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与客家人的民族融合
2015-01-07谢杭锋
谢杭锋
摘 要:畲族和客家在历史上长期错居杂处,他们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是历史的必然。闽粤赣交界区域是客家和畲族早期共同活动的舞台,客家人的主体是北方向南迁的汉人,他们的前夕活动自唐朝安史之乱后多次掀起高潮,至两宋之际已经成为闽粤赣地区的主导力量。但是在大量汉人进入这一地域之前已经聚居了许多少数民族。据史料记载公元七世纪时,畲族就已劳动,繁衍在闽,粤,贛,三省的交界地区,在客家先民源源不断的迁入之后,畲族与客家人的融合也就开始了。
关键词:畲族人;客家人;文化融合
上世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在庐丰当地精英的努力,村落中的一些姓氏恢复了畲族的民族成份,当地的政府逐渐举办一些客家活动并进行一些客家的介绍,普通村民才逐渐有了一些关于畲族与客家的认识。但他们的畲、客的认识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在以庐丰畲族自治乡为代表的闽西乡镇,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如果没有精英的论述与政府的行为,客家与畲族的意识几乎不存在,传统意义上客家与畲族的族群区分对他们而言几乎也没有意义
1 闽西地区的客家人与畲族
闽西是客家人的祖居地之一,也是历史上畲族的居住地,因此至今在客家人聚集的地方仍然存有一部分畲族居民。尽管畲族居民的人数很少,居住地也比较分散,但是对于探究畲族和客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极其重要的。畲族作为中国南方的一个土著民族,他们的原始文化和南迁的汉人有明显的不同。在历史推移的轨迹中畲族和汉族的文化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但是一些古老的习俗仍以某种方式保留下来了。本文就以庐丰畲族乡为例子来研究畲族人和汉族人在文化上的异同。
庐丰乡是闽西两个畲族自治乡之一,它位于上杭县的南部,汀江河畔,据《闽杭庐丰蓝氏族谱》记载畲族自称“山哈”,意思是住在山里的客户。公元7世纪初,畲族先民生息在中国福建、广东、广西交界一带,被称为“蛮”、“蛮僚”等。畲族的“畲”字,含有“烧荒种田”的意思。它蕴涵着畲族人民“四处迁徙、刀耕火种的历史和生活的艰辛。著名的史诗《高皇歌》叙述了畲族的起源和迁徙的经过。畲族人民在手百年劳动生活的发展历史中创造了许许多多的民族传统文化,而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蓝姓的始祖名叫蓝昌奇,春秋战国时期受封于汝南郡。其后代不断往南迁徙迄今已经繁衍了100多代人了。畲族在早期并没有自己的文字,现在族谱上的记载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记载下来的。据族谱记载蓝氏迁往庐丰是五郎公的后裔,大致在明朝时期已经开始汉化。时至今日畲族和汉族不存在太大的差异,但是庐丰的畲族依然保持着古老畲族的特色。
2 庐丰畲族地理位置的分布
庐丰畲族乡现下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28981人,其中畲族有九千多人,大约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乡内畲族,汉族人口杂居,均属于客家语系,讲客家方言,并没有畲族的语言。庐丰因“三丰”片(丰康、丰乐、丰济)盛产芦苇而得名。从地理位置来看,三丰地区是整个庐丰乡的中心区,其他11个村都是在这三个村的周边交通较为不发达的地方。而这三个村正是畲族人口的聚居地,其他地方的都是客家人聚集的村落。从地理位置的分布我们就可以看出畲族人比客家人更早的定居在了这片区域。
3 庐丰畲族和客家人的来源
据《丰康蓝氏族谱》记载,蓝姓来源:1,源于邑名 2,以自然物为姓 3,以封地为姓 4,高辛帝赐姓 在宋宝庆元年(1225年)蓝氏江南十五世孙吉甫由建康句容入闽,居福清五福乡,后迁建宁崇善坊。宋咸淳元年(1265年)蓝吉甫孙万一郎由崇善坊迁宁化石壁,为汀郡始祖。万一郎孙和二郎携眷及负父熙三郎金骸迁至长汀坪岭水口,将父骸葬于牛栏地。其长子蓝大一郎生七子,念一郎居长汀水口,念二郎迁武平大湘里大一图,念三郎迁武平章丰,念四郎徒居上杭平安,念五郎迁武平大和堡,念六郎迁武平中堡林坊,念七郎始居长汀白鹭树下后迁往上杭胜运里扶阳(也就是今天的庐丰)。族谱资料记载庐丰的畲族是在南宋年间进入庐丰地区的。而笔者看到的另一份庐丰地区李姓族人的族谱记载这支李姓族人从宋朝开始南迁,其先祖李朱在明朝年间从江西石城迁宁化石壁开基,生六子金德,木德,水德,土德,火德,田德。因石壁地少人多,木德,火德,迁往上杭胜运里开基。从迁往庐丰地区的各个族姓来看越早迁徙的姓氏所在的地方就越平坦开阔,处在该地区的中心位置。所拥有的土地就更肥沃。
4 畲族的汉化
蒋炳钊先生在《试论客家的形成及其与畲族的关系》一书中认为,畲族与客家之间更多的是文化上的交融。自客家人迁入闽粤赣地区之后,汉族的文化在族群冲突中越发处于优势的地位,挟政治,经济上的优势,迫使一部分畲族迁徙他处。而留下的原住畲民大部分童话在当地的汉族之中。从族谱中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姓氏到达庐丰的时间,在客家人进入庐丰之后畲族的汉化不可避免的开始了。乾隆《龙岩州志》卷一二《杂记志》记载:今畲客固安分,而汉网亦宽,许其编甲完粮,视土著之名一例,畲敢贰哉?噫!古今治乱之机,惟人自致耳。可知畲族在不同程度上汉化了。庐丰的畲民在汉化过程中主要是受到了客家人的影响。所以畲民在汉化之后基本上转为客家人。蓝氏的族谱中记载给我们提供了畲族在汉化过程中的线索,族谱中的先祖按明朝在乡里实行的里甲制,庐丰的蓝氏在明朝时期已经被纳入里甲制度,牢牢的受到官府的控制,彻底的结束了以往迁徙不定的生活。畲民的汉化程度以及相当深了,盘瓠信仰的畲族的根本信仰,是体现畲族民族意识的核心内容。畲族把盘瓠称为“龙狗”,“狗头公王”畲族对狗是非常尊重的,但是据笔者的调查访问,目前庐丰畲族对于狗和客家人已经没有区别,笔者访问的二十个人中吃狗肉的达到14个,其余6人也不是因为信仰而不吃。他们在民族信仰方面和汉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庐丰地区的畲族人在对于盘瓠信仰的文化特点方面已经非常弱化了。在1986年以前庐丰地区全部都是汉族人的身份,在1986年庐丰乡被国家识别为畲族乡。
