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建声像资料拍摄工作
2015-01-07余婧
余婧
摘 要:城建声像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应当档保存的声像资料,对城市的建设、城市规划及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城建声像档案的拍摄工作由于对象复杂且往往周期长,拍摄工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情况影响工作效果,本文总结了笔者声像拍摄工作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谈谈城建声像拍摄工作的内容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点,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声像档案拍摄;问题;对策
城建声像档案直接反映城市建设的客观现实,把城市建设中发生的转瞬即逝的现象以影像或图像的形式留存下来,真实客观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文字档案无法比拟的。城建声像档案在反映城市建设的真人、真事和实物时,不仅把人、事、物的形象真事的反映出来,给人以真事和亲切的感觉,而且由于声像档案对内容的记录完全依赖于客观实体,而不加人为的想象成分,所以声像档案一旦形成,就摆脱了人们的主观意识和控制,具有独立的鲜明的真实的特点。
作为城建档案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建声像档案资料有其不可比拟的作用。首先它为城市的历史研究提供了材料,虽然城建档案馆大多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但馆藏丰富,特别是一些珍贵馆藏老资料,记载了城市發展的变迁,是城市记忆的重要档案。其次为继承城市的传统特色和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2014年底起,我馆和无锡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专题片《无锡建筑名师录》,该片的初衷也是为了将这些建筑资料再整理归档,以一个直观的专题片形式进行记录,为相关单位提供可视资料。其次,为城市宣传服务。今年来我馆拍摄的照片资料广泛应用于各类城市宣传画册,展板,为宣传城市建设成果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图片资料。同时我们跟拍的建设工程声像资料,特别是对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拍摄,为城市建设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建声像档案也是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生着可喜的变化,城建声像档案一般来源于两类,一类是建馆以来珍藏历史馆藏,包含一些老的声像资料,而另一类是自拍声像档案资料,自拍资料由于针对性强、可控性高,是城建档案声像资料的主要来源。自拍声像资料拍摄主要分为“散拍”和“跟拍”两种方式,根据不同的主体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拍摄方式。所谓“散拍”就是一次性的拍摄,一次重大活动、一个重要仪式活动、一场重要会议或者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建筑物的拍摄。“散拍”的特点是拍摄灵活、机动,可控性强,主观性强;所谓“跟拍”就是跟踪拍摄,对于一项工程或者城市建设活动进行长期有目的性的跟踪拍摄,其特点是时间跨度大、对比性强。
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城建声像档案的拍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难点,这些难点总是在工作中给我们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降低我们工作的质量,影响声像档的效果。
