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草根老板宁大勇

2015-01-08李向农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4年9期

李向农

我的采访对象宁大勇,湖北大帆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长,初中肄业文化,一位地地道道的草根老板。

在我的思维定势里,但凡草根老板,多数是靠机遇成就的,宁大勇应当不会例外。

然而,当采访结束后,我的思维定势发生了完全地改变;宁大勇的成功虽然也有某些机遇,但主要还是凭靠他的智慧、胆识、坚韧不拔、自强不息……

从22岁当生产队长开始,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宁大勇如今已成为身价计亿的民营企业家。他和他的企业,获得的各种荣誉,加起来足有百项之多。如:“湖北省优秀企业家”、“黄冈优秀企业家”;“湖北省‘五一劳动奖”、“中国中小企业优秀创新成果企业”、“黄冈市百强企业”、“诚信单位”、“消费者满意单位”、“离合器膜片弹簧湖北名牌产品”……耀眼光环下,他没有陶醉,而是不断地追求、奋进。42年的风雨历程,在他的额头上刻满了皱纹,将他的满头青丝染成了花白。但他身体依然硬朗,精神依然焕发。

而今,他的“大帆”公司,资产总额过三亿元。百余亩厂区内,坐落着气派的办公楼、舒适的员工宿舍、现代化的生产车间。绿树红花,把厂区装点得四季如春。近三百名员工在这里快乐地生活和工作。

公司生产两个主导产品: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冷轧优钢。冷轧优钢是近年开发的科技新产品,一部分成为膜片生产材料,一部分进入市场营销;膜片弹簧,不仅是国内市场上的抢手货,而且在国际市场亦占有一席之地。像俄罗斯、巴西、印度、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每年均有较大购量。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宁大勇曾经几度带着产品漂洋过海,去参加这些国家的汽车配件展销会,让“中国制造”名扬海外。而今,甚至连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也喜欢上了这个价廉物美的产品。当德国人来到麻城,知道这膜片产自大别山区一家民营企业,不禁惊羡不已。

“大帆”的膜片弹簧和冷轧优钢,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而逐年增长,销售和利润也逐年攀升。到2013年,产品销售收入达到1.7亿元、纳税1300万元,员工月平工资过3000元。2014年产品销售可望过3亿元,纳税1500万元以上。

如此骄人业绩,在一般人眼里,“大帆”够辉煌了。可宁大勇不这么认为。他说:“企业的命运一半系于市场,另一半系于企业自身。后面的路上,还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风险与挑战。而作为企业家,必须时刻盯紧市场,审时度势地应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风云。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处惊不变、化险为夷,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辉煌。”

宁大勇亲自为他的公司拟定宗旨:“团结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细心做事。诚信做人。”三句话,用黑体红字挂在公司办公楼的显眼位置。他说这既是他本人为人处事的座右铭,也是对全体员工的共同要求。

宁大勇,今年64岁了,看上去比生理年龄要年轻些。他说他60岁以后,每年外出调研、考察市场的时间虽然比以往少了些,但仍不少于80天;他在家的时候,每天早晨五点半起床,七点半准时到办公室,午饭在员工食堂吃,下午六点以后才下班回家。每天转两趟车间,是他的长年习惯;他的衣着很普通,不穿名牌,整洁舒适就行;他说他不喜欢昂贵的山珍海味,但对家乡的肉糕、鱼面情有独钟。对他来说,这东西比山珍海味更可口。因为太忙,他家餐桌上,平时摆放的多是简简单单的粗茶淡饭。他觉得这么吃节省时间,对养生有益处;他并不健谈,言语较少,但见解颇深。采访中,几位下属向他请示工作。下属们觉得犯难的事,他寥寥数语便给出了让人满意的答案;他的眉头总锁着,好像有想不完的事儿。

和宁大勇的短暂接触,我对他的创业人生有了一种预判:像他这种靠打拼成长起来的企业家,其成长之路必定艰辛坎坷。他讲的那些故事,印证了我的预判。

父亲唤着他的乳名:“昆桥啊,你这书怕是不能再念了啰!”

