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过程中外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及对策研究
2015-01-08黄清鑫郭东强
黄清鑫 郭东强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福建 泉州362021)
对自身生存环境时刻保持敏锐是对谋求持续发展企业的基本要求,若现有产业所供给的生长空间变得相对狭窄时,企业在适当的时机实施转型就是上上之策。与此同时,有计划地将组织外部知识进行有效转移可以极大地改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对处于转型过程这个特殊状态的企业而言,怎样击破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阻碍,把所需知识成功转移到转型后的企业中去,实现知识缺口的弥补,对于转型企业的发展乃至我国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完善都有举足轻重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 企业转型与知识转移
1.1 企业转型的概念
究竟我们应该如何定义企业转型?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它的内涵有不同的理解,Ian MCKeown 认为,企业转型是组织在行为方式、流程结构、态度信仰等方面大的变革过程[1]。David S.Hoyte 也认为企业转型就是在一个现有组织内实现行为上的可持续变革,强调创造一个合理正确的结构所要求的一切准备活动和行为模式、方法[2]。张聪群[3]将其定义为:在生命周期内,组织进行的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重新思考和变化过程。曹振华[4]认为,企业转型是对产业特点和自身内部资源能力分析上,考虑外部竞争环境变化对组织的影响,通过改变产业选择和经营模式而达到重塑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目的。
本文则以知识为出发点,认为企业在是否转型期的最大不同就表现在:相较于非转型期,转型阶段的知识活动频率更高、内容更复杂、存量也更丰富。于是,本文研究的转型企业的一个基本属性是知识密集,在转型过程中它需要不断地进行组织内外部的知识转移来补充更新企业知识,从而形成一种与之相匹配的新的均衡。
1.2 知识转移
从Teece (1977)萌发知识转移思想开始[5],就其界定不同专家从各个研究视角分析讨论。Argote 和Levine 等提出,知识转移是一个活动单元受其他活动单元知识经验作用的过程[6]。Dong-Gilk[7]认为其表现为知识源与知识汇间的交流通信,强调传递的知识能为接受方吸收、利用和创新。左美云把它界定为转移主体间的知识流动过程,而流动方向由知识双方势能的高低决定,知识的实践价值也在知识流动中让渡[8]。
本文从各个知识转移概念的研究中总结出共同之处,即:①从知识源视角来说,知识转移是其将拥有的知识动态传递到知识汇的过程;②从知识汇视角来说,包括对知识的学习消化和对知识源的反馈;③实施转移是为了内化、应用新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创新。即:使知识汇掌握知识源传授的知识,该掌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知识本身含义之掌握;二是对知识指导具体实践能力之掌控。
1.3 转型企业的知识转移
在企业重塑核心能力的转型过程中,现有产业拥有的知识资源和技术能力会多多少少地被直接或间接地使用,同时,也伴随产生有新的管理运营模式、新的技术专利或新的产品形式,若企业受自身知识存贮条件所限,就需要从其他途径引进相关知识,如以外部环境为知识源,进行外部知识转移。由此,对转型中组织知识转移的剖析应从以下两条线索展开,一是源于企业内部,即实现对原有产业的知识转移[9];相对的则是源于外部环境中的其他组织与转型企业间进行的知识转移。且转型前后产业相关的强弱程度决定了企业在实施知识转移时的关注点和侧重点有所区别。强相关型转型有对外部知识的部分引进吸收,但重点是完成对现有业务知识的关联挖掘及开发再利用;弱相关型转型由于转型前后的业务关联不大,甚至是完全跨入到一个新领域,此时出现较大的知识缺口,需到外部环境中的其他组织中搜寻匹配的知识,转移总量相对较大,伴随的转移风险和成本也较高。而笔者主要探讨的是上述转型中企业开展的后一种知识转移——外部知识转移。
1.4 转型企业知识转移的流程
无论是强相关型还是弱相关型转型,企业的知识转移都是在分析、预测外部环境的基础上,考虑组织知识能力状况,搞清自己所需且现企业缺少的知识,选择合适的路径转移,努力克服进行转移时的各种障碍,正确使用刺激转移的动力机制,最终确保知识高效有序的转移,组织转型成功。本文将企业转型外部知识转移的障碍因素归为来自于转移知识、主体、情境、转移双方间距离、转移风险以及交易成本这六大方面。转型中企业开展知识转移的基本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企业转型知识转移流程图
2 转型中企业的外部知识转移障碍探析
2.1 知识本身特性
2.1.1 隐性
一方面隐性知识是组织保持核心竞争力的秘密武器;另一面它又较难表达、共享,传播时不易用清晰规范化的语言进行,使其成为企业转型过程中对知识的传递和吸收的障碍之一,进一步显著影响知识转移模型和方式的确定[10]。
