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富阳竹纸的传承与发展
2015-01-07张亚如
张亚如
摘 要:富阳是我国传统造纸的重点产区之一,素有“土纸之乡”的美誉。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富阳竹纸也在积极地寻找它的出路,在此过程中,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纸制作技艺的创造者与传承者,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也应积极为其保驾护航。
关键词:富阳竹纸;传统技艺;保护与传承;可持续发展
1 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
(一)自然环境
富阳市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气候、土壤适宜毛竹生长,使得此地盛产毛竹,为富阳竹纸的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资源。富春江横贯富阳境内52公里,水面面积7.2万亩。境内有多条河流经过,为富阳竹纸的抄制提供了丰富的水源。
(二)社会环境
富阳依傍富春江,自古以来人杰地灵,不仅是孙权的故里,也是元代大画家黄公望、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以及茅盾文学获得者麦家的乐居之地。李太白、白乐天、苏东坡、纪晓岚也在这个风景如画的地方流连忘返,使得富阳的人文历史文化底蕴尤为深厚。
富阳农民终年在乡间辛勤劳作,很少背井离乡出外营生,曾有“宁为故乡乞,不做他乡官”的说法,而土纸生产恰好可以就地取材,使得家中的男女老少都可参与其中,一家一户便能独立生产。富阳山多田少,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只能因地制宜,以造纸和经营纸业作为主要经济来源,使得手工造纸成为富阳山区人民重要的谋生手段,也使得竹纸制作技术不断发展。
2 精工细作的生产过程
富阳竹纸是以竹类植物纤维为原料抄制而成,整个制作工艺流程分为制浆和造纸两大部分。从一根当年生的嫩毛竹变为竹纸,其间的制作工艺相当的精细,技术要求高,共有七十二道工艺流程,所以在富阳的纸农中流传着“措手七十二,造纸非容易”的说法。富阳竹纸制作的主要工序有三十道,每道工序之间环环相扣,不得马虎。从第一道工序砍竹到最后一道工序成纸,全过程共需六十天时间。
3 传承与创新结合的当代竹纸
在市场经济、机器大生产的工业社会背景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富阳传统的手工造纸业开始面对各种困难,传统的竹纸制作技艺日渐式微,但是仍然有人坚持传统造纸。其中,竹纸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法儿就是代表性的一位。李法儿祖上五代一直从事元书纸生产,深谙元书纸制作,李法儿从十一岁开始从事竹纸制作,在四五十年的做纸生涯中完全掌握了富阳竹纸制作的技艺,其家族中一直口传心授、师徒相袭的高超的人尿发酵工艺和荡帘抄纸,特别是“蜻蜓点水法”和“插帘挽水法”的抄纸技术为李氏独创。
尽管近年来由于环保以及市场急功近利等多种原因的影响,企业生产面临一些困难,加上造纸匠人大都年事已高,富阳竹纸传统的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但由于竹纸的优良特性,书画界对竹纸有固定的需求,再加上古籍需要大量的竹纸印刷来保证其可以保存千年,目前以富阳湖源新三元纸品厂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在坚持沿袭传统造纸技艺生产竹纸的基础上,进行了部分创新。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李法儿初中毕业后跟随父亲李郁楠(1917~1986年)学习手工做纸。1993年元书纸厂成立,作为技术负责人,进行一系列的元书纸生产恢复工作。1995年因法人病故,元书纸厂作价转让给本人经营至今。为了元书纸得到传承,不断研究开发适合书画家喜欢的元书纸,为了研发既能保留传统竹纸的特性,又能满足书画家需求的元书纸,经过不断的尝试,新规格的元书纸研发获得前所未有的成功,从原来的41cm×45cm增加至70cm×138cm,60cm×180cm、70cm×205cm、53cm×234cm、97cm×180cm等规格,还以原来的本色进行漂白,形成了白唐纸系列,不但远销日本、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在国内亦受到书画名家的青睐,特别是在政府对传统产业的重视保护下,富阳竹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李法兒在面对当前竹纸发展现状时,提出应该将竹纸制作的技艺流程展示给大众,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纸的制作过程,遵循古法,崇尚自然。他还提到明年他的新三元书纸品厂将对外开放,让更多的游客以及对传统技艺感兴趣的人参观、亲自参与竹纸的制作,从而加深对竹纸制作的印象。李法儿还创立了浙江缘竹坊文化用品有限公司,以富阳湖源新三元书纸品厂作为生产基地,从事元书纸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竹文化综合开发利用的文化创意、科技型企业,并获封“浙江省老字号”企业以及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成为具有“缘竹纺”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链。元书纸可以保存两千年不蠹,所以是古籍印刷的绝佳纸张,元书纸仅仅作为书画用纸的市场有限,要想把元书纸的市场做大、做好,要在政府的介绍指引下吸引更多的古籍印刷订单,从而扩大元书纸的市场。
李法儿所在的湖源乡是造纸的代表性村落,当地政府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竹纸制作技艺,使得竹纸制作技艺更好地传承,便在湖源乡小学设置了专门的课程教授学生学习竹纸制作技艺,而且经常邀请各级竹纸技艺传承人来校讲学,通过各种传承人惟妙惟肖的讲述,让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有关于当地传统竹纸制作技艺的大致了解,为培养下一代的传承人打好基础,激发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这对于富阳竹纸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富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2006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阳传统造纸)项目申报书.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介表——富阳湖源新三元书纸品厂.
[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介表——李法儿,竹纸制作技艺.
[4]富阳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中国富阳纸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
[5]黄涛.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J].河南社会科学,2014.01.
[6]石振怀.老字号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老字号非遗传承人的保护[J].时代经贸,2011.09.
[7]徐艺乙.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作用[J].贵州社会科学,2012.12.
[8]叶芳芳.从竹到纸的蝶变[N].美术报,2012.12.22.
[9]郑琳.竹纸制作技艺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以夹江竹纸制作技艺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13.
[10]庄孝泉,孙学军.富阳竹纸制作技艺[M].浙江摄影出版社.200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