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区域玉米产量及增长率的因素分解
2015-01-06苗珊珊徐永金陆迁
苗珊珊+徐永金+陆迁
摘要:中国玉米生产格局在长期演变中逐步形成了特征明显的三大区域,依据玉米种植的区域差异特性和产量变化趋势,本研究将中国玉米生产格局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产区,对三大区域玉米总产量及玉米增长率的因素贡献进行分解,结论是单产和种植面积对三大区域总产量增长的贡献率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中北部产区玉米总产量增加主要来自种植面积增加;中部产区玉米总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种植面积增加和单产水平提高的双重贡献;而南部产区玉米总产量增加则主要来自单产水平的提高。总体而言,中国玉米单产和种植面积均呈现上升趋势,但种植面积扩大是玉米产量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玉米;三大产区;贡献率;增长率;因素分解
中图分类号:F3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2-2932-05
Maize Yield and Growth Factor Decomposition in Three Major Districts of China
MIAO Shan-shan1,XU Yong-jin2,LU Qian3
(1.Emergency Management School,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3,Henan,China;
2.College of Management, Guang Zhou Hua Xia Technical College, Guangzhou 510935,China;
3.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China)
Abstract:Pattern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 gradually formed in the long-term evolution into three distinct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corn and grain yield change trend, and pattern of maize production in China, it can be divided into northern, central and southern regions. This study is focused on maize yield and maize crop growth factor decomposition in the three reg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yield and each areas contribution to the three regional output growth is different as such: the northern region production increase mainly comes from the planting area increase, central region increase mainly from corn planting area and yield increase contribution, and the southern region of corn production increases mainly from the improvement of yield. In general, there is a tendency of increasing maize yield and planting area in China, but the planting area of expansion is the main cause of corn yield increase.
Key words: corn; main producing regions; contribution rate; growth rate; factor decomposition
玉米在中国粮食作物中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与稻谷和小麦并称为中国三大粮食作物。玉米也一直被中国政府视为战略产品。2006年,中国国内玉米的生产规模和产量首次超过小麦,一举成为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其产量占中国粮食总产量的近30%。对中国玉米供给能力、增产潜力进行分析,能够帮助决策者把握玉米单产和种植面积对于玉米增产贡献的变动趋势,为稳定中国粮食生产、调整生产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已有不少学者对中国玉米生产影响因素及区域间的差异进行了有益研究。张颖等[1]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中国各省区玉米生产要素贡献率,并对不同省区的差异进行分析,发现玉米产量受播种面积、成灾面积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于左等[2]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美国玉米的价格构成,发现中国玉米种植的规模化程度较低,产业组织结构以及政府补贴机制不合理导致中国玉米价格缺乏竞争力。徐志宇等[3]通过对玉米生产增长因素分析发现,总人口、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化肥投入量以及旱灾与水灾的成灾面积等社会经济、农业生产投入和气象因素等都对玉米生产产生了影响。郭志超[4]估计了影响玉米生产的增长因素,得出播种面积和化肥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增长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但依靠化肥来增加产量的潜力十分有限;而卢宪英等[5]认为,家庭经营的土地总面积和家庭养殖业的规模与玉米的种植规模呈正相关,同时得出玉米价格上涨能够激发农户进行玉米生产的积极性;陈卫平[6]测算了中国玉米生产效率及其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其研究认为,1985~2003年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以年均2.23%的速度增长,其对玉米产出增长的贡献达66.13%;部分学者对玉米生产的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安晓宁等[7]使用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定量分析不同区域的玉米生产差异,认为东北、晋陕、华北、西北与西南等5个区域的综合比较优势明显。