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本院校如何培养出一本学生

2015-01-07闫志琴解占新闫海仙

职业·下旬 2014年12期
关键词:教育现状师生互动

闫志琴+解占新+闫海仙

摘 要:二本院校是我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本院校的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成员。然而,相比重点院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业成绩不容乐观,同时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是什么原因造成 “低能”成为二本院校的学生的代名词,如何从教师的角度扭转这种不利局面,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思考的问题。本文从二本院校的教育现状、应对措施两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其教学水平、学生的个人能力及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在多层次水平上培养社会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教育现状 发现人才 鼓励后进 师生互动 活学活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很多二本院校毕业生因先天不足和/或学艺不精,不能胜任岗位需求,因而不受用人单位欢迎。这更加剧了二本学生的就业压力。如何扭转这种不良局面,是我们高校教师应当探索与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二本院校的教育现状

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在积极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由于生源优势不足,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而导致的教学效果下降是多数二本院校面临的问题之一。校园里平日学习气氛不浓厚,考前突击,考场上“小抄”满天飞,并伴有读书“无用论”的消极态度。这种情况无疑影响着学校的教育环境,也消磨着多数在入学时充满理想的学子的意志。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之一是高校扩招后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适应性。在快节奏、高要求、多学科的高校教育机制下,他们由于底子薄,接受能力差,遇到的疑难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滚雪球状的课业重担使他们喘不过气来,直接后果就是出现“多科成绩不合格、补考、重修”周而复始的“厄运”侵袭。这种困境自然消磨着他们的意志,进而消磨着他们的学习热情与进取态度以及对理想的追求,使其产生了对前途的迷茫,从而懈怠学业,进而致使校园学风日下。

原因之二是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校的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顾及基础较差的学生,因而不得不对教学进度和深度进行调整,这样就无法在有限时间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因而影响到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的正常学习,使之知识和能力得不到充分提高,从而达不到高校教育中的教学、科研、创新、服务社会、推动综合国力进步的这一教学宗旨,从而造成这些学生将来不堪的就业以及“读书无用论”的种种抱怨。

二、应对措施

如何改变二本院校普遍面临的教育困境,改变二本院校培养不出高、精、尖人才的现状,笔者认为,应当在教师中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虽然是一句老话,但笔者认为其仍是高校培养学生的最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根据不同学生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指导,因势利导,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激发其学习兴趣,树立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何做到因材施教,笔者认为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善于发现人才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钱曾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可见,教育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是否能够发现人才并促其成材。

教师应在照顾到大多数基础一般的同学的前提下,在课堂上和考试中充当“伯乐”,去发现学生中的“千里马”,因势利导,发掘其潜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自主创新能力。具体讲就是在课堂上多关注这些学生群体,通过多提问、辩论等方式激发其对科学问题的思考,多让他们思考和解决一些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其能力。比如,笔者在参加一次全国教学交流会时遇到一位某省级高校的老师。据她介绍,他们学院的生源一般,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效果一般,但她却在短短的2年内向几所国内著名院校输送了多名优秀研究生,有许多学生虽然没有进一步深造,却也成为企业的研发骨干。她的经验其实很简单: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能力。据她讲,在一考定终身的高考体制下,其实有许多优秀学生的潜质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他们在与优秀高校擦肩而过后,自信力受挫,很容易在后面的学业中不思进取,甘于平庸。但细心的老师能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潜质,在教学中多给这些学生独立思考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使他们重拾自信,在后面的学习中成为班里的“领头羊”。而在这些优秀学生的引领下,其他同学的学习热情也会被点燃,从而呈现整体学习成绩的提升。尤其突出的是最后一年的毕业实习和论文撰写,老师会发现许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被充分发掘出来了,新的实验思路和分析方法体现在他们论文中,体现出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优秀的毕业论文也成为这些优秀学生叩开重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敲门砖,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自信和创新会伴随他们克服一道道科研难关,成就他们的科研梦想。

