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略东移与美、中、印新战略三角关系
2015-01-08杨辉
杨辉
美国战略东移与美、中、印新战略三角关系
杨辉
新世纪以来,为维系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美国的战略重心开始有意识地向亚太倾斜。入主白宫后,奥巴马政府在积极酝酿从伊拉克和阿富汗脱身的同时,很快出台了 “重返亚洲政策”,最终确定了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随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推进,美国加大了对东亚和南亚事务的介入力度,美印关系升温,中美 “对抗性”风险上升,中印关系也变得愈加复杂化。
亚太再平衡;中美关系;美印关系;中印关系
新世纪以来,面对中国日益崛起所带来的亚太地缘政治的深刻变化,美国开始推进战略重心东移,印度则着力推进 “东向政策”。在这种背景下,由于战略互信的缺失,在印太地区形成了中、美、印复杂的战略三角关系。 “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后,美国明显加大了对东亚和南亚的介入力度,美印关系升温,中美 “对抗性”风险上升,中印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化。
一、 中美 “对抗性”风险上升
冷战的终结使亚太地区的地位上升,不确定性增强,美国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也随之扩大。新世纪以来,美国的战略重心开始有意识地向亚太倾斜。2000年6月,美国国防部发表了 《2020联合设想》,提出美国的目标是实现全面优势,同时防务的重点方向应向亚洲转移。①“Joint Vision 2020”,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May 30,2000,http://www.fs.fed.us/fire/doctrine/genesis_and_evolution/source_materials/joint_vision_2020.pdf.“9·11”后,中国明确支持美国反恐,使因撞机事件而恶化的中美关系出现转机,中国加入了WTO,小布什政府对中美关系的提法也由 “战略竞争对手”转为“建设性合作关系”。但这种转变更多是一种外交宣示,并不意味着美国对中国认识的改变。2001年9月底,五角大楼出台的 《四年防务审查报告》②“Quadrennial Defense Review Report”,U.S.Department of Defense,September 30,2001,http://www.defense.gov/pubs/qdr2001.pdf.仍把中国确定为美国的主要对手或其在亚太地区的主要威胁。所以,反恐只是减缓了美国对亚太和中国的关注度和压力,并未从根本上改变美国对亚太形势和中国的判断及定位。由于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布什政府在第二任期后半段在国务卿赖斯的主导下曾提出所谓 “转型外交”,也就是加大对新兴经济大国及地区的外交投入。但很快发生的金融危机使布什政府应接不暇,转型外交也就没有了下文。2009年是美国能否走出危机的关键一年。在外界期待之下,新上任的奥巴马政府通过一系列外交举动,很快宣示了 “重返亚洲政策”。2009年11月14日,奥巴马在东京的演讲中全面阐述了美国的亚洲政策,表示将强化同盟关系,同时表示无意围堵和遏制中国,但北京要肩负起更大的责任。相对于布什政府忙于反恐而对亚太事务的 “忽视” (布什第二任期,国务卿赖斯曾两次因故没有出席东盟地区论坛),急于摆脱危机的奥巴马政府对于亚太地区的巨额外汇储备所拥有的债券购买力和数以亿计的 “中产阶级”所形成的庞大消费潜力是极为看重的,并希望得到中国的配合,当然反恐和核扩散问题也与亚洲直接相关,而金融危机后中国地位的上升和东亚地缘政治格局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冲突和不确定性更是其所忧心的。一方面,华盛顿开始牵头推进TPP谈判;另一方面,军事战略重点的调整也加快推进。2011年2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发表了 《国家军事战略》报告,明确把亚太地区列为美军关注的新战略重点。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了题为 《保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优先任务》的美军战略评估报告,强调在削减军事规模之下,美国仍要确保其“军事超强”地位,将强化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③“Sustaining U.S.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U.S.Department of Defense,January 5,2012,http://www.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在当年6月的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发表了 《美国对亚太的再平衡》演讲,高调宣布美国重返亚太战略,要在2020年前完成在亚太地区保持6个航母战斗群,以及60%作战舰只的部署任务,表明美国 “重返亚太”在军事上正式进入实施阶段。