具体到单产和种植面积,东北、西南以及晋陕的玉米单产水平和生产规模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而东北、华北在玉米单产和播种面积上的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刘树坤等[8]研究认为,东北和华北地区要素弹性大于全国平均值,中部和南部地区的要素弹性小于全国平均值。杨春等[9]对中国玉米生产率增长极收敛性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呈“U”状分布,短时间内中国仍将存在玉米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并且玉米初始生产率高的地区仍将以较快速度发展,但最终各省份玉米生产率的均衡值将趋于一致。endprint
总之,国内学者偏重于对中国玉米生产效率和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利用时间序列资料分解单产和面积对玉米总产和增长率的贡献研究相对不足。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国玉米生产分工格局的现实,对中国三大产区玉米生产能力进行分解,把握三大区域玉米总产和增长率变动的主要因素,以期为提高中国玉米有效供给能力,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效的参考途径。
1 中国三大玉米产区生产变化趋势
中国玉米生产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特征明显的区域格局,基于各省份的玉米产量在中国玉米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结合各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将玉米生产格局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即北部产区、中部产区和南部产区。其中北部产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和辽宁。中部产区包括北京、天津、安徽、河北、河南、江苏、宁夏、青海、陕西、山西、山东及新疆。南部产区包括重庆、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西、上海、四川、西藏、云南和浙江。三大产区的玉米产量及在全国总产量中的所占比重见表1。
1.1 三大产区玉米产量及所占比重变动趋势分析
由表1可见,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25%~40%,且该区玉米产量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2 964.3万t增加至2008年的6 504.7万t,增加了1.19倍;中部产区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41%~50%,该区玉米产量增长缓慢,从2000年的5 212.7万t增加至2008年的7 349.9万t,仅增加了40.9%;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份额较小,为15%~24%。该区域玉米产量波动较大,不过从整体上来看,玉米产量变化并不大。其中2000年的玉米产量为2 423.2万t,而2008年玉米产量为2 736.9万t。总体来看,北部产区在全国玉米生产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中部产区玉米产量所占份额基本保持不变,而南部产区的玉米生产则出现下降趋势,可见,中国玉米生产过程中的区域集中及分化趋势日益明显。
1.2 三大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及所占比重变动趋势分析
1986~2008年二十年来,三大产区玉米种植面积整体上呈增长态势(图1),其中北部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由1986年的552.533 万hm2增加至2008年的1 074.13万hm2,增长率为94.4%,该区域的玉米种植面积在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中所占比例由28.89%提高到了35.97%;2008年中部产区中用于玉米种植的耕地面积达到1 327.72万hm2,比1986年增加了45.6%,但是该区域的玉米种植面积所占份额有所下降,从47.69%下降为44.46%。显而易见,中部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在中国玉米种植中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南部产区的玉米种植在三大产区中一直处于落后地位,且其所占比例不断下降。1986年该区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国玉米种植面积的23.42%,而截至2008年,该比例已下降为19.57%。1999年该区域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历史最高点,为594.72万hm2。此后,该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出现下降,自2004年开始又出现缓慢的恢复性增长。
整体来看,北部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增长速度最快;南部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增长缓慢,且其在全国玉米种植中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而中部产区依然保持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优势,该区域的玉米种植面积所占份额一直保持在全国玉米种植总面积的40%~50%。
1.3 三大产区玉米单产变动趋势分析