4 畲族的文化特点及文化互动
庐丰蓝氏宗族汉化程度已经相当深了,该族之所以还被认为是畲族,他们自己也还保留着某种程度的畲族族群意识。主要是缘于他们保有本民族的文化特点,最突出的地方在于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的祭祖仪式和一些原始宗教观念的崇拜,比如对于婆太的尊敬是客家人所没有的,真是这些文化特质是庐丰畲族还是作为畲族的族群。可以和周围的客家人区别开来。畲族人对于女性先祖是十分尊崇的,他们这种尊敬之情和客家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截然不同。蓝姓畲民把女性先祖称为”婆太”。在笔者走访期间畲民介绍庐丰水库旁边原来是七郎公的王婆太的坟墓,后来由于发大水坟墓被冲平了,遗骸也不见了,所以后来村民用埋银牌的方法重新做了一个,每年逢年过节村民都要去祭拜她。当地畲民降到这个事情的时候总是比较尊敬和悲伤的口吻。畲族保留下来的女性崇拜的思想观念,是早期女性崇高地位的一种反映。畲族这种遗留下来的女性崇拜在长期畲族,汉族的文化互动中也被汉族所吸收,成为庐丰当地客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客家的妇女以朴实勤劳著称。客家人也把女性先祖称为“婆太”。每年大年初一每家每户必须有人带着祭品去“婆太”的坟墓前烧香。畲族对于“婆太”的崇拜提高了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客家人沿袭了汉族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在长期的畲,汉之间的文化交流中,这种思想观念对畲民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入赘”,当一户人家的后代都是女性而没有男丁的话,那这户人家的第一选择就是让自己的女儿降低要求这样求得一个男性“嫁入”他们家。这种入赘的形式在庐丰地区已经流行很久了,直至今日。畲族的另一大文化特点就是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节日,自古有之,沿袭至今。以前,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预示舂暖花开,万物复苏。现在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畲民都洋溢在节日的喜庆之中,除了祭祀祖先之外,还有舞狮、船灯、香灯、山歌对唱等民俗表演。廬丰有一个蓝氏先祖的祠堂是庐丰畲族蓝氏子孙的祖地,每年三月三的时候,畲民都会做畲族乌米饭,畲族对于乌米饭也有传说:相传在唐代,畲族的先民、音领雷万兴等人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将士们只得靠吃一种叫“乌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最后胜利。后代为纪念他们才把三月三作为节日。节日期间,畲族乡民聚集在宗祠家庙中通过舞狮表演、山歌对唱、民族舞蹈等各种娱乐活动来欢庆畲家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盼望着年年五谷丰登。
5 庐丰的畲,客意识
据笔者了解大部分村民是在80年代以后才听到畲族、客家这两个名词。因此,村民没有畲汉民族区别方面的族群分类。当笔者问及蓝姓畲族人畲族人和本土客家人有什么不同时,得到的回答大部分是:没什么不同,大家都一样。偶尔有人会回答说:有不同,但他们所说的不同也仅限于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小孩上学可以加分这两项,根本不知道畲客在经济、社会、民俗、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很多人甚至不知道畲族的信仰和崇拜的神灵。当笔者询问客家人为何自己是客家人是很多人也不知所以然,只知道客家人是从别的地方迁徙过来的,非常热情好客,具体从哪里迁过来的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出来。但是随着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照顾,庐丰地区的畲族人的民族意识正在不断地加强,许多畲族人非常在意自己的身份。当笔者走访庐丰畲族最大的祠堂--蓝氏家庙时发现在一块刻着功德榜的石碑上写着在2012年度为修缮蓝氏家庙的捐款名单,名单中有香港人,江西人,广东人,广西人。可见畲族的族群意识正在逐步增长。
注释
1.来自《闽杭蓝氏族谱》第56页
2.来自《闽杭蓝氏族谱》第12页
3.来源于《丰康蓝氏族谱》
4.来源于安乡《李氏家谱》
5.蒋炳钊《试论客家的形成及其与畲族的关系》,第192页,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
6.《乾隆志》转自《畲族论文集》第178页
7.李喜所:《(中国留学通史》第296页,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
参考文献
1,钟晋兰:《上杭县中都镇古坊村的民间信仰》,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
2,丰康村村名委员会《丰康蓝氏族谱》.1996年
3,宁德师范学院,宁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畲族文化新探》海峡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