④Liz Neisloss,“U.S.defense secretary announces new strategy with Asia”,http://edition.cnn.com/2012/06/02/us/panetta-asia美国的所谓亚太再平衡战略,建立在协助促进该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加强和更新美国在该地区的联盟和伙伴关系、加强美国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的存在、军力投放等四大支柱上。⑤Leon E.Panetta,“America's Pacific Rebalance”,December 31,2012,http://www.projectsyndicate.org/commentary/renewing-the-us-commitment-to-the-asia-pacific-region-by-leon-e--panetta.第二任期以来,奥巴马政府一改以往过于注重再平衡战略的军事色彩,转而更强调依靠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价值观外交,最终实现对亚太秩序的全面主导。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就象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在确保美国在亚太领导地位的总目标引领下,既包括军事战略的平衡,也包括战略手段的平衡,还包括对区内不同主体外交的平衡;借助与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及菲律宾的同盟关系,以及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及印度的伙伴关系打造亚太安全网络;加快推进与东亚及东南亚国家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谈判,试图以新规则重新规划和主导亚太一体化进程;从共同价值观出发,在亚太组织 “民主国家同盟”,编织意识形态架构。
为加快战略推进和安抚盟友,华盛顿宣布加大对盟友和伙伴购买美国武器装备、进行军事训练和举行联合军演及开展其他活动的援助力度。新任国防部长哈格尔表示,五角大楼将增加50%的资金,用于加强对东南亚军事援助和培训力度,并加紧向东南亚国家进行武器销售和技术转让,“这将让我们能够共享美国的技术和专业知识,并进一步深化安全合作关系。”⑥US Significantly Boosts Military Funding for SE Asia, August.26, 2013.http://www.voanews.com/content/hagel-se-asia-corrected/1737438.html.更为明显的是,一向与中国关系密切的缅甸在2012年初才与美国互派大使,奥巴马年底就将其列为连任后的外访首站 (这是历史上首位访问缅甸的在任美国总统)。显然,华盛顿是想借此支持和鼓励缅甸的政治改革,向世界表明美国重返亚洲的决心和指向,是其 “回归亚洲”战略的进一步行动,标志着再平衡工作下一阶段的开始。⑦Peter Baker and Jane Perlez,“Obama's Road to Myanmar Is Paved with New Asia Intentions”, November 17,2012,http://www.nytimes.com/2012/11/18/world/obamas-road-to-myanmar-is-pavedwith-new-asia-intentions.html.
显然,在亚太地区平衡和制约中国,赢回战略上的主动和主导权,在美国看来已经是当务之急。而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不可避免地将加深中美之间的战略猜疑。尽管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者都宣称该战略不是针对中国,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崛起本身这一事实就意味着亚太力量结构的重大调整,在该地区除了中国还找不出第二个国家能够促使美国如此大动干戈。美国反复声称其目标并非遏制中国,但又试图借助挑动该地区对中国崛起的紧张情绪,加快 “重返亚太”并大卖军火,进而导致地区形势紧张;强调在领海主权争端问题上 “不持立场”,却暗中怂恿个别盟友不断执行机会主义政策,幻想从中牟利。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不情愿接受亚太地区力量结构改变的事实,仍试图通过战略调整强行维持其所主导的亚太秩序,进而造成一些国家的战略迷茫和误判,造成地区动荡,影响地区合作。不可否认,中国与周边国家因在东海和南海个别岛礁归属问题上关系持续紧张,甚至不排除 “擦枪走火”的可能,与美国的所谓亚太再平衡的战略调整有着直接关系。美国也在寻求与中国的合作以应对美国自身、地区性和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希望崛起的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加入其所主导的国际体系。但美国也清楚,中国不可能完全按照其设计的逻辑走下去,所以必须对中国采取另一手,也就是所谓再平衡。美国对中国的不信任是一贯的,最近美国前国防部长罗伯特·盖茨的新书 《职责:战时防长回忆录》就透露出美高层在遏制中国问题上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⑧Robert M.Gates,“Duty:Memoirs of a Secretary at War”,Knopf;First Edition edition,January 4,2014.