从微颤的唤声里,大勇听出了父亲的无奈。其实,父亲一直是支持大勇念书的。平时,他总夸大勇肯钻研,成绩好,将来一定有出息。他让大勇的弟弟们向哥哥学习。而现在他突然不让大勇上学,让大勇感到很憋屈。

大勇是个懂事的孩子。他终于理解了父亲的难处:家里劳力少,指望他挣工分。

15岁那年,正上初二的大勇,没再去学校了。

大勇辍学后,除了挣工分、帮家务,还经常跟父兄一道去很远很远的大山里挑木料卖。往返近百里山路,上百斤的担子,他能咬着牙跟上父兄的脚步。

那时候,繁重的体能透支大勇能忍受。但吃不饱、穿不暖让他受不了。宁家七口人,除了母亲都是饭量大的男丁。家中的早晚餐,长年是稀的,没菜。中餐煮点干饭,父兄碗里要多盛点,因为他们是家中的主劳力。三个弟弟也得受点儿优待,因为他们比他小。只有他是忍饥挨饿的命。进入冬季,他和两个弟弟挤睡一张窄床,身下垫的是稻草,身上盖的是薄被,寒风从破旧的门窗外往房里灌,冻得三兄弟抱成团靠体温取暖。漫长的冬季,三兄弟们难得睡个暖和觉。

大勇在贫困中艰难地成长。由于营养奇缺,他的身体很瘦弱。不过,他的智商发育没受影响。他脑子灵、点子多,在垸里年轻人中是出类拔萃的。

22岁那年,大队党支部决定让大勇当生产队长,全宁家垸人举双手赞成。长辈们竖起大拇指说:“大勇这伢扎实,肯动脑筋,会想法子,一定能把队里盘得更顺趟。”

宁家垸生产队,二百三十多口人,旱地水田人平一亩多,而且都平整。按说自然条件并不差。但就是多年走不出减产欠收的困境。农户缸中的米,社员口袋里的钱,总比别的生产队少得多。

大勇和队委会一班人经过认真分析研究,终于找到宁家垸穷困的原因:一是副业没搞好,分值(10个工分的价值)上不去;二是灌溉条件差,粮棉难增产。大勇说:“要想让社员手里钱多、缸里米多,就必须兴副业,建渠堰。”

大勇上任当年,就办起了队里的粉丝厂、饲养场,还安排了一批青壮劳力搞副业。粉丝、猪牛卖出去,副业赚的钱拿进来。年终结算,宁家垸的分值由往年的四角多提高到到七角多。队里的提留资金也大幅增长了。第二年冬季,他趁农闲组织社员建渠堰、泵站。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会战,渠堰、泵站建成了,抽水机也安装了。从此以后,宁家垸的田地涝时能排水、旱时能灌溉,旱涝保收。农户家的米缸比往日盛得更满,社员口袋里的钱比往日装得更多。令别的生产队刮目相看。

回首这段人生经历,宁大勇很感慨。他说:“这段经历太重要了。饥寒激励我奋斗,让我懂得了温饱就是幸福,富了仍须节俭。当队长,论职位低得不能再低了,但责任并不小啊。我现在这点儿谋事处事能力,得益于那段经历的磨练。如果缺少那一段,我后来干事创业恐怕要难得多啊!”

他对叔叔说:“莫说是落雪,就是落刀子,也得顶着铁锅去龙口!”

龙口,河南省新蔡县的一个集镇。地方不大,但皮革加工业名气很大。宁大勇涉足皮革行业,得益于33年前那趟龙口之行。

那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过去了三年,全会制定的政策正在农村全面实施。田地分给农户了。农闲时,农民可以光明正大地做生意赚钱了。赚了钱的人不仅不会割他的资本主义尾巴,反而让他们披红挂彩。“万元户”,何等荣耀的称号。

在这种情况下,队里的公务自然减少了,加上家里盖房子欠债几百元。于是,宁大勇开始琢磨自己做生意赚钱的事儿了。

宁大勇做的第一单生意,是把麻城的生皮贩运到龙口去卖。因为他事先了解到,那儿的皮革加工搞得很火,生皮需求量大。外地的生皮去那儿卖,都能赚得可观的利润。

宁大勇走村串户收生皮,收了狗皮、羊皮共103张。

去龙口的头天夜里,天空布满了星星,月亮圆圆的。第二天清晨打开门,地上的积雪足有一尺厚,气温降到零下6度,雪还在漫天飘洒。和他合伙的本房叔叔劝他改日动身。大勇很不高兴地说:“那怎么行呢!我已经跟人家联系好了,可不能失信啊!再说,我们这是开张生意,得讨个吉兆。莫说是落雪,就是落刀子,也得顶着铁锅去龙口。”叔叔拗不过他,同意去。

