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寨在楚长城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5-01-07王巍
王巍
公元前7世纪初叶齐国称霸中原后,偏安于长江、汉水一带的南蛮子楚国也在一步步地强盛起来。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56年齐楚两国开战,楚成王熊怿派屈完迎战于召陵(今河南郾城),屈完为使齐国不战而订盟,曾向齐桓公小白夸耀楚国国防之强大:“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2000年,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考察楚长城时欣然命笔“长城之父”,学会副秘书长吉人大书“祖赐长城,无价之宝”。专家学者们这些感慨和赞誉缘何而起呢?原来这是他们实地考察了周家寨之后按捺不住的由衷表达和感情抒发。
那么,周家寨在哪里,又有何故事呢?
春秋初,楚国为抵御北方强国秦、晋、齐的南下侵扰,不惜在国防建设上花大功夫,倾全国之人力,用数十年的时间,从湖北竹山(在武当山的西南)起,北上今内乡、淅川,转而向东经南召、鲁山、叶县,南下跨沙河直达泌阳,筑起一道长达千里的方形长城,这便是楚长城。
楚长城在南召境内的层峦叠嶂中绵延500多里,途经四棵树至皇后11个乡镇,设关隘岈口50多处,筑石城山寨143座。建于南召县板山坪镇金斗山(高806米,今名华山)上周长约20公里的周家寨,即为防御性工程楚长城锁链上的大型关城之一。
周家寨在《南阳府志》上称金斗关,《南召县志》上又称作莲花寨(因其所圈20平方公里范围内有六座山峰,状若莲花),内城叫二道圈(原来住首脑机关的地方),外城的南沿山脊梁上,自西向东一连串建有三个山寨,清朝中叶各寨中都住有一个大财主,依财主的姓氏给山寨命名,分别叫作卢家寨、华家寨和王家寨,三寨人勾心斗角,恶性循环,只有周家寨日益昌盛。
周家寨北边下山的路上有一座小庙,庙内供养着在别处从未听说过的山神——拦山爷,是附近村民逢年过节时必拜的偶像。
为什么要敬奉这个拦山爷呢?有人说是当初华家母子三人下山逃跑时,卢家闻讯便派人跟踪追杀。眼看就要被赶上了,突然间,山道转弯处(今日庙址)站起一个顶天立地的山神挡死了追兵去路,他用低沉而字字千钧的语调告诫追兵:“冤冤相报何时了?该饶人时且饶人吧!”追赶者早已吓得两腿瘫软无力,再也不敢向前继续追赶了……后来周家知道此事,便修了个拦山爷庙。
周家寨南临悬崖峭壁,无法攀沿;北面山坡比较平缓,所以山寨的出入都要途经北坡的山道。荒乱年景,山下人乃至板山坪街的富门大户都要携男带女,背负细软进周家寨躲避风险,而那些匪徒刀客们也就瞄准了寨内的财富。夜晚摸寨最方便,可是匪徒们刚刚走近山道拐弯处,便发现一个腰粗好像柴草垛、通天彻地高的游路神挡住了上山的道路,匪徒们吓得连滚带爬下山逃走了。夜晚撞着了游路神,白天不会出现什么危险吧?匪徒刀客们依仗人多势众,大白天气势汹汹地要攻周家寨,又是刚刚走到山道折东向南的拐弯处,晴天一声霹雳,霎时间乌云翻滚、暴雨倾盆——又是拦山爷拦住了匪徒,保卫了周家寨的安全。
说起周家寨对抗土匪侵扰的历史,至今周家人还都津津乐道地传颂着两则有趣的故事。
清朝末年,兵祸连劫,匪盗横行。散居于山下的周姓族人都纷纷迁入寨中起房盖屋,聚居生活,躲避灾难。耕种季节只有男丁下山劳动,收获后把粮食统统运进寨中积存起来,细水长流,以防不测。寨内有限的土地全部利用起来种足菜蔬,四季供应。牛羊鸡鸭入牢进圈,碾磨碓臼轮流使用,柴薪取之不尽,溪水淙淙长流……俨然一个独立的世外桃源。
匪徒刀客们早就对周家寨的贮藏垂涎欲滴了,于是他们联合起来,纠集了200多人,企图一举攻入寨内,给周家来个一扫而空。谁知寨内戒备森严,上下齐心如一、训练有素。青壮年男子们为保寨内人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个个奋勇,以一当十。他们凭险据守,统一指挥,发连弩、投梭标、放礌石,打得匪徒们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匪徒们退至华山河才收拢人马扎下营盘,匪徒们想:寨内有钱,但无法出寨交易,对于困守寨内的周家人来说,等于废铜一堆;寨内存粮毕竟有限,日消不增,根本不可能旷日持久地维持下去。所以,匪徒们就改变战术,采用围而不攻的方法逼迫周家寨开门投降。
三五天一晃而过,两下相安无事;十天半月过去了,仍不见寨内动静,匪徒们急得暴跳不止,叫骂连天;围到一个月时,匪徒头目忍不下去了,派人爬上离寨墙一箭之外的大树上向寨内窥探。嘿,那不是在扬场吗!寨内竟然积存那么多粮食,能望得见的两个打谷场上都在翻晒粮食呢!既然周家准备这么瓷实,那么再也别指望困死人家了。这天晚上,匪徒们便撤得无影无踪了。
