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牒档案的开发利用
2015-01-07刘雨亭
刘雨亭
摘 要:本文主要以谱牒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国内外谱牒的开发利用情况。谱牒档案是我国档案领域里的一朵奇葩,为我们了解中国世系的发展及家族的演变历程呈现了很直观的记录。研究谱牒探索谱牒的起源与发展一直是史学界普遍关注的,史学界在谱牒学的缘起和发展方面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的选题主要是以档案人员的视角来看谱牒档案,因为谱牒不仅仅是历史,它也是我们档案部门的工作对象,它的开发利用是档案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它的独特性决定了档案人员应该从具体实际出发,探索它的利用价值。
关键词:谱牒档案;谱牒档案的发展;开发与利用
谱牒即记载记述氏族或宗族世系的书籍。夏衍《方志学与家谱学》“谱牒是记载一家一族的历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家谱、宗谱。本文主要以谱牒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国内外谱牒的开发利用情况。谱牒档案是我国档案领域里的一朵奇葩,为我们了解中国世系的发展及家族的演变历程呈现了很直观的记录。研究谱牒探索谱牒的起源与发展一直是史学界普遍关注的,史学界在谱牒学的缘起和发展方面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的选题主要是以档案人员的视角来看谱牒档案,因为谱牒不仅仅是历史,它也是我们档案部门的工作对象,它的开发利用是档案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它的独特性决定了档案人员应该从具体实际出发,探索它的利用价值。本文以“谱牒档案的开发利用”为题,旨在了解近年来各界对谱牒的研究状况,探寻谱牒档案的利用潜能。
本文主要以文献调查法为主,研究从2000年至今的谱牒档案文献。主要使用万方数据库、cnki数据库、ProQuestDigitalDissertation&Theses(PQDT),此外还有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期刊。研究过程:文献收集—文献筛选—文献分类—泛读文献—精读—总结
(1)文献收集和筛选:万方数据库—相关文献256篇,有效文献87篇,A类文献2篇、B类文献21篇、C类文献64篇。cnki数据库—相关文献102篇,有效文献19篇,A类文献1篇、B类文献8篇、C类文献3篇。PQDT—相关文献27篇,有效文献21篇.
(2)文献分类:谱牒及谱牒学研究、谱牒的价值或功能、譜牒的实际应用、谱牒家及其重要思想。
(3)总结分析:通过对研究现状的调查,了解谱牒开发利用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展望谱牒利用的发展趋势。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谱牒研究机构主要有:山西社科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中国谱牒学研究会、上海谱牒学研究会。中国谱牒学研究会出版的《谱牒学研究》,上海图书馆编纂出版的《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中国谱牒学研究》,王鹤鸣、马远良、王世伟主编的《中华谱牒研究》、《中国谱牒研究》是现今我国谱牒学经典之作,为谱牒档案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另外,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的《中国家谱总目》系统梳理了纷繁复杂的谱牒档案脉络,为我国谱牒文献的开发利用创造了条件。
2000-2009年,我国学术界对于谱牒档案的研究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1)谱牒与谱牒学的研究。刘耿生先生发表在2003年第3期《北京档案》上的《谱牒与档案》系统阐述了谱牒的含义、历史沿革、种类、性质、价值,并指出档案人员重视谱牒档案的重要性。王鹤鸣《史界瑰宝不朽盛业》(图书馆杂志2001年第4期)讲述我国近百年来开发谱牒资源的情况。(2)谱牒档案价值或作用的研究。费成康在2003年第四期《档案与史学》期刊上发表的《漫谈家谱中的史料应用》指出家谱档案中存在珍贵的史料,应仔细鉴别、谨慎使用。袁树喜、隋东玲在2001年第5期《山西档案》上的一篇文章《谈家谱档案作用的延伸》从侨胞寻根问祖谈到保存家谱档案的重要价值。(3)谱牒在现实中的应用。主要指不同地区、不同种类谱牒的具体应用,如满族家谱的文化作用、闽台家谱族谱的对姓氏研究及寻根访祖的重要作用等。(4)谱牒学家及其重要思想。相对来说,做这类研究的文章屈指可数:2006年袁红军的《章学诚创新谱牒学理论之功》、晏景中《论宋濂的修谱思想》(安徽文学2008年第3期)、吴建华《罗香林先生对谱牒研究的贡献》(学术论坛2001年第4期)。(5)外国谱牒档案的利用研究。黄霄羽《国外家谱档案利用热潮之成因探析及启示》(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1期),《欧美家谱档案对我国的启示》(佚名来源:http://www.studa.net)(6)台湾谱牒研究。钱杭《台湾的谱牒与谱牒学研究》。(7)谱牒档案的数字化。管飒爽《家谱档案的数字化生存》(兰台世界2008.11上半月)提出了家谱档案数字化现状及问题和应对措施。21世纪我国对于谱牒档案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与欧美国家相比仍有很多不足,如数字化谱牒资源的利用、谱牒档案的深层次加工、中国特色的谱牒档案开发模式的建立等等,谱牒档案的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我国谱牒研究者也在积极寻求谱牒档案利用价值的最大化,理论界也提及了谱牒档案的经济价值,这一理念是否可行还有待实践验证,但是总体上说,我国谱牒档案的开发利用将随着档案利用的大趋势,即越来越多的与相关领域进行合作、身份逐渐公开、功能将继续拓展。