由于受到气候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中国玉米单产水平波动较大。但从长期来看,各个产区的单产水平都有所提高。北部产区的单产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其平均增长速度不及其他两个产区,2008年该区的玉米单产水平为6 055.79 kg/hm2,仅比1986年增加36.67%,而中部产区和南部产区的单产则比1986年相应提高54.17%和53.89%。中部产区的单产水平在2008年增加至5 535.73 kg/hm2,其年均增长率达到1.9%,居三大产区首位。南部产区的单产水平一直都低于全国水平,甚至在某些年份不及全国单产水平的70%。2008年南部产区的玉米单产为4 682.22 kg/hm2,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4.28%(图2)。
由图2可见,不论在三大产区还是在全国范围内,玉米单产都处于频繁波动的状态,相比较而言,南部产区的玉米单产波动最小,北部产区的玉米单产波动最为剧烈。中部产区的玉米单产年均增长率最高,其单产水平一直接近于全国水平。北部产区的单产为三大产区中最高,1998年更是创下了历史新高,当年该区单产达6 342.66 hm2,但其增长率在三大产区中最低,年均增长率仅为1.37%,这主要是由该区玉米单产波动幅度较大造成的。中部产区和南部产区的玉米单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90%和1.89%,二者的单产都较北部产区更为稳定(表2)。
1.4 三大区域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及产量年均增长率分析
由表2可知,在1986~2008年的23年间,中国玉米产量的增长率远远高于玉米种植面积及单产增长率。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和面积增长率均为三大产区最高,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和南部产区的玉米单产增长情况优于北部产区,二者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增长率。北部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在全国玉米种植面积中所占份额不断扩大,中部产区和南部产区则呈现下降趋势。中国玉米生产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种植面积的增减基本上成为玉米产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与种植面积一样,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在中国玉米产量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是,中部产区的玉米生产仍然保持传统的优势地位,三大产区的玉米生产格局在短期内很难有根本性的变化。
2 玉米总产量贡献因素分解
2.1 分解模型及数据说明endprint
在玉米产量增长过程中,玉米单产的提高和种植面积的增加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测算种植面积与单产对玉米产量增加的贡献,将根据统计年鉴中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及产量等相关数据,分别计算种植面积变动效果、单产变动效果以及综合变动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计算面积效果贡献率、单产效果贡献率以及综合效果贡献率。采用1986~2008年中国玉米生产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于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等。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PD=AA×YY (1)
△PD≈△AA×YY+AA×△YY (2)
△PD/PD≈(△AA×YY)/PD+(△AA×YY)/PD
(3)
式中:PD表示玉米产量,AA表示玉米种植面积,YY表示玉米单产,△表示对前期的增减量。首先对公式(1)进行全微分得到公式(2),其中△AA×YY表示面积变动效果,AA×△YY表示单产变动效果,△AA×YY+AA×△YY表示综合变动效果。其次,对公式(2)的两端分别除以PD即得到公式(3),并可相应的计算出面积效果贡献率、单产效果贡献率和综合效果贡献率。
2.2 中国三大区域玉米总产量贡献因素分解
将1986~2008年的相关数据代入玉米总产量贡献因素分解模型,得出中国及各区域1986~2008年玉米总产量的综合效果贡献率、面积效果贡献率、单产效果贡献率(表3)。
1)中国玉米产量增加主要来自面积增加的贡献,其中单产效果贡献率为54.38%,而面积效果贡献率65.63%,产量的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20.01%。
2)三大产区的产量、面积、单产贡献效果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加主要来自面积增加的贡献,其中单产效果贡献率为41.8%,而面积效果贡献率高达92.93%,产量的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34.72%;中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加来自单产效果贡献率和面积效果贡献率,二者相差较小,其中单产效果贡献率为58.66%,面积效果贡献率为55.23%,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13.89%;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加主要来自于单产提高的贡献,单产效果贡献率为68.45%,而面积效果贡献率仅为38.12%,而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06.57%。
3)北部和中部产区的玉米综合效果贡献率均高于全国水平;北部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贡献效果高于全国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贡献效果水平低于全国水平。然而与种植面积贡献效果贡献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北部产区的玉米单产贡献效果远低于全国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单产贡献效果均高于全国水平。