现在,先进的 “鱼鹰”运输机和F-22战机相继进驻美军在冲绳的嘉手纳基地;在日本海沿岸的日本京丹后市美军通讯基地已经开始新的反导雷达系统的组装工作,2014年底前完全投入使用;美国海军宣布,装有最新的 “宙斯盾”基线9作战系统的 “本福尔德”号和 “米利厄斯”号驱逐舰将分别于2015年和2017年部署到日本,进而对中国形成威慑。在指责中国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正当举动的同时,美国不断放松对日本自卫队活动范围的限制,并明确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体系,还屡次举行所谓联合夺岛导演习。不仅如此,在南海形势紧张之际,美军时隔20年后重返菲律宾;在高调支持越南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的同时,美国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结盟原则 (相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提升越南对周边海域的预警监视和安全能力为借口,默许盟友向越南出售武器,还酝酿部分解除对越军售禁令,以及以某种形式重新插手金兰湾。相应地,在加大对中国近海和海军演习抵近侦查活动的同时,美国还多次隔空喊话警告不允许武力改变现状和影响 “航行自由”,似乎正在为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正当举动划定 “红线”,使中美军事 “对抗性”风险上升。
尽管美国国防部长、国务卿、相关亚太事务官员,甚至奥巴马总统本人都曾多次表示亚太再平衡战略不是针对中国,更不是对中国的所谓遏制和围堵,但事实是,正是美国的所谓重返亚太战略打破了东海和南海的平静,导致区域关系紧张。虽然强调在东海及南海部分岛礁的主权争议中不会 “选边站”,但美国却以维护 “航行自由”为借口介入其中,给日本、菲律宾和越南等个别主权声索国打气,使后者妄图借美国战略调整之机再次挑起与中国的岛屿争端,以借机牟利。大家心知肚明的是,美国近年来在亚太的一系列军事、外交和经济举动几乎都与中国话题密切相关,当然不仅仅是单纯的遏制,所以华盛顿用了 “再平衡”一词。而本世纪初以来,美国的国防决策层就对中国 “反介入行动”能力的增强感到忧虑,美国的战略家近年考虑过很多可能突破 “反介入和区域巨止”的战术和武器平台的方法,其中尤为关注中国在这方面的军事能力。⑨Harry J.Kazianis,“America's Air-Sea Battle Concept:An Attempt to Weaken China's A2/AD Strategy”,October 22,2014,http://nationalinterest.org/blog/the-buzz/america%E2%80%99sair-sea-battle-concept-attempt-weaken-china%E2%80%99s-a2-11529.
中国不应再对美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被 “美国欢迎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这样的话所迷惑,应该对美国的战略调整做好应对准备。由于在安全和经济上美中存在双重依赖,亚太国家也并不完全赞同或希望联美反华或中美关系恶化,所以,中国应明确表明自己愿意与各国一道共同面对经济与安全挑战的主张,积极采取措施更有策略地处理双边关系,减少它们对中国的敌意和猜疑;同时,加强与美国的战略沟通,使美国确信构建“竞争性合作共存”的新型大国关系是中美避免冲突的唯一出路和必然选择。
二、美印关系升温
为加快 “重返亚洲”,美国希望把在亚洲以及印度洋地区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印度纳入亚太再平衡战略之中。在美国新军事战略中,被作为战略东移 “关键”伙伴提及的只有印度。美国不仅希望日益强大的印度在印度洋地区发挥作用,还鼓励其进一步在亚太地区扮演重要角色,以及参与东亚的区域化进程。而印度也希望借与美国的合作谋取战略利益,特别是对中国的力量平衡和对中巴关系的制衡,以及籍此推动自己的“东向政策”。
在冷战结束后的对亚洲外交中,华盛顿一直希望与自称为 “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和美国 “天然盟友”的印度结成某种同盟关系或在中印关系中楔入 “楔子”,以对中国的崛起形成制衡,维持其在亚太以至于全球的领导地位。同样,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印度已经不再满足于作为一个南亚和印度洋国家,确立了谋求全球性大国和世界一极的目标。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印度就确立了 “东向政策”,谋求向太平洋进行力量延伸。在冷战时期,印度借助苏联维持自己在南亚的地位和对中国的平衡。冷战结束后,从自身实力出发,无论是提升大国地位,还是防范中国及应对中巴事实同盟以维持在南亚和印度洋的主导地位,印度都需要新的借助力量。而美国亚洲政策的定位和调整对印度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在美国看来,未来能够对其全球地位构成威胁的主要是中国,而通过合作和规范,可以将印度崛起纳入自己的战略轨道,成为其实现控制 “印-太”地区及全球目的的战略伙伴。新世纪以来, “中国因素”正成为美印关系加强的一种战略理由。价值观差异、领土争端、西藏问题、地区主导权等分歧导致中印战略互信缺失,发展上的差距更使印度对中国的崛起充满担忧和焦虑,希望借助美国来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反恐战争以来美印走近,特别是双方军事合作的加强,都有着“中国因素”的烙印。