2.善于鼓励后进

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们不可能在同样的教学过程中达到统一的教学效果,学生成绩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和发展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灵活掌握教学方式,在保证优秀学生潜能充分发挥的前提下,适当照顾差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当基础较差的学生发现自己和优秀学生的差距越来越大时,自信力也随之消失。教师应留意这些细微的变化,及时与他们沟通,针对性地进行知识梳理,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之以法,使他们弥补不足、增强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不断提升学业水平,从而学有所成。笔者曾经遇到过几位所谓的差生,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差,课堂成绩常常排在班里后几位。经笔者了解,他们其实是很喜欢机械专业的,也想在毕业后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是由于教材知识相对理论偏多而实践内容偏少,给他们以枯燥难懂的印象,学习热情也被慢慢磨灭,造成他们的专长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成为差生。进一步谈话使笔者了解到他们的特长是动手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很多所谓优等生所欠缺但实际工作中又必需的可贵个人素质。于是,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加入了许多实际应用的例子,提前带领感兴趣的同学到实习工厂参观和实习,这种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了双赢:学生有了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课堂学习有了针对性,学习成绩稳步上升,而实习工厂也从这批学生中发现了他们未来的人才,提前和一些同学签订了工作协议。目前几位学生已经成为该厂的技术骨干,有的学生已经被吸收进入企业管理层。因此,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就会促进后进生成材。endprint

3.师生互动

知识的传播需要媒介——师生交流,而互动可谓促进师生间交流的催化剂。首先,教师需及时捕捉学生课堂上的识记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结合大纲要求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轻松、快速、准确领悟知识内涵。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生活中很少、甚或根本未曾接触过的抽象的文字性描述,对于多数基础比较差的同学来说是比较难以接受和理解的。考虑到这点,笔者在给机械专业的学生讲授产品造型设计材料与工艺这门课中的塑料及其成形工艺这一内容时,为了将教材中抽象的文字描述和静态的工作原理的图片展示转换为具象的操作流程,采用精心搜集、整理典型的工艺制备过程的所有视频资料,组织同学们课下提前收看视频,使其对这一成形工艺方法建立起形象、直观的认知,然后通过课堂教学帮他们整理思路,细致点拨重点、难点、疑问之处,再借助生活中触及的塑料制品的实物造型引导他们设计选用合理的工艺手段来畅想方案,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积极给老师反馈学习效果,形式上可以不拘泥于课堂回答问题或提交作业等传统的交流方式。许多即时通讯方式都可以派上用场,微博、微信、QQ群、贴吧、E-mail等多种通讯手段都可以作为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例如,笔者曾经指导的一位学生在工厂实习时,遇到一个机械传动故障,而恰巧带他实习的师傅由于经验不足,不能及时解决。该学生灵机一动,用手机拍下了机器异常运转的视频,通过QQ和笔者进行了交流,笔者也在第一时间给予了解答,问题及时解决了,工厂避免了机器停产的损失。该生受到了厂方的表扬。其实该生在校时学习态度并不积极,但通过这次事情,他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激励,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有多项技术创新,成为工厂的技术骨干,并被选派到国外深造。

4.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教育目的旨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教师在探讨多种灵活教学方式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活学活用,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个人能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学生的基础因人而异,因而这种引导也应对学生量身定做,当然,其中要付出很多辛苦。笔者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强调传授学生学习方法,而不仅限于具体的专业知识点。比如,笔者经常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机器的工作原理或是做一些机械设计的小改进,而学生也往往能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去思考或请教老师,动手能力也有长足长进。在笔者的启发下,一部分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经锁定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去年笔者偶然间路过一家汽修厂时遇到了之前带过的一位学生。他向笔者介绍了自己合伙与人经营的汽修门店,对笔者在学校的互动式教育表示了衷心感谢。正是在学校,笔者的引导使他将课本知识逐步变为对汽车机械的浓厚兴趣,进而开始憧憬在汽车领域发展,在不断进取中,把自己的职业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三、总结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改善二本院校的教育环境,改变二本院校培养不出一本人才的现状,增强二本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既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倡导的职业精神,也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践行的准则。

(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现状师生互动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与教育现状研究*
浅析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政治教学的策略与途径
强化师生互动, 保持课堂活力
高校ACCA教育现状及其问题探讨
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论如何打造高效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