2.3 中国三大产区玉米增长率的因素分解
1986~2008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增长56.16%,年均增长率为1.96%,而玉米单产增长49.95%,年均增长率为1.78%。玉米产量由玉米单产和种植面积共同决定,为了分析对玉米产量增加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影响因素,设定指数形式的趋势方程Xt=αeβt,运用Excel软件分别对玉米产量、种植面积及单产的全国数据和各产区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计算结果表明:
1)1986~2008年,玉米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在全国及三大产区都实现了正增长。在全国层次,玉米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3.13%,玉米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77%,单产年均增长1.36%。其中,面积增长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份额达56.55%,而单产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3.45%。
2)三大产区的产量、面积、单产增长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北部产区面积增长对产量增长的贡献高达76.71%,而单产增长仅为23.29%。中部产区面积增长与单产增长对玉米产量增加的贡献份额基本持平,分别为51.21%和48.79%。与前两个产区明显不同的是,南部产区面积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单产增长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面积增长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为33.93%,单产增长则为66.07%。
3)北部和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部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种植面积增长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北部产区的玉米单产增长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单产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结论
玉米产量由玉米单产水平和种植面积共同决定,通过对中国三大区域玉米产量及增长率的贡献因素分解,结果发现中国三大玉米产区产量及增长率的贡献差异较大,呈现出特征较为明显的增长方式,具体表现为:
1)中国玉米专业化特征明显,种植区域呈现相对集中趋势。从三大产区玉米面积变动趋势来看,北部产区玉米种植面积从1986年至2008年增加了94.4%,所占比例由28.89%提高到35.97%,其面积增长率为三个产区中最快;中部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在中国玉米种植中占40%以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南部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在中国玉米种植中占20%左右,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2)中国玉米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种植面积的扩大,但各区域呈现出较大差异。中国玉米产量的面积贡献率为65.63%,单产效果贡献率为53.38%。从三个产区产量贡献分解来看,北部产区的面积贡献率达到了92.93%,走出了一条依靠扩大面积提高总产的道路;而南部产区单产的贡献率达到了68.45%,玉米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而中部产区的面积贡献率与单产贡献率较为接近,走出了一条既稳定面积又提高单产的道路。
3)中国玉米产量增长方式依然以“粗放式”增长为主,但面积和单产的增长对玉米总产增长率的贡献各区域差异较大。在研究期间,中国玉米产量增长率的56.55%来自于面积扩大,单产的提高对产量增长率的贡献率为43.45%。对三个产区而言,面积和单产对于产量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扩大对北部产区产量增加的贡献达75%以上,而单产对南部产区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66.07%,而中部产区的单产增加和面积扩大对于玉米生产的贡献则较为均衡。
参考文献:
[1] 张 颖,赵宽辽,路 燕.我国玉米生产要素贡献率和地区差异实证分析——基于21个玉米主产省(区、市)的面板数据[J].河南农业科学,2013(8):32-36.
[2] 于 左, 高建凯.中国玉米价格竞争力缺失的形成机制与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3(8):58-61.
[3] 徐志宇,宋振伟,邓艾兴,等.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1):44-48.
[4] 郭志超.我国玉米生产函数及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问题,2009 (11):74-78.
[5] 卢宪英,崔卫杰.农户玉米生产行为及其供需缓解的路径选择[J].改革,2009(1):74-78.
[6] 陈卫平.我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对产出的贡献[J].经济问题,2006(2):40-42.
[7] 安晓宁,姜 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之二)——以玉米为例的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1998(7):14-17.
[8] 刘树坤,杨汭华.中国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损失测算[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3):389-395.
