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大数据之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2015-01-08耿焱
●耿焱
借大数据之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
●耿焱
大数据分析是一种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进而得出更多有价值信息的技术。军队政治工作者要紧跟信息化步伐,借大数据之力,为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插上信息化的翅膀,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时效性和针对性。
一、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带来的变革
紧贴官兵认知特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网络成为先进思想文化传播新阵地、加强工作指导新手段,是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一进程中,大数据展现了全新的思维观念和运行模式,创新了方法手段,并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方式,可以更有效地使信息网络发挥政治教育的倍增器作用。
一是教育资源趋向海量化,资源选择主动性更强。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存量显著增加,开放性极大提高,共享特质更加明显,特别是随着各类网络、数据库、信息平台等软、硬件的建设完善,各种音频、视频、互动平台、网络课程、电子图书等资源的数量井喷般增长,为教育对象提供了海量的学习资源。广大官兵可以通过网络手段,从这种由“数据爆炸”带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知识中,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教育评估愈加科学化,教育决策时效性更强。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将官兵的学习训练等行为记录以数据的形式存储在网络中,政工干部可以通过对这些数据信息的分析,评估学习效果、预测兴趣爱好、洞察关注热点,掌握个体乃至群体的规律,从个人活动以及社会关系等信息中查找其思想根源,从而对官兵形成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政治工作者可以根据数据呈现的信息调整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动态灵活地安排教育活动,提高施教的时效性。
三是教育服务彰显个性化,教育管理针对性更强。利用大数据技术,一方面官兵可以自由地在网上选择自己喜欢的信息和资源,另一方面网络可以记录他们的关注内容,了解他们的兴趣取向,进而摸索他们的行为规律和思想脉动乃至情感变化,从而达成对教育对象的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为教育管理和服务的个性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借助大数据分析,政治工作者可以根据官兵个人喜好进行“量体裁衣”,打造个性化的课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
二、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突出优势
大数据分析在把握舆论导向、跟踪思想动态、加强隐患防范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必须抢占的制高点。
一是大数据具有舆论引导效应。舆论可以被各方利益集团的政治、经济力量所操纵。各种幕后推手、网络大V、水军等在网上散布虚假信息,对舆论实施恶意的炒作引导,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一旦扩散到军内,可以导致思想领域阵地的失守,严重者会动摇军心。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政治工作者迅速、完整和准确地掌握这些信息,及时发现由于官兵曲解事实真相而产生的思想偏差,堵住有害信息的来源,揭开事实和真相,对错误思潮加以批驳,避免官兵被错误的舆论牵着鼻子走。
二是大数据有助掌握官兵思想动态。大数据的开放性、互动性,可以更好地帮助政治工作者体察官兵心理状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撑。在不同的时期,官兵关注的焦点往往不同。可以将从网上求助、调查问卷、公开电话、投诉信箱、民主座谈、对话谈心等渠道得来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了解掌握官兵关切的“关键词”,洞察他们的需求,为每一个官兵制作专属的“解忧套餐”,及时展开相应的疏导和教育,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暖心惠兵的作用。
三是大数据可以提高隐患防范能力。隐患的排查和治理是部队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大数据可以在技术的角度上构建思想和行为的预警机制,及时发掘、防范和杜绝细微的隐患。利用大数据预测性强的特点,通过广泛的数据积累和分析,得到官兵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思想动态,捕捉错误行为的征兆,对不良的思想和行为趋向进行准确的定位和监督,预测哪些人的思想意识上存在隐患,需要针对性的教育管理,提高隐患防范的靶向性。
三、建设大数据政工对策研究
建设大数据政工,让大数据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其特点和作用,既要下大力气加强队伍建设,又要转变思维模式,打破桎梏,进一步规范数据应用标准,拓宽数据来源,使更多更标准化的数据为我所用,真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时代元素,为生命线加载“数据链”。
一是要打造专业团队。要完善数据分析人才队伍建设和配套建设,一方面要培养军队自己的大数据人才,使之既要熟悉军队工作,了解各项专业业务,又要精通数据分析手段,善于驾驭各类数据分析工具,真正成为辅助决策的智囊;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配套建设,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大数据技术手段,重视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应用。要为我军的大数据建设配齐配强专业力量,打造一支符合我军实际情况、适应我军发展要求的数据团队。
二是要规范数据积累。要重视数据的积累,统一信息存储和使用规范,为大数据构建“宜居”的环境。目前,不同单位、部门采用的电子公文、信息化数据管理系统各异,不同的数据库因逻辑结构、变量定义、建立标准等的不统一导致数据之间互通性差,为数据分析带来阻碍。要规范数据描述方式,建设统一的数据环境和共享标准,搭建具有广泛性的数据库平台,将各个部门各自使用的信息采集系统、考核系统等信息化数据管理系统资源进行合理、有机的整合,打破它们之间的“专业壁垒”,使这些数据的积累更加规范,达到可以直接为处理终端分析和使用的目的。
三是要扩展数据来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数据分析要建立在拥有海量数据的前提之下。因此,要努力拓宽数据采集渠道,积极扩展数据来源。首先要将信息化资源的利用延伸到每一名官兵,保证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其次要加强各类信息的采集,推进纸质信息的电子化进程,特别是对近年来的科研数据、考核档案、管理记录、调查问卷、意见箱、热线电话记录等书面登记,都要纳入到大数据系统中;最后,还要加强感知技术的开发,将来自各类监控、监视、监听等感知设备的数据运用物联网技术变成可以用来分析的数据资源。
【作者系91697部队政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