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传武:向西延伸之路

2015-01-08李嵱李艳芝

新西部 2014年5期
关键词: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带商人

李嵱 李艳芝

帮助中国企业“安全、有序、文明”地“走出去”,让中国企业真正得到各国的欢迎和尊重,这是一项大有可为的事业。“解决了这些问题,以我国企业投资为主,各国积极参与共建的丝路繁荣指日可待。”刘传武说。

“丝绸之路经济联盟”正是一个致力于此的民间商业平台。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仅仅半年后,刘传武创始的新疆华和国际发起并创建了“丝绸之路经济联盟”,响应者众。

作为专业国际商务咨询机构,刘传武这几年的商业实践,正是为帮助中国商人更合时宜地“走出去”而服务,而中亚是他一直致力于耕耘的市场。这无意中契合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方向。因此,当他发起丝路联盟的倡议,很快得到中亚各国的积极反馈。

刘传武认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个伟大的构想。这既是新形势下如何应对美国和西方对我国战略空间挤压,彰显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有利举措,又巧妙地发挥了“丝绸之路”这个“中国制造”对世界产生影响的概念,是对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的补充,也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思想。

“推动经济带建设起步的重要切入点应当是了解中亚经贸的需求,分析和思考制约这些需求的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之道。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各国的合作需求从而调动他们对经济带建设的兴趣。”刘传武说,丝路经济联盟,正是他这几年将商业实践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机遇相结合的一个产物。

中国商人境外生存记

刘传武是原中国驻吉尔吉斯斯坦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熟悉他的朋友至今仍叫他“刘参”。2010年,他辞职创立华和国际商务咨询公司,离开供职近20年的商务部欧洲司。此前,他曾有10年被派驻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使(领)馆经商参处(室)担任商务参赞,对中国商人在境外的生存状况了如指掌。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商人属于“大门一开,涌出国外”。报道称,绥芬河家家做外贸,鞋、帽、服装,甚至打火机、清凉油都能换回化肥、木材、废钢废铁,包机(包车、包船)包税成为当时最热门的贸易方式,东北三省、新疆、北京、浙江、福建等不少企业和个人由此完成原始资金积累。

刘传武学的是俄语专业,1992年,他正忙于分配工作时,比他们低一届的同学居然都参与做起包机业务,身上挎起了他们摸都没摸过的“大哥大”。

“从对俄、中亚等原苏联国家来说,当时各国刚独立,通货膨胀,物资极度匮乏,中国廉价的日用商品解决了这一阶段他们的基本生活问题。这也是历史的巧合,我们放开了,他们正需要。”刘传武说。

然而,等他们稍微缓过劲来,中国商人和商品的各种弊端,就变得让他们难以忍受。

1999年,刘传武第一次到吉尔吉斯斯坦,回来经常对国人讲,这个国家是独联体中对中国人最友好的。十几年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第一拨新疆边贸商人眼中,吉尔吉斯斯坦是个有着种种不可思议传说的神奇天堂:一车旧钢材运进新疆口岸,价格就翻了一倍;有个阿图什商人用一箱白酒就把一尊巨大的列宁铜像当废品换了回来;因为中国一度只进口皮毛而禁止活的牲畜进口,吉尔吉斯斯坦有些地方羊皮比羊还值钱……疯狂的边贸淘金时代,让大批中国人发财的同时,也让中国货以其质量低劣恶名远扬。

吉尔吉斯斯坦议会经常会有禁止中国商人的声音。有议员说,“我从不买中国商品”。刘传武发现,每每随着中国商人的增多,当地民众对中国人的态度也逐步发生变化,“由开始的稀罕你,拉你照相,用中文说‘你好,到恶语中伤,入室抢劫,不愿租房给中国人等等”。

有一次,刘传武接受吉方邀请,参加一个关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竞赛活动。其间,有一所中学表演了一个节目:两个漂亮的女学生在多尔多益市场买了中国产的化妆品,用后第二天脸上直掉皮。活动本没有安排刘传武讲话,他却主动要求发言。“因为这个活动是在中学生中进行,不能让他们这么早就树立对中国商品和中国人的敌对意识。”刘传武回忆道。

在吉尔吉斯斯坦期间,刘传武也经历了无数中国商人被当地商人排挤,被市场管理方、警察敲诈后集体到使馆、商务处申诉,与当地人大打出手,以及中国商人间相互侵害、欺骗等等。作为政府代表,他从“以人为本”、“外交为民”出发,不能不管。

2008年吉尔吉斯斯坦效仿俄罗斯搞“禁商令”,实际是驱赶中国商人。刘传武作为使馆经商参赞与吉方交涉。他只能从中国商人对繁荣当地市场经济,保障低价位的市场供应所起的作用方面做吉方工作,甚至“恐吓”,一旦中国商人退出市场,物资必定短缺涨价,遭殃的是广大老百姓,势必引发新的社会不稳定。尤其在吉已发生颜色革命,老百姓动辄革命的大环境下,应该慎之又慎。他还把“禁商令”的主要推动者,当时的移民委员会主席请到中国参加“乌洽会”、“东博会”,让她亲眼看看中国的变化,反复做工作。后来,“禁商令”得以暂停实施,直至取消。“我们是胜利了,但我心里并不舒坦,因为问题依然存在,这不是健康的经贸合作方式,还会受到冲击。”

