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联体的发展困境及根源探析

2015-01-08陈翔

战略决策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成员国乌克兰俄罗斯

陈翔

独联体的发展困境及根源探析

陈翔

持续一年有余的乌克兰危机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相关大国以及国际组织纷纷以各种方式和多种途径参与危机的调解与协调。而作为该地区主要国际组织的独联体显得无所作用,彰显了该组织的虚弱与无力。事实上,独联体发展面临诸多困境,表现在组织建设的滞后,一体化进程的缓慢,组织规模的缩小以及解决区域问题能力的低下等。独联体出现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成员国之间多种矛盾与争端的掣肘等政治层次的因素,组织机构设置及表决机制等技术性层次的原因,经济利益相悖等经济层面的原因,成员国之间民族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以认同不一等文化层次的根源,还有西方世界对独联体的分化挤压等国际层次的背景。

独联体;乌克兰;俄罗斯;发展困境

2013年11月开始的乌克兰危机到目前依旧没有停止的任何迹象,乌克兰东部的战火仍在继续。在整个乌克兰危机过程中,不管动机与目的如何,也无论结果与成效怎样,联合国等相关国际组织的努力有目共睹,值得肯定与认可。然而,作为原苏联地区主要国际组织的独联体对发生在本地区范围内的重大危机却显得沉默不语和无计可施。在乌克兰全国爆发骚乱和内战的时候,独联体相关的组织机构没有什么像样的表态与正式的行动。正如俄罗斯塔斯社所言, “独联体对于乌克兰发生的危机普遍反应冷淡,无所作为。”①塔斯社:独联体对乌克兰危机反应冷淡.http://www.pravda.ru/world/formerussr/21-01-2014/1188792-maidan-0/Реакция СНГ на Украину никакая.2014年3月,乌克兰决定退出独联体的举动,更是对该组织能力、权威和生存的沉重打击。独联体对乌克兰危机的失语现实、令人失望的表现以及独联体面临的失落局面彰显了这个有着20多年历史的国际组织的发展困境与成长烦恼。

传统意义上对独联体发展困境的研究大部分均是从某一个方面或特定的视角进行分析。很多学者从俄罗斯与独联体关系发展的角度把握独联体发展的俄罗斯因素,比如郑羽在 《俄罗斯与独联体政策:十年间的演变》一文中认为独联体的政策总体上没有满足独联体发展的需求,使得独联体发展缓慢。②参见郑羽:《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十年间的演变》,载《东欧中亚研究》2001年第4期。王郦久认为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关系呈现出纷争多于合作的态势,影响该组织的走向。③参见王郦久:《俄罗斯与独联体政策及其走势》,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年第11期。顾志红在 《评俄罗斯的新独联体政策》一文中指出俄罗斯更注重自身利益的独联体政策并不利于独联体的进一步前进。④参见顾志红:《评俄罗斯的新独联体政策》,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06年第2期。刘瑶在 《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关系分析》一文中强调金融危机降低了独联体国家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加大了各方对独联体的离心倾向。⑤参见刘瑶,马括:《后危机时代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关系分析》,载 《俄罗斯学刊》2014年第4期。还有学者从西方与独联体的关系,尤其是“颜色革命”对独联体的冲击方面阐述独联体的分裂状态与不容乐观的前景。⑥可参见倪孝铨:《美国对独联体的政策》,载《东欧中亚研究》2002年第1期;冯绍雷:《“颜色革命”:大国间的博弈与独联体的前景》,载《俄罗斯研究》2005年第3期;冯玉军:《“色彩革命”与独联体的未来》,载 《俄罗斯研究》2005年第7期;赵龙庚:《“颜色革命”对独联体的冲击和影响》,载《和平与发展》2006年第2期;于海波、陈强:《冷战结束后北约对独联体地区的扩张及其前景》,载《和平与发展》2010年第2期。尽管有学者对独联体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过总体性的探讨与研究,如陈新明的 《独联体前景析论》以及程亦军的 《后苏联空间一体化前景暗淡》等文章对独联体发展面临的问题与迷茫的前景进行了一定的讨论,⑦这方面的论作有陈新明:《独联体前景析论》,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1期;程亦军:《后苏联空间一体化前景暗淡》,载《俄罗斯学刊》2013年第13期;张弘:《独联体经济一体化中的认同困境》,载《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4年第3期。但是系统性与层次性的分析仍然较为缺乏,总体上分析的不是非常到位与全面。本文拟通过对独联体发展现状的实证性描述,分析独联体当前面临的困境,追溯出现麻烦的根源,从而为更好地把握独联体未来发展态势奠定有力的基础,为更明确地理解独联体组织的去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独联体的发展历程