[9] 杨 春,刘耀光.基于Malmquist分析的中国玉米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研究[J].技术经济,2007(7):64-68.endprint
在玉米产量增长过程中,玉米单产的提高和种植面积的增加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测算种植面积与单产对玉米产量增加的贡献,将根据统计年鉴中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及产量等相关数据,分别计算种植面积变动效果、单产变动效果以及综合变动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计算面积效果贡献率、单产效果贡献率以及综合效果贡献率。采用1986~2008年中国玉米生产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于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等。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PD=AA×YY (1)
△PD≈△AA×YY+AA×△YY (2)
△PD/PD≈(△AA×YY)/PD+(△AA×YY)/PD
(3)
式中:PD表示玉米产量,AA表示玉米种植面积,YY表示玉米单产,△表示对前期的增减量。首先对公式(1)进行全微分得到公式(2),其中△AA×YY表示面积变动效果,AA×△YY表示单产变动效果,△AA×YY+AA×△YY表示综合变动效果。其次,对公式(2)的两端分别除以PD即得到公式(3),并可相应的计算出面积效果贡献率、单产效果贡献率和综合效果贡献率。
2.2 中国三大区域玉米总产量贡献因素分解
将1986~2008年的相关数据代入玉米总产量贡献因素分解模型,得出中国及各区域1986~2008年玉米总产量的综合效果贡献率、面积效果贡献率、单产效果贡献率(表3)。
1)中国玉米产量增加主要来自面积增加的贡献,其中单产效果贡献率为54.38%,而面积效果贡献率65.63%,产量的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20.01%。
2)三大产区的产量、面积、单产贡献效果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加主要来自面积增加的贡献,其中单产效果贡献率为41.8%,而面积效果贡献率高达92.93%,产量的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34.72%;中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加来自单产效果贡献率和面积效果贡献率,二者相差较小,其中单产效果贡献率为58.66%,面积效果贡献率为55.23%,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13.89%;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加主要来自于单产提高的贡献,单产效果贡献率为68.45%,而面积效果贡献率仅为38.12%,而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06.57%。
3)北部和中部产区的玉米综合效果贡献率均高于全国水平;北部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贡献效果高于全国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贡献效果水平低于全国水平。然而与种植面积贡献效果贡献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北部产区的玉米单产贡献效果远低于全国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单产贡献效果均高于全国水平。
2.3 中国三大产区玉米增长率的因素分解
1986~2008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增长56.16%,年均增长率为1.96%,而玉米单产增长49.95%,年均增长率为1.78%。玉米产量由玉米单产和种植面积共同决定,为了分析对玉米产量增加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影响因素,设定指数形式的趋势方程Xt=αeβt,运用Excel软件分别对玉米产量、种植面积及单产的全国数据和各产区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计算结果表明:
1)1986~2008年,玉米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在全国及三大产区都实现了正增长。在全国层次,玉米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3.13%,玉米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77%,单产年均增长1.36%。其中,面积增长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份额达56.55%,而单产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3.45%。
2)三大产区的产量、面积、单产增长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北部产区面积增长对产量增长的贡献高达76.71%,而单产增长仅为23.29%。中部产区面积增长与单产增长对玉米产量增加的贡献份额基本持平,分别为51.21%和48.79%。与前两个产区明显不同的是,南部产区面积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单产增长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面积增长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为33.93%,单产增长则为66.07%。
3)北部和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部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种植面积增长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北部产区的玉米单产增长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单产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结论
玉米产量由玉米单产水平和种植面积共同决定,通过对中国三大区域玉米产量及增长率的贡献因素分解,结果发现中国三大玉米产区产量及增长率的贡献差异较大,呈现出特征较为明显的增长方式,具体表现为:
1)中国玉米专业化特征明显,种植区域呈现相对集中趋势。从三大产区玉米面积变动趋势来看,北部产区玉米种植面积从1986年至2008年增加了94.4%,所占比例由28.89%提高到35.97%,其面积增长率为三个产区中最快;中部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在中国玉米种植中占40%以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南部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在中国玉米种植中占20%左右,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2)中国玉米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种植面积的扩大,但各区域呈现出较大差异。中国玉米产量的面积贡献率为65.63%,单产效果贡献率为53.38%。从三个产区产量贡献分解来看,北部产区的面积贡献率达到了92.93%,走出了一条依靠扩大面积提高总产的道路;而南部产区单产的贡献率达到了68.45%,玉米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而中部产区的面积贡献率与单产贡献率较为接近,走出了一条既稳定面积又提高单产的道路。
3)中国玉米产量增长方式依然以“粗放式”增长为主,但面积和单产的增长对玉米总产增长率的贡献各区域差异较大。在研究期间,中国玉米产量增长率的56.55%来自于面积扩大,单产的提高对产量增长率的贡献率为43.45%。对三个产区而言,面积和单产对于产量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扩大对北部产区产量增加的贡献达75%以上,而单产对南部产区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66.07%,而中部产区的单产增加和面积扩大对于玉米生产的贡献则较为均衡。
参考文献:
[1] 张 颖,赵宽辽,路 燕.我国玉米生产要素贡献率和地区差异实证分析——基于21个玉米主产省(区、市)的面板数据[J].河南农业科学,2013(8):32-36.
