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动化的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实施对策研究
2015-01-07周建忠
周建忠
摘 要:分析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发展政策和规划、增强农机技术创新能力、农机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示范基地引领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实施对策。
关键词:自动化;机器换人;对策
当前中国的农业是机械化、半机械化和原始手工劳动相结合的生产模式,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农业领域机器换人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劳动舒适性,而且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面临农产品开放进口和市场竞争的压力,现代农业只有通过进一步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品质才能生存。从这些新的需求出发,农业生产向着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机械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是必然的选择。对许多农民来说,“智能农机”的广泛应用,将使农民过上舒适的生活,摆脱单调乏味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成为未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和降低劳动成本的关键。
1 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1.1 机械构造复杂、价格昂贵
在一些农业机械自动化装置中,为了提高操纵性能和作业性能,改善了机械的部分结构或增加了一些装置,这使得机械的构造复杂化,价格变得昂贵,修理更加困难。为此,应开发适合生产实际而价格合理的自动化机械,如价格低廉的中小型、多功能自动化机械。
1.2 精准农业技术不成熟
我国的精准农业技术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一方面与精准农业有关的农业规律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另一方面,适合于精准农业技术要求的计算机GPS、GIS、传感器及监测系统和变量执行设备等硬件设备还要进一步研究,做到标准化,才有可能在农民中大量推广。
2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实施对策
2.1 创新发展思路,制定科学的现代农业和农机化发展政策和规划
首先,在稳定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基础上优先发展现代农业所需的先进适用、高效环保的农机装备,实现现代农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机械化、电气化、工厂化、智能化、园林化,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加快土地流转,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二要优化农机转型扶持政策,增加各级农机购置补贴中现代农机装备补贴的比例,比如允许地方财政叠加补贴,鼓励引进先进的新型适用农机装备,增加在设施农机上实施的各类农机科技项目的立项数量和资金,加快设施农业机械的引进、示范试验与推广的步伐。三要调查摸底,结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农机化发展规划。
2.2 推动农机科技进步,增强农机技术创新能力
国家应把对农机科研投入列入计划,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市场多渠道为辅与长期稳定的农机科研、开发、试验和推广的投资体制,加强重点科研基地建设,保持科研开发投入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建立超前性的产品技术储备,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开发研制能力,为农机行业中小型企业与乡镇企业不断提供新技术。今后,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方向是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解决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促进农业机械化的进步与发展新型的农业机械化道路是以信息技术和技术进步为依托,结合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农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发展农业机械化。通过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与创新,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整合农机科研院所、生产企业和推广部门的科技力量,加强产、学、研、推的有机结合,着力提高农机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储备能力。加快引进吸收国内外农机先进技术的步伐,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加快新技术的综合集成、组装配套,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基地,提高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转化速度,切实加快成熟技术的推广步伐。着眼于长远发展,重视农机前瞻性高科技研究,加强技术储备,增强发展后劲。
2.3 强化农机技术培训,建设农机化专业人才队伍
机器换人的目的是用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以释放出更多的劳动力投入到二三产业当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国农业机械化已进入中级阶段的关键时期。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传统农业将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農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农民摆脱繁重体力劳动的愿望将进一步增强,势必会对农机化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因此中国的农机化定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科研推广、培训、管理与操作等方面农机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大多停留在应付稻麦生产机械化上,掌握现代高效设施农机装备技术的人才还相当匮乏,应鼓励农机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于农机化事业,可通过培训考察、技术讲座、专题调研、项目实施等方式,加快培养设施农机的专业人才,满足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要。以强化技术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为抓手,切实抓好农机科技人员及专家队伍建设、农机经营管理队伍建设、农机技工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抓好农机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促进农机服务队伍素质整体提升。
2.4 加强农艺和农机的融合,发挥示范基地的引领作用
通过组建现代农业建设研究会,让农业和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结对组合,对园区和现代农业项目进行专题研究,配置和引进先进的适用农机装备,为基层服务。在现代农业生产环节中,要建立农机、农艺、植保、培植、养护、深加工等单位紧密配合的工作机制,帮助园区、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开展机械化作业。借助于农业园区平台,加快引进国外一些先进的农机加以试验示范,系统消化先进技术并引进与其相匹配的机械装备与设施,提升园区的现代化水准,为合作生产和自主开发打下良好基础。
3 结论
未来的农业生产将是高效率和高精度的机械化、自动化的农业,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不但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可以节约能源,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农业产品的竞争力。由此可见,农业机械自动化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充当着主角,它将在农业生产系统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大力发展我国的农业机械化,积极借鉴与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研制各种农业机械,从而实现农业机械自动化。
参考文献
[1]邓远琼,刘万学.构建“五大”机制,促进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J].南方农机,2013(5):80-81.
[2]薛金林,徐丽明.多功能农业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8):56-57.
[3]方建军.饲喂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J].农机化研究,2005(1):8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