叔侄俩挑着各自的一百多斤生皮,踩着积雪走了几里路,提前站在公路旁等开往县城的班车。

到了县城,雪下得更大。叔叔明确表示不去龙口,大勇不好再勉强,说:“你回吧,我自个去。”

班车轮胎上绑着防滑链条,以每小时不到30公里的速度在雪路上爬行。车入河南境,那儿也下雪,比麻城还大。二百多公里的车程,从上午9点走到晚上7点多才到龙口。皮革老板紧紧握住宁大勇的手,又惊又喜地说:“真没想到,这么大的雪你还来送货,太感谢了。”宁大勇笑着说:“既然事先有约,雪再大我也得来哟,除非班车不通。”

龙口之行,宁大勇赚到了平生自做生意的第一笔钱:78元,他感到满足。而更让他满足的,是了解到商机,增长了见识。

白天参观了皮革加工现场,夜里睡在旅店琢磨,宁大勇思潮难平。他反复地想,别人收我们的生皮搞加工赚大钱,我们赚小钱,多不合算啊。我们麻城是农业大县,皮源丰富,为什么就没人想着就地取材,加工皮革赚大钱呢?况且,这也不是什么高难的事儿,这个钱得自己赚才合算。

想好的事必须做。宁大难决定办皮革加工厂了。

办厂的关键是制革技术,而龙口哪些儿有这种技术的人才多了去。送皮时,宁大勇在龙口认识的李允富师傅,就是一位理想的制革人才。如果开出优惠的合作条件请他来宁家垸办厂,他应当不会拒绝。宁大勇如此谋划着。

没过多久,宁大勇二赴龙口。不是送生皮,而是引人才。

宁大勇向李师傅谈了办厂设想后,直奔主题说:“我们出资金,你出技术,利润六四分成。我们六、你四,行不行?”李师傅皱起眉头想了一会儿,用河南方音回答:“中。”第三天,李师傅带着三个伙计来到宁家垸。

说干就干。办厂资金,去信用社贷;厂房,宁家垸那间废弃仓库;员工,在本垸找几个年轻小伙子。宁大勇给厂子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立新皮革厂。寓意为立志创新。名曰厂,实为手工作坊。而宁大勇的创业征程,就是从这间作坊出发的。其时,他的身份是生产队长兼厂长。

半年下来,皮革厂赚了6800元。李师傅他们分走2700元,其余4100元交给了生产队。本来,按规定宁大勇也可以领点补助,但他一分没要,只要拿工分。他说他收获的不是钱,是制革技术和营销经验。

大队知道宁家垸皮革厂赚了钱,决定把厂收由大队办。厂名仍叫“立新”,厂房迁到了公路旁。资金和规模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扩充。宁大勇当厂长,体制为私人合伙承包经营,大队收承包费。

大队还决定让宁大勇辞去队长职务,专心办厂。让他辞职,他很犹豫。因为,宁家垸人舍不得他离开生产队,他也舍不得离开宁家垸。他当了10年队长,垸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他都铭刻在心。甚至连每块地、每丘田的特点,他都能信口拈来、如数家珍。他呕心沥血、带头苦干巧干,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后进队,变成了逐渐富足的先进队。垸里发生矛盾纠纷,只要他一出面,一切都会烟消云散。这便是他舍不得离开宁家垸,垸里人舍不得他离开的情因所在。

然而,组织的决定,他只能服从。

第一年,厂里交了承包费后,没剩几个子儿。四个合伙人退出了三个,只剩下他这个厂长了。他没有退路,只能留下,也愿意留下。因为,他知道干任何事都不会一帆风顺,风雨过后必见彩虹。他虽然对皮革生产的前景信心十足,但同时也敏锐地意识到产品滞销、卖不起价钱,可能和市场需求有关。市场需要的优质轻革,都是机械生产的,而自己的手工作坊根本无法达标。企业要继续办下去,唯一的出路就是放弃轻革,开发重革新产品。