“我们一再讲引导双边贸易走上规范、健康、可持续的道路,一再讲睦邻友好,世界和谐,但这种贸易方式,滋长了对我国的不友好氛围,是不利于我国长远外交战略和方针的。”他说。

在吉尔吉斯斯坦工作时,有一件事引起刘传武的深思。一个加拿大公司在吉开发世界十大金矿之一的库姆托尔矿。自1997年开始,平均每年开采20吨左右的黄金。多年后,吉尔吉斯斯坦政府和各界都觉得吃亏,不断针对该矿发表言论和采取措施,希望争取到更多利益,但总体未影响到该公司的经营。而大部分中国公司则要么被政府收回矿权,要么被当地人从矿山上往下赶,甚至发生中国工人与当地居民群殴事件。

后来,该加拿大公司专门邀请刘传武作为第三国的商务代表参观他们的企业。刘传武发现,他们专门设有外联部门,负责对外联络和宣传,还有公司刊物,登载公司经营情况,特别是为吉国家、社会和当地居民所做的贡献,以及纳税、解决就业、环保等方面的情况。“我国走出去的企业,无论大小、国营非国营,有多少能做到这一点?”

2006年,商务部召回所有驻非洲和中亚的商务参赞回国开会,研究关于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起因是一位尼日利亚友人写了篇文章,列举了中国商人的种种表现和恶果。这篇文章引起中央领导重视,责成商务部研究。

在多年的对外经贸工作中,刘传武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郎中,这也是让他最终下决心做国际商务咨询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最深刻的体会是:我们的企业和商人“走出去”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基本上是根据一个信息或经人介绍一脚踏出国门,没有国情,没有法律,干起来再说,碰了头再找政府。而一旦出了问题时找的更多的是当地关系,拿钱消灾,助长腐败。

“我们完全可以有另外一条路可走,那就是依靠权威的跨国咨询机构,从项目前期可研,到项目运营中的法律支持,以及政策引导和协调都获得保障。”他希望中国企业能够有意识、有准备、安全地“走出去”,开展贸易和投资活动。

刘传武意识到,“这是一个大课题,要解决它非一日之功。”

民间大使“硬着陆”

刘传武用“硬着陆”来形容自己创业的4年。

成立华和国际商务咨询公司之初,刘传武的想法是通过“前期可研-法律保障-政策引导”,帮助企业“安全、有序、文明”地“走出去”,树立中国企业的新形象,但这并不容易。他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引导工作,有些企业很欢迎,有些企业在观望,还有企业存在排斥心理,因为他们坚信一条:没有拿钱搞不定的事情。

创业4年,刘传武邀请了多位中亚国家的商务参赞、经贸部长到中国来考察,与中方企业家进行座谈。他频繁往来于中西亚各国之间,不断重新审视这个市场。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呢?首先它既是一个拥有5000多万人口的市场,又是我国向西走出去,面向更广阔市场的一个跳板。而且,我国与中亚国家经济互补性非常明显。其主要表现是我们在轻纺、家电、机电和具有性价比优势的高科技产品以及服务等方面形成优势,而中亚国家在资源、土地等方面的优势正是我们所缺乏的。”

刘传武认为,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重要伙伴,但“中国威胁论”在这个国家一直存在。在他们组织的第九届哈萨克斯坦中国商品展新闻发布会上,有哈萨克斯坦记者直接提到:有多少中国企业在哈从事石油开发项目,还有多少企业要来?中国要在哈从事哪些农业项目,是不是要侵占他们的土地?一名女记者站起来就讲哈萨克语,刘传武告诉她,配备的是俄语翻译。她直接说,你们是来哈萨克斯坦,又不是俄罗斯!

“所以对哈萨克斯坦市场,我一般不主张合资,最好以独资或把合资引导转化成贸易。”刘传武说。

尽管如此,刘传武依然认为哈萨克斯坦市场潜力不可限量,与中国经济是互补的,而且这个国家对创新技术的重视和欢迎,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刘传武看来,吉尔吉斯斯坦则是“Made In China”的陆上通道。以2008年双边贸易为例,达到93亿美元,其中我国向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就达92亿美元,充分说明了该国所扮演的过境作用。在刘传武任驻吉商务参赞期间,中吉乌(乌兹别克斯坦)公路修复项目得以实施,首都比什凯克至新疆南疆喀什的公路修复也进入积极修复之中,即将完成。这些对双边经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2011年,虽然刘传武已经不是外经贸官员了,时任吉尔吉斯斯坦总理的阿塔姆巴耶(现总统)还是聘请他担任了政府总理顾问。