独立国家联合体 (CIS),简称独联体,由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原苏联的10个加盟共和国组成。它既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是超国家的实体,而是一个松散的国家间的联合形式。⑧郑羽主编:《列国志:独联体(1991~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独联体是苏联解体的直接产物,是在苏联这个 “庞大帝国”解体的阵痛中脱胎而出的,是为了适应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平分手与 “文明离婚”而产生的国际组织。

独联体的成立有着自己特定的宗旨和明确的目标。没有无缘无故的国际组织,它可以赋予个体国家实现在缺乏合作安排情况所不能实现的目标,比如安全、发展与繁荣。⑨Lawrence Ziring,Robert E.Riggs,Jack C.Plano.The United Nation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and World Politics.Cengage Learning,p.1.独联体的成立也不例外,其宗旨是协调成员国在国际安全、军队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行动,采用包括观察员和集体维和力量等方式保证独联体内部安全,明确规定某个成员国的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以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受到威胁时,成员国应立即进行协调立场并采取相应措施。

独联体自成立以来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了该组织发展的艰辛与非凡,呈现出明确的阶段性。第一阶段 (1991~1992年),是独联体“独多于联”的时期。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签订 《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12月21日,上述三国加上原苏联的其他八个成员国在阿拉木图签署 《关于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独联体正式成立。1992年5月,俄罗斯、亚美尼亚等六国签署 《集体安全条约》,为原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提供了一个框架。但是在成立初期,各成员国把工作重心放在消化独立的成果,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机会与主权身份,各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与利己主义思想较重,并从各自考虑积极发展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以及进行国内政权与经济建设。

第二阶段 (1993~1996年)是独联体 “联大于独”的时期,独联体全面推进一体化进程。经过几年的徘徊,原本西方承诺的巨额援助 “口惠而实不至”,这使得独联体国家尤其是俄罗斯大为失望,因此把外交重点调回独联体地区。在这期间,独联体建立了诸多的经济与安全合作机制,达成了一系列经济与军事一体化协议。1993年1月,俄罗斯等七个独联体国家签订 《独联体章程》,规定成员国形成共同的经济空间及安全方面的合作。1993年9月,独联体九国签署 《独联体经济联盟条约》,加快经济合作步伐。1995年1月,俄罗斯、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宣布建立关税同盟。5月,俄罗斯等七国宣告共同保卫独联体国家外部边界安全。同年11月,成立独联体跨国货币委员会。1996年1月,俄、白、哈、吉四国达成关税同盟协定,强化经济贸易合作。可以说,此时的独联体发展态势良好,大有加快地区一体化之势,独联体国家间的合作也逐渐增多。

第三阶段 (1996年以后)是 “独联并存”时期,联合的力量与独立的声音相互碰撞。这十多年,独联体见证了自身的不断发展,各成员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科技、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合作。同时,独立与离心的趋势也在滋长,集中体现在一些成员国逐渐脱离一体化的轨道。1999年4月,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乌兹别克斯坦等国退出 《集体安全条约》,对独联体军事一体化是沉重打击。2005年8月,土库曼斯坦基于自身的 “中立身份”宣布退出独联体。2009年8月,格鲁吉亚退出独联体。2014年3月,乌克兰正式启动退出独联体的程序。

应该说,成立20多年来,独联体为保持后苏联空间的和平稳定与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方面,独联体的现实存在和有效运作使得后苏联空间并没有出现像前南地区那样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和极端混乱的局面。另一方面,独联体为维持原苏联国家相对统一的经济秩序与军事联系提供了一种纽带,有利于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

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独联体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大的困境与障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麻烦。在乌克兰危机中,独联体的消极表现与失落现实只是独联体发展困境的一个缩影。

二、独联体发展面临的困境

独联体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相应的成效,然而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麻烦与挑战,影响着该组织的生存、发展与壮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松散,未能成为一个有着强大力量的地区一体化组织