宁大勇听说武汉市郊有家社办制革厂,他们生产的牛皮重革很俏销。他决定去那儿作一番考察。那儿的情况果然不错,比他听说的还要好。

考察期间,他结识了搞重革的潘师傅,有心把他拉到“立新”来。他问潘师傅:“你每月挣多少钱?”潘师傅回答:“不到100块。”他接着说:“我每月给你200块,你愿不愿意跟我干?”潘师傅说:“你给的钱不算少,但现在我还不能跟你走,我还没退休嘛。”他又问:“你能不能给我找一位师傅?”潘师傅又答:“这个嘛,可以试试。”没过多久,潘师傅推荐了一位姓王的师傅来“立新”。王师傅报到那天,潘师傅亲自陪他来龚埠。宁大勇至今仍感念潘师傅在他危险之时对他的帮助。

“立新”转产后生产的牛皮重革,成了市场上的俏货。这一年,宁大勇净赚了八万元。成了全县闻名的“万元户”、“牛皮大王”。

宁大勇知道,“立新”生产的牛皮重革,进入市场后主要用于做裤腰带。这东西工艺简单,利润高,有几台小设备就行。本来,他自己完全可以搞,但还是忍痛割爱,让给了大队。他想,让大队多赚钱,让社员就近就便上班挣工资,也算是自己对组织对乡亲们的一点回报。另一方面,自己生产的皮革,可以就近就便销出去,生产成本大幅降低。这事要是办成了,两全其美。

大队办起了皮带加工厂。连续三年,每年赢利十几万。进厂打工的社员每月工资几十元。龚埠村(这时大队改村)也因此而富甲一方,声名远播了。

杨厂长给他支招:“还是革新工艺,搞纺织工业用革吧。”

这话,是武汉市工业皮件厂的杨厂长,在宁大勇的皮革厂严重亏损,一筹莫展之时对他讲的。时间,1989年7月25日上午;地点,厂长办公室。宁大勇至今记忆犹新。

宁大勇是位创业能人,“牛皮大王”全县闻名。被县城龙池桥街道办事处的城西村看中了。城西书记刘建国三顾龚埠村,像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样,商请宁大勇到城西办厂。条件是:村里投资建厂、购设备。他全家户口转入城西,建私房宅基地由村平价出让。刘书记的真情终于感动了他,他答应了刘书记的盛情邀请。

1986年下半年,宁大勇举家迁到城西村。在城西,他一干就是20年,直到2006年,他自己组建“大帆”公司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儿。

1987年春,城西皮革厂投产了,主产牛皮轻革。按说,轻革比重革赚钱,只是技术含量更高。尽管生产设备比较先进,但职工为清一色的农民,文化素质差,不会操作机械,好设备做不出好产品。加上投产第一年,市场销路不畅,大量产品的滞销积压,让企业开工不久便步入困境,亏损以每月近十万元额度累进。办事处党委书记冯福贤得知情况后,通知宁大勇到处里谈话。冯书记严肃地说:“真没想到你宁大勇把厂办成这个样子,集体的钱如果这么亏下去,那可是要负法律责任的啊!你得赶紧想办法扭转这种局面。不然的话,就停产!”冯书记的话,像鞭子一样抽打着宁大勇的身心。如果不迅速扭亏为盈,后果虽然没有冯书记说的那么严重,但最起码是自己有负处党委的信任、城西村的厚爱啊!宁大勇自责不已。

从办事处回到厂里,宁大勇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思考扭亏对策。他想到过转产搞重革,但这时候普通重革的市场需求正在下滑,转产风险很大。天无绝人之路,还是去市场看看再说。

宁大勇毫无目标地只身去了武汉。在武汉转了一整天,跑了好几家皮件厂,没有获得任何好的市场信息。第二天吃过早饭,他去了最后要去的厂家——武汉市工业皮件厂。心想,如果还是一无所获,就只能回家另谋他策了。在门卫的指引下,他走进了厂长办公室。慈眉善目的杨厂长和他素不相识,但听完他的诉求后,杨厂长真诚地给他支招,说:“小宁啊,像你们这种村办企业,根本不具备生产轻革的技术条件,还是革新工艺,搞纺织工业用革吧。这产品,国内生产厂家好像不太多,市场需求量比较大,利润和销售应该没问题。”

杨厂长的话,让宁大勇茅塞顿开,感动不已。然而,纺织工业用革毕竟不是自己以前搞过的那种重革。要搞,必须更新设备、引进技术人才。更新设备不难,可人才去哪儿引,他心里完全没底儿。这件事,愁得他寝食难安。