人们不禁要问:周家寨内真的存有那么多粮食吗?不,那是寨内人们猜透了匪徒们的心思,故意在场上堆满了糠糠土土迷惑他们呢,其实早三天就开始“翻晒”了。这一计果然妙,解了周家寨的围。
民国变乱时期,中国老百姓又遭了一次劫。杀人截路、打家劫舍的比比皆是,扯旗造反、占山为王的一批又一批。其中有一个驾杆的就选中了周家寨,想以此为老营继续其草莽英雄的抢掠营生。这时,周家寨内是一位老太太当家主事,她告诫人们必须遵守三条规定:第一条,不论任何人,自打进寨开始就得学会精打细算过日子,“去寨外任你吃饱,进寨来必须吃少”,“想吃饱你去寨外,进了寨得勒裤带”,做好长期困守的打算,必要时各家的粮食要统一调配。第二条,进寨都是一家人,各姓平等,只准同心同德、互相帮扶,不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周姓人必须首先带头学会尊敬外姓人。第三条,寨内无闲暇,要经常检修、加固石寨上的瞭望、防守、走动联系设施;抽专人碾轧火药、倒枪子,但是武器轻易不准燃放,尤其是抬枪、雁枪、罐炮,没有老太太发话,绝对不准使用。老太太的精心安排使寨内有了主心骨,一时制止了荒乱局面,似乎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注入了一个能活下去的希望。
寨外人虚张声势,寨内人沉着冷静;寨外人来回纷扰,寨内人严阵以待;寨外人心急火燎,力求速战速决,寨内人心存一念,坚持就是胜利。就这样,寨内寨外对峙着,攻与守在僵持延续……
周老太太每天都要叮嘱提心吊胆的儿孙们不要害怕、坚持防守,一遍又一遍地给一批又一批的寨内人讲解杆子兵比寨内人更心急、熬不过寨内人的道理,每次在杆子兵被打退后,都要召集守寨各头头分析总结情况,并布置安排下一步棋该如何走。endprint
眼看解围遥遥无期,老太太让大家先把鸡鸭全部杀掉,各家吃过鸡鸭以后,又叫把羊统统杀掉分而食之。过了一段时间,又叫选一头大点的猪留下,其余的全部杀掉分吃了。寨内人对于周老太太的决定和做法似乎明白又不真明白,想问又不敢问——反正相信她的决定不会有错,下一步恐怕就要杀牛驴了。但结果却是:耕牛与拉磨驴一头也不准动,留下的那头猪也得好好喂养。
从秋末被围,一直到腊月下旬快到年关了,杆子兵仍没撤离的迹象。寨内人心焦了,心想在年前非来个孤注一掷不可,在寨内坐以待毙 ,时刻都会有家破人亡的危险。
腊月二十六清早,老太太宣布叫把精心喂养的那头大猪赶了出来,众人认为是要杀猪分肉吃权当过年呢。谁知又听老太太说:“把我亲自保管的那盆大米端出来喂猪!”众人惊呆了,老太太怎么了?连生病都不准吃的白大米怎能喂给将杀的猪呢?“听见没有,照我的话去做,拿大米喂猪!”一听老太太的呵斥和再次命令,没人敢反对,虽不理解也只得照着去做。于是乎那头本来就备受优待的大猪饱餐了一肚子生大米,接着是立即杀掉那头大猪,再把它抬到视线内的寨墙上,选一个大嗓门的小伙子对外喊话——当然是老太太教一句他学一句——“弟兄们!今天是赶集割肉的日子,看你们围寨辛苦了,把我们杀的猪送给你们一头。一来表示慰问,二来希望两下息战过个安生年。”接着是重喊一遍,就把那头猪滚下山去了。
杆子兵一拥而上,抬猪、生火、褪毛,正要开膛,头头来了,“别动!这准是周家喂了毒药的猪,敢吃吗?”他的断呵使大家的兴致一落千丈,这群长时间不见腥荤的亡命之徒不敢不听头头的,纷纷后退,个个伸长脖子直流口水,人人瞪大眼睛盯着那头猪——肥头头的,白亮亮的……
队伍中有个懂医的人,他断定那猪没中毒。大家试着集体去找头头,由那个懂医者向头头说明情况,头头不反对了,半天才挤出一个答复:“好吧。”杆子兵们像得了圣旨,一阵儿雀跃后,立即动手,开膛破肚取内脏。待到翻肠肚时,发现那猪吃的全是白大米,嘿,众人先是一阵儿吃惊,接下来各种疑问都出来了——
怎么能用大米喂猪呢?怪不得会那么肥?足见寨内贮存的粮食多着呢!
那我们得围到何时呢?我们能熬过人家吗?
再往后,各种卖聪明发牢骚的话都出来了,乌合之众松劲儿了,要不是恋着那头大肥猪,恐怕立即就会有人开溜逃跑。
围困周家寨数月之久的杆子兵最后还是灰溜溜地撤走了。
作为楚长城防守链上的一个关城,周家寨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勾起了人们对久远历史的回忆和猜想。在春秋冷兵器时代,楚长城值得拥有者无比骄傲!战国纷争时期,楚长城又多少次保卫了楚人的安全!今天我们国家一统,海晏河清,楚长城虽不再御外侮、防盗匪,但它却写满了楚人的智慧,代表着中华的文明,值得我们保护,更值得我们敬仰!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