另外,我国家谱网站数量也在不断增长,但质量参差不齐。家谱网、寻根网、中华姓氏谱牒网等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然而服务方式及手段单一。2009年3月国家档案馆和澳门基金会正式签订协议合作开发“全球中华寻根网”项目。各大图书馆也在网上提供家谱信息,如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广西图书馆、龙海图书馆等。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家谱、族谱统称为“genealogy”或“familytree”,这里取家谱作为统称。国外家谱档案的利用近年来非常突出。如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家谱档案的利用需求比较高。家谱档案利用工作开展的比较成功。如美国,美国的家谱学杂志有:ANCESTRYbimonthly、FAMILYCHRONICAEbimonthly、FAMILYHISTORYMAGAZINEbimonthly、FAMILYTREEMAGAZINEbimonthly等,美国国家档案馆网站上的家谱资源丰富,服务类型多样。NARA经常性的赞助家谱学的研究,并开始接受家谱学优秀研究成果奖的申请。如德国,一百年前,德国的家谱几乎被贵族阶层所垄断,其他阶层根本没有接触研究家谱的权利。大约1900年这种状况有了根本的改变,如今中产阶级利用者占了整个利用群体的4/5,甚至9/10.中产阶级将家谱作为研究整个家族史的重要史料,并将其看作“真理和知识”的象征。如英国,家谱学家出版了thedictionaryofgenealogy便于利用者查询使用家谱档案,家谱协会开展一些实用课程“Allyouneedtoknowaboutgenealogy”。以前家谱学家利用家谱要到伦敦注册总局,现在大部分索引条目都可以在网上检索到,在线家谱资源已经已经普及。并且有些机构还提供以DNA为基础的鉴定家族血统的技术,以满足利用者追根溯源的渴求。
国外研究家谱档案的相关文献主要研究如下方面:(1)通过家谱档案研究其他专业领域问题的文献。如“weknows”:themoralityofknowledgeinNietzschesgenealogy(Barrysethgilbert,2006.Bostonuniversity)。(2)研究家谱及家谱学本身。如FromMemoryToResearch:GermanPopularGenealogyInTheEarlyTwentiethCentury(JasonTebbe,2008.CentralEuropeanHistory)。(3)介绍关于家谱档案的网站或杂志。如TheGenealogistsInternet(LRHudgins,2009.choice)。(4)家谱档案的具体应用。如SomeFamily:TheMormonsandHowHumanityKeepsTrackofItself(AmyHarris,2009.thejournalofinterdisciplinaryhistory)。(5)家谱档案相关业务状态。如Thegenerationgame
(JamieFelix,2006.Director)
随着家谱档案利用群的增加,业余家谱学家也在逐渐增加,国外家谱学家在满足利用者最大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探索家谱档案利用价值的深化,专业家谱学家DeborahLrwin说:“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在不损害专家(家谱学家)的专业标准前提下,如何将研究与家谱学的其他特性嵌入到全球市场中去”即让那些想真正获取家谱知识的用户能够以自己可以负担的方式利用国际国内的家谱档案资源,家谱的开发利用应当设立自己的标准和道德规范。(IrboInc.:GenealogyHasaNewFace-the21stCentury'sAnswertothePast.Anonymous,2008.Entertainment&Travel)。
家谱档案数字化进展:以美国为例,美国知名家谱网站有:FamilySearch.com、MyFamily.com、Ancestry.com等。其中Ancestry.com成立于1983年,有着庞大的人类家族谱系历史数据库,其中含有几十亿的文档与图片,需付费使用,但网站上一些基本的服务都是免费的。MyFamily.com网站中的FamilyTreeMaker能有效的集成网页,方便易用,使用户根据自身需求量身打造自己的家谱。
当然,欧美国家在开发利用家谱档案的同时也面临着自己的问题:一些重要的历史文件由于过度利用其载体形态受到很大的破壞、档案工作者没有认识到一些家谱档案的潜在价值、网络中的家谱资源如何有效组合以符合用户不同的利用需求等等,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这些国家的家谱档案开发利用将越来越专业化、个性化、平民化。
参考文献
[1]黄霄宇.国外家谱档案利用热潮之成因探析及启示[J].档案学通讯,2007(1):30-33.
[2]岳文莉.家谱档案的历史沿革及研究现状[J].档案工作,2008(4):122-124.
[3]王鹤鸣、马远良、王世伟等.中华谱牒研究[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4]王鹤鸣、马远良、王世伟等.中国谱牒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王鹤鸣.史界瑰宝不朽盛业[J].图书馆杂志,2001(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