任何一个国际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借以协调各成员国的活动和利益。⑩仪名海:《20世纪国际组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强有力的一体化组织是推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保障和坚强柱石。独联体发展的显著困境就是组织涣散、机构松散以及缺乏约束力。 “独而不联”, “联而不紧”, “独”的声音盖过了 “联”的呼喊,“分”的能量压过了 “合”的动力。

独联体组织的涣散性体现在该组织内部又形成一系列次区域组织,内部集团化趋势明显,而且很大程度上还存在竞争关系。独联体地区的次区域性组织主要有由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和阿塞拜疆组成的 “古阿姆”集团,由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构成的欧亚经济共同体,由俄罗、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亚美尼亚组合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其中 “古阿姆”集团与欧亚经济共同体之间的竞争激烈,两大集团在一体化方向、范围、发展趋势及里海油气运输分歧巨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独联体组织的顺利运转与健康发展,消解了独联体作为后苏联时代该地区最大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能量与价值。

独联体机构和制度的松散性体现在该组织对成员国鲜有约束力以及办事效率低下。独联体自成立以来,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开了一场又一场,协议签了一条又一条,条约订了一个又一个,唯独缺乏相应的执行和实施过程。任何高效的区域一体化组织的统一行动能力都要取决于对成员国恣意妄为行径的约束机制。独联体没有一定的约束和监督机制,缺乏国际制度功效,落实协议比签署协议艰难得多,协议的 “签订供给”充足,但协议 “执行赤字”明显。在政治中,一体化是一种关系,其中政治行为体、单位或组成部分的行为是受到制约的,即不同于它们没有结合在一起时的情况。11Carl W.Deutsch.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entice-Hall,1978,p.198.没有受到一定约束和制约的国际组织又是不能够有强大的执行力和行动力,无怪乎,独联体被人戏称为 “清谈馆”、 “特殊的谈判机构”、 “国际论坛”或者 “联谊俱乐部”。

独联体的松散性还在于独联体相关机构低效甚至无效的运转。据统计,截至2006年,独联体自15年间先后举行元首会晤多达40次,通过了1600多份文件,而生效的不足1/10。即便是160多份生效的文件,也是一部分国家签署,另一部分国家拒绝签署,得到所有签约国真正落实的其实寥寥无几。12潘广云:《独联体框架内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5页。作为经济一体化指挥部和火车头的独联体跨国经济委员会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官僚气息严重,整合能力低下。通常一项协议的审批与文件的通过都需要经过很长的周期,严重影响地区一体化的推进速度与发展程度。

(二)独联体地区一体化步伐缓慢

独联体作为前苏联地区的一个区域性一体化组织,自成立以来一直被赋予重要使命:维系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经济、文化和政治联系,为共同发展和繁荣创造条件。13陈新明:《独联体前景析论》,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年第11期,第1页。独联体也的确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花了很多的精力,取得了一些进展。独联体地区第一个超国家组织——跨国经济委员会早在1994年就已经成立,并致力于一体化的各项事业。然而,20年过去了,独联体一体化的层次、水平与相互依赖程度并没有明显改观,依然是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

客观地说,独联体一体化依然在自由贸易区的阶段进行探索,层次和水平较低。按照一体化理论和实践经验来看,一体化应该沿着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政治联盟的路径发展。事实上,俄罗斯主导的一体化进程也基本上是按照这个路线图进行的,即独联体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统一经济空间—欧亚经济联盟—欧亚联盟。但直到该组织成立20周年,也就是在2011年,俄罗斯、乌克兰等八个独联体成员国才签署关于建立独联体自由贸易区的协定。14中国商务部网站.独联体八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http://www.mofcom.gov.cn/aarticle/i/jyjl/m/201110/20111007790798.html。而纵观独联体世界之外,双边和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和自由贸易区早已遍地开花,作为区域性一体化组织的独联体显得相当滞后,更遑论更为艰难的关税同盟和政治性联盟建设。