2010年11月,刘传武应科技部火炬中心之邀赴俄参加中俄总理会晤工商论坛、中俄科技与创新分论坛、中俄科技与创新技术合作见面会等系列活动。这是他从商务部离职后,首次以企业家身份参团赴俄。他发现,金融危机后,俄国人对中国人态度有很大改变。“你说‘谢谢,他们会及时说‘不用客气,不像前些年,你说‘早上好,他们都懒得理你。”

这几年,刘传武还举办了俄白哈关税同盟国际研讨会、上海合作组织银联体国际研讨会、喀什中外使节与企业家见面会、独联体国家贸易投资项目推介会、中国-亚欧博览会北京座谈会等重要活动,并成为中国-亚欧博览会、哈萨克斯坦中国商品展等重大活动在邀请国外客商、举办中外企业家见面会等方面最主要的合作伙伴。他因此被称为“民间大使”。

创业近4年,许多当年的领导和朋友问他“企业做得怎么样了?”他最得意的是做了三件事:“一是通过主要与政府合作搞贸促活动迅速建立华和国际的影响和知名度;二是搭建了上百个商协会等国外合作伙伴平台;三是带出一支专业的国际商务咨询队伍。”

刘传武告诉记者,他没有半点后悔离开为之奋斗了近20年的公职,“因为我做了一件想做和能做的事情,也是有意义的事情。我把在国家商务部和驻外使领馆工作的积累变成一种社会需要的东西,我希望以这种方式体现我人生更大的价值。”

“丝路经济带”需要我们做什么?

刘传武认为,高效务实的民间贸易投资促进机构将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4年3月29日,由新疆华和国际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亚美尼亚国家发展署、吉尔吉斯斯坦工商会、塔吉克斯坦工商会、上海进出口商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际商会、乌克兰基辅工商会、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工商会、哈萨克斯坦卡拉干达工商会共同创建的“丝绸之路经济联盟”在乌鲁木齐成立。

这一纯民间商业机构将致力于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商协会及会员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刘传武计划每年召开联盟大会及丝路合作论坛,在不同国家举办。

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合作内容,刘传武认为不必急于做太大的规划,“从我与中亚国家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互补性入手,就可以得到答案。”

“我们需要通过好的展会、正规的展销中心、设立专卖店等展示我们的优质、品牌商品,至少让当地人在本国市场看到他们在欧美才能看到的商品。同时,要积极引导企业适应俄白哈关税同盟带来的变化,从贸易向加工生产、贴牌转口发展,这包括轻纺、家电、机械设备、高新技术产品等。”

这几年,他积极探讨更多新的促进贸易合作模式,比如引导企业适应关税同盟实施带来的新情况,转变贸易方式,将贸易转为投资,深入腹地求得更大市场;研究成立贸易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贸易中拒绝使用信用证,又相互不信任的问题;研究建立国际融资租赁体系,解决国外企业对中国机械设备等需求旺盛而资金不足的问题等等。

在资源合作方面,刘传武建议在中亚成立矿业投资基金,在对中亚矿业情况全面调研的基础上,做出开发合作规划,也可以与各国政府主管部门谈,也可直接收购私有化的矿权,组织强大的管理和专家团队,依托专业咨询和法律机构,树立长期合作的理念,在环保、就业、纳税、回馈当地社会等方面积极配合和商谈。这样,一方面会得到所在国政府和老百姓的欢迎、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即使出现问题,依靠双边政治关系和中国政府的影响力、强有力的管理、咨询和法律团队,完全可以正常、长期经营下去。

此外,刘传武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无疑给丝路沿线的旅游带来发展机遇。中亚的历史、萨马尔罕、希瓦的古伊斯兰文化、世界第二大高山湖、苏共重要疗养地的伊塞克湖、位于碎叶城的李白出生地、遍布哈、吉、乌的东干村和东干人(原我国陕、甘回民)、作为冼星海第二故乡的阿拉木图等等,加上陕西、新疆、甘肃在千年古丝绸之路发展中留下的文化和古迹,使这一地区的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已经举世皆知,我们不仅在建设自己的和谐社会,还在努力推动构建和谐世界。我们在周边实施‘睦邻、安邻、富邻的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方针。但试想,如果未来这些国家的老百姓越来越排斥中国商人,越来越不喜欢中国人,我们如何实现上述目标?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一个企业的发展,在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后,就要考虑与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同轨的问题,该收就要收,该整治就要下大力气整治。”

“我们作为国际商务咨询机构,要尽己所能引导和推动中国商人更合时宜地‘走出去。”

对刘传武而言,这是一场注定要“打下来”的硬仗。

猜你喜欢

吉尔吉斯斯坦经济带商人
言而无信的商人
威尼斯商人
长江经济带主要城市经济数据排行榜
长江经济带发展要靠城市群带动
新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商人求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