出于对印度支持反恐的回报,美国解除了对印度核试验所实施的全面制裁,还成立了 “美印高技术合作小组”,讨论高技术转让问题,两国关系很快转暖。小布什还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与印度达成民用核能合作协议,承认后者的核武器国家地位,为新德里扩充核武库和提高弹道导弹能力提供了便利。对此,印度自是感激不尽。在华盛顿看来,印度是具有全球性地位的新兴大国,其崛起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而奥巴马政府更是把印度视为其重返亚洲战略的 “关键”。2009年7月,美印最终签订了 《终端用户监督协议》 (按照美国法律,必须在与购买国达成 《终端用户监督协议》的前提下,美国的先进武器装备才允许出售),进而为印度获取美国先进武器开了绿灯。这是美印两国在军事和防务领域持续接近的重要标志。以此同时,印美战略对话启动 (2010年),高层互动频繁,军事、安全、经济及地区问题合作急剧升温。美印两国贸易额超过了1000亿美元,美国在印度的投资也达近300亿美元,双边国防贸易额达80亿美元。
2011年7月19日,正值国务卿希拉里访问印度并参加美印战略对话期间,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的研究员丽莎·柯蒂斯和成斌公开表示,美国应该寻求与印度建立强劲的战略和军事关系,以限制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从而保证亚洲的 “力量平衡”。⑩“US should Pursue Robust Military Engagement with India”,July 19 2011,http://www.hindustantimes.com/world-news/us-should-pursue-robust-military-engagement-with-india/article1-722838.aspx.在2012年6月的香格里拉会议上,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在发言中罕见地表示了对中国庞大军事开支的担忧。随后,美国防长帕内塔在对印度的访问中,表示极为看重印度在其再平衡战略中的地位,希望印度加入该平衡体系。两国防长重点谈论了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和北约从阿富汗撤军问题。帕内塔强调,美印安全合作是美国亚太军事部署调整的关键,双方确认将加强安全合作,五角大楼将放宽对印军事技术转让和共享限制。相应地,美国从印度拿到了包括售印 “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在内的价值20多亿美元的军售单。接踵而至的国务卿希拉里表示,美印关系的战略基础正推动双方利益的进一步趋同,这不但是指民主价值观,还有经济、外交与安全的相互需要与合作,双方将努力把共同利益转化为共同行动。2012年10月,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洛克利尔访印,鼓吹美印加强防务关系,以保障共同利益和地区稳定。针对中国议题,洛克利尔强调: “现在的问题是,作为全球第一大国,美国如何能允许中国成为国际安全环境的成员国?印度和美国共同关注中国,中国必将是印美共同的目标。从历史角度看,像中国这样的新生力量进入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会带来混乱。”11Donna Miles and Pacom Chief,“Encourages Closer U.S.-India Security Ties”,October.15,2012,http://www.defense.gov/news/newsarticle.aspx?id=118206.由此推测,坊间传闻美国可能出售F-35战斗机给印度的消息也不是空穴来风。2013年,国务卿克里、副总统拜登相继访印,奥巴马也在美国会见了参加联合国大会的印度总理辛格,赞扬其对加强美印关系所起的作用。在这些互动中,美国希望能够推动双边民用核能协议的执行,强调了美印在亚太及印度洋的共同利益,同时希望印度在2014年以后的阿富汗发挥更大的稳定作用。克里说,印度是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重要伙伴,在确保亚洲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和世界最古老的民主国家,两国应像伙伴一样联合起来,不是为了威胁任何人,也不是为了平衡某个地区或某些国家,而是建设强大美好的未来。”12“US,India eager to move forward with high-level dialogues”,January 26,2014,http://indianexpress.com/article/world/americas/us-india-eager-to-move-forward-with-high-leveldialogues/.与此同时,美国宇航环境公司与印度动力技术公司达成了向印度政府客户提供无人机系统的协议。有印度媒体报道,美军太平洋司令部空军司令赫伯特·卡莱尔还公开五角大楼有在印度部署战机的预期。尽管这更多的是一种试探,但这种想法还是应引起警觉。
