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晃:用时尚传承传统文化

2015-01-07

今日中国 2015年2期
关键词:设计师时尚文化

文 |本刊记者 李 媛

洪晃:用时尚传承传统文化

文 |本刊记者 李 媛

关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洪晃认为传承的是价值观念,创新是根据这种价值观念创造新的形式来表达。传承和创新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没有创新,就谈不上传承。而没有传承,创新也失去了根基。

洪晃是个性情中人。她的出身名门与口无遮拦是留给公众最深刻的印象。她身上从来不缺少话题,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个女人活得自由精彩。她建网站,办杂志,扶植中国本土设计,打造BNC(接头)平台,出任歌华设计馆馆长,为能让中国设计师早日进入市场化运行而做着努力。

洪晃

想为中国文化做点事情

洪晃1961年生于北京市史家胡同51号。那是一个三进的四合院;院子门口的那棵海棠树是她出生那天家人特别为她栽的。

这座讲究的老四合院的主人们都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人物:洪晃外祖父是大学者、大律师、曾和鲁迅打过笔墨官司的章士钊;洪晃的母亲章含之是章士钊的养女,一度是毛泽东的翻译和英语教师;洪晃的生父洪君彦是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洪晃的继父是曾在国际舞台叱咤风云的中国外长部部长乔冠华。章含之撰写的回忆录《跨过厚厚的大红门》,细腻地讲述了他们一家在胡同里的生活。

洪晃小时候母亲曾期望女承母业,当个外交官。可她辜负了母亲的愿望。1974年中国甫入联合国,中美关系得到改善,中国公派一批小留学生赴美求学。12岁的洪晃就以“纽约空降红小兵”的身份开始留学生涯。洪晃说:“几年后,当妈妈发现在美国的教育下,我的性格越发张扬、随心所欲,基本属于那种为所欲为的孩子时,就放弃了让我做任何与官方有关的事的念头。”

在获得纽约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的政治学学位后,洪晃进入咨询企业甘维珍公司工作,后来在北京担任德国金属公司驻中国首席代表,年薪18万美金。回忆起那时的生活,洪晃说要是发财来得晚一点,也许她对钱会更尊重些。

也许是受了Vassar学院风气的浸润,也许是天生性格使然,1996年洪晃辞去了乏味的外企首代职位,与情趣相投的朋友合作投资成立了美国文特出版公司。这家公司的所有投资人都是留过学的,都想为中国文化做点事情。洪晃也终于做上了她喜欢的、跟文化沾边的事。

洪晃说:“赚钱当然是基本的生存问题,但当老了时,希望能告诉孙辈儿曾经做过点令自己感到自豪的事,而不是说这辈子就追求当个百万富翁。我跟钱没仇,但对赚钱的手段更感兴趣。”

当得知外祖父章士钊也办过杂志时,洪晃干得更带劲儿了。然而,一位朋友对她说,你知道吗?要想让谁破产,就让他投电影;要想让谁日子不要过,就让他办杂志,要想谁穷一辈子,就让他开画廊。洪晃在被逗乐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正面对着一个大挑战。但她认为,国内必须得有一本本土的设计师专业杂志,她愿意努力做好。

洪晃说,自己虽然出身在有背景的家庭,但她却没有“传承”的框框。“我曾给自己很多压力,但后来意识到,如果事实证明我活得没有家人那么成功,并不说明我活得不好,并不是说我糟蹋了这一辈子。因此到现在为止,我一直在按自己的个性活,过我自己想要的生活。”

为中国本土设计师搭建平台

如今,很难用一个词去概括洪晃的身份。作家、商人、媒体人,“跨界”似乎是她的爱好,众多头衔似乎成就了这个公众眼中的洪晃。从她微博和博客的点击量来看,洪晃人气很高。《华尔街日报》称她是“中国的奥普拉g温弗瑞”。

洪晃创办的《i LOOK世界都市》已20多岁,是国内唯一一本只关注中国本土设计师的刊物。自2006年改版以来,已向读者介绍了近百位本土优秀设计师。除了专注于报道时尚设计之外,《iLOOK》同时也为建立当代中国生活方式、中国文化价值观一直做着努力。洪晃说,《iLOOK》试图寻找到一种新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它能够使我们更加自信,能够提升民族使命感。”

在办杂志的过程中,洪晃接触了很多中国设计师。她发现“大部分设计师最缺少的是市场的检验,于是投资成立了一家以推动中国本土设计为经营理念的“百货商店”,店名BNC,是Brand New China的缩写,中文“薄荷g糯米g葱”。

BNC规模还不大,占地540平方米,代销150多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设计师的作品,从服装、饰品到家居,不一而足。