2.1.2 知识的分散性
转型企业为弥补知识缺口所涉猎的知识内容并不是整合集中的,它们的来源是多样的,诸如企业自身所处的产业、其他产业和科研机构。分散存在的知识会给其带来如下困难:首先,企业为找寻、获得所需知识的资源投入增加;其次,知识分布不对称性会使转型过程中知识转移进行的方式及其相应组织模式的抉择困难;第三,它还会使企业难以获得足够多的决策信息造成决策难度增加。
2.1.3 情境依赖性
在转型企业知识转移过程中还存在和某些特定的组织情境息息相关,转移困难或即使转移成功也较难发挥其应有作用的知识。发挥其作用所需情境知识的多少取决于情境依赖的强弱。依赖性愈强,所需情境知识就愈多,相应就产生更高的知识转移成本。
2.2 知识转移主体
主体方面主要囊括知识源和知识汇两方。Szulanski[11]指出知识转移前期,对困难的预期和发送方的可信程度对转移绩效产生主要作用,而受体自身的学习状况、能力则在转移的实施中发挥显著影响。胡汉辉[12]的研究指出,学习能力与知识转移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王爱平[13]也把学习态度作为评价学习效果好坏的关键指标,认为它是学习方在较长时间内对学习保持的内在的一种反应倾向。我们从以转移主体为对象的研究中总结分析其对转型中组织知识转移的阻碍。
(1)知识源方。即对知识发送方而言,对转型中企业的知识转移造成阻碍的主要有发送方不良的转移动机,如提供片面的、甚至是虚假知识误导接受方;或是无不良动机,但出于对自身知识的保护而导致发送方转移意愿不强,不愿为接收方提供需要的信息;再者因所需转移的知识较大部分为隐性知识,对其如何识别、整理和进行规范化处理,转变为可编码化较易传授的知识,即发送方转移知识的能力高低亦对能否成功转移起决定作用,因此即使是发送方有强烈的知识转移意愿,乐于为知识接收方提供转型所需知识,但由于对本身知识没有充分的意识,或自身知识转移能力有限导致无法实现知识的成功转移。(2)知识汇方。即对知识接受方而言,阻碍转型企业知识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如接收方出于不信任知识源等因素导致知识吸收意愿不强,学习态度不佳;或是有强烈的吸收意愿,但由于接收方缺乏对所获知识的整合、理解、内化和创新的能力,使其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难以发挥应有的价值。
2.3 知识转移风险
2.3.1 知识发送方面临的风险
首先,独特知识的拥有对个人、组织来说都是一种竞争优势,将独特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他人可能会导致这种竞争力丧失的风险。第二,我们把知识转移看作是知识源与汇间的一种交换活动,交换形式是可选择的,如经济交换、社会交换,首要前提都是公平互利[14]。而知识转移需要一个过程,这使得暂时性的不公平现象必然在转移双方间产生[15]。该收益的时滞性给知识转移中先履行义务的提供方带来了风险[16]。最后,若知识受体对从知识源获得的知识进行了误用而造成严重后果,提供其指导和帮助的一方同样可能会被同行认为是动机不良或缺乏能力的。于是,若知识源对转型企业应用新知识能力的信任程度不够时,觉得将知识传授给转型企业的风险较大时,就会采取必要的防御性行为来使风险最小化[17]。
2.3.2 知识接受方面临的风险
对作为接受方的转型中企业来说,在开展外部知识转移时亦面临诸多风险。首先,向知识源寻求知识从本质上讲是在寻求帮助,不但暴露了自己某方面能力的弱点,同时相当于默认了对知识源方的依赖[18]。再者,向别人求助很有可能被同行以为缺乏胜任现有工作的能力。第三,知识源一边可能因自身能力不足,无法了解转型企业的切实需要和其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另一边可能出于不负责的态度敷衍了事,进而有意或无意地把无用的,甚至是错误有害的知识传授给转型企业,那么对转移知识可靠性的验证就是必不可少的[15]。显而易见,这种验证是需要人、财、物等的额外付出,更糟的可能是难以验证。因而,转型企业若对所习得知识进行实践就必然要承担该风险。当这些风险来临时,接受方同样会采取各种防御性手段来降低风险[17]。这些保护性措施同样会对知识转移效果发挥负向作用。
2.4 知识转移主体间距离
转移主体双方间距离囊括的内容十分丰富,诸如空间距离、制度、知识距离等。在下文中我们主要专注于在转型时知识距离对组织外部知识转移造成的阻碍。Cummings等的研究表明存在于主体间的交叠知识相似度对知识转移的成效发挥显著作用[19]。知识距离对知识转移有双向影响,知识距离小,即彼此知识相似度高,会使转型企业承担额外的负担,即学习已知或无关的知识,习得新知识比例偏小,尽管彼此都付出了较多的人、物力资源,然而从质和量上讲,转型企业接收的新知识都不足够好。而彼此知识距离过大,又会导致知识发送方很难准确把握转型企业的真正需求、面临的困难和学习的心理历程,产生转移困难程度变大,进行学习的步骤繁多,从而造成知识源有强烈的转移意愿与富裕的知识内容,知识转移效果却仍然欠佳。
综上,知识转移主体间存在一个适合的知识相似度是完成有效知识转移和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太小或太大均不利于知识转移活动绩效的提升。而对于转型企业,寻找一个知识距离合适的知识源对其难度是不小的。
2.5 知识转移情境
不管转移主体是个体、群体亦或是组织,知识转移过程都是以一个大的情境为依托,那么知识转移情景中必然存在某些因素妨碍转型企业的知识转移,我们着重研究以下两个方面:
