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对休谟怀疑论的回应

2015-01-07李亚非

卷宗 2015年12期
关键词:形而上学经验

李亚非

摘 要:对于康德而言,休谟最重要的贡献莫过于以怀疑论的态度来对抗一切有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断言。休谟的怀疑论是从认识论切入的,通过将经验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他将实体排除在认识之外,把知识归结为一堆主观的知觉和印象,而将经验知识背后的因果关系归结为主观心理上的习惯性联想。面对休谟的怀疑论,传统的知识大厦以及作为这些知识根基的传统形而上学都趋于崩溃。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正是在这种情形下提出的,以之来应对休谟的怀疑论。这种回应是康德批判哲学的起点。它是否有力,以及是如何回应的,是我们理解康德批判哲学的关键,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学习。

关键词:怀疑论;先天综合判断;经验;形而上学

康德承认休谟对他的巨大影响,他曾写道:“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的教条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休谟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是从认识论开始的,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的考察,他在现象界和本体界之间划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现象界,他认为人们得到的只是知觉,而对于本体界人们却一无所知。正因为如此。康德认为,要抵制休谟的怀疑论、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也必须从认识论开始,先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一番考察,对纯粹理性的能力和界限进行批判。由此他提出了先天综合判断作为对休谟怀疑论的有力回应,并以此建立起他的批判哲学,进而使科学的形而上学成为可能。

唯理论与经验论是近代西方哲学的两大思潮。我们知道近代哲学的中心问题是认识论问题,这与当时自然科学的蓬勃发展有关。它使理性客观上成为促进科学发展和追求经世致用的工具,唯理论和经验论就是工具理性在认识论上的不同反映。

唯理论以数学为知识的模型,强调知识的必然性和准确性。他们把天赋观念作为知识的起点,把必然真理作为知识的目标,把观念的内在标准作为真理的标准;而与之相对,经验论把实验科学作为知识的模型,强调知识的偶然性和推陈出新。他们把经验作为知识的来源,把观念和经验的符合作为真理的标准。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这些分歧,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认识方式,另一方面也是源于唯名论与实在论这个遥远的历史渊源。

唯理论与经验论的这些分歧,在它们各自的发展中,日益明显和突出,逐渐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如唯理论发展到莱布尼茨-沃尔夫时,其内在矛盾已经充分暴露出来。唯理论独断地设定了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存在,并把它们作为整个哲学体系的前提,理性被抬高到无可复加的地步,经验知识遭到怀疑和拒斥。同样,经验论到贝克莱那里,也出现了巨大的危机。贝克莱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进一步贯彻,得出了“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的命题。通过这一命题,他将物质实体排除在认识之外,将实物观念化。貝克莱虽然否定了物质实体,但他却形而上学地设定了精神实体,即上帝的存在,并以之作为整个客观世界和主观观念的根本保证,意图走出唯我论的困境,但这样做却与经验论的基本原则相背离。

面对唯理论和经验论进退两难的境地,休谟以怀疑论为武器,将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理论根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否定。

虽然休谟的怀疑论坚持的是从洛克到贝克莱发展而来的经验主义路线,但与洛克和贝克莱不同的是,休谟真正把经验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这一做法不仅斩断了经验论从经验中获得知识的可能性,也杜绝了唯理论对实体的独断的设定。

休谟把通过感觉经验而获得的知识称为“知觉”,知觉分为两类,即“印象”和“观念”。印象是我们最初得到的最生动的感觉、情感和情绪,而观念是这些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的推理中的微弱意象。它们之间的差别只是强烈程度和生动程度的不同。从休谟对知觉的分类和定义中我们大致可以猜到,他的印象和观念对应的应该是认识能力中的感性和理性。由于他把观念看作是印象的“忠实摹写”,把它们之间的差别仅仅看作程度上的差异,这样就抹杀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严格区分,把理性认识等同于感性认识。这也是休谟最终走入彻底怀疑论的重要原因。

在对人的知觉状态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休谟得出了一条重要的原则:“我们的观念超不出我们的经验。”然后他将这条原则应用于实体之上,对物质实体和贝克莱保留的精神实体,进行了根本性的怀疑。对实体的否定,也是对以肯定实体存在为前提的唯理论的否定,也是对以实体为中心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否定。传统形而上学的动摇,也必定导致以其为基础的经验知识的动摇。

在考察经验知识之前,他首先区分了两种知识:观念的关系的知识和事实的知识。前者的确定性在其内部,取决于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只需要进行相应的推理即可得到,对应命题中的分析命题,如唯理论坚持的数学和逻辑的知识;后者的确定性在其外部,取决于主观经验,需要用经验到的知觉进行判断。观念关系的知识具有内在必然性,因为他的前件和后件具有逻辑上的蕴涵关系,并没有涉及新的知识,因此休谟并不考察这类知识。而事实知识的确定性依赖于主观知觉,他的后件并不蕴涵在前件之中,因此具有或然性,但却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这类知识就是传统的经验科学知识,它也是休谟考察的重点。休谟关于两种命题的区分对后来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提出有极其重要启发作用。

