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构主义教学观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应用
2015-01-07邓丽丽
邓丽丽
摘 要:建构主义是当代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随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构主义理论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种新趋势。随着课改的深入,中职德育课应该充分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力求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德育学科的自身魅力。
关键词:中职德育 建构主义教学观 学生角色 教师角色
一、目的和意义
笔者通过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德育课的教学过程比较排斥,不感兴趣,有78%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可有可无;也有的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在课堂上明显不专心;只有10%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德育课堂的民主化程度很低,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课堂的讨论、互动,更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首先,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德育课堂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会带着一种愉悦的情绪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潜能就得到充分的发挥,思维就更加开阔,课堂的气氛会更加热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就会增强。
其次,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德育课堂教学,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素质教育是中职学校追求的目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还应该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而将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的特点。
二、学生参与德育课活动的制约因素
1.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
从对几个班级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尽管教学内容相同,但是因为个体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课堂上参与的程度也不同。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他们都有着考试前突击的想法,所以课堂上心不在焉,参与的热情不高。
2.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
一些教师抱着应付的态度,怠于新教学理念的学习,所以理论知识陈旧,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只会一成不变地进行空洞的说教,最后使学生厌倦、抵触这种乏味的课堂教学。
三、运用建构主义教学观构建德育课堂
1.建构主义教学观中学生的角色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构建不是被动学习的产物,也不是随意的,知识的构建离不开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建构主义强调“以生为本”的理念,认为传统教学偏重教师的教,现代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学生应该主动参与构建,充分发挥学习活动主人翁的精神;教师有责任结合生活实际,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当然学生间应该展开协作交流、互动、体验等活动,这样学生学习的激情就迸发出来了,学习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也就增强了。
2.建构主义教学观中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德育课中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这要求德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指导作用。
(1)学习任务的设计师。设计好每节课的学习任务,是开展建构主义学习的前提。教师设计了适合学生的任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合作就会形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应该从学情分析、目标选择、分组策略、任务选择到教学过程等,都要精心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需要考虑以上因素,还需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做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教师要多问“为什么要这样认为”“你是怎么知道(解决)的”,而不只是问“你知道吗”“你知道了什么”,这样让学生爱上课、爱解题,获取成功体验。
(2)学习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应该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一分子,与他们对话,同他们交流,这样既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又建立起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当然教师更应该同学生一起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使学生面对问题情境,刺激他们思考、探究,还可以营造人际互动、互激的情境,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
(3)学习方法的引路人。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以观察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情况,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任务完成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供正确的解决方法。当然教师只是学习方法的引路人,不能过多地干预学生的思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性。
建构主义教学观为教学提供了较新的理念。教师的功能和角色定位也应该随之改变,不仅知识结构需要更新,而且教学观念也要转变,还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完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观和教学指导思想。
(作者单位:本溪市机电工程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