实验结果跟这种见解正好相反。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学生的学习过程,显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总是认识的主体。“他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时间和感知,在自己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谁也代替不了的。”这个事实证明了:组织教学形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这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钱梦龙《主体.主导.主线)

主体、主导、主线,是诸教学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平衡、和谐统一。钱梦龙指出:“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前提,着眼于使学生“善学”;教师为主导,是强化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着眼于“善导”;而学生的“善学”与学生的“善导”都必须通过“善练”的科学序列才能实现,所以说“训练为主线”是“主体”与“主导”相互作用的必然归宿。

要求学生,就要了解学生;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就要弄清学生现有的水平。只有做好这项工作,才能制订出符合实际地教学工作计划,才能有针对性地备课、上课。但愿这组文章能帮助大家进一步认清学生的重要。希望这明白的道理.能化为我们语文教师真正为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行动。

四、确定教学方法

钱梦龙说,语文课上我尽量调动一切手段,或提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设置能引起学生思考的悬念和情境,想方设法激起学生读书、求知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像我当年学习国文那样学习语文;教学生读课文时,则自己尽量少讲,多留一点时间给学生自己读书和思考。当时脑子里还没有“教学艺术”的概念,但这种从自己独特的“学历”(自学的经历)中体悟出来的“教学法”,与当时语文教学中普遍采用的刻板的串讲法确实不大一样,学生学得比较主动,读书、写作的兴趣也很高,因此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弥补了我学历不合格的“先天不足”。

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先进的理念首先关乎教学内容,首先要落实到“教什么”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两个侧面,观课评课的角度既可以从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的角度考察,也可以从先教什么,再教什么、后教什么的角度来审视;既可以侧重在教学方法,也可以侧重在教学内容。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们以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

语文教学方法,指的是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巴班斯基主编:《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三页),巴班斯基早就这样说过。用语文本身内涵的东西感染学生,而非其他如跳舞、唱歌等外在因素;即使感染了,也会失去兴趣。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愤悱启发,相机诱导。教学方法上决不能“全盘授予”,而要“相机诱导”,坚持在学生自学而遇到疑难时给予适当的启发和点播,引导他们共同讨论,共同观察和实践,并作示范,即使需要讲解也应当是精要而富有启发性的。五是指点学法,逐渐放手。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在自己的学习中领悟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逐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学会独立学习。

五、《 登高》教学方法的不同

接受新的理念前《登高》教学设计及点评

(一)、教学基本情况概述:

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教学指导学生学法——“一诗六读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 2、感受诗人漂泊天涯的孤独、百病缠身的痛苦和万方多难的悲音——诗人那沉重的叹息、爱国情感(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板块式教学,设计了七大板块。一、沸沸扬扬地读;二、字正腔圆地读 ;三、浮想联翩地读 ;四、层次分明地读;五、异中求同地读; 六、融入感情地读;七、作业仿写一首小诗《登盘山》。

(二)、以课程标准和语文学科的性质为依据,分析教师的教学问题。

第一、语文课程标准,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从九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思路;总目标及内容、学段目标及内容;教学、评价、教材编写、资源开发及利用的建议,等等。以课程标准的要求来审视《登高》的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着与“课标”不符的明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体现语文学科性质方面,教师的教学存在明显差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即听说读写的行为性训练,但却忽略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深层引导。教师对课文的内涵实质,特别是课文最后两联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基本没有涉及,更没有深入的理解与分析。

第二、是在贯彻“课标”教学基本理念方面,教师的教学存在明显差距。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的教学目标。要通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来体现对目标的追求。要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要体现“人文内涵”“感受和理解”“实践体验”等重心。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现出“跨学科学习”“科技手段的运用”的教学要求。以此标准衡量教师的教学,可明显看出,教师在激发情感,培养语感,特别是发展学生思维上功力欠缺。

第三、是在明确语文课程目标方面,教师的教学存在明显差距。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要以语文素养的提高为总目标,在落实目标过程中,建议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要“陶冶学生情感、端正学生态度、引导学生人生方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做课的教师显然对此方面的追求不强烈,意识不突出。

第四、是在采纳语文课程标准的具体建议方面,教师的教学存在明显差距。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的阅读,要“建立在感受、理解基础上,要防止矫揉造作。”在写作方面“要防止套话、不说心里话。要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而此教师的教学,基本脱离学生的理解力来进行朗读训练,甚至拿出了指挥乐队的本领,来指挥学生按照手臂的高低来读出音调。学生在这样的指挥下,拿腔拿调,装腔作势,以取得教师的好评。如此负面作用的教学,实在无任何可取之处。维果斯基就曾批评说:“脱离了思想的语音丧失了一切使它成为人类语言语音的、使之不同于大自然中存在的万千个声音的一切专有特性。”