[2] 于 左, 高建凯.中国玉米价格竞争力缺失的形成机制与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3(8):58-61.
[3] 徐志宇,宋振伟,邓艾兴,等.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1):44-48.
[4] 郭志超.我国玉米生产函数及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问题,2009 (11):74-78.
[5] 卢宪英,崔卫杰.农户玉米生产行为及其供需缓解的路径选择[J].改革,2009(1):74-78.
[6] 陈卫平.我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对产出的贡献[J].经济问题,2006(2):40-42.
[7] 安晓宁,姜 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之二)——以玉米为例的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1998(7):14-17.
[8] 刘树坤,杨汭华.中国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损失测算[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3):389-395.
[9] 杨 春,刘耀光.基于Malmquist分析的中国玉米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研究[J].技术经济,2007(7):64-68.endprint
在玉米产量增长过程中,玉米单产的提高和种植面积的增加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测算种植面积与单产对玉米产量增加的贡献,将根据统计年鉴中玉米种植面积、单产及产量等相关数据,分别计算种植面积变动效果、单产变动效果以及综合变动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计算面积效果贡献率、单产效果贡献率以及综合效果贡献率。采用1986~2008年中国玉米生产的相关数据资料,对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所用数据主要来自于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等。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PD=AA×YY (1)
△PD≈△AA×YY+AA×△YY (2)
△PD/PD≈(△AA×YY)/PD+(△AA×YY)/PD
(3)
式中:PD表示玉米产量,AA表示玉米种植面积,YY表示玉米单产,△表示对前期的增减量。首先对公式(1)进行全微分得到公式(2),其中△AA×YY表示面积变动效果,AA×△YY表示单产变动效果,△AA×YY+AA×△YY表示综合变动效果。其次,对公式(2)的两端分别除以PD即得到公式(3),并可相应的计算出面积效果贡献率、单产效果贡献率和综合效果贡献率。
2.2 中国三大区域玉米总产量贡献因素分解
将1986~2008年的相关数据代入玉米总产量贡献因素分解模型,得出中国及各区域1986~2008年玉米总产量的综合效果贡献率、面积效果贡献率、单产效果贡献率(表3)。
1)中国玉米产量增加主要来自面积增加的贡献,其中单产效果贡献率为54.38%,而面积效果贡献率65.63%,产量的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20.01%。
2)三大产区的产量、面积、单产贡献效果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加主要来自面积增加的贡献,其中单产效果贡献率为41.8%,而面积效果贡献率高达92.93%,产量的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34.72%;中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加来自单产效果贡献率和面积效果贡献率,二者相差较小,其中单产效果贡献率为58.66%,面积效果贡献率为55.23%,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13.89%;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加主要来自于单产提高的贡献,单产效果贡献率为68.45%,而面积效果贡献率仅为38.12%,而综合效果贡献率为106.57%。
3)北部和中部产区的玉米综合效果贡献率均高于全国水平;北部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贡献效果高于全国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贡献效果水平低于全国水平。然而与种植面积贡献效果贡献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北部产区的玉米单产贡献效果远低于全国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单产贡献效果均高于全国水平。
2.3 中国三大产区玉米增长率的因素分解
1986~2008年,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增长56.16%,年均增长率为1.96%,而玉米单产增长49.95%,年均增长率为1.78%。玉米产量由玉米单产和种植面积共同决定,为了分析对玉米产量增加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影响因素,设定指数形式的趋势方程Xt=αeβt,运用Excel软件分别对玉米产量、种植面积及单产的全国数据和各产区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计算结果表明:
