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
2015-01-07赵洪吉李健超王静漪
赵洪吉 李健超 王静漪
摘 要: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与人口新常态“叠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 就业岗位减少、劳动力市场竞争加剧、失业风险增加、劳动力素质与产业结构升级不匹配。就业是民生之本,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和严峻。因此我们应当做好充分准备,从价值观培养和问题导向出发解决当前遇到的为题。
关键词:新常态;价值观;创业;职业规划
习总书记指出,我国现阶段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经济发展与就业关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未来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能否成功转变发展方式,能否成功推进产业升级,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看能否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创造一个新的更长的增长周期。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高校中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也将会受到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201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 749 万人,比去年又增加了 22 万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大学生就业压力依然不减,高校就业工作也将面临一场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应当提早应对.
1 注重培养符合“新常态”要求的大学生就业观
什么是经济新常态?基本特点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其中动力转换最为关键,决定着速度变化和结构优化的进程和质量。实质上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但是就业市场也深深受到了影响,主要表现在结构性调整问题上。过去30多年,就业结构从一产与二三产的7:3,到80年代中期的6:4,90年代中期是5:5,本世纪初是反过来的4:6,现在是3:7,劳动力就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现阶段大学扩招势头猛烈,高等人才供应日趋充足。大学生建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就业观,顺应时代趋势。大学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上的最重要部分,应当为学生培养符合时代的就业观。首先、家长学生亟须净化“就业观”。当前,为数不少的家长和学生对就业抱有过高的期望值,对物质待遇、工作环境、就业区域等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过于看重经济利益,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轻职业岗位的社会价值,无形中减少了选择空间,造成理想与现实错位,导致顺利就业困难。其次,找准角色,确定好位置,大学生在择业前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能够根据自己身体、兴趣、气质、个性及能力等方面因素把自己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既不高估自己,也不妄自菲薄,能夠正确找准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自身优势,选择自主创业的途径 旧时的就业观念是从社会提供的各种职业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 的职业,但作为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 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并依法获得劳动报酬的就业方式。当代大学生已具备相关能力与知识。
2 面对“新常态”背景下新问题的决策
1.积极倡导以创新引领创业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而高校毕业生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双创”对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步伐,才能从思维方式上改变我们的惯性,使全社会鼓励、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也正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口。在“新常态下”,应变被动为主动,勇于创业,积极适应新常态,走向基层和小微型企业,抓住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的新机遇,利用好创业新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高校要以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造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对在校学生全覆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同时,社会要宣传大学生创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环境,鼓励并支持大学生主动积极投入到创业的行列中来。大学学习期间,帮助大学生创造机会接触社会和企业,将书本知识尽快转化到实践应用上,先促使一部分有志学生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实现创业行动,寻求各种创办企业的方式方法,并为社会、为他人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2.高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大学生的培养必须是多样的。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人口中的比例日益扩大,绝大多数毕业生必须在各行各业的第一线岗位中寻找就业机会,从事的职业基本上都与具体的实际问题相关。高校就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多样的专业,培养多品种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培养还应该是动态的。由于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职业需求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且这种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不少职业成为过眼烟云,更多的职业在市场竞争中扑面而来。高校的专业设置就不能一成不变,而是应该对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大学生的培养往往又是复合型的。今天我们遇到的应用性问题十分复杂,往往会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学科分类的细化又使多学科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更加普遍。高校跨学科设置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事实上我们已经有许多专业,例如动漫、社会工作、工业设计等,都是明显的复合型。因此,在大众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培养具有十分明显的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性,由此决定了相应高校的专业不再面向学科,而是面向职业。与学科相比,专业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专业的变化更加与社会同步,专业也更加呈现出跨学科特点。高校必须在教育资源十分有限的条件下,改革学术资源的配置模式,在专业的设置、调整和运行中努力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大学生的培养。并且通过建立实践基地、实地调研、交流回访、职业培训等形式,加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联系,增加实习锻炼的机会,创造更多更广的途径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3. 增强就业指导培训。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健康成长成才,帮助学生熟悉国家就业政策,了解社会职业信息,掌握求职技巧,使其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就业指导课程是高等学校就业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指导即将毕业的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最新动态,树立正确的而有效的择业观念,掌握求职面试中求职技巧,顺利取得就业岗位的最终目标。为了适应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的不断进展,是即将就业的毕业生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近几年来高校对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得到高度重视
(1)以生为本,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课程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学期间,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应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并且将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纳入到必修或是选修课程中,建立一套贯穿大学四年的就业教育指导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从择业心态到就业上岗全过程加强就业竞争能力。
(2)立德树人,建立和培养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作为高校教师,时刻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责任,把培养学生成人成才当做自己的事业来做,坚持一切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把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校应着重培养和建立自己的专职和兼职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指导规划课程的培训和进修,全面推进就业创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教师经常开展面对面的大学生职业咨询、培训,针对大学生遇到的不同问题和困难,提供相关的指导和解答,通过量身定制的职业规划指导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并不断调整,以此应对多变的社会形势。
经济新常态下,各行各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毕业生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毕业生具备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平和的就业心态。高校毕业生一方面在学校多练内功,提升自身适应社会能力,锻炼培养情商,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下身段,面对现实。另一方面要具有辛勤劳动的思想态度;要理性看待工作待遇;要珍惜第一份工作,要学会从最基层去干,在基层干的过程积累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