有志者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

宁大勇正为人才犯愁之时,闵集乡一位牛皮贩子给他提供了重要信息。牛皮贩子说,他有位朋友,姓陶,江苏南京人。朋友的爷爷原是合肥制革厂的工程师,工业用革专家,现退休住在南京儿子家。他还说自己去过陶家,知道地址,告诉了宁大勇。宁大勇喜出望外,巴不得插上翅膀,立刻飞到南京见陶工。当天晚上,他登上了开往南京的列车。由于没买到座票,一直站到南京站。

陶工的到来,一切难题迎刃而解。设备没作过多添置,就能够生产出合格的纺织工业用革了。

轻革转重革,效益立竿见影。

转产前每月亏损近十万,转产后每月赢利十几万。企业从困境中挣脱出来,前程一片光明。

他向书记请缨:“城西的企业,哪家最难我就去哪家。”

1990年,城西企业进入二轮承包,宁大勇决定离开皮革厂。他的决定,让许多人费解。费解原因:皮革厂正兴旺。

宁大勇下决心离开皮革厂,其情因是多方面的。1988年,他妻子患重病,先后到武汉、石家庄作长期治疗。为了不影响生产,他只好辞职陪护妻子。新厂长由办事处重新任命。而离厂这段时间,厂里效益出现严重下滑,到1989年,亏损额逐月加大,原因是管理不善、产品质量差。处、村两级领导多次上门做工作,要他再度“出山”,挽救危局。回厂后,他严抓管理和质量,效益又起来了,扭亏为盈。而二轮承包时,村里调整厂领导班子,宁大勇继续任厂长,其他班子成员由村指定。针对班子调整不恰当问题,宁大勇建议村总支再作调整,未获同意。他觉得在这种环境下做事不舒心、很别扭。还是自己主动离开为上策。

夜晚10点钟,冯书记家中。宁大勇和书记促膝交谈。他说:“我要求离开皮革厂的原因,您可能知道一些。至于去哪里,我有两个想法:第一、城西的企业,哪家难我就去哪家。村干部说力车厂快跨了,建议我去接手,我愿意去;第二、如果处里、村里不同意,我回宁家垸老家,做点自己想做的事。”冯书记说:“大勇啊,隔行如隔山,力车厂是盘钢铁的,亏得一塌糊涂,你去了怎么搞嘛!”宁大勇说:“我盘牛皮不也是从头学起、从零起步吗。我肯学肯钻,可以边干边学。反正力车厂是个垮厂,死马当作活马医,您就让我去试试吧。”冯书记知道宁大勇是头“犟牛”。他认准的事,谁也别想动摇他;他想干的事,也一定能干出个名堂来。再说,如果逼他离开龙池,等于让龙池损失一员干将。最终,冯书记答应了他的请求,让他出任力车厂厂长。

宁大勇坚定地走进了力车厂。所见所闻:院子里杂草丛生,车间内杂乱无章。员工有的趴在工作台上睡觉,有的聚在一堆谈天说地。有个员工发牢骚说:“真是见活鬼,都10个月没发饷了,这生产还么样促,这日子还么样过嘛。”去科室,都没开门,里面没人。宁大勇心想,这种状态,企业不垮才怪。

宁厂长上任后,搞了一个星期调研。然后,迅速做了六件事:

第一件:借贷款补发工资。职工见到钱,情绪好了许多。

第二件:制订厂纪厂规,印成了小册子,干部员工人手一本。还规定人人要交学习心得体会。

第三件:向银行申请技改项目贷款100万元。

第四件:引人才,增强技术实力。信息一公开,社会上的一些退休科技人员,争相来厂应聘。

第五件:搞市场调研。他亲自带领业务员跑了国内十几个城市,获得了市场产品供求的大量信息。信息表明:汽车配件市场需求量较大。

第六件:研究转产。少量生产力车(人拉板车),主要开发汽车配件。关于转产,班子争议较大。宁大勇用市场调研心得启发大家,他说:“力车虽然是我们的传统产品,在农业学大寨时是俏货,而现在已经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买的人越来越少了。这种供大于求的东西,是跟市场规律背道而驰的,产得越多,亏损就越大。所以,我们搞什么产品,要由市场来定。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搞什么。现在可以搞传动轴,将来不行了,还要转产搞别的。”他的一番话,让班子达成了共识。