同时,独联体成员国之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大幅下降。在新自由主义理论看来,相互依赖是地区一体化的必要条件。一体化是成功还是失败,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一体化各政治单位之间的相互关联性。15Carl W.Deutsch.The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Prentice-Hall,1978,p.240.纵观独联体20多年的发展历程,相互贸易额下降趋势明显。以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国家的贸易来看,在1994年的俄罗斯对外贸易中,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占24%;在 2002年,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贸易额占俄罗斯总贸易额的17%;而到了2009年,这一数字只有14.6%了。16王艳秀,刘红艳:《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贸易关系》,载《西伯利亚研究》2012年第2期,第5页。而从总体来看,在独联体成立之初的1991年,独联体相互贸易额在独联体各成员国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在72%左右,而到了2002年,这一比重只有26%~28%。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欧盟内部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61%,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这一比重则为45%,均远远高于独联体的水平。

(三)组织规模缩小,且有不断收缩的趋势

一般而言,国际组织产生、成长到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伴随的是成员国数量的增加和成员国规模的扩大,如北约、欧盟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而在后冷战时期,作为重要区域性国际组织的独联体,却走上了一条相反的道路,那就是成员国的数量在减少,规模在降低。

在1991年独联体建立时,有俄罗斯等11个成员国,1993年格鲁吉亚加入,变为12个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个别成员国国内政治事态的演变,独联体开始出现 “缩水”,逐渐有成员退出独联体。首先是土库曼斯坦以奉行中立化为名,于2005年8月宣布退出独联体,暂不参与独联体的活动。然后是2008年俄格战争之后,格鲁吉亚于2009年8月正式退出独联体,这给独联体的发展造成沉重打击,独联体仅剩下十个国家。17丁建兵:《格鲁吉亚拆独联体的“台”》,载《环球军事》2009年9月,第28-29页。

随着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以及俄乌围绕着克里米亚主权争端,乌克兰也于今年3月启动退出独联体的程序。乌克兰是独联体第二大经济体,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经济与安全地位。俄乌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保证独联体空间的安全和一体化进程向前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8顾志红:《试析普京在新任期内的独联体政策》,载《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3期,第65页。此次俄乌交恶以及乌克兰退出独联体的举动必然会对该组织的进一步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正如历史上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进程对西方世界的沉重打击。

事实上,独联体成员国原本对地区一体化的态度就有着根本的区别,除了俄罗斯之外,与俄罗斯关系紧密的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是一体化进程的积极推动者,也是独联体的核心国家,参与了独联体一系列的机构和活动。而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摩尔多瓦等国则是不大稳定的国家,对一体化进程热心不够,支持不多,参与不足。而这几国由于各种不同因素,也有可能成为下一轮退出独联体的行动者。

独联体规模的降低一定意义上有利于组织的发展,毕竟在没有 “不忠诚”伙伴的情况下,集体行动的能力会有些提高。但独联体成员国的不断“逃逸”,是该组织活力不够、囊括性不足和兼容性不强的体现,亦是对组织能力和存在的某种否定。随着独联体内部力量聚合与外部世界的变化,独联体不能很好地满足成员国的利益诉求,不能实现组织设定的目标,独联体成员国的离心情绪会加剧,其他国家脱离独联体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甚至会导致独联体的分崩离析。

(四)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低下

通常意义上说,国际组织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维护者,是国际事务的管理者和组织协调者。19于永达编著:《国际组织》(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面对原苏联解体所遗留下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独联体有着强烈的意愿解决地区问题,希望能够成为原苏联解体后地区秩序的维护者与发展的促进者。独联体宗旨明文规定要在维护成员国安全、保证成员国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以及经济发展方面做出贡献。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制约,独联体在实现这些目标方面步履蹒跚,其解决独联体地区相关问题的能力不容乐观,地区问题存在甚至激化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独联体的无能与无力。

首先,独联体并没有完全做到维护成员国安全的设想,地区安全形势并不理想。苏联解体所夹裹的民族矛盾、宗教冲突、领土争端以及经济利益分歧等使后苏联空间里热点、焦点、难点问题频发,冲突、摩擦与战争是后苏联世界的常态。1988年就已经开始的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战争虽然在俄罗斯和独联体的调停下得以结束,但双方围绕着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州的争端依然没有解决,并不时出现危机,影响了南高加索地区的稳定与安全。1992年出现的塔吉克斯坦内战,尽管有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参与,但最后还是依靠欧安组织等其他国际性力量终止。同时,由于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等势力的介入,塔吉克斯坦内乱至今不断,国家安全形势令人堪忧。面对当前的乌克兰危机,独联体用事实证明了自己的难处、无奈与无能,任由这个成员国的安全形势恶化下去而无所作为。