(1)文化差距。文化作为主要情境因素之一,徐占忱等[20]提出,认知结构、文化背景影响着接受方对知识的寻找方向、学习强度和抉择方案。肖小勇[21]指出文化差距在组织间普遍存在,原因是每个组织都有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特有文化。转型中组织执行外部知识转移时的人员分别来自不同的教授组织、学习组织,被原组织作用的人员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可能会引发文化冲突,使彼此交流不畅,给转移隐性知识增加困难。(2)转移双方间缺乏信任。当不同主体间存在信任关系时,该信任会对知识转移产生正向推动,既增强提供者传授自身知识的积极性,亦增强接收者对知识源知识倾听、接受的积极性。反之,转型企业知识转移主体间缺乏信任,或者信任关系破裂时,知识源将不愿传授自身知识或者传达错误、虚假的知识给接收方,同样转型中企业也不乐于倾听和吸收知识源的知识。
2.6 交易成本
不管是知识源还是作为知识汇方的转型企业,在知识转移的过程中都要花费相应的成本,这些成本因素将会直接决定知识转移的成效。(1)发送成本。如人、时间、财和物等一般发送成本在知识源转移知识时必然产生。过高的发送成本就会构成知识转移的障碍,使其不愿向转型企业转移所需知识;(2)接收成本。转型企业在接受知识时必然也会承担一定的成本,若对传授知识没有进行有效的理解内化,转型企业的知识转移活动同样会被认定失败。所以,转移活动是否能顺利完成也取决于转型企业在内化转移知识时所付出成本的大小;(3)管理成本。相应的管理成本在企业转型开展知识管理时伴随发生,若此项费用太大,企业就不会投入建设与之相关的知识管理项目,知识转移活动也就无法展开;(4)收益分配。知识的运用与创新可带来一定的社会、经济收益,那么对转移活动中产生的知识效益进行合理配置就会决定转移成效的好坏。分配不合宜会减小组织实施知识转移的动力,负向削弱转移积极性,最终可能导致知识转移活动难以进行。
3 对策建议
3.1 区别转型中组织转移知识的不同特性,有针对地采取解决措施
转型企业可利用组织结构的重组、与咨询机构合作等来使知识的分散性问题得以解决;采用技术学习、战略联盟等加强外部合作交流,使转型所需的隐性知识在实际交往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到企业中,从而在减少隐性知识外溢的同时克服转移效率不理想的难题;清楚地识别出转型所需知识,明白现有的知识存量对其知识转移过程的影响,努力构建与原有组织模式较为相似的情境解决知识的情境依赖。
3.2 时刻关注知识源企业,不断拔高企业自身形象
转型企业知识转移时,要注意对方信号,即了解知识源的知识资本实力、知识声誉好坏和知识能力高低等,同时分析其与自身的距离差距,寻找合适知识距离的知识源企业进行合作;另一方面,转型企业自身要追求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讲效率更要讲信誉,树立良好的形象。
3.3 转型企业与知识源企业建立发展良好的信任
良好的信任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彼此对投入预期的同时增大对效益的期望,加强双方间的相互认同感,使转型企业和知识源的意愿均得以强化;同时它还弱化了转移者在风险方面的期望,让参与转移活动的知识源方和汇方均感到风险变小,进一步促使彼此间的防御性行为减少;第三,知识源转移知识的内在动机和其转移行为间的关系可通过信任进行调和,提高转型企业与知识源彼此间行为归因的积极性和双方转移行为的平稳水平。
3.4 不断充实知识库,创建和完善知识地图
IT 可以改善知识在传递途中的扭曲失真程度,打破时空限制。知识库能够提供一条高效的I/O通道,便于组织内外部的知识转移与共享,最大限度地使转型企业避免组织失忆,使显性知识从量和质两方面得到提升,从而使其产生的收益增加,进而知识转移的稳定性随之增强。
3.5 减小转移知识的相关成本,为知识源企业创造满意的收益成本比
尽量降低转移各环节的成本,如知识获取、传递、维护和知识创新成本等,来追求更满意的知识转移总成本。再者,知识资本还具有成本递减性,随着双方交往程度的不断加深,双方间的信任增强,显、隐性知识收益比不断优化,知识转移的绝对和相对成本均将减少。为知识源提供满意的收益,使转型企业和知识源企业达到Win To Win双赢的美好局面。
[1] Ian MCKeown,George Philip.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and Organizational Culture:The Role of Competency IS and TQM [J].European Management,2004,22 (6):624-636.
[2] David S. Hoyte,Regina A,Greenwood. Journey to the north face:a guide to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J]. Academy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6):91-112.
[3] 张聪群. 基于产业集群的浙江中小企业转型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09,(12):126-130.
[4] 曹振华. 企业转型战略管理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D]. 上海:上海复旦大学,2006.