生产传动轴并非易事。一是他本人不熟悉机械行业,汽配营销经验几乎一片空白;二是锻造设备价格昂贵,买不起。怎么办?情急之下,他想起了市传动轴厂业务员宋启平,或许能找到解难对策。夜里,他去了宋启平家。他说他要以高薪聘请宋启平,宋启平答应了。当他谈到困难时,宋启平说:“传动轴可以买铸钢毛坯做,武当山精密铸造厂就产这东西,添几台普通设备就行了。”回家时,已是夜深转点了,宁大勇兴奋得整夜无眠。第三天,满满一卡车铸钢毛坯运到麻城。不用锻造设备,一样可以生产传动轴了。

宁大勇认为,“力车厂”这个称谓已经不合时宜了,也与主导产品不符。他亲自为厂更名挂牌:“麻城市东风汽车配件厂”。因为,该厂产品主销东风汽车公司。

工厂转产后,两个主导产品传动轴和转向器,市场上供不应求。布局在全国范围的10个营销点,隔三差五便有好消息传来,不是订单就是货款。到1994年,厂里销售过千万,利税过百万,跃居黄冈十强乡镇企业行列。

又过去六年,历史车轮驶入21世纪。

新世纪、新举措,国企改革如火如荼。发达地区的改制改革,是把企业改得更有活力。而落后地方的改制改革,多数是变卖企业资产,让职工卖断身份,进养老保险。政府减负了,企业改没了。麻城是汽配生产大市,国企改制后,也多数改没了。大量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流向社会。作坊式生产充斥大街小巷,汽车配件鱼龙混杂。受此影响,东风汽车配件厂的产品不俏销了,到2000年,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卖不出去。

企业出现了危机,转产势在必行。应了宁大勇的预见。

关于转产的大方向,宁大勇看得很清楚。他在厂委会上提出:“我们今后要搞的产品不能随大流,要搞科技含量高,别人不容易模仿的东西,而且市场需求长期稳定。”至于具体搞什么产品,他说他还要调研市场,最终由市场定论。

他听一位业内朋友介绍,目前有一种产品叫汽车离合器膜片弹簧,由于材料要求高,生产工艺难,过去国内需求主要靠进口,现在温州有家企业在生产,全国仅此一家。难度大、利润一定大。宁大勇对这个产品心驰神往,决定试一试。

2000年7月的一天,气温高到38度。宁大勇带着一名技术员冒着酷暑去了温州。他想在那儿现场考察一番,回来再作决定。可厂家根本不欢迎他们,让他们吃闭门羹。烈日下,他俩足足立等了一个钟头,里面传出的消息是:“谢绝参观访问。”

宁大勇一无所获地回到了麻城。

在厂委会上,宁大勇激动而坚定地说:“上膜片!我就不信这个邪,别人能搞成,我们就搞不成!毛主席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从现在起我带头和大家一起登攀。莫说是膜片,就是更难的东西,我们也一定能搞成。”

宁大勇从中国弹簧协会郭副会长那里借来《膜片弹簧的制作与工艺》一书开始了潜心研读。说实话,书中那些字母、符号、公式、专业术语他是看不懂的,但膜片生产的关键技术是热处理,这一难点他算是抓住了。在他的带领下,一场技术攻坚战迅速打响,但几经试验,仍未能闯过热处理这一难关。见大家有些灰心,他鼓励说:“干任何事情,很少有一帆风顺的。既然难关找到了,就一定能攻克,我们攻不下,就请高人攻。就是跳进海里摸螺蛳,也要把高人请来。”

经多方打听,宁大勇得知长春一汽有位姓赵的工程师,是国内顶级热处理专家。他曾经留学德国,学成后回国供职于一汽,现退休在家赋闲。宁大勇五赴长春见赵工,俩人从素不相识到相识相知。精诚所至,赵工为之感动,终于答应来麻城。赵工亲自定设备、设计工艺流程,还一面手把手教工人操作,一面讲解热处理的关键工艺——淬火。他形象地告诉大家:淬火过了,簧片太硬,离合器难踩;淬火不及,簧片太软,踩下去难复位,这就是簧片的“力值”。膜片的奥妙全在这儿。作为特聘技术顾问,赵工每年来厂两次,作现场研判与指导。平时,一般性技术问题,由厂里技术员用电话或传真向他请教。

