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秋月:博众家之长创自己特色
2015-01-07
文|本刊记者 孙 超
常秋月:博众家之长创自己特色
文|本刊记者 孙 超
在北京京剧院的排练厅,身着一袭粉裙的常秋月正在为2015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赴美国演出紧张排练,看着台上她一丝不苟、惟妙惟肖的表演,着实吸引人,记者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
常秋月
她是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四届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的研究生、流派传承班传承人、荀派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市青联委员、九三学社社员;她荣获过第五届CCTV全国京剧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花旦组金奖、“华鼎奖”中国戏剧最佳表现女演员、第五届世界华人青少年艺术节金奖、第二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是扮相甜美妩媚、嗓音嘹亮圆润,兼得荀、筱之风的北京京剧院当家花旦常秋月。
在北京京剧院的排练厅,身着一袭粉裙的常秋月正在为2015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赴美国演出紧张排练,看着台上她一丝不苟、惟妙惟肖的表演,着实吸引人,记者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
排练间隙,记者采访了常秋月,听她讲述了自己的求艺历程以及京剧创新等问题。
求艺路并非一帆风顺
出身于艺术世家的常秋月,曾祖父常斌卿是个大画家。建国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亲切接见梅兰芳、齐白石、常斌卿时称赞他们是首都艺术界的杰出人才。
常秋月的父亲常振生,受家庭的影响,着迷于艺术,应征入伍到新疆当了3年炮兵,转业回北京任“北京风雷京剧团”团长兼书记。常秋月告诉记者:“父亲很喜欢京剧,打我懂事起,每天一大早就听父亲‘吊嗓子’,看他练功。那时,我们家的流行音乐就是京剧。”
常秋月耳濡目染,在幼儿园时就会唱大段的京剧,《苏三起解》更是她的拿手好戏,每次露脸,都能博得满堂的掌声。画国画、弹琴、跳舞、做主持,小秋月样样精通,成了幼儿园里的小明星。
1989年,中国戏曲学院“春芽班”招生,11岁的常秋月被录取,1990年考上北京市戏曲学校。常秋月介绍说,在戏校的7年生活非常辛苦,当时住校,在寒冷的冬天,天还没亮就要起床围着操场跑步,之后,还要把腰担在铁椅子上,用力下腰和压腿。有同学捱不住了就喊几声,哭几声,以此释放压力,然后继续训练,大家都很坚强谁都不想落后。“只有那时的苦练,才有我现在的成就,回想起来我真是感谢那段的学校生活。”
不过,求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常秋月也遇到过挫折。她回忆说,2004年有11个月没有演出机会,只有60%的工资,她就向父母借了2万元钱,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门口开了个时装店。“我曾经到上海演出时看见那里的绣花中式小棉袄,可好看了,但是北京没有卖的,于是我想卖这个一定能赚钱,运气还真是不错,卖得特别好,大约每月收入1万元呢!”
在这一年里,常秋月没有气馁,她一边开着店,一边准备着考试。经过艰苦不懈地努力,常秋月终于考上了第四届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从此,常秋月的工作变得越来越顺利了。
常秋月在排练 图/喻捷
恩师点亮艺术之路
常秋月拜著名荀派表演艺术家孙毓敏为师,深得崔荣英、陈永玲、赵燕侠、吴素秋、黄少华、刘长瑜、沈健瑾等荀派、筱派、赵派名家真传,并向(尚派)李喜鸿、(王派)于玉蘅、(武旦)李金鸿、叶红珠、(宋派)宋静媛、(张派)沈福存、蔡英莲、(昆曲)张洵澎、蔡瑶珗等名家学习各代表剧目。
常秋月进入北京市戏曲学校的第2年,由于表现出众有幸被“荀派”大师、荀慧生嫡传弟子孙毓敏老师看重收为学生。孙老师曾和她们说:“你们虽然是小学生,但是,我教你们的都是大学的课程,要集中注意力领会,教三遍必须会!”
常秋月说:“孙毓敏是位非常严厉的老师,在孙老师收的7名弟子中,只有我被留在她的身边。”由于孙老师的特殊教法,常秋月的表演感觉比别人都开窍早:“孙老师教的很多是舞台经验,告诉你在台上怎样去和观众交流,使我受益匪浅。”
常秋月13岁就能演荀派的两个半小时的整场大戏,而不是折子戏。15岁时,在北京工人俱乐部演出《红娘》,票价是10块钱。看完《红娘》的观众说:“这孩子演的太好了,一点也不像小孩,像是大人演的,别说票价是10块钱,就是30块钱我们也买”。北京晚报还以“小荷才露尖尖角”为题,大篇幅地报道了常秋月当时演出的情况。
常新是荀慧生先生演艺生涯中追求的高境界,而继承其衣钵的孙毓敏老师又在先师风韵上赋予新意。常秋月在恩师的身边生活、求艺,从上“春芽班”到上大学,直到读完研究生,近20年她完全领会了恩师的艺术特色。常秋月一人饰演着多个人物,坚持艺术完美,她深厚的国画功底,也有了用武之地,在演出《霍小玉》时她在舞台上的边唱边画,在赢得观众雷动掌声的同时,又开创了一条新路。
常秋月还曾拜“四小名旦”陈永玲为师。陈永玲老师临终前,还在病房为常秋月传艺。常秋月眼圈微红地说:“老师临走前的那两天,神智还很清醒。我本来想跟陈老师学《拾玉镯》去香港演出的,陈老师说不要按照光盘的路子去演,在病房里他还精心给我设计了很多新的动作”
有自己的艺术特色
每个女孩都爱美,常秋月也不例外。她说,自己学戏还存有一个私心,就是很喜欢古典美,尤其是古代的服饰,一想到唱戏能穿戴那些服饰,就很兴奋,每次上台演出心里都乐滋滋的。
说起参加“文化中国·四海同春”的演出,常秋月说,她表演的是《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选段。其实京剧《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电影《自有后来人》,原创作者是黄泳江。《自有后来人》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为背景、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电影,故事的发生地点在虎林铁路上的“辉崔”小站(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龙镇境内)。
常秋月觉得能为海外的华侨华人演出非常荣幸。由于这次演出剧目多,每个剧目之间的时间又很紧,这对她来说是个挑战。
常秋月去过许多国家演出,每次都能感受到当地的华侨华人的热情,他们很多人都非常喜爱京剧,对京剧也有一定的了解。有位追随她10多年的美国华侨老戏迷,经常给她写信说,在美国当地有线电视看到中国的戏曲频道感到很亲切。
提到京剧的创新问题,常秋月认为,京剧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一味地模仿名家,要先模仿,继承再创新,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只有这样,观众才能记住你,喜欢你。
常秋月说,国家现在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尤其是习近平主席文艺座谈会后。作为演员不能只在大剧场里演出,而应深入基层,为老百姓演出,这既接地气,又锻炼演员。
常秋月认为,发扬传统文化,推进戏曲艺术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大力开展京剧进校园的活动。京剧进校园不是让所有的小学生、中学生都去唱京剧,而是让他们了解认识传统的民族艺术。
京剧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一味地模仿名家,要先模仿,继承再创新,具有自己的艺术特色。只有这样,观众才能记住你,喜欢你。
京剧身段、服装的古典美让常秋月陶醉 图/李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