(三)、以《登高》的文本内涵为依据,点评教师围绕课文的活动:

第一、朗读教学。诗歌教学采用以读代讲的形式行,但主要得紧扣文本内涵,为解读文本内涵服务,不然只是形式,不解决实际问题。环节一沸沸扬扬地读(要求:声音洪亮、专注投入)这一环节,没有贴近文本,无价值。适合《口技》而不适合《登高》基调感情基调: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环节二字正腔圆地读 (要求:吐字清晰、感情充沛。)学生能读出字正腔圆吗?仍然没有贴近文本。环节一和二可合并为一,学生初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情感,初步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

第二、通过《旅夜书怀》例子和入画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描述的方法和通过想象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环节三浮想联翩地读(要求:想象联想、进入诗境。)。侧重于感性,而高中的语文教学更应侧重理性,紧扣文本内涵的挖掘。应让学生充分体验、理解、表达。第三、层次分明地读(要求:披文入理、由表及里),主要进行的是师生对话式交流,而教师在教学中,把大量时间花在了和学生探究律诗的特点上,设计浅显,没有紧扣“挖掘文本内涵”上。设计的对语言“清”的探究,虽扣文本内涵,但探究不够深入。对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的归纳,虽是学生说出的,但有贴标签之嫌,学生只是在固有知识上说出的,并没有真正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对话式交流中,教师显然对此方面的追求不强烈,意识不突出。

第四、异种求同地读(要求:比较感悟、知人论世),设计目的是通过连类例比、举三反一,让学生把握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知人论世,安排在这里得当,但由于时间有限,学生讨论探究《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不充足,同时对《登高》本身文本内涵没有充分体验、理解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水到渠成探究另外两首诗。由于本课大量时间师生没有体验透文本的情感,因此所设计的名家点评,显得贴在了表层。

第五、融入感情地读(要求:融入诗境、读出味道),目的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设计位置得当。

第六、作业仿写一首小诗《登盘山》(春天盘山)仿写的做法太简单,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且没有突出文本内涵。

(四)、在分析基础上提出的改进对策。

根据以上的理解,就不难概括出改进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首先是以学科性质作为认识的“域”,来认识每篇课文的内涵实质。其次,要牢牢把握住课文的内涵实质,进行知识的引发,用知识的内容,引起学生的意识。在引发过程中,以可感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本质的形象(本质直观),来养成学生的语文素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各种能力,进而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三、把握学生学习的现状。

改变这一现状,应该通过教师教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师教研、校本科研等几方面的途径,进行教师专业品质的强化。通过专业促进,使教师提高认识知识“是什么”(内涵实质)的能力,提高教师教学的“何以为是”(内涵实质引发)的能力。要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无疑是需要教师提高实践理性(在实践中蕴含本质)的修养水平的。提高实践理性的修养水平,就要在理性修养方面着力。

(五)学后《登高》学生所写心得

学生1、学完这篇文章,我学会了,通过反复读,理解诗歌。

学生2、我们一直跟着老师学,在老师的计划中学。

……

接受新的理念后《登高》教学设计及点评

(一)、导入

师:

1、登临况味

①《观沧海》 碣石山,登山观海,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②《登幽州台歌》幽州台 登楼远眺,怀才不遇,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③《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忆山东兄弟》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2、师:九月九日重阳节习俗登高,有什么说法

生……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杜甫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登高》原题 :《九日登高》

3、诗评

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二)、初读,初步把握诗歌基调。 (可通过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阅读,初步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

冠是什么意思?生:第一。在众多的七言律诗中,它数第一,可见这首诗歌不同一般,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好在何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初步体会一下作者的情感,并注意字音和断句。

生:读

师:同学们读的声音洪亮,也很有气势,但诗中丰富的情感还没有读出来。想把这首诗歌读好吗?

生:想

师:读诗歌三境界是什么?

生:……

师:①、能正确朗读诗歌。(要求不漏字、不加字、不倒字)

②、能读出停顿和节奏。

③、能够根据诗意读出感情。

师:要想读好一首诗,理解是关键。只有理解了诗句的内容,把握了情感,才能读得很到位。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大意,不懂的地方也可以讨论交流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师举例:“浊洒”是与清酒相对的。清酒醪经压滤后所得的新酒,静止一周后,抽出上清部分,其留下的白浊部分即为浊酒。一般是浑浊的意思。古人的酿酒技术差,酒里有酒糟,故浊。

生……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大致理解了这首诗。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诗歌,谁来说说这首诗哪些句子侧重于写景?哪些句子侧重于抒情?

生:回答。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

师随机评价。问:在后两联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基调?