2014年5月,印度新总理莫迪上台,华盛顿立刻邀请其尽快访美。与此同时,国务卿克里和国防部长哈格尔相继再次访印。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两周后,也就是2014年9月底,奥巴马迎来了莫迪的访问。华盛顿意图通过加大对印投资来寻求其对美国亚太平再衡战略的支持,借助印度向中国施压,迫使北京停止在南海的军事行动;印度也希望借助美国战略调整来强化印美关系,以期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和加快推进把印度打造成 “全球制造中心”的战略。奥巴马在与莫迪会晤时表示,“印度的崛起符合美国的利益”,支持印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人还在 《华盛顿邮报》联合撰文强调美印关系的真实潜力尚未得到 “充分挖掘”,印度新政府是扩展和深化两国关系的 “天然机会”。13“Narendra Modi and Barack Obama,A renewed U.S.-India partnership for the 21st century”,The Washingtonpost,September 30,2014.显然,美国仍视 “联印制华”为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重要一环,意图把印度拉入其中。在国内中期选举中失利后,奥巴马急于通过提升美印关系形成对中国的制衡和对俄罗斯的围堵,以寻求在外交领域实现突破。从印度角度讲,新总理莫迪希望借重美国战略调整来提升美印关系,以提振印度制造业,并对中国向印度洋扩大影响力的举动形成制衡。2015年1月底,借印度第60届国庆阅兵式,奥巴马应邀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美印联合发表了一份涵盖诸多领域的战略文件,即 《亚太及印度洋地区联合战略展望》,规划了美印未来合作路线图。值得注意的是,该文件明确提出了南海自由通航问题,这在双方联合声明中尚属首次,显然意有所指。
三、中印关系趋于复杂化
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扩大了华盛顿在南亚的军事存在和战略利益,对该地区的地缘格局造成了巨大冲击,使中印关系趋于复杂化。
首先,中印关系发展所面临的区域战略环境趋于复杂化。美国通过与印度加强战略合作,强化了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加剧了南亚地区双边及多边战略竞争态势,从而对双边关系和区域合作造成冲击。在南亚地区,既存在印度与巴基斯坦的长期战略竞争,也存在中印竞争与合作和中巴传统伙伴关系,也就是说在该地区事实上存在着中、印、巴战略三角关系。冷战结束后,印度失去了苏联的支持,在新战略三角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但中国并没有采取咄咄逼人的政策,而是主张搁置分歧、加强合作,所以,在印巴、中印之间虽然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分歧,但新南亚战略三角结构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区战略稳定。14Toby Dalton,“Strategic Triangle”,August 5,2013,http://carnegieendowment.org/2013/08/05/strategic-triangle/ghgt.美国开始更积极地介入印度洋事务,试图与印、巴同时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以在二者之间获取战略利益,确保地区平衡和华盛顿的主导地位,同时对中巴关系形成制衡,最终达到限制和降低中国影响力的目的。由此,在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冲击下,对南亚地区战略主导权的争夺将加剧,区域地缘政治环境将更加复杂化,不利于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其次,有可能引发南亚地区新一轮的扩军竞赛。美国借助战略合作,积极向印度兜售武器装备,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该地区军备竞争升级。在美国的推动下,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和军事实力增长的担心,印度明显加强了与美欧国家的军事技术合作。把中国作为追赶或平衡的对象已经成为印度全球战略的优先方向,借美国放开对印先进武器装备出口限制加快升级军备,自然成为新德里的首要选择。2011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 (SIPRI)发表的2006~2010年的国际军火贸易报告中指出印度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武器进口国。15“SIPRI Yearbook 2011”,http://www.sipri.org/yearbook/2011/06.同时,借助于俄、美、欧的军事技术合作与转让,印度的军事技术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新式导弹、战机陆续服役,朝思暮想的航空母舰也陆续投入使用,其南亚首要军事强国地位已难以撼动。在这种背景下,南亚的战略平衡将难以维持,巴基斯坦必将加大军备升级步伐,该地区极有可能掀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地区形势不容乐观。