膜片弹簧从试制到投产,他们只用了半年时间。新产品投产上市,效益蒸蒸日上,让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重现生机,再度走向辉煌。

时任市政协主席冯福贤,听到这个好消息感慨地说:“看来,当初没让宁大勇走,让他去力车厂。这个决定是对的。”

他说:“如今公司是自己的,我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和一位业内老板闲聊时,宁大勇意味深长地如是说。其时,他已年满56岁。

2004年,国家提倡企业民营化,宁大勇把“东风”从村里租赁过来。2007年,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东风”更名“大帆”,企业才真正属于宁大勇自己所有了。

2006年,宁大勇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麻城黄金桥工业园区征地建新厂,组建属于他自己的企业——湖北大帆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资金,小部分是自己的多年积累,大部分向银行借贷。说是股份公司,实际由他全部出资,只不过他让儿子、女儿、女婿分别占有一定股份。

谈到“大帆”建厂搬迁,宁大勇感慨地说:“如果没有市‘四大家领导和各职能部门,还有时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汪先启等人的大力支持,建厂搬迁就不会如此顺利,他们是我创业路上遇到的贵人。”

“大帆”继续生产膜片弹簧。2011年又新增冷轧优钢,主要目的是解决公司膜片弹簧生产原材料之需,其余产品外销创利。冷轧优钢是高科技产品,市场需求,一直从德国进口。大帆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

我问宁大勇:“企业集体所有和私有到底区别在哪儿?”宁大勇说:“主要是选人、用人、管人和决策上不一样。企业归集体,即便个人承包了,但重大人事安排、重大问题决策,并不完全是承包人说了算的。而企业归个人,这些事老板完全可以一槌定音。”

宁大勇进一步说:“现在‘大帆选人、用人、管人,我完全是按照能者、勤者上,庸者、懒者下的原则办事的。原则面前一是同仁,上至副总、高管,下至员工,无一例外。大帆的重大决策,事先我都要亲自作市场调研,形成预案,并让董事会成员和其他高管充分发表意见。而决策一经定夺,大家必须无条件执行,执行不力就追责。如此能减少许多程序或干预、消除许多内耗。当然,董事长的决策水平至关重要。”

宁大勇还介绍说:“‘大帆这几年陆续招聘了一批大学本科生,还配了一名外语翻译。他们中间,不少来自大中城市。他们来‘大帆,是看重公司的先进管理机制、亲切的人文关怀、优厚的薪资待遇、灿烂的发展前景。人才的聚合,让‘大帆活力、实力倍增。识才重才,也算是我的一个成功秘决。”

最近几年,尽管国内新建了多家膜片生产企业,但“大帆”公司的产品仍以价廉物美独占市场鳌头。产销稳居同行第一。

用“东风”销售和纳税最好的1995年和“大帆”2013年的销售和纳税作比较。前者为1200多万元和106万元,后者为1.7亿元和1200万元。“大帆”是“东风”的十几倍。尽管二者所处年代不同,但“大帆”的优势显而异见。

体制不同,效益迥异。

他谦虚地说:“别人说我为麻城作了很大贡献,而我总认为我做的那些事,离不开组织的信任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以宁大勇的实诚、低调个性看,他这么说,不是作秀,而是出自真情实感。他对麻城的特殊贡献也是鲜为人知的。

在宁家垸,宁大勇将这个长期减产欠收的后进队变成增产增收的先进队。宁家垸人至今仍记着他的功德。他主持建设的那些水利设施,至今仍然能够浇地灌田,发挥功用。

在龚埠村,宁大勇率先办制革厂,后来又支持村里办厂。他自己在这里挖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可村账上的“金”比他桶里多得多。龚埠人过去贩生皮卖给河南,后来把河南、安徽的生皮收到龚埠。龚埠村富了,村民们也增收了。龚埠村的制革业辐射到周边,带动了白果镇、闵集乡制革业的勃然兴起,不少的村和个人,通过皮革产业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