1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设备不足,水平有限。声像工作起步晚,各方面条件不够成熟。城建档案工作是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视和关怀下发展起来的,其真正得以发展是在八十年代的后期,各大中小城市才相继成立了城建档案馆,所以建馆时基本上是没有建国前的档案,声像档案就更不用说,早期的声像工作者大多是半路出家,业务水平有限,而设备更是不足,一套完整的前后期摄录采编设备已经不容易,加上科技迅猛发展,信息传媒设备升级换代迅速,新设备不断淘汰老设备,老设备又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使得我们的声像工作总是遇到老资料无法有效归档利用,新资料不能尽善尽美记录的问题。
2拍摄周期长,客观条件差增加了拍摄难度。对于建设工程的声像拍摄往往面临诸如拍摄时间跨度大、现场环境复杂取景困难、施工人员配合度底等问题。而领导视察、会议等活动也会面临拍摄对象配合度低、媒体多造成的取景困难问题。如果我们拍摄的时候不能灵活应对各类状况,拍摄时不能把握好拍摄重点,就会造成有用画面不足、资料欠缺等问题。
3人员和设备的配合度低。城建声像资料的拍摄类似于新闻采访的拍摄,不仅需要拍摄者有较强的专业敏感性,抓拍到实时发生中最有用的信息,更需要相关人员的配合以及设备的支持。例如拍摄轨道交通站点建设,地点往往是地面下的工地,光源不足,对于摄像机来说如果没有灯光支持,画面质量就会出现问题,而地面下光源不足的同时,区域狭窄,对于取景,特别是大场景的景别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2 加强城建声像工作的对策
无锡市从2011年底开始对全市村庄分批进行环境整治,到13年底,经过两年多的整治,全市9079个村庄完成环境整治任务,其中华西新市村、善卷村等5个村庄入选“江苏最美村庄”。受无锡市建设局委托,我馆全程参与了这一整治工程的跟踪拍摄任务。在前后三年多的跟踪拍摄工作中,笔者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归纳出几点加强声像工作的对策。
1.掌握好已有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灵活运用各类辅件每次拍摄任务。同时加强自身继续深造,提高声像工作者拍摄技巧,运用专业的眼光和判断能力,通过明与暗,虚与实,色彩对比去扑捉被摄主体精彩的瞬间或最具特色的细节。对于新农村整治的拍摄工作,不仅要求有整治前后的静态照片和影像,整治中的施工拍摄,还要有村民采访,而村民采访这类同期声访问拍摄以前工作中从未遇到,开始我们借助录音笔进行收音,由于现场声音嘈杂混乱,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们仔细研究已有设备,配置了相匹配的话筒进行收音,虽然不能与电视台专业话筒媲美,但与录音笔相比,对于近距离的采访收音效果还是理想的。在拍摄村庄的大场景照片时,我们又遇到了另外一个问题,有些村庄周围都是平地,既无可利用的高地形,又无相对高耸的建筑物,很难用三脚架拍摄到村庄全景全貌,这个时候我们利于“鱼竿”解决了这一难题,将较轻便的摄影设备提高至七八米的高度进行高角度取景,取得了类似于航拍照的效果,照片受到了一致肯定。这类实际问题都需要我们在扎实掌握了现有设备使用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总结,结合实际,才能应对各类复杂的拍摄工作。
2.规范制度,明确声像技术要求。照片应当主体明确,画面清晰完整,色彩还原准确,被摄主体不能有明显的失真变形现象,归档的照片应当为原底片,不得经过加工处理,照片与底片应同时归档并且内容一致,按照拍摄时间前后进行标注,一律采用TIFF或JEPG格式,分辨率不得小于1400万像素。录像档案应采用专业高清数字摄像机拍摄,主体明确、图像稳定、画面清晰、色彩真实。拍摄素材进行适当剪辑,拍摄时间视具体内容而定,一般剪辑后不少于10分钟,配文字说明具体内容时间等。
提高拍摄技巧和业务素质。首先是提高画面质量,避免镜头晃动和偏色等常见错误的出现,有效避免镜头晃动的办法是使用小光圈、三脚架以及快门线,而避免画面失真、偏色等光线问题的有效手段就时每次拍摄前校准白平衡,同时观察不同场景地的光线特点,尽量避免逆光拍摄。 最后要重视事前准备工作,制定周密的拍摄计划,包括在掌握的天气情况、地理环境和人员设备配备以后制定出最合理的拍摄计划。在拍摄村庄整治工作中,有时候的工作是特别密集的,特别是去江阴、宜兴那些比较偏远的村庄,一个礼拜的拍摄周期安排十几个村庄,有时候一天就得跑三个村庄,为了能利用使时间最有效的利用,做好拍摄前期的准备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包括拍摄的路线,拍摄提纲、设备准备还有带足电池。特别是村庄这个客观环境有着它特殊的特点,要拍摄村民采访,只能赶在大早或者傍晚五六点,别的时间村庄内部人烟稀少,很难找到人。另外在拍摄建设工程声像档案的时候也会有相类似的地方,就是避开极热、极冷的时间段,夏季赶早避开中午,冬季避开三餐午休时间,这样才能拍摄到工地上工人施工建设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