第三,中印关系趋于复杂化。一方面,中印之间的战略猜忌有可能进一步加深。众所周知,由于各种原因,中印之间原本就严重缺乏战略互信,而美国的介入很可能使问题更加复杂化。美国战略调整伴随的是对中国崛起的各种扩大渲染,关于 “中国威胁论”的鼓噪及对中印关系的挑拨,很可能使包括印度在内的美国盟国及伙伴出现随风起舞以及误判,进而加深对中国发展的担忧甚至敌意。早在2004年,五角大楼就将中国沿亚洲、中东和非洲海岸线开展的商贸和基础建设活动称为 “北京的珍珠链战略”,认为这些支点未来有可能成为潜在的军事基地,随后印度媒体和军方也附和着渲染这种演绎式的判断。2013年初,随着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从新加坡港务集团接手巴基斯坦瓜达尔港运营权,对中国在南亚军事和经济野心的猜测和演绎再次成为美欧和印度媒体的热点话题。16Vijay Shankar,“Gwadar and China's Search for a Maritime Lebensraum Analysis”,February 19,2013,http://www.eurasiareview.com;Abhijit Singh,“Gwadar:A New‘Pearl'or a Step in China's‘March West'?”February 11,2013,http://www.worldpoliticsreview.com/;《北京在世界各地购买影响力》,载德国《世界报》网站2013年2月19日。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增长,印度早已不再满足于作为一个南亚及印度洋国家。近年来,印度一直对中国扩大在印度洋的活动非常不满,借美国战略调整的需求,其活动范围开始遍及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广大区域,以对中国形成反制和牵制。从2009年以来,印度在太平洋参加的军演次数已经达到了10次以上,演习为印度提供了进入南中国海的机会,使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尤其是南中国海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有迹象显示,在美国战略东移的大背景下,印度正积极地推进 “东向政策”,以平衡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在对中国日益焦虑之际,美国也试图推动印度作为亚洲领先的民主国家和最大经济体之一,在该地区发挥更大作用。17CardRichard Rossow,Toru Ito,Anupam Srivastava and Brad Glossermanom/2010/10/25/382266/us-pushes-india-to-take-bigger-asian-role/.近年来,印度一直对中国扩大在印度洋的活动非常不满,借美国战略调整的需求,其活动范围开始遍及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广大区域,以对中国形成反制和牵制。印度强调 “价值观外交”,试图以此拉近与日、澳等国的关系 (建立由印美主导、以亚洲民主国家为主的 “亚洲版北约”计划就是由印度学者最早提出,美国媒体在2003年5月披露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印度支持东亚合作机制扩容,在美、俄等国加入后,客观上削弱了中国的影响力。此外,印度与越南等国的防务合作,使南中国海问题复杂化,导致中国与这些国家解决问题的难度加大。不仅不顾中国不要与越南在南海合作开采石油的警告,印度还与越南共同表示东海、南海问题应该通过国际公认的法律予以和平解决,还数次强调确保在国际海域的通航自由。2013年11月19日,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访问印度,越南国家石油公司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负责海外开发的子公司达成协议,越南向印度提供南海7个石油区块用于勘探。一些印度媒体宣称, “这是对中国的反击”。不仅如此,随着中国与日本、菲律宾及越南等国就海上争议岛屿发生争吵,印度乘此机会扩大了自己与美国、日本、越南和东盟地区的军事接触。2011年12月,美印日三边对话在华盛顿启动,强调在西起波斯湾、经由印度洋与马六甲海峡直至中国南海的国际航道上拥有共同利益;2012年6月,印日两国海军在东京附近举行了首次联合军事演习,还启动了海上安全磋商机制。由于担心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印度决定退出2013年美日印三国联合海上军演,但2014年7月莫迪政府还是派出导弹驱逐舰等3艘军舰参加了美日印三国联合海上军演。18Richard Rossow,Toru Ito,Anupam Srivastava and Brad Glosserman,“A Trilateral Whose Time Has Come:US-Japan-India Cooperation”,October 21,2014,http://nationalinterest.org/blog/thebuzz/trilateral-whose-time-has-come-us-japan-india-cooperation-11508.印度还宣布,将提供5亿美元贷款,帮助缅甸发展灌溉工程等项目,继续推进对实兑港的开发,已经完成对卡拉丹河的清淤工作,还推动筹建从曼尼普尔邦经缅甸直至泰国公路网的计划。由此,在原有分歧被暂时管控的情况下,新分歧的出现印证了中印关系的复杂性。从2013年年中的中印边境 “帐篷对峙”和年底印度总统慕克吉访问存有争议的 “阿鲁纳恰尔邦” (即中国藏南地区),就可见一斑。莫迪政府上台后,印度对中印边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异常重视,多次批评前任政府在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反应迟缓,导致印度在这一地区落后于中国。2014年9月,就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印度之际,在拉达克东部的久马尔和代姆焦格发生了两国军队对峙,而印媒频频炒作此类事件绝非巧合。不仅如此,印度还计划在 “阿鲁纳恰尔邦”修筑一条长达2000公里的公路,以加强在边境地区与中国对抗的能力。
