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分析思考
2015-01-08张子奇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政治参与日益成为我国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方式。与传统政治参与相比,网络政治参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及特点出发,分析思考了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为实现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合法、有序、理性的进行提出了若干对策。
关键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6-0007-02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地人们开始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网络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入到了我国公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30日,中国网民总数为6.32亿,手机网民总数为5.27亿。网络也为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途径。这种崭新的网络政治参与方式,对提高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增强我国公民的政治行为能力以及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都具有积极意义。
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及特点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以网络为媒介,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监督政府行为,评论现实政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传统政治参与相比,呈现出如下鲜明的特点:
1.平等性。网络赋予了政治参与主体具有平等性,在传统的政治参与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表面上看是平等的,但实际上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对信息的垄断和控制,网络话语权常常掌握在政治精英手中,从而便造成了公民政治参与的不平等。但网络政治参与可以为网民提供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在网络中可以不受地位、职业、民族、财富等因素的影响,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在遵守法律的条件下,自由平等的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
2.开放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开放性是由互联网本身蕴含着的开放属性决定的。网络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的了解正在发生的政治新闻,广大公民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简单的上网设备,并掌握些上网的基本技能就可以通过论坛、贴吧、博客、微薄等方式参与到网络政治生活中来,还可以足不出户的在网络上搜索自己感兴趣的政治话题,浏览政府门户网站,获取政府的最新工作动态,监督政府的工作,使政府在广大网民的网络政治参与中依法行政。
3.隐蔽性。网络政治参与通过数字化,虚拟化技术等手段保护了广大网民的隐私,激发了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在隐蔽的条件下能够充分体现网民的真实政治意愿,网民可以放心大胆的表达对某项政治信息的看法和观点,而且还避免了现实政治参与的诸多条件限制也消除了因害怕被打击报复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使得网民能够更好地对政府活动进行有效监督,更好地促使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网络的隐蔽性也极大地提高了网民对政府官员进行政治监督的勇气。
4.广泛性。随着网络技术的普遍应用,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越来越多,人数也越来越广。各阶层,各个年龄段的网民都可以通过网络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网络政治参与人数的广泛性可以使政府能更集中民智,广泛地听取群众呼声。网络政治参与涉及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既有对国家各种政治问题的关注,又有对关系着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讨论,还有对各类涉及腐败、问责政府工作失误的社会问题的关注。
二、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理性化倾向。网络的隐蔽性易使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出现非理性化倾向,表达的政治想法和言论缺少自我约束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身份、道德、法律等条件的制约,公民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但网络的隐蔽性特点弱化了网民言行的责任感,放松了对自我的约束,其言行也变得无所顾忌。一些网民由于缺乏理性的思考判断,往往会被虚假的政治信息所左右,从而盲目转发、评论。这种非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不仅会使政府无法从网民的留言中及时提炼出属于绝大多数人的真实意见和想法,而且还会造成政府的决策不能及时有效地得到广大网民的理解和支持。
2.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均衡化。在网络发展中产生的“数字鸿沟”加剧了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均衡化。所谓数字鸿沟,即由于收入、年龄、学历和地区以及个人兴趣的差异,导致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乏者的社会分化。正因为数字鸿沟的存在,使我国的互联网呈现出东西部发展不均衡、城乡普及率不均衡、网民年龄结构不均衡等特点。这些存在着的不均衡,就会使那些受过良好教育,懂得计算机操作,收入水平较高的群体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政治参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然而,被数字鸿沟阻隔在网络之外的群体,则只能被动接受,无法参与到网络政治生活中来。网络政治参与的不均衡化,也使网络民意往往具有局限性。
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视程度不足。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不足,影响着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尽管当前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站已普遍建立,但部分政府网站过于重视报道领导的讲话和展示政绩而忽视了为人民服务的项目,网站实用性差,内容更新速度慢。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后,由于政府部门未能及时全面公开信息,当片面或虚假的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时,不仅会降低政府公信力,还会引发网民的愤怒,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不足,没有足够重视政府网络互动平台上的政治影响力,回应网民问题不够及时、负责,应付性答复的现象比较普遍。这种消极的回应方式大大打击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了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效果。
4.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法有序的进行。我国相继出台的法律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新闻网站电子公告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等,这些法律法规对于维护互联网的信息安全,打击互联网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然而,面对网络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如“人肉搜素”“网络暴力”“网络谣言”和网络技术犯罪等情况,仅仅依靠个人的道德自律来进行约束往往达不到效果,必须要有相关强制性的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进行保障。然而,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涉及网络民主政治、网络信息传播的详细规定还比较少,具体内容也不够完善,互联网的相关立法缺乏系统性。
三、完善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1.发展公民教育,引导公民进行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针对当前我国公民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非理性行为,加强我国公民教育的任务刻不容缓。首先,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树立网络道德观念,倡导公民网络道德意识,养成良好的网络政治参政议政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培养公共理性精神,以负责任的政治心态进行网络政治参与。其次,要加强公民的网络政治参政议政能力教育。只有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和网络基础知识的公民,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政治信息中,用理性的头脑,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自己的独立思考做出判断,并对自己的言论负责。再次,社会、家庭、学校要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形成一个庞大的教育网络。鼓励并引导广大公民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参与网络政治生活,敢于同网络中的反动言论,不道德现象以及危害社会稳定的网络谣言进行辩论和斗争,努力做一个理性的网络政治参与者。
2.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均衡化。在缩小数字鸿沟问题上,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首先,应大力发展经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推进社会公平,为各阶层群众都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提供物质基础。其次,政府应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政府应该有计划,大规模的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针对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城市低收入人群等网络资源相对匮乏的状况,政府应调拨专项资金帮助其进行改善,逐步提高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率。最后,要消除数字鸿沟还要大力发展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网络技能培训鼓励公民使用互联网,建立区域性的网络技术服务站,开展社区网络信息化建设,提高公民获取网络政治信息的能力,让广大群众共享信息化成果,促进我国网络民主政治的发展。
3.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促进政府与网民良性互动。一是应切实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加大政务信息的公开力度,及时更新政府网站的网页信息,注重网站的实用性建设,增强政务网站的专业性,要设置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网站的技术维护,保证网站正常运行。二是深化网络参政议政的意识,领导干部要养成关注网络民意的习惯,增加与网民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在重大事件的处理上,政府要在网站上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事实真相,全面客观介绍事件情况,对社会上流传的不实消息,应第一时间予以澄清,完善电子政务的时效性,避免广大网民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非理性网络政治参与。三是完善回应制度,强化政府责任。不但要充分利用网络加深与广大网民的沟通与交流,而且要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及时的回应和解答,坚决避免和杜绝应付性答复,政府应积极主动的听取网络上的声音,自觉接受广大网民的网络监督。
4.积极推进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制建设。一是要加强立法。网络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法制的规范和保障。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互联网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确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立法内容,要明确并细化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方式、方法,明确网络政治参与主体的权益关系,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在网络政治参与中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对一些窥视他人隐私、侵犯国家机密、涉嫌严重网络犯罪的行为,要明确其罪名和罪责,从而使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法可依。二是要加强网络监管,提高网络监控技术,对一些发布虚假信息、政治谣言、煽动违法犯罪言论的非法网站,应依法予以取缔,从源头上切断违法信息的网络传播平台。加大对各类门户网站,社交平台的监管力度,避免低俗、非法的信息传播。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机制,保障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合法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赵钰.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3]李宜泽.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3.
[4]金毅.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困境与出路[J].中州学刊,2013(3).
收稿日期:2014-10-30
作者简介:张子奇(1989-),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
(责任编辑:李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