在城西村,宁大勇兴办兴办了全市规模最大的皮革厂。一花引得万花开,全市大大小小的制革厂应运而生。制革业的蓬勃兴起,富了一大批村,也富了一大批人。而更重要的是,让老区人增强了市场意识,传统观念得到更新。城西力车厂危难之际,宁大勇请缨上阵,让这个行将倒闭的村办企业重现生机。那时候,城西村办了十几家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个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相继破产了。设备贱卖了,土地处置了。而转产及时的力车厂,在宁大勇的艰辛运筹下,不仅保留下来,而且一直风风光光地走到今天,成为麻城的纳税大户、省市明星企业。他办厂留下的土地,为城西村创造了巨额财富。2013年,城市拆迁征地,城西村一次性得到补偿款2800万元。城西人感念他,每年春节,村委会都请他吃团年饭、提发展建议。他也感谢城西村曾经为他提供了更大的创业舞台。对城西村,好信息、好建议,他从不保留。

在漫长的创业征途上,宁大勇带出了一大批能人。当年,这批人聚在他的麾下,有的搞销售、有的搞技术、有的搞管理。他们跟随宁厂长走南闯北、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后来,一个个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为麻城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像吴庆元、周忠诚、荣以安、冯学军、涂社文、李应锋等人,如今有的在麻城当实业老板,有的在外地干事创业。而在他们手下干事创业的那些人,若干年以后,又将锻炼成材。如此人才裂变效应,将成为麻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永续财富。

宁大勇不是教师,是企业家。好教师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好企业家培养人才,开枝散叶,硕果兆丰年。至今,这些人仍尊称宁大勇为恩师。

宁大勇先后担任市政协委员和人大常委。多年以来,他恪尽职守,热心公益,真诚回报社会。当政协委员时,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他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提案。而今当人大常委,他更是尽职尽责。工作再忙,他每年都要挤出一定时间搞调研,为提议案、建议收集素材。常委会会议,他从不缺席。每年,他还要安排几十万元,或慰问孤寡老人、或支持乡村修路建桥、或资助失学少年。白果镇敬老院、龙池办敬老院、市特教学校,是他每年必去慰问的地方。在他的倡议下,其他几家企业也纷纷捐资献爱心。2011年秋,当他知得乘马岗乡有一名叫蓝锋的女孩,父亲早亡,家境极贫,考上武汉理工大学无钱去读的消息后,便主动去了蓝锋家。看到她家的困境,他含泪了,蓝锋也哭了。他轻轻拍着蓝锋的肩头说:“丫头,莫哭,安心上学去。学费、生活费伯伯全包了。”每年春节过后,他都准时将1.5万元送到蓝锋家。而今,蓝锋即将毕业了,让这个贫困之家看到了希望。

他说:“我想写个自传,用我的经历告诫我的子孙们:创业难、守业难、发展更难。”

说完这段话,宁大勇走进办公室后面的临时休息间,捧出一块装祯精美的横幅镜屏让我看。字,出自昆明一位指书名家之手,草行章法有度,苍劲有力。文,是他自己拟的三组排比句:“忆当年艰苦创业、风雨兼程;看今朝迎接挑战、百折不挠;展未来信心百倍、再创辉煌。”这三组排比,正好浓缩了他要写的自传的全部含意。

宁大勇接着说:“‘大帆今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搞真正的股份制,至少要吸纳一家上市公司参股,不能像现在这样,由宁家全部控股。宁家后人能当董事长就当,不能当就不当。企业决不能像封建王朝那样搞世袭制。世袭的弊端很大。帝王英明,江山永固、百姓得福。帝王昏庸,江山易主、百姓遭殃。企业兴衰与此同理。只有搞股份制,实行能者上、庸者下,企业才能长盛不衰。这个想法,之前他跟一位市领导讲过,领导夸他看得远、有胆识、有气魄。”

他的儿子、女儿、女婿都是国家公务员。如此荣耀的职业,对许多人而言,那是可望不可求的。而他硬是把他们拽回到“大帆”。他让儿子管销售、女儿管财务、女婿管供应,是有意让他们去市场上历风沐雨,希望他们成为有用之材,将来从他手中接过接力棒继续前行。其用心何其良苦啊!

谈到“大帆”的前景,宁大勇眉飞色舞、信心十足。他说:“目前,膜片和冷轧优钢这两个产品都是很好的长线产品,今后稳定十年、二十年没问题。再往下去,就难说了。还是那句老话:企业跟着市场转。创新,是企业求生存、图发展的永恒主题。”

结束采访,时间已是晚上8点多。市区华灯初上,一片辉煌。市政广场上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地闪烁着,美丽极了。

我衷心地祝福:大帆公司前程似锦;宁大勇的人生如诗如画,溢彩流光。

责任编辑/卢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