不可否认,奥巴马访印后,美印关系的再次升温确实有着 “中国因素”的影响。但从战略角度讲,一直主张不结盟和独立大国地位的印度不可能追随美国对中国采取遏制、甚至对抗政策,这不符合印度国家利益,莫迪还是想通过在中美之间推行两面性政策来谋取战略及经济利益。所以,在奥巴马离开印度后,印度外长斯瓦拉杰随即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除参加中俄印三边外长会晤外,更要为总理莫迪接下来对中国的正式访问 “打前站”。在访华期间,印度外长斯瓦拉杰提出了 “扩大印中接触六点构想”,希望与中国一同开创亚洲新纪元。
四、结论
亚太再平衡战略,是奥巴马政府对美国所面临的全球挑战进行评估后作出的重大对外战略调整。金融危机加快了国际力量的分化与重组,新兴大国的崛起对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形成挑战。在这方面最突出的标志是金砖国家机制的出现和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崛起所形成的挑战。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的同时,地区矛盾和分歧上升。在自身实力相对下降的情况下,通过对重点地区或国家推行有针对性的战略,可以集中和动员美国的国家意志、国力、各方面优势和各种资源,以达到振兴美国和在竞争中取胜的目的。在中美关系上,价值观、文化、政治制度、地缘政治上存在矛盾与分歧,但在经济和金融上存在相互依存关系,在众多全球议题上需要相互协调。我们自己要认清国际大趋势,从长期战略看,美国对中国的态度不会改变,遏制抑或平衡都是主基调。19“Sustaining U.S.Global Leadership:Priorities for 21st Century Defense”,January 5,2012,http://www.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美国一方面要求中国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大国,但另一方面又习惯性地怀疑和不相信中国,对中国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举动进行掣肘。例如,美国认为中国主张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亚投行)是对其主导的现有国际秩序的挑战,在提升中国自身影响力的同时将削弱美国在亚洲的领导力,所以,华盛顿曾极力阻挠澳大利亚、韩国等加入其中。20Jamil Anderlini,“Big nations snub Beijing bank launch after US lobbying”,October 25,2014,http://www.ft.com/intl/cms/s/0/41c3c0a0-59cd-11e4-9787-00144feab7de.html#axzz3HJ2ubbPb.有美国学者提出,华盛顿应该放弃基辅,而与莫斯科保持良好关系来处理伊朗和阿富汗问题,最终把主要精力用来遏制中国这个美国未来的唯一对手。21John J Mearsheimer,“Getting Ukraine Wrong”,New York Times(international),March 14,2014.可见,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能否形成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可否认,华盛顿和新德里有着巨大的战略需求,但双方的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两国领导人意识到由于印度经济发展趋缓,双边各项活动停滞不前,致使双边关系缺乏驱动力,并导致贸易摩擦升级。22Patrick Christy,“President Obama and Prime Minister Singh need to ensure that India and the U.S.don't drift apart”,September 27,2013,http://www.usnews.com/opinion/.从印度的军事实力和地位,以及从东北亚、东南亚到南亚围绕对中国形成的军事安全体系看,新德里确实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关键环节,同时印度对美国也有着很大的战略需求。但是,作为新兴大国和有着长期不结盟外交传统的印度,战略自主性决定其不可能依附于其他国家。在2013年3月南非德班的金砖峰会上,当时的印度总理辛格就曾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明确表示,印度不会被用来作为遏制中国的工具。同样,尽管对外宣称印度是自己的天然盟友,并借以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但其中同样也隐含着美国对印度的不信任而进行控制的意味。在谋求美国先进武器军备的同时,印度又同俄罗斯及欧洲国家发展军事合作,维护自身的战略自主性。所以,尽管通过战略对话,美印在安全与防务、贸易、能源及教育等领域的关系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双方在全球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国际体系转型和气候谈判)和地区事务 (阿富汗反恐、伊朗核问题和叙利亚冲突)及双边具体合作领域 (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知识产权)等方面均存在分歧。而去年底到今年初的外交官风波更引起了印度对美国不满情绪的反弹。如果不再通过中国看印度,你会发现,在从贸易投资到伊朗及武器扩散的很多对华盛顿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印度的看法与中国有着惊人的相似。