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入伍:现实、原因与展望

2015-01-08王淑梅

国防 2015年7期

王淑梅

大学生入伍:现实、原因与展望

王淑梅

内容提要:征集大学生入伍,是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适应役龄人口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权宜之举。作者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征集大学生入伍的现实情况、主要原因和发展前景,从法规制度修订、人口数据变化和优待政策出台等方面,对征集大学生入伍工作进行了系统梳理。

关键词:征兵工作 役龄人口 征兵重点 大学生入伍

作者:王淑梅,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研究员,博士,海军大校

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曾说:“兵之胜,在于篡卒。”从古至今,只要国家存在、战争未息,征兵工作就不会停止。征兵是提高军队质量的重要基础工程之一。为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现代化对高素质兵员需求,义务兵征集对象重点已转向大学生。研究大学生入伍的现状、原因和发展前景,对于吸引更多高素质青年入伍、深化兵役制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实情况

大学生入伍,是指按照义务兵役制,将高等学校学生征集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装警察部队服士兵役的活动。这里所指的大学生,包括大学新生、在校生及年龄不超过24周岁的研究生和大学毕业生。

2001年,根据修改后的《征兵工作条例》开始征集大学生入伍,至今已有十多年。这期间,大学生当兵数量逐渐增多,优惠政策节节攀升,征集措施不断创新。

(一)从缓征到可证再到应征的递进

为使征集大学生入伍有法可依,在法律规定上有两次重大变化:一是从“缓征”到“可征”;二是从“可征”到“应征”。

1998年《兵役法》规定:“应征公民是维持家庭生活的唯一劳动力或者是正在全日制学校就学的学生,可以缓征。”这一规定,把在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就读的学生排除在征集对象之外。事实上,缓征等于不征。按照1998年《兵役法》,每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周岁的男性公民,应当被征集服现役。当年未被征集的,在22岁以前,仍可被征集服现役。但大学生毕业后,年龄大都超过22岁,成为不符合征集条件的群体。

大学生缓征的规定,使高素质适龄青年应征人数减少,导致兵员文化素质提高缓慢。为此,2001年修改后的《征兵工作条例》规定:“依法可以缓征的正在全日制高等学校就学的学生,本人自愿应征并且符合条件的,可以批准服现役,原就读学校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留其学籍,退伍后准其复学。”这就从法律上完成了大学生从“缓征”到“可征”的转变。

2001年《征兵工作条例》规定大学生是可征集的对象,但1998年《兵役法》规定大学生是可以缓征对象。在法律效力上,规范征集公民服现役工作的《征兵工作条例》低于《兵役法》。为解决这一法律冲突,并为征集更多高素质兵员,2011年新修订的《兵役法》取消了对在校大学生的缓征规定,并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征集年龄放宽至24周岁。新《兵役法》第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和教育程度,都有义务依据本法的规定服兵役。”从2001年《征兵工作条例》的“可征”规定,到2011年《兵役法》的“应征”规定,为征集大学生入伍奠定了法律基础。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人口基数很大,不需要所有适龄青年(包括大学生)都参军入伍。尽管法律规定人人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但我国目前实行的是选征义务兵役制。

(二)从局部试点到全面推开的过程

从2001年首次征集2000余名在校大学生入伍,至2014年有近15万大学生步入军营,大学生征召数量逐年增长。这期间可分两个阶段。

四年试点(2001~2004年)。根据2001年《征兵工作条例》,国家开始从普通高等学校征集大学生的试点工作。这一年,北京、上海、湖北等地90所高校作为征集大学生试点院校,共有2000多名大学生被批准入伍。随后,试点范围逐渐扩大。2002年9月,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从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中征集新兵工作的通知》。通知下发后,地方各级政府、人民武装部和高校都做出了积极响应。同年底,征集大学生入伍的试点高校增加到269所,被批准入伍的大学生有近3000名。此后两三年,每年都有几千名大学生应征入伍。

全面推开(2005年至现在)。2005年10月底,国务院、中央军委冬季征兵命令公布,正式宣布开展在校大学生征集工作。大学生应征入伍由此全面展开。在以往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征集范围,由过去的一般学校向重点学校、由试点学校向所有学校拓展。2008年,征集对象主体进一步调整为“一个为主、两个优先”,即从农村青年、城镇待业青年为主,调整为以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同等条件下,优先征集学历高的青年入伍;同学历的,优先征集应届毕业生入伍。同年大学生入伍人数达到3.8万。2009年征集大学生士兵数量达到新高,有13万大学生步入军营,该年度是成规模征集大学生入伍的开局之年。随后几年,大学生入伍人数一直保持在10多万人。2014年征集了近15万大学生新兵。