其次,面对地区内一些次国家行为体的独立行动,独联体没有能够维护成员国领土完整。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州宣称脱离阿塞拜疆而独立或加入亚美尼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共和国已宣布独立并得到俄罗斯的承认,克里米亚刚刚完成脱离乌克兰并加入俄罗斯的步骤,而摩尔多瓦的德涅斯特沿岸共和国也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尤其是独联体的核心国家俄罗斯支持南奥塞梯地方与格鲁吉亚中央政府对抗,且引起了20潘广云:《独联体框架内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08年的俄格五日战争。独联体国家 “再国家化”的趋势与某种意义上 “碎片化”的现状表明独联体在章程中所宣扬的 “维护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此外,独联体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甚微,整合能力相对不足,地区成员国发展不平衡的现象突出。客观地说,新世纪以来,独联体地区整体经济实力在不断上升,但这种上升很大程度上是世界市场原材料尤其是油气价格的上涨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脆弱性。独联体成立多年来,各国的经济合作形式和经济联系并没有很大的改观,原始以货易货的方式在该地区依然流行。20独联体内部的经济联系水平还在下降,独联体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明显削弱。独联体在协调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方面乏陈可数,这也影响独联体共同市场的建设。当然,独联体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大与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政策以及偶然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独联体在调适成员国的发展方面做得并不能令人满意。

三、独联体发展出现困境的原因

独联体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境,不是偶然的,而是政治、技术、经济、文化与国际等一系列因素与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把握独联体走过的不平凡历程,理解独联体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及前瞻独联体的未来走向,都需要对独联体发展困境的根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刻的探究。

(一)从政治层面看,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争端与分歧影响独联体的团结与健康发展

在国际组织内部,成员国之间矛盾的存在,不仅制约国际组织在某个时期目标的实现,甚至对国际组织的发展产生致命的影响。21仪名海:《20世纪国际组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8页。独联体自成立以来,成员国之间的民族与宗教矛盾、领土与边界争端以及发展战略分歧严重影响了独联体的有效运转和顺利发展。

首先,由苏联解体所导致的散落在后苏联世界各国的俄族居民一直是俄罗斯联邦与独联体其他国家关系的一个敏感问题,也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俄罗斯与一些国家的关系。俄族人占多数的克里米亚的独立,就深深影响了俄乌之间的关系,并促使乌克兰做出放弃独联体的决定。而摩尔多瓦之所以会一定程度上奉行反俄立场,也与其国内俄族居民的独立运动有着极大的关系。同时民族问题往往与宗教问题联系在一起,独联体地区一些国家出现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以及泛伊斯兰主义与泛突厥主义运动对地区稳定造成不良效应。可以说,基于散落在独联体各国的俄族居民及其所衍生的大俄罗斯主义使得一些独联体国家排斥俄罗斯的领导地位,担心自身的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受到伤害,从而影响到独联体的发展。22李渤等著:《俄罗斯政治与外交》,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年版,第280页。

其次,领土和边界的争端在独联体地区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和明显。独联体成员国的边界矛盾是苏联的遗产之一。23郑羽主编:《列国志:独联体(1991-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201页。俄罗斯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均有着大小不一、烈度不等以及性质不同的边界和领土争端,或大或小地影响了相关国家间的关系。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为了纳卡地区甚至发生了战争,亚阿关系也因此成为独联体前进的不稳定因素。争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生争端后,独联体并没有很好的办法管控与解决争端,乌克兰与俄罗斯关于克里米亚的领土主权争端就是一个明证。

成员国发展战略上的分歧对独联体作为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极大的威胁。由于各成员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政治现状和地缘现实的不同,各国的发展战略方向也有些不同。俄罗斯一直将独联体视为自己外交的特别优先方向,视独联体为自己的 “后院”。而其他国家则有着多元化的战略。比如,中亚国家和阿塞拜疆等国积极发展与中东伊斯兰国家的关系,乌克兰着重融入欧洲大家庭,摩尔多瓦也倾心于罗马尼亚等中东欧国家。这种对独联体的离心情绪伴随着对主导国家俄罗斯的不满与仇恨心理,认为独联体是俄罗斯试图恢复帝国和重新控制原苏加盟共和国的工具,由阿塞拜疆、乌克兰、摩尔多瓦和格鲁吉亚等国组成的 “古阿姆”集团就是一个典型例证。作为一个与独联体分庭抗礼的地缘政治轴心, “古阿姆”集团的出现加速了独联体地区的地缘政治分化。