对这类知识的考察形成了著名的“休谟问题”,即因果关系的合理性问题。休谟对因果性的解构,主要是从对因果观念的分析入手的。他将作为原因的事件和作为结果的的事件的前后相随看作是一种偶然的事实,摧毁了因果关系的必然性,接着他将原因和结果的恒常“会合”看作是人们根据习惯作出的联想和推断,摧毁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休谟虽然否定了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但他却并没有因此放弃因果关系,而把它看作“人生的伟大指导”。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态度,并不是彻底的否定和抛弃,而是由于暂时无法找到因果关系必然性的根据,因此只能是对其客观性和必然性保持怀疑。这也是康德按照休谟的方向,探究因果性基础的目的。

现在摆在康德面前的就是休谟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瓦解和对因果性的解构。传统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道路都已被堵死,康德要想打破这一困境就要另辟蹊径。由于近代哲学的认识论转向,近代哲学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以认识论为中心和出发点。同样休谟的怀疑论也是从认识论开始的,他将形而上学问题,转化为认识论问题,转化为知识的起源和根据问题,而康德要重建科学的形而上学,也必须从认识论开始,先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结构进行批判考察,因此康德提出了以先天综合判断为基础的先验哲学,以此作为对休谟怀疑论的回应。

源于休谟对两种命题的区分,以及对知识是由命题组成的认识,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首先从命题的分类入手。康德认为分析命题虽然具有普遍必然性但却不能增加我们的知识,而综合命题虽然能够增加新的知识但却没有普遍必然性,这两个都不能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由此,康德猜想肯定存在一种不同于这二者的命题,它一方面具有分析命题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又像综合命题一样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康德把这样的命题称作先天综合判断。

先天综合判断既包含有某种先天的成分,又包含有后天经验性的成分。先天综合判断的提出无疑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哥白尼革命”。以往的认识论都认为是我们的观念去符合对象,而康德却将之倒过来,认为是对象符合我们的观念。他认为我们的直观能力先于直观对象,并且决定了我们所能直观到的内容;不仅如此,我们的概念对直观内容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形成经验知识。总之,我们是将先天的一整套认识结构应用于对象之上,使之具备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是由主观性建立出来的客观性,而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之外的绝对的客观性。于是我们认识的过程就不是对象为我们立法,而是“人为自然界立法”。

对于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問题,康德将其划分成四个部分去解决:(1)纯粹数学如何可能?(2)纯粹自然科学如何可能?(3)形而上学作为自然倾向如何可能?(4)形而上学作为科学如何可能?对这四个部分的回答就构成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感性论、先验分析论、先验辨证论和先验方法论。

在先验感性论里,康德探讨了人的先天直观能力,它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能力,是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的必然法则;在先验分析论里,康德引入了知性的先天范畴。知性通过图型将范畴应用于感性直观之上,使我们的知识成为可能。而作为“休谟问题”的因果关系,也是康德的十二个知性范畴之一。康德在这里对“休谟问题”作出回应,他把因果性作为知性的一种先天的思维能力,而不以后天的经验为转移,从而使因果关系重新具备客观性和必然性。在先验辨证论里,康德开始考察纯粹理性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他认为理性有一种追求最高概念和无限目标的倾向,正是这种能动的倾向使得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倾向成为可能。但理性对先天纯直观和知性范畴的运用却被限制在经验的范围内,我们就可以对理性一切超验的运用作出否定。虽然理性的运用在现象界是有限制的,但在本体界它却是绝对自由的,它通过设定灵魂不朽和上帝存在而使自己成为贯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的普遍法规。正如康德所说:“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留下空间”。康德把现象界和本体界,即自在之物区别开来,分别在二者之上重建自然的形而上学和道德的形而上学。在先验方法论里,康德以理性的训练,来规避自身的错误倾向,通过理性自身的成熟,使得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成为可能。

综上,我们看到康德对于休谟怀疑论的回应是较为全面的、深入的,他以先天综合判断为根基,先后建立知识的客观必然性和新的形而上学基础。康德看到了休谟认识论的困境在于他把理性认识等同于感性认识的主观知觉,取消了认识的客观因素,而康德则以此为鉴,通过考察人的理性,在人的认识能力中加入了先天的因素,使经验知识具备了客观性。又通过对人的理性的限制,划分了现象界和本体界,在现象界通过先天综合判断建立自然的形而上学基础,在本体界则通过实践理性的道德律建立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回应并不是正面的、彻底的,如他所建立的批判哲学与其说是对休谟怀疑论的正面回应,不如说他是以另一种方式绕开了休谟的怀疑论,是一种婉转的回应,毕竟对于一个持彻底怀疑论态度的人,是如何也驳不倒的。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看到康德这一回应的积极意义,那就是打破了传统认识论的局限性,为建立批判哲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邓晓芒.康德论因果性问题.[J].浙江学刊.2003.2.

[2] 丁匡一.康德意义的“批判”与休谟的怀疑论思想.[J].学术前沿.2007.3.

[3] 于霞.论休谟的怀疑论———康德哲学的出发点.[J].湘潮,2007.10.

[4] 刘作.康德对休谟问题的解决及其启示.[J].南昌大学学报.2012.9.43.

[5] 戚本杰.从“休谟打击”看“先天综合判断”的实质.[J].湖湘论坛.2008.2.

[6] 邓晓芒/杨祖陶.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2.

[7] 邓晓芒/赵林.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10.

猜你喜欢

形而上学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经验试试看
浅谈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合作探究应注意的几种不良形式
谈教育的“严”
形而上学的“上”“下”求索
我对组织指挥作战的若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