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岭边关 跨越发展谱新篇——云南省紧贴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全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纪实

2015-01-08刘道向杨少云

国防 2015年7期
关键词:边防建设

本刊特约记者 刘道向 杨少云

云岭边关 跨越发展谱新篇——云南省紧贴边疆民族地区实际全力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纪实

本刊特约记者 刘道向 杨少云

纵观云南发展的现代史,既是一部军政军民团结的奋斗史,也是一部边疆地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跨越史。

1936年4月,红二、六军团长征途径中甸,贺龙亲书“兴盛番族”锦幛相赠应邀拜访的归化寺,僧众帮助红军筹措物资北上抗日,终成汉藏军民团结佳话;

1950年底,普洱县城,26个民族同胞剽牛起誓,党政军民立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块民族团结誓词碑;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云南边防部队先后组建约有1万人组成的236个民族工作队,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群众工作,巩固新生基层政权,推动边疆发展;

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时期,云岭大地各族儿女积极响应祖国号召,踊跃参军参战支前,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

上世纪90年代,为了让经历战火洗礼的边境各族群众过上安宁生活,云南省军区先后两次组织中越边境大面积扫雷,为边疆经济发展清除雷患;

进入新世纪后,云南党政军民共建生态文明、共创民族团结、共护云南稳定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歇。

七彩云南,集边疆民族地区于一体。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一国家战略的推进,正日益成为云南跨越式发展和谱写好中国梦云南篇章的重要载体,成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齐头并进的平台支撑。

云南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要道,具有沟通“两洋”、连接“三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省份。巩固民族团结、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在西南边疆建立安全与发展战略支撑的内在要求,是着眼国家战略、抢抓历史机遇、立足云南省情谋求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军政齐心,描绘云岭蓝图

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云南始终坚持党委统领、政府主导,紧密团结和依靠全省各族群众,调动军地一切力量,强化责任、主动作为的原则,确保军民融合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抓出实效。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哪个单一部门的事,也不是军地单方面的事,它是生活在红土高原每个公民、每名官兵的共同义务和责任。”云南作为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任务艰巨,关键时刻部队官兵站在了排头。

2009年6月19日,驻昆师以上部队500余名官兵在昆明市呈贡县青草山林址启动“万亩生态国防林”建设,当天植树6000余株。这是驻昆部队积极响应昆明市“一湖(滇池)两江(金沙江、珠江)”环境保护号召,主动参加滇池周边植树造林活动的一项民心工程。

这项工程由云南省军区牵头,驻昆部队共同参加。从当年6月开始,短短5年时间内,驻昆部队在呈贡新区白龙潭山——大尖山——青草山——黄莲山环形带面山及后山一带完成1万余亩的种植任务,实现了“当年成活、三年成片、五年成林”的目标。

与此同时,驻滇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参与“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和“绿水青山计划”,以实际行动参加“六大水系、九大高原湖泊”等重点生态区防护林建设。按照“场地规模化、品种多样化、管理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的标准,由军分区、人武部牵头,组织打造有影响、有规模、有良好效应的“国防林”“军民共建林”,在努力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为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云南”做出积极贡献。

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并驾齐驱。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荣获文化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项目类的“云南边防八千里文化长廊”建设。

2011年初,云南省军区按照“军政一体、军民结合、军地互动、军事当先”的思路,着力建设具有军营特色、边防特点、时代特征的“云南边防八千里文化长廊”,使边疆传统文化、边关战场文化、边寨民族文化、边防新兴文化、界碑国门文化融为一体、蓬勃发展。

针对西南边疆地区民族风情浓郁的特点,各部队把边疆文化融入边关军营,教育引导官兵从心底热爱西南边疆、团结各族群众;把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嫁接到军营文化中,广泛开展“二进五民”(“二进”即民族文化进军营、军营文化进村寨,“五民”即学民族语言、唱民族歌曲、跳民族舞蹈、知民族风俗、交民族朋友)活动,增进驻地军政军民感情,促进军民携手建设稳固边疆。各边防部队打造的壮歌队、竹筒舞表演队、象脚鼓舞队、木鼓舞队、葫芦丝演奏队等独具民族特色的近百支军营文化队伍,活跃在八千里边防线上,既融洽了军民关系,又推动了驻地精神文明建设。

文山军分区与州委宣传部开展“边防文化建设征文”“文化研讨会”“新闻媒体走边关”等文化建设系列活动,主题突出,取得丰硕成果。其中“文化下边关、进军营”活动,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基层文化建设创新奖”,为加强边防文化建设、推动边疆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军地一条心,动员少费劲。”国防动员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云南省军地同样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