生:悲、

(三)、颈联,尾联杜甫抒发了哪些内心的悲伤?(对文章的结构作分析时,同样要指向文章的思想中心)

师: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精确。)

生:自主回答。(要有适当的引导和评价,可加入作者身世的介绍)

永泰元年( 765 ) 五月,离开浣花溪草堂南下,从戎州到渝州,六月到忠州,秋,到云安,居住在那里。

大历元年( 766 ) 春,从云安到夔州。

大历二年( 767 ) 在夔州。春,迁到赤甲。秋,迁到东屯。不久,又从东屯回到赤甲。

师:(出示罗大经的解释,重点解释“台,高迥处也”这一层悲学生很难看到)

师:“台,高迥处也”也是一层悲,悲在何处呢,我想听听大家的理解。

生:自主发言(可能说不到位)

师:登高则视野开阔,人越发显得渺小,孤独空旷、人生短暂之感会油然而生。因此古人登高多有感慨,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发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

可见诗人杜甫构思之精巧,笔力之深厚。

由此看来诗人是一位非常可怜的老人,身世太凄苦了。同学们要想办法把这层层悲苦通过你的声音传达出来。

(练习诵读,注意重音)练习诵读就是这样,首先要理解字面意思,把握诗歌内容,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然后把诗人多变的情感通过我们多变的声音(抑扬顿挫、重音、换气等)传达出来。

(四)、分析首联、颔联,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体会对诗歌内涵实质的强化作用。(对文章的各联进行精细的教学引导,如对啸、鸟、萧萧、滚滚、常、浊等词语进行深刻的理解,让学生进行内心的体验。)

师:那么在前两联中诗人这种由来已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呢?

生:通过写景,借景抒情。

师:首联写了哪些景呢?

生:风、……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六种景连缀起来,形成一幅图画,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而你就是那位登高赏景的人。

生:描述

师:真是一幅明丽清爽(或凄美)的画面,把你的情感倾注其中,用你优美的声音把首联诗句给大家吟诵一遍,好吗?

生:读。

师:略作评价。(你的声音很好听,读得也很有味了)

师:本诗中为何用啸而不用啼?李白有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郦道元有诗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啸和啼有区别吗?

师:(出示《满江红》中的相关句子)岳飞为什么仰天长啸?

生:因为有愤懑,需要宣泄。

师:有愤懑需要宣泄,既然我们揣摩出了这种情感,哪位同学能把首联读一下?(指导到位 啸字要拉长声音,要重读)

师:颔联只写了两种景,分别是

生:落木和长江。

师:和首联的六种景相比,境界是渐大还是渐小?

生:渐大?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无边,不尽

师:无边的落木,不尽的长江,给人以包容宇宙之感,好像是天地万物尽在我心中,真的好阔大呀。

师:境界越是阔大,人就――

生:越显得渺小。

师: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

生:越显得短暂。

师:让我们把这种开阔,这种气势,这种包容之感通过我们的声音传达出来。生读。

老师把前两联做了如下改动:

①无边落木下,不尽长江来。

②无边落木飘飘下,不尽长江悠悠来。

和原诗句相比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

生:讨论回答。

师:引导学生明确少了两个词语,诗句就缺少了一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觉来。

师:前两联凄清阔大的景象不正是诗人悲伤心情的体现吗?由于诗人郁积在心中的悲愤之情太多了,以至于借景不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悲伤,于是他直抒胸臆,写出诗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揣摩语言,分析意象“鸟”

①鸟可以欢快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②鸟可以忧伤。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可以闺怨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④现代诗中的“鸟”

20年代(闻一多的《孤雁》)

30年代徐志摩创作于的《黄鹂》

40年代艾青于夫夷江上创作的诗篇《水鸟》

生……

(五)、分析尾联,同样要指向诗歌的思想中心。

老师现在有一困惑:

这首诗前两联写登高望见之景,境界宏大,而颈联只感叹自己的命运,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这首诗的前后诗句的境界并不吻合。你怎么看待这个观点?

生:自主发言。

师:(适时引导)难道宏阔的背景只是为了抒发小我之苦痛吗?诗人只是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吗?

生:不是。还感叹国家的命运。

师:从哪儿看出来的?

生:艰难。艰难是指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艰难。

师:767年,诗人写下了这首诗歌,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及其严重,而且在边疆和少数民族的战争接连不断,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师:解释一下这句诗。

生:解释……

师:杜甫遗憾什么?明确: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都极其艰难,我非常遗憾自己已经两鬓斑白,不能为国家为百姓出力流汗了。同学们还觉得杜甫只是一个可怜的老人吗?

生:不是,我看到了杜甫忧国忧民,形象非常高大。

师: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是无论穷达,都在兼济天下。个人之悲,国家之愁,压得杜甫喘不过气来。古人有愁好喝酒,古人诗酒流连。

师: 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短歌行》

②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李白

③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身前有限杯。杜甫

在盛唐,饮尽有限杯的杜甫和酣畅无限情的李白相得益彰,成了一对好朋友。同游时天天喝酒,分手时依依惜别的话说的还是酒,李杜之交,很大的默契在于他们的诗酒精神,无须言传,只须畅饮。李杜这一杯酒,风流千古。

——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

杜甫也不例外,他是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可是现在杜甫老人还喝酒吗?