另外,俄罗斯作为独联体组织的核心国家,在组织中有着主要的发言权,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独联体。因此,在俄罗斯与独联体其他成员发生冲突与矛盾的时候,一些成员国往往将反俄、 “去俄化”变为反独联体与“去独联体化”。比如格鲁吉亚就是在与俄罗斯的战争后宣布退出独联体的,乌克兰也是类似的情况。

(二)从技术层面看,独联体的机构设置与运行规范不利于组织的有效运转

国际组织应设置哪些机构,各机构在组织中处于怎样的地位,相互之间建立怎样的机制,不仅反映了创建者的初衷、目标趋向和价值定位,也直接关系到国际组织的运行、目标实现及其发展。24仪名海:《20世纪国际组织》,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页。独联体成立以来,各级别的会议开了无数次,各项决议通过了无数个,各种条约签署了无数件,然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究其原因,还在于独联体机构的松散性和制度的无效性,在于成员国主权与独联体组织的权限博弈,在于多数成员国作为刚刚独立的新国家缺乏参与国际事务和合作的实际经验与心理体验。

首先,作为应对苏联解体而仓促建立的国际组织,独联体有着先天不足性,即各成员国对独联体的功能、任务与作用的认识有着很大的分歧和差异。有着组织 “宪法”之称的 《独联体宪章》直到该组织成立一年多后的1993年才产生,何况签署国只有俄罗斯等七个国家。作为一种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成员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一般是通过各种协调机构和执行机构。25郑羽主编:《列国志:独联体(1991-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而这种常设性机构和执行机构通常职权不清、能力不足以及作用不大。

同时,宪章规定独联体的决策机制实行一致通过原则,每个成员国在理事会都有一票,理事会的各项决议都要根据一致通过原则作出。加入独联体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各国无需承担任何义务。因此,根据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的程序规则,独联体内的任何一个成员国均可声明本国对这个或那个问题不感兴趣,无需考虑这将给决议的实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这一方面体现了成员国的主权平等原则,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另一方面会给组织的决议通行带来诸多的麻烦,导致集体共识与决议的形成与执行相当困难。

此外,独联体多数成员国是历史上第一次被称为 “国家”的新独立国家,缺乏参加国际合作和国家组织的起码心理经验,对于国际规范的认知也比较模糊。例如,对于独联体峰会这个独联体国家最为重要的会议机制,一些缺乏明确的与会机制,使得一些成员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参与或不参与,较为随心所欲。同样对于独联体集体通过的文件与决议,一些成员国不顾及组织的利益与苦心而不签署文件。在这种情况下,独联体组织制度化建设必然显得略为单薄,成为组织健康成长的障碍性因素。

(三)从经济层面看,独联体各成员国利益的不一致性影响该组织的合作

共同的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是国际组织发展和一体化建设的根本源泉和强劲动力。然而,各成员国利益的不一致性甚至冲突性则会严重阻碍国家间合作与区域性组织的发展。独联体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各国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的歧异影响了组织的融合与成长。

从国家一体化组织的实践来看,如果经济水平差距过大,在具体利益上会有更大的分歧,所追求的目标就会有更大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制度性地区一体化组织则困难得多。26郑羽主编:《列国志:独联体(1991-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2012年,独联体经济实力最强的俄罗斯GDP总值约为2万亿美元,而最弱的吉尔吉斯斯坦GDP总值只有64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312.5倍。这种差距必然带来对独联体的需求不同与发展计划的区别,影响独联体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与推进。