过去,曲靖市国动委与应急管理委员会也曾处于这样一种尴尬境地:它们的成员单位基本相同,却各有一套指挥机构和运行机制。“婆婆”之间缺乏交流、各唱各的调,“媳妇”们常常被两个声音搞得手忙脚乱。“吃一堑长一智。”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他们从组织指挥、情报信息、力量使用、物资保障等几个方面入手,建立了高效、顺畅的联合指挥体系,理顺了各种关系,构建了联合指挥信息平台。在2014年鲁甸抗震救灾中,他们的队伍里既有矿山救援的精兵,也有防化洗消的强将,各个分队、各个阶段完成任务都十分出色。从最初“各行其是”到如今“并肩战斗”,曲靖市军地品尝到了融合发展的甜头。

无独有偶。2009年,昭通市委、市政府、军分区结合后备力量建设调整,分层次、有重点地组建了11支950人的常态化民兵应急队伍,从政策、制度、经费等方面给予倾斜,有力推动了民兵分队建设。从彝良“9·7”抗震救灾到鲁甸“8·3”抗震救灾,从支援西部大开发、生态文明建设、“三站”移民搬迁到灾后重建,实践证明,昭通民兵应急队伍已经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拳头力量。

与此同时,省国动委完成了《云南省国防动员条例》立法立项和起草编修工作,构建完善了省、州、县三级国防动员信息网;成立省军区应急救援大队,调整组建国防动员应急专业队伍7支850余人,顺利完成全省18万基干民兵调整改革任务;圆满承办成都军区预备役部队快速动员研练活动,探索形成的“三成三全”经验和“六个一”成果在西南战区推广;全面开展县(市、区)人武部全面建设和基层武装部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军事机关地位明显提升。

“规划之前想一想,国防需求不能忘。”云南省坚持把国防需求和国防安全评估作为新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案论证的重要依据,将各种工程项目建成拥军工程、强军工程,推动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绩。

昆明市在制定昆明新机场建设、昆明主城、新城地铁建设、三环线和绕城高速公路建设、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建设的规划时,对12项涉及国防与部队建设的事项进行了统筹。近年来,昆明市协调公交集团公司为77223部队、武警昆明黄金支队开通60多公里的公交专线,解决了官兵出行难的问题;协调国土、规划、住建等有关部门划拨解决部队营房搬迁和菜篮子工程用地1270亩,先后投入850多万元帮助部队解决饮水工程、基层文化设施等困难和问题,对驻昆部队的工程建设,不但优先考虑,而且先后给予113个建设项目近2000万元的税收减免。

近期,省政府领导又明确提出在红河、澜沧、怒江、泸沽湖、昭通等机场新建或迁建时,要做到军民合用,保证军用飞机执行任务起降;在推进“七出省五出境”公路建设中,要在高等级公路直线段建设应急飞机跑道,确保战时能够快速启用,及时恢复空运保障能力;在改扩建水富港、景洪港、富宁港二期和大瑞、玉蒙、蒙河、丽香等铁路建设中,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军事斗争和国防安全需要。

与此同时,全省完成部队进出道路建设16项、战备码头3个,改(扩)建道路里程1800余公里,“五纵七横”公路网建设进展顺利。

云南与越南、老挝、缅甸3国接壤,有4060公里的边境线。新中国成立后,云南是发生战事最频、持续时间最长、动用兵力最多、战略影响最广的地区。巩固民族团结、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充分发挥边疆各民族优势进一步巩固边防建设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党在新形势下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

军地合力,铸就钢铁边防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驻滇部队和各级军事机关始终依靠各族人民群众巩固国防、建设军队,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与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强边固防的军事效益、边疆发展的经济效益和军政军警军民和谐共荣的社会效益。

在边境管控上,各级党委、政府从来都不含糊。他们积极支持驻地军警和有关职能部门工作,将边防工作纳入党委议军会重要议程,健全军地领导联合“走边关”、边防调研等制度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强边固防突出问题。