[5] Teece. Technology Transfer by Corporation Multinational:There Source Cost of Transferring Technological Know How [J]. Economic Journal,1977,87 (1):242-261.
[6] Argot e L,Ingram P,Levine J Metal. Knowledge Transfer in Organizations: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Others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5):1-8.
[7] Dong-Gilk,Kirschl L J,King W R. Antecedents of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consultants to clients in enterprise system implementations [J]. MIS Quarterly,2005,29 (1):59-85.
[8] 左美云. 信息化建设中的六类知识转移[J]. 计算机系统应用,2004,(8):72-74.
[9] Paulo Carlos Kaminskia,Antonio Carlos de Oliveirab Tiago MarquesLopes. Knowledge transfer in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es:A case study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of the metalmechanic.Sector from Sa Paulo [J]. Brazil Technovation,2008,28 (1/2):30-35.
[10] 赵建瑜,王文平. 基于知识特征的不同产业转移模式及其知识转移模式研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29 (1):101-106.
[11] SZULANSKI G.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stickiness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00,82 (1):9-27.
[12] 胡汉辉,潘安成. 组织知识转移与学习能力的系统研究[J]. 管理科学学报,2006,6 (9):81-87.
[13] 王爱平,车宏生. 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关于《心理统计学》学习经验的调查[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55-59.
[14] Jones,G. R,George,J. M.. The experience and evolution of trust:Implications for cooperation and teamwork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 (3):531-546.
[15] McEvily. B,Perrone. V & Zaheer. A.. Trust as an organizing principle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91-103.
[16] Osterloh,M. & Frey,B. S.. Motivation,knowledge transfer,and organizational forms [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0,11(5):538-550.
[17] Zand,D. E.. Trustand managerial problem solving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2,17:229-239.
[18] Lee,F.. When the going gets tough,do the tough ask for help seeking and power motivation in organizations [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7,72:336-363.
[19] Jeffrey L Cummings,Bing Sheng Teng. Transferring R&D knowledge:the key factors affecting knowledge transfer success [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3,20(1).
[20] 徐占忱,何明升. 知识转移障碍纾解与集群企业学习能力构成研究[J]. 情报科学,2005,23 (5):559-663.
[21] 肖小勇,文亚青. 组织间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J]. 理论与探索,2006,4 (28):355-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