“我店里的设计师作品,风格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但我尽量回避个人感觉,最主要的是对消费者负责,我们唯一的门槛就是质量。因为设计师的东西很多都是在作坊里面做,批量生产的经验不足,好几个设计师,我没有让他们进店,不是因为审美上的问题而是质量问题。这个质量在他想要的价位上是不成立的,这是设计师特别关键的一个槛。”洪晃说。

“中国的设计师自己也要争气。”洪晃认为时尚创意领域还存在误区:“好的灵感一定来自民间。

艺术与现实的脱节是设计师的通病,但洪晃说现在中国的设计师都越来越务实了,“我们每个星期都会给设计师做一个销售分析报告,设计师非常希望知道市场的销售情况,经常打电话到店里来,不断地询问,卖出去了吗?卖得好不好?他们其实是非常关心市场的。”

出身名门与口无遮拦是洪晃留给公众最深刻的印象

洪晃现在并不指望这个店能赚多少钱,她希望这个平台能够多展示一些东西,有持续的发展动力。“现在的关键是活下去,而不是算每平方米的利润有多少,我希望它将来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有更好的发展。”洪晃说她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在纽约、在巴黎、在米兰在全世界都能看到属于中国的时尚品牌。

正因如此,《华尔街日报》在对洪晃的报道中将她称为“中国设计师的教母”。

时尚链条上的文化传承

“我不是一个好商人,因为我不认同追求最大利益是我工作的目标,我需要知道我所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希望我找的人都分享我对中国原创的热情,我很难把自己归类于文化人,也很难归类于商人。二者之间,游离的空间很大,我喜欢这个空间。”洪晃说她更喜欢把自己定位在“时尚圈里最有文化的,文化圈里最时尚的”。

洪晃认为时尚是关于文化,文化又是关于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在过去20年里,时尚在中国被西方价值观念彻底占领。20年来,每一个中国设计师走过来的路都是很辛苦的。最大的挑战是拒绝做来料加工赚大钱的诱惑。中国本土时尚的话语权在国内市场都是细声细气的,那就更不要说在国际上传播了。

但是,随着中国的经济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西方市场的疲软,中国作为时尚业未来市场的地位越来越显耀,而终于那些在时尚核心层的人开始把眼光落在中国独立设计师身上。在纽约,亚洲设计师已经进入主流;去年有时尚女魔头之称的Vogue主编也亲自来到中国挑选了中国设计师王汁成为第一名来自中国的Vogue时尚才人(Vogue Talent)。在此之前,通过加工而赚到第一桶金的中国服装企业已经走上了品牌营销的;“例外”已经有了90多个零售店,每年有近10亿的销售额,其他独立设计师品牌也开始走进主流市场。中国时尚开始发声了。

对于中国独立设计师的现状,洪晃坦言商业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从商业环境上来讲,一是电商所提供的贸易平台;二是买手店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全国各大城市出现。社会环境上来说时尚媒体已经开始重视中国设计,主流媒体也开始为设计制造各种节目,一些中国设计师和品牌已经有规模地成长起来。“如果中国时尚要在国际时尚舞台有影响力,我们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得到更多的支持,特别是政府的支持。”洪晃说。

“中国的设计师自己也要争气。”洪晃认为时尚创意领域还存在误区:“好的灵感一定来自民间。人们总是习惯从明星身上去寻找时尚,那就完全错了,明星只是个衣服架子。真正的设计师绝对不会把目光锁在好莱坞的红地毯上,那里只有炒作,没有沉淀,没有灵感。”对此,洪晃肯定了“例外”的坚守。“‘例外’成功不是偶然,在中国社会迅速物质化的过程中,‘例外’却和社会流行文化逆之而行;在西方服饰的奢华之美统治着中国时尚的时候,‘例外’却在强调中国人的含蓄;当市场强调各种高级进口面料的时候,‘例外’一直钻研如何更好地利用中国最传统朴实的棉布。”她说。

此外,洪晃强调中国传统工艺在传承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时尚观念,要加入设计因素。“云南手工业者绣了一个月的包,上面布满花朵,卖300块钱,游客觉得太贵了。一个设计师的作品,上面只绣了一片叶子,用时不到半天,200块钱,大家欣然接受。这就是设计的力量。设计让手工艺者过上了好日子。”洪晃说:“好的设计就是简约、实用。简约风格是我们中国‘士’阶层最早提出的,现在外国人却发挥的很好。”

洪晃出席时尚品牌发布活动

关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洪晃认为传承的是价值观念,创新是根据这种价值观念创造新的形式来表达。传承和创新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如果没有创新,就谈不上传承。而没有传承,创新也失去了根基。

“尽管我不是路易威登的铁粉,这次我想买一个 Mark Newson 的双肩包,因为实用、舒服,同时我也知道我的肩膀上不仅是一个包,而是一个永远在继承中创新的象征。”洪晃说。

猜你喜欢

设计师时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我是小小设计师
设计师访谈
谁远谁近?
创意设计师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
时尚首次触电
只为写作的慢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