同时,作为独联体一体化火车头和核心国家的俄罗斯将独联体作为自己重要的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以及未来俄罗斯在国际发挥大国影响力的依托和支撑,希望本国货币卢布成为未来统一货币,将来独联体贸易都用卢布结算。但其他国家甚至包括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与俄罗斯关系最密切的国家都反对取消各自国家货币的计划和举动。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俄罗斯在对外经济关系中更加重视与欧盟已经形成的密切合作,欧盟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与投资来源地。27柳丰华:《俄罗斯与中亚:独联体次地区一体化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第126页。而独联体其他成员国尽管还能够享受低于世界市场价格的油气资源这个独联体的余荫,尽管独联体国家间分工体系存在相当多的契合,但伴随着俄罗斯远远低于前苏联的国力和对独联体的 “输血”能力,伴随着主权国家政治上的考量,纷纷重新寻找经济坐标,推行经济多元化政策,拥有最多资金和最先进技术的西方自然是独联体国家的首选。何况,俄罗斯频频以能源为武器,敲打个别国家如乌克兰等国的 “离经叛道”行为,对这些国家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和心理伤害。阿塞拜疆就在为开通新的、不受俄罗斯控制的油气管道和西方国家以及土耳其密切合作。同时,作为独联体一体化核心发动机的俄罗斯近期经济增长乏力,难以成为独联体组织经济一体化的有力支撑。28程亦军,《“后苏联空间一体化前景暗淡”》,载《俄罗斯学刊》2013年第13期,第29页。

另外,独联体国家在经济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类似性与雷同性也不利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独联体国家中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阿塞拜疆以及乌兹别克斯坦等国以出口油气等初级产品为主要收入来源,产业格局与贸易结构存在着交叉,不利于互补性产业与贸易的形成。仅就独联体范围内的俄罗斯、白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三国关税同盟而言,成员国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有诸多方面的相似性,影响了经济一体化进程。29Christopher A.Hartwell,“A Eurasian(or a Soviet)Union Consequence of Independent States”,Business Horizons,Vol.56,2013,pp.411-420.

(四)从文化层面看,独联体各国较大的文化差异性影响该组织的整合

冷战结束之后,文化因素对于国际关系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整个历史上,文明为人们提供了最广泛的认同。30薛君度主编,朱晓中副主编:《转轨中的中东欧》,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6页。从实践经验来看,文化的差异性与互斥性会带来认同上的分歧与对抗,不利于国际组织的整合功能与区域一体化进程。所谓 “认同”,是指建立在共同体相同特性基础之上的区别于他者的共有形象与归属感及由此衍生的对共同体的忠诚意识。31JamesM.Baldwin,DictionaryofPhilosophy and Paychology:Volume 1,New York:The Macmillian Company,1998.独联体成员国之间巨大的民族文化差异带来观念认同上的明显歧异,从而对这个组织的有效运行与健康成长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文化具有历史的惯性,苏联的同化政策并没有消除地区各国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俄罗斯、亚美尼亚、白俄罗斯等国主要信仰东正教,中亚五国与阿塞拜疆是穆斯林国家,乌克兰主要信仰东正教与天主教。文化与信仰上的区别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组织的力量组合与亲疏关系,观念认知影响地区行为体的身份建构,作用于对国家利益的取舍,从而制约行为体的对外行为,导致自我与他者属性的区分。比如在阿塞拜疆与亚美尼亚的冲突中,俄罗斯偏向于同情与支持亲族国家亚美尼亚,而阿塞拜疆则得到区外伊斯兰国家的声援与支持。32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在解释前苏联国家之间的关系时要特别谨慎,文化对独联体一体化进程的消极影响并不具有绝对性,对此我们需要保持足够的理性认知。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对国家间关系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的差异对独联体的合作往往起着绵里藏针的作用,深刻地影响成员国外交战略。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性,使成员国难以齐心,不能齐心自然就难以协力。独联体成员国对独联体离心离德,三心二意,缺乏区域认同感和归属感。33潘广云:《独联体框架内次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由于观念认同的作用,一些独联体成员国常常选择与周边文化相同或类似的国家合作,并企图以此来平衡俄罗斯的影响。纳扎尔巴耶夫就直言 “哈萨克草原是伟大突厥的一部分”,并大力发展与土耳其等国的关系。34参见《在历史长河中》,努·纳扎尔巴耶夫著,徐葵等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塔吉克斯坦作为波斯语系国家,重视发展与伊朗的友好关系。具有欧洲文化血统的摩尔多瓦积极融入欧洲。信奉天主教的乌克兰西部民众倾心于与共同基督教文化的欧洲国家联合,以摆脱俄罗斯东正教文化的束缚,欧洲文明与斯拉夫文明在乌克兰的激烈碰撞也是当前乌克兰危机的鲜明表现与重要根源。而俄罗斯传统的大俄罗斯主义情结,导致区内其他国家的反感与恐惧,使得独联体的融合面临很大困境。