各级边防委统筹强边固防工作,健全热线互通、情报共享、定期会议、共同研判等制度机制,增强边管工作合力,积极构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联防联管机制,探索了力量联编、勤务联训、边境联防、军地联动、政策联宣、经费联保的“六联”管控模式,牵头组建了数十个军警民巡逻小分队,在边境一线地区定期开展联合执勤、联合清边、联合整治行动。建立了以边境州市、县市、乡镇、行政村、自然村为单位,层级分明、纵横贯通,布局严密、运转高效的边境管控网络体系。加强群众性管边队伍建设,建设了一支有一定规模的民兵信息员、情况报知员、界务员、边境联防队员“四员”队伍,把每个边境村寨建成一个不调防的“连”、每个家庭建成一个不解散的“班”、每个村民成为一个不退伍的“兵”。这些群众性管边队伍在界务维护、边境管控、维稳处突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边防连着你我他,平安建设靠大家。”在云南边境县市与边防部队共创“平安边防”活动中,部队积极与地方协同,成立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共同制定《关于军地联合开展创建平安边防活动实施办法》,建立了平安建设法规互学、组织机构互建、安全隐患互查、重要信息互通、重大任务互动的“五互”机制。

为探索创建平安边防的有效途径,军地密切配合,采取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开展法规宣传、思想教育、签订责任书等活动,对军地互涉的管理难题实行联合调解,对突发性事件实行联合处置,形成军地互建平安边防的局面。边防某部与驻地江城县开展创建“平安边防”活动的经验做法得到总部肯定,并在2012年全军“军队参加平安边防建设座谈会”上交流了经验。

针对边疆地区基层党建工作较为薄弱的实际,充分发挥军队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与地方基层党组织联建联创,当好夯实党的执政根基的“工作队”。组织营连党组织与边境一线村和藏区组织功能偏弱的村党支部结成共建对子,精心选派得力干部担任共建单位编外支委,协助抓好党务工作,定期组织军地党员双向交流,推进共建“党员之家”建设,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采取同上党课、同过党日等形式,地方党员走进部队学习交流,部队党员到云南省边疆农村党建工作示范点等单位参观见学,在互学互助中共同建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实现“驻一地,红一片”。

德宏军分区联合德宏州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州开展同级党组织联建共创平安边防活动的意见》,按照部队牵头、军地联动,同级联建、一体共创的模式,边境一线军地38个党支部、700余名党员已结成联建共创对子,探索了“组织联姻、管控联防、急难联手、发展联动”的边防基层党建“德宏模式”。

云南边防山高林密,边境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不但给边防官兵巡逻执勤带来极大挑战,而且也制约着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

“加强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官兵执勤条件,带动边疆经济发展刻不容缓。”省委为此专门召开常委会,统一思想认识,研究解决边防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维护经费,在国家未明确标准的情况下,省每年按国家下达任务经费的10%进行配套保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专门出台《关于加强云南省边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军地融合、共建共管提供政策指导。对设施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力求使巡逻路建设与省公路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现有的边境乡村道路相结合、与森林防火通道相结合,监控设施与公安、海关、检验检疫等边管部门的监控系统相融合,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建设的综合效益。

麻栗坡县杨万乡党委、政府召开所有村长、党员、支前模范参加的动员会,号召大家要像当年支前参战一样支持边防基础设施建设,边疆群众主动投工投劳;金平县边防委采取军地合建、共同投资的办法,有效解决金水河大桥建设资金缺口问题,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等级。

边防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不仅有效改善了边防执勤与管控条件,提高了边防管控能力,而且有力促进了边疆经济社会发展,沿边有118个村寨结束不通车的历史,几十万名边疆少数民族群众摆脱贫困。

云南是全国民族工作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世居少数民族最多(25个)、特有少数民族最多(15个)、人口较少民族最多(8个)、跨境居住少数民族最多(16个),实行区域自治民族最多(18个)。“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无论是国防建设还是经济建设,都必须把民族工作作为“背景墙”和“助推器”,着力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互促联动、协调推进——

军民团结,演绎鱼水深情

云岭高原,自古就是军政军民团结的热土。长期以来,驻滇部队官兵和各族群众“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为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边疆繁荣稳定做出积极贡献。

几年前,佤山大地仍有数千佤族同胞住在低矮乌黑的茅草房、杈杈房里。中央和云南省相关部门积极想办法,改善佤族群众的生活居住条件,2012年9月,启动了惠及4万余佤族同胞的“佤山幸福工程”——危旧房改造。

“佤族同胞早一天迁进新居,就少遭一天罪!”临沧军分区主动请缨,承担了最重最难的施工任务。他们组织官兵和民兵1.6万余人次,打响“佤山幸福工程”攻坚战。军民并肩奋战,4万余名佤族同胞比原计划提前21天搬进新家。