生:不喝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不能喝酒了,老人满心的悲愁如何消解呢?不能消解,无法消解,只能郁结在诗歌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中,郁结在我们大家的心中。

师:这就是杜诗“沉郁顿挫”( 指诗文的风格深沉蕴籍,语势有停顿转折)“顿挫”的典型例子。

请跟着老师想象:1200多年前,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在夔州,长江边,大风猎猎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杜甫老人两鬓斑白,孤零零的站在长江之滨。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他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满身疾病、一生坎坷,他心忧天下,心怀祖国,他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六)、以学生对文中的“登夔州台、、我心在何方、飞鸟、秋、浊酒杯”为标题,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的认识与情感。以突出思想内涵为重心来安排教学流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意识品质。显然,这样的教学,与侧重表层行为的训练是完全不同的。唯有指向文本内涵实质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语文学科教学本真的味道,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践行的。

(七)、以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来做朗读,以朗读来理解作者的思想。

学生诵读,师生齐诵,下课。

(八)、作业

1、读《梦游天姥吟留别》

2、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旅夜书怀》、《登岳阳楼》、《蜀相》、《秋兴八首》……

3、听贝多芬的《命运》……

(九)点评这节课:《登高》这首诗的内涵实质是:对杜甫忧国忧民高大形象的挖掘。《登高》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悲国家之秋、社会之秋即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这也是本诗的关键。

首先、导入。教师通过“登临况味”的诗的引入,师生间对九月九日重阳节习俗登高的交流,教师引入胡应麟对《登高》诗评,激发学生学习《登高》的兴趣,设下悬念,《登高》的本质内涵究竟是什么?第二、初读,初步把握诗歌基调。 通过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阅读,初步理解文本的核心思想。第三、对颈联的结构、艺术手法作分析时,同样要指向诗歌的思想中心。如:适时加入的作者身世的介绍。第四、分析首联、颔联,感受借景抒情的手法时,体会了对诗歌内涵实质的强化作用。第五、对文章的各联进行精细的教学引导,如对啸(引用《满江红》来阐释“啸”的涵义,理解“啸”和“啼”在情感表达上的区别)、鸟、萧萧、滚滚、常、浊等词语进行深刻的理解,让学生进行内心的情感体验。第六、分析尾联,同样要指向诗歌的思想中心。由教师的困惑,引导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理解老人满心的悲愁,至尾联,通篇都是在围绕诗歌的内涵、作者的核心思想来表达,教师要据此进行教学,不离不弃。教师关于杜诗“沉郁顿挫”诗风的分析,来体会对诗歌内涵实质的强化作用。第六、以学生对文中的“登夔州台、、我心在何方、飞鸟、秋、浊酒杯”为标题,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的认识与情感。以突出思想内涵为重心来安排教学流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形成学生语文学习的意识品质。显然,这样的教学,与侧重表层行为的训练是完全不同的。唯有指向文本内涵实质的教学,才能体现出语文学科教学本真的味道,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践行的。第七、以对文章内涵的理解来做朗读,以朗读来理解作者的思想。第八、作业,体现了读文本内涵把握的延伸。

(十)学生学《登高》后的感想

学生1、杜甫如此深沉,让我想到我的老父亲,他在旱涝时节,对自己的叹息,对农民的叹息。

学生2、想到李白的诗是华丽的、外放的、浪漫的、激越的,如《楚辞》;而杜甫的诗情感是朴素的、古典的、含蓄的,如《诗经》

学生3、诗人杜甫是一位非常可怜的老人,身世太凄苦了。这么凄苦,还能想着百姓、国家,很了不起。

……

参考文献:

[1] 吴非.《不跪着教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0

[2] 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3] 黄厚江.《黄厚江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9(2013;4重印)

[4]王建宗.《防止教学的两个缺失》.北京:现代教育报2013:5

[5]《语文教学大纲》.

[6]《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03:4月.

[7] 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5:2.

[8] 钱理群 孙绍振 王富仁.《解读语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4.

[9] 窦桂梅著. 《玫瑰与教育》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

[10]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语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

[11]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北京:中国出版社.2014:1.

[12]《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13]李镇西.?《做最好的教师》.?桂林:漓江出版社.2006:5.

[14]巴班斯基主编.《中学教学方法的选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15]钱梦龙.《主体.主导.主线》.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1980.

[16]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北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2:6.

猜你喜欢

解读文本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激活文本张力,构建立体阅读体系
切入感知,学生解读文本的新视角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构建数学高效课堂
解读文本“五要素”
多角度解读文本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