1)1986~2008年,玉米产量、种植面积和单产在全国及三大产区都实现了正增长。在全国层次,玉米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3.13%,玉米种植面积年均增长1.77%,单产年均增长1.36%。其中,面积增长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份额达56.55%,而单产增长的贡献份额为43.45%。
2)三大产区的产量、面积、单产增长的计算结果差异较大,北部产区面积增长对产量增长的贡献高达76.71%,而单产增长仅为23.29%。中部产区面积增长与单产增长对玉米产量增加的贡献份额基本持平,分别为51.21%和48.79%。与前两个产区明显不同的是,南部产区面积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单产增长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面积增长对玉米产量增长的贡献为33.93%,单产增长则为66.07%。
3)北部和南部产区的玉米产量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北部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种植面积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种植面积增长情况截然不同的是,北部产区的玉米单产增长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他两大产区的玉米单产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 结论
玉米产量由玉米单产水平和种植面积共同决定,通过对中国三大区域玉米产量及增长率的贡献因素分解,结果发现中国三大玉米产区产量及增长率的贡献差异较大,呈现出特征较为明显的增长方式,具体表现为:
1)中国玉米专业化特征明显,种植区域呈现相对集中趋势。从三大产区玉米面积变动趋势来看,北部产区玉米种植面积从1986年至2008年增加了94.4%,所占比例由28.89%提高到35.97%,其面积增长率为三个产区中最快;中部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在中国玉米种植中占40%以上,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征;南部产区玉米种植面积在中国玉米种植中占20%左右,且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2)中国玉米产量的增加主要依赖于种植面积的扩大,但各区域呈现出较大差异。中国玉米产量的面积贡献率为65.63%,单产效果贡献率为53.38%。从三个产区产量贡献分解来看,北部产区的面积贡献率达到了92.93%,走出了一条依靠扩大面积提高总产的道路;而南部产区单产的贡献率达到了68.45%,玉米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单产的提高;而中部产区的面积贡献率与单产贡献率较为接近,走出了一条既稳定面积又提高单产的道路。
3)中国玉米产量增长方式依然以“粗放式”增长为主,但面积和单产的增长对玉米总产增长率的贡献各区域差异较大。在研究期间,中国玉米产量增长率的56.55%来自于面积扩大,单产的提高对产量增长率的贡献率为43.45%。对三个产区而言,面积和单产对于产量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各不相同,其中面积扩大对北部产区产量增加的贡献达75%以上,而单产对南部产区产量增加的贡献率为66.07%,而中部产区的单产增加和面积扩大对于玉米生产的贡献则较为均衡。
参考文献:
[1] 张 颖,赵宽辽,路 燕.我国玉米生产要素贡献率和地区差异实证分析——基于21个玉米主产省(区、市)的面板数据[J].河南农业科学,2013(8):32-36.
[2] 于 左, 高建凯.中国玉米价格竞争力缺失的形成机制与政策[J].农业经济问题,2013(8):58-61.
[3] 徐志宇,宋振伟,邓艾兴,等.近3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的驱动因素及空间格局变化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3(1):44-48.
[4] 郭志超.我国玉米生产函数及技术效率分析[J].经济问题,2009 (11):74-78.
[5] 卢宪英,崔卫杰.农户玉米生产行为及其供需缓解的路径选择[J].改革,2009(1):74-78.
[6] 陈卫平.我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对产出的贡献[J].经济问题,2006(2):40-42.
[7] 安晓宁,姜 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分析(之二)——以玉米为例的实证研究[J].调研世界,1998(7):14-17.
[8] 刘树坤,杨汭华.中国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损失测算[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5(3):389-395.
[9] 杨 春,刘耀光.基于Malmquist分析的中国玉米生产率增长及收敛性研究[J].技术经济,2007(7):64-6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