23George Gilboy and Eric Heginbotham,Chinese and Indian Strategic Behavior:Growing Power and Alar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可见,美国要拉印度来一起遏制中国也并非易事。奥巴马年初对印度的访问推动美印关系再次升温,但莫迪政府不可能放弃不结盟政策而追随美国,其很清楚印度现在的核心目标是发展经济,而这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但纵观历史,印度的对外战略时常具有两面性特征,密切与美国的关系可以作为同中国竞争或施压的筹码,中国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加以应对。此外,日本还积极推动把美、印、日三边对话发展成某种战略和军事协调机制,中国对此必须高度警觉。
中印关系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双边关系,也是当今大国关系中极为复杂和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从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现实来看,东边的日本(连同美日同盟)已经对中国形成了强大的地缘政治压力,中印关系对中国的周边战略安全而言也就越来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在中印关系中,既有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改革的共同诉求,也有历史问题、领土争端、价值观以及战略利益差异。印度国内的精英和媒体习惯性地从主要对手和威胁的角度看待中国的举动。例如中国设立东海识别区,就被其认为是对区域
安全的一种威胁。24Ankit Panda, “The Diplomat's East China Sea ADIZ Analysis Round-Up”, November 30,2013,http://thediplomat.com/2013/11/the-diplomats-east-china-sea-adiz-analysis-round-up/.中印之间原本就严重缺乏战略互信,而美国的介入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在当前东海和南海局势趋于紧张的大背景下,中印关系决不能出现大的问题。总体上看,中印关系不存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基础,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印关系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保持中印关系的稳定,现阶段应着眼于管控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针对棘手的领土和边界问题,达成共识搁置问题比一味地寻求解决问题更为实际,因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存在双方作出重大改变的可能。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 “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前,共同管控好争议,维护好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不使边界问题影响两国关系发展。”25《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谈》,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18/c_1112539054.htm。同时,在处理与印度关系时,中国应该超越双边和地区限制,更多地从全球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国际层面,中国应该与印度加大合作力度,积极拓展共同利益空间,例如在国际政治体系转型,金融体制改革、气候框架谈判、反对恐怖主义和中东热点问题等方面双方的利益诉求基本一致;在地区层面,也就是两国在亚洲确实存在着很大的竞争关系 (包括区域主导权和能源等方面),这要求双方积极协调,避免分歧扩大而形成直接冲突;在双边层面,由于经济增长和民族主义高涨,中印关系最主要的任务是管控分歧,防止冲突。此外,中国对自己的实力和国际地位要有客观估计和信心,在中印关系中要明确宣示核心利益和关切,释放准确信号,以防止误判。中印两国都在加快发展,这为两国加强互利合作提供了更多机遇,但美国重返亚洲战略对其可能带来的挑战和干扰也需要高度警惕。为排除不确定性因素,积极推进中印关系的平稳发展,一是要保持战略沟通,把握好双边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妥善管控和处理两国间存在的问题和分歧;二是要发挥互补优势,在基础设施建设、相互投资等领域拓展互利合作空间。在金砖国家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先于美国邀请莫迪参加北京APEC会议,就得到了印度方面的友好回应;访印期间习近平主席向印度介绍了中国的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并热情邀请印度参与其中,有助于排除干扰,推进中印在亚洲区域内的合作。
杨辉,青岛理工大学图书信息中心讲师,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