(五)从国际层面来看,西方国家对独联体的分化瓦解政策恶化了该组织的发展环境

西方国家对于独联体的担心、恐惧与怀疑很大程度上是害怕俄罗斯复兴和恢复为 “欧亚帝国”的本能反应。而西方国家对于独联体奉行的分化瓦解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独联体组织发展的内外环境,冲淡了俄罗斯为重组与再构该地区的种种努力。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通过经济援助与利诱、文化渗透与扩张、外交拉拢与分化、保持军事存在等手段力图打入独联体地区。美国的战略是,促进独联体内部的 “地缘政治多元化”,阻止独联体一体化进程。35郑羽主编:《列国志:独联体(1991~200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为了防止俄罗斯复辟 “欧亚帝国”,美国还警告俄罗斯不能在边界之外建立“势力范围”,不能侵犯其他国家的主权与领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国会就明确规定一旦俄罗斯以任何方式侵略 (独联体)其他国家的领土完整,美国就会停止对其进行援助。36Curt Tarnoff, U.S Assistance to the Soviet Union and Its Successor States 1991-1999, A History of Administration and Congressional Action,CRS Report for Congress,March 15,2000,RL,30148.

同样正是在西方的支持下,带有明显反俄和 “去独联体化”的 “古阿姆”集团得以成立、成长与壮大。同样在美国直接或间接的鼓励与支持下,独联体国家发生多起亲西方势力推翻现政权的 “颜色革命”,不断地改变独联体地区的 “颜色”,影响了独联体地区的政治生态。一些国家接连发生政局变动,并出现脱俄与脱离独联体的现象,使得独联体的生存面临困境。

北约和欧盟尤其重视乌克兰的战略地位,试图使其成为插在独联体的一个 “楔子”。如在波兰看来,一个独立的乌克兰过去是将来仍然是在任何形式上恢复俄罗斯帝国的主要障碍。37赵艳霞,唐更田:《21世纪初波兰的东方政策及其制约因素》,载《俄罗斯学刊》2013年第4期,第48页。美国著名的战略家布热津斯基也认为 “没有乌克兰,俄罗斯就不再是一个欧亚帝国”。38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39页。这次乌克兰危机之所以引起西方世界的如此重视以及采取如此大的动作,原因就在于此。同样,俄罗斯整合后苏联空间的努力与欧盟东扩之间的矛盾会不断加深,欧盟对俄的反制必然会逐渐加强。39Derek Averre,“Competing Rationalists:Russia,the EUand the ‘shared Neighbourhood'”, Europe-Asia Studies,Vol.61,No.10,2009,p.1689.

可以说,美国和西方国家对独联体地区国家的大力渗透和极力拉拢是该组织出现分裂并遇到一系列困境、麻烦与问题的重要外部因素。只要独联体还存在,还在发展,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就不会放松对独联体的看管与警惕态势,就不会放弃弱化与分化独联体的政策,就不会放掉埋葬“俄罗斯帝国重生”的任何机会。

四、结论

作为后苏联空间特定地区制度安排的组织形式,独联体的应运而生是特殊时代与特定区域互动的产物。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独联体明确要达成的一体化目标并没有得以实现,且发展前景并不容乐观。由于政治纠纷不断、经济利益不协调、文化认同不一致、组织机构的技术性问题以及国际层面的种种不利因素的阻碍与困扰,独联体出现组织松散、一体化进程缓慢、组织规模缩小以及解决区域问题能力低下等一系列的问题。在近期的乌克兰危机中,这些困境得以深刻体现和明显展露。独联体面临的困境对于该组织的顺利发展和健康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也迫使该组织必须要花更大力气、下更多功夫、投入更足的精力为组织走上良性化轨道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独联体必然要经受多重考验和多方磨难,才能最终成长和成熟起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成员国乌克兰俄罗斯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北约成员国武装部队参与在乌克兰举行的2020年联合军事演习
欧盟敦促成员国更多地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增至46个
什么是意向创始成员国?(答读者问)
失控的乌克兰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