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中情境故事的有效采用

2015-01-07李贞祥

职业·下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导入

李贞祥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出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有效采用情境故事来辅助教学的良好方式方法,如有效地利用情境故事来导入教学内容、推导教学内容、记忆教学内容和串联教学内容等。通过这些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达到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的目的。

关键词:情境故事 导入 推导 记忆M串联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内容相对繁多并且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记忆困难而且容易忘记,理论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现在的技校学生学习基础较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经验,所以学生要学好这门课是难上加难。针对现在的技校学生的现状和这门课的特点,如果此时的课堂讲授中教师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不能够推陈出新,不能够用新颖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必然会厌恶和惧怕学习这些专业性课程,那样教育必然会面临失败。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效地记忆知识点,如何有效地在兴趣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使教学方法因地制宜而又实用,都是技工学校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在这门课教学中进行一些尝试,特别是教学中大量采用情境故事进行教学的导入、教学的推导、教学的记忆和教学的串联,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提出几点感受。

一、有效地利用情境故事导入教学内容

在教材第五章中将讲解合金钢的内容,对于合金钢的来源和构成、合金钢的牌号表示方法、合金钢的用途都是重要的讲授内容,尤其是合金钢中为什么添加了不同的元素、添加元素后如何表示并且添加了又有什么作用的讲解至关重要。技校学生在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学习此内容会觉得很枯燥,为了激励学生学习好这部分内容,笔者在讲解之前将下面的情境故事带给学生。

情境:1965年,湖北省博物馆在江陵发掘楚墓时,发现了两把寒光闪闪、非常珍贵的宝剑,金黄色的剑身上,还有漂亮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纹,其中一把剑上铸有一行古篆“越王勾践自作用剑”8个字,这就是极其有名的越王勾践剑。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立即轰动全国。但是,更加轰动的消息却来自对古剑的科学研究报告。最先引起研究人员注意的是:这柄古剑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为什么没有生锈呢?为什么依然寒光四射、锋利无比呢?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的原因在于剑身上镀了一层含铬的金属。大家知道,铬是一种极耐腐蚀的稀有金属,地球岩石中含铬量很低,提取十分不易。再者,铬还是一种耐高温的金属,它的熔点大约在1907℃。不过更主要的,还在于这些宝剑的表面都曾被作过特殊的处理。越王勾践剑,剑身上的黑色菱形格子花纹及黑色剑格,是经过硫化处理的,这是用硫或硫化物和剑的表层金属发生化学作用后形成的。检测时还发现有许多其他的元素,这种处理,不但使宝剑美观,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宝剑的抗蚀、防锈能力。

通过上面这个历史故事的讲述,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都被调动起来。学生开始提出问题:一是宝剑真的这么神奇吗?二是金属元素的添加真的使宝剑材料的性能发生了改变吗?三是各种金属元素的添加效果一样吗?四是材料中可以添加多少种元素呢?五是材料中怎样添加不同的元素呢?等等。

笔者在学生对情境故事提出不同的问题时,自然地引入合金钢的教学内容,带着学生的问题开始分析合金钢。

环节一,合金钢的来源。(情境再现:普通的剑为什么比不上宝剑?)

环节二,合金元素在钢中的主要作用。(情境再现:宝剑中的相关元素起重要作用,那其他元素的作用呢?)

环节三,合金钢的牌号表示方法。(情境再现:各种宝剑分别含有不同的元素,含量也各不相同,那它们的材料怎样?我们又如何来表示呢?)

通过这样的情境故事,学生明显地融入了课堂教学,在笔者的具体内容的科学讲述中既回到了课堂,又掌握了相关的教学内容,效果良好。

二、有效地利用情境故事推导教学内容

在讲解第二章金属材料的性能环节中,涉及的内容比较抽象,而且技工学校在这方面的实验设备比较欠缺,学生的理解程度相对要低。但是金属材料的性能的理解对后续课程的讲解又非常重要,因此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例如:“内力”的理解,学生不明白。根据初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推导,学生也一知半解。笔者就利用几个“橡胶握力器”作为教具,让学生逐渐加力握紧。学生在感受到自己给“橡胶握力器”施加力的作用时,“橡胶握力器”也给自己施加了力的作用。那“橡胶握力器”为什么会有力的作用给学生呢?原来是“橡胶握力器”不希望自己发生形状的改变,或者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形状而对学生的手施加抵抗力。此时,笔者提出金属材料也是如此:工件或材料在受到外部载荷作用时,为保持其不变形,在材料内部产生的一种与外力相对抗的力,称为内力。

尤其在讲解“硬度”的时候,由于学校没有硬度实验机,学生掌握这部分内容比较困难。于是笔者联系学生小时候玩的一个游戏——玩弹珠,在讲解这个情境故事的同时带动学生一起来进行设问推导。

情境一:学生小时候玩的弹珠是玻璃的。在一个晴天,我们将玻璃弹珠在泥土上轻轻摁入,泥土上会有一个浅浅的凹痕。

问题一:此凹痕从水平面上看是什么形状呢?此时,得到“圆形”的结论。

情境二:在一个雨后刚放晴的天,将玻璃弹珠在泥土上轻轻摁入,泥土上会有一个凹痕,但是凹痕会深

一些。

问题二:为什么凹痕在晴天和雨天后会有区别吗?此时,得到“硬度不同”的结论。

问题三:雨天凹痕大,泥土软;晴天凹痕小,泥土硬。这样我们是否可以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凹痕直径越大,泥土越软呢?此时得到“可以”的结论。

此时,教师引入教学内容“硬度”——衡量材料软硬程度的指标。接着教师提出硬度测量的具体方法,开始讲解第一种硬度测量法——布氏硬度:布氏硬度是使用······球体,······压入试样表面,······然后用测量表面压痕直径来计算硬度(省略处还需要进行下一步情境故事的推导)。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入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导入的策略
高效高中地理课堂的有效构建
如何打造有效的小学管理工作
关于中学语文“导入”教学设计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