(三)优待节节攀升

军人优待分为入伍优待、服役优待和退伍优待三种。与非大学生相比,对大学生士兵的优待政策可谓节节攀升。入伍优待。为鼓励大学生入伍,国家出台了大学生优先参军政策。在同等条件下,大学生优先报名应征、优先体检政审、优先审批定兵、优先安排使用。服役优待。大学生士兵在服役期间,除享受非大学生士兵享受的服役优待外,还享受优先选拔使用的优待。大学生士兵在考取军校、提升军官、选取士官、直接保送入军校学习、安排使用等方面优先。退伍优待。包括学费补偿代偿、考学升学优惠和就业安置扶持等优待。例如,国家对服义务兵役的大学生,按照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的标准,予以学费补偿或国家助学贷款补偿,相当于免费上大学。此外,各级地方政府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出台了更多优惠政策。例如,从北京参军的大学生在服役期间,本科生获得不低于15.9万元的经济补助。更为诱人的是,退伍复学后完成学业的非京籍在校大学生或应届毕业生,被北京市用人单位接收的,可办理进京落户手续。

(四)措施不断创新

为征集更多的高素质兵员,各种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为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还调整了征兵时间和征兵标准。

1990~2013年前,实行的是一年一次的冬季征兵,而高校毕业生一般在征集前就陆续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征集时间的明显滞后,造成大批优秀毕业生流向了社会和企业。2013年,全国征兵时间由冬季调整到夏秋季,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间衔接,开通了从校门到营门的直通车。这一做法,使征集的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入伍比例显著提升,兵员学历层次和兵员质量明显提高。

为征集更多高素质兵员,从2000~2014年,《应征公民体格检查标准》也不断修订,对征集年龄、征集对象及其身体标准等作了调整。例如,从2011年起,对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的年龄放宽到22周岁,高职(专科)毕业生可放宽到23周岁,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放宽到24周岁。2013年,征集对象包括符合年龄要求的高校在校生和毕业生;2014年,符合年龄要求的高校新生也增加进来。2014年,男性身高由原来的162厘米以上调整为160厘米以上,女性身高由原来的160厘米以上调整为158厘米以上。为鼓励更多大学生参军入伍,体重和视力等方面的标准也做了调整。

二、主要原因

进入21世纪,取消对大学生的缓征规定,鼓励大学生投身军营,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客观原因。

(一)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迫切要求

征集大学生入伍,是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兵员素质的重要举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实现军队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要求不断提高军事装备的技术水平。进入21世纪,武器装备水平发展加快,科技含量增多。军队信息化加速推进和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迫切需要一大批高学历、高素质的适龄青年走进部队,驾驭装备。

不论是军队现代化问题,还是武器装备发展问题,最终都要集中到人的素质上来。早在19世纪,革命导师或军事专家就多次说过,赢得战争的是人而不是枪。20世纪,毛泽东也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1高素质兵员是信息化战争的关键。文化水平提高了,对现代化武器装备的操作就会更加熟练,更快形成战斗力。

(二)役龄人口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

役龄人口,是指符合服现役义务兵规定条件的人口。役龄人口的数量和质量,是影响军队兵员质量和战斗力的因素之一。20世纪末以来,我国役龄人口变化显著。

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增长较快,到2013年底,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4.9%。较低的人口出生率,使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减少。14~35岁青年人口,从2000年占总人口比例的39.48%,下降到2009年的30.93%,10年间下降了8.55个百分点。青年人口绝对数量也在下降,10年间减少了约7775万人。

在不断下降的青年人数中,18~22岁役龄人口也在减少。以北京为例,2008年适龄青年50余万人,2011年下降到30余万;2013~2014年,适龄青年只有2008年的39%,跌至30万人以下。

目前,兵员征集对象的主体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毕业生,这部分群体在数量和出路的选择上也有变化。与人口总体变化趋势相一致,2009年后,高中毕业生规模逐年下降2。其中,大部分高中生选择上大学,其余多数选择打工。许多公司除支付远远高于部队津贴的基础月薪外,还提供培训、晋升、保险等方面待遇,致使相当一部分高考落榜生选择直接就业,而不是到训练强度大、纪律约束严的部队服役。