住上新房子,发家致富还要有路子。临沧军分区充分发挥部队官兵和民兵素质高、观念新、懂技术等优势,组织技术骨干深入多个村寨开展科技兴农知识培训,向佤族同胞传授果树嫁接、水稻种植、橡胶林管理等致富技能。他们还派出官兵修建“爱心小水窖”、卫星接收站,帮助佤族同胞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碧水蓝天,沁人心脾。漫步在阿佤山乡,满眼都是碧绿的翠竹和红得发紫的三角梅,一座座崭新的佤族民居掩映其间,远远看去就像一幅美不胜收的油画。“茶园绿油油哎梯田翻金波,哎,幸福花开千万朵……”每当夜幕降临,佤族村寨里文化活动广场上,总会看见男女老少伴着旋律优美的“幸福歌”聚在一起载歌载舞。

普洱军分区官兵帮扶苦聪人的经历与佤山幸福工程有着相似之处,但却更加艰难。普洱市镇沅县恩乐镇苦聪人属直接从原始社会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为切实帮助他们摆脱贫困,普洱军分区自2005年以来,相继派出1100余名官兵帮助苦聪人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改变生活陋习。先后投资73万元修建了苦聪博物馆,投资25万元修建了复兴小学教学楼,帮助22户苦聪群众盖起了新房,筹资150万元为者东镇学堂村修筑25公里的公路。这些主要分布在海拔1500~2300米的哀牢山中部地区、一直以刀耕火种和狩猎为生的苦聪人,如今住上了楼房,过上了“甜日子”。

“少数民族儿童的入学问题,时刻牵动着子弟兵的心。”帐篷小学位于八里河东山脚下,1984年诞生于自卫还击作战的炮火硝烟中。建校之初,仅有两顶军用帐篷校舍和9名少数民族学生。由于该校建校时间长,加之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山区,经济较为落后,学校使用的校舍一直为部队老营房,房屋漏水、桌椅损坏、图书陈旧。

为改善学生们的学习条件,2009年,云南省军区出资50万元,协调麻栗坡县政府配套30万元,改善现有帐篷小学的教学条件和软硬件设施。通过对帐篷小学的营房整治和扶持,建成50米的进校主干道一条和具有帐篷特色的学校大门,新修带环形跑道内操场,新建标准篮球场和公共卫生厕所,对校舍按连队整治标准全面装修,对校园进行美化、绿化,规范电教室、荣誉室、图书室、会议室,补充部分图书,完善各类教具和师生生活设施,使帐篷小学基本达到了正规小学标准。

据不完全统计,驻滇部队每年开展“1+1”结对助学、“大手拉小手”爱心帮扶等活动,累计使万余名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每年为贫困儿童捐款数十万元,使一大批贫困儿童顺利完成学业。

5月中下旬,从迪庆高原到昭通地震灾区,从边疆少数民族村寨到边防哨所岗楼,由省双拥办牵头,驻滇部队6个医疗单位派出政治思想强、业务素质精、服务意识好的医护人员75人,组成6支医疗服务小分队,跋山涉水、走村串寨,行程9100余公里,深入10个州(市)18个县少数民族地区、边疆贫困山区、藏区,开展“双拥在基层”巡回医疗进灾区进藏区进军营服务活动。

6支医疗服务小分队弘扬驻滇部队拥政爱民优良传统,积极帮助重点优抚对象、困难群众,义诊巡诊1.8万余人次、赠送药品价值46.3万元、发放健康宣传卡片1.32万份;对口帮扶、技术援助乡村卫生院,捐赠医疗设备11套。医疗队热情的服务、精湛的医术、认真负责的医德医风,受到广大群众和基层部队官兵的热烈欢迎与高度赞誉。

迪庆藏族自治州是全国五大藏区之一。为维护藏区和谐稳定,驻藏区部队积极组织宣传队和文艺演出队,深入藏区村寨开展“稳定是福、动乱是祸”的主题宣讲和巡演120余场次,编印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藏区社会发展历史以及农牧业实用技术等宣传手册,发放到4700余户散居农牧民手中,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不断夯实各族群众共谋发展、维护稳定的思想基础。

迪庆军分区派出干部参加“千名干部进村入户促和谐”活动,深入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涌现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干部”——迪庆军分区原副司令员龚曲此里等一批民族团结先进单位和个人。2014年,迪庆州委组织部、军分区政治部结合州委“千促”活动,又牵头组织了“军警地共创服务型党组织”活动,由部队营连基层派出1名党务工作能力强、熟悉社情民情、会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兼任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开展支部共建共促活动,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确保挂钩点和谐稳定。2014年年底,与迪庆军分区独立营共建的香格里拉建塘镇金龙社区被云南省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责任编辑:孙永钰)

猜你喜欢

边防建设
守卫边防的“帕米尔雄鹰”
金鸡山上守边防
论唐代河西地区“同城”的边防地位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西夏边防的基层军事建置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