高校扩招吸引大批高中毕业生,使大学生所占役龄人口的比例逐年提高。进入90年代,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特别是1999年高校大规模扩招后,多数高中毕业生选择上大学,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就达到了15%,这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1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5%。这表明,选择上大学的适龄青年越来越多,可征集的高中生数量越来越少,大学生成为兵员征集对象的重要来源。

(三)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权宜选择

就业是政府面对的突出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更不容小觑,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福祉,关系到社会稳定。早在20世纪90年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就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规模不断加大,社会提供的有限就业岗位难以满足大量毕业生需求。经济步入新常态后,经济增速放缓,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就业结构矛盾仍存。对此,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多方合作,努力拓宽就业渠道。政府把大学生就业摆在全社会就业工作首位,把大学生参军作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出路的措施之一,以缓解社会就业压力。2009年全国人大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高校毕业生可以参军入伍。这一年,军队征召了13万名大学生入伍。

从长远看,大学生入伍并不能彻底解决就业问题。但作为暂缓就业的措施,一些大学生士兵留转士官、考军校、直接提干,部分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2008年,军队全面开展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士官工作。2011年9月,三总部联合印发《从大学毕业生士兵中选拔军官暂行办法》,要求在同等条件下,大学生士兵在选取士官、考军校等方面优先;表现优秀、符合规定的可直接选拔为军官。2011年,全军和武警部队有4000多名大学生士兵提升为军官,400名优秀大学生士兵保送进入军校3。

三、发展展望

大学生当兵,是加速中国特色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条新路。这条新路利国利军利民,将逐步发展成一条常态之路。

如期实现军队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国防和军队建设就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军队建设发展愈快,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愈加旺盛。我军正处在机械化尚未完成、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阶段,军队现代化水平与国家安全需求和世界先进军事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在21世纪中叶实现军队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需要大批高素质兵员,需要征集更多大学生士兵。目前,部队基层连队大学生士兵比例占10%~15%,但人才始终是我军现代化建设最紧缺的资源,需要源源不断补充。可以预计,未来征集大学生入伍的数量将会逐渐增多。

未来几年,大学生仍将保持相当大的规模。到2020年,高等学校大学生在学规模将达到3550万人,毛入学率将达到40%,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将达到2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4。这为部队征集高素质兵员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库,也为将来大批征集大学生提供了可能。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军营,大学生在军事人力资源中所占份额和地位都将进一步提升。

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征集大学生入伍取得一定成效,受到军队、高校和大学生本人欢迎。大学生当兵是利国利军利民的一件好事,随着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大学生入伍工作将会进一步健康发展。

大学生士兵文化基础好、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投身军营后改变了兵员结构,提高了兵员素质,给部队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

大学生士兵以其良好的表现受到部队重用。他们不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发挥自身优势,较快地掌握军事专业技能,在信息化水平较高的装备和课目组训中发挥积极作用,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士兵在工作中表现较好。据调查,海军北海舰队某支队2012年入伍的26名大学生士兵中,3人提升为军官、10人留转士官5。

大学生士兵在给军队建设带来可喜变化的同时,他们入伍后自身素质也明显提高。部队是所大学校,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沃土。通过军营的磨炼和严格管理,大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等消极因素逐渐消失,军人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和吃苦耐劳品质增强,社会生存能力提高。军营锤炼带来的无形财富,让其终身受益。正如教育部主管高校学生工作的负责人所说,部队这个大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好天地6。

未来5~10年,中国役龄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大学生招生规模不减,将使军队把征兵的重点转向高校,为国家鼓励更多大学生入伍成为可能。同时,未来5年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不小,国家将继续把大学生入伍作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渠道。

引文:

1毛泽东:《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毛泽东选集》第3卷,10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谈松华、夏鲁惠:《适龄人口下降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人民网,theory.people.com.cn。

3 三总部:《全军安排4000名大学毕业生士兵提干》,新华网,new.xinhuanet.com/mil/2011-09-16/c_122041491. htm.

4 李硕豪、李文平:《2013~2030年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研究》,《开放教育研究》,2013(06)。

5 王志刚:《军队实现士兵以大学生为主体条件已经具备》,载《中国青年报》,2014-08-15。

6 教育部:《“三笔账”彰显大学生参军入伍好处》,中国广播网,2009-10-26。

(责任编辑:郑 宁)

中图分类号:E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5)07-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