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有效观察中推进结构游戏的发展

2015-01-06蔡毓梅

中国教师 2014年24期
关键词:亭子易拉罐建构

蔡毓梅

结构游戏是一种建构游戏,是幼儿运用各种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通过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结构游戏可以促进幼儿感知运动和智力的发展,可以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审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意志品质。那么,如何开展结构游戏?如何在结构游戏中有效地观察、推进游戏的发展?笔者以结构游戏“春天的公园”为例,提出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在有效观察中调整游戏材料的投放

结构游戏除了运用积木、积塑进行游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沙石、树叶、树枝、贝壳以及生活中的废旧物品等自然材料进行活动。实践证明,只有材料丰富了,幼儿才会投入游戏,建构的作品才会丰富多彩。正如蒙台梭利所说:儿童的本质即是工作,玩具就是儿童工作的材料。有玩具,才能引起儿童工作的兴趣,并专心地去操作学习,才能帮助儿童自我建构与神经发展。因此,玩具材料的提供与应用直接关系着幼儿活动的效果。

1.第一次游戏时

结构游戏“春天的公园”。在第一次组织游戏时,游戏材料以积塑、积木为主。幼儿选择用大中型积木建构公园的围墙,用积塑、花片建构公园建筑和器械。不一会儿幼儿子千、金超就不安分了,而幼儿一沉则跳到美工区,拿了几个易拉罐,添加到了围墙的建构中。

分析:子千、金超平时活泼、顽皮,安静不了几分钟,那些玩具材料根本吸引不了他们,所以他们自己寻找玩乐了。而一沉小朋友是个聪明有主见的孩子,他能大胆选用易拉罐搭建围墙,这是自主体现,同时也起到了示范作用。陶然等幼儿看到了,也纷纷学着拿易拉罐来搭建围墙。但由于知识、经验以及材料的限制,“公园”的围墙建构得小气,“公园”的建筑和运动器械也零星不充实。

推进:活动后教师通过观察分析建构作品和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将游戏目标和材料调整如下:(1)活动时要分工合作、协商游戏;(2)在建构围墙时要讲究排序和对称,学会使用替代物进行建构;(3)对游戏材料重新调整,根据幼儿对生活化素材的可接纳性,增加投放易拉罐、矿泉水瓶、牛奶盒、牙膏盒等。

2.第二次游戏时

有了第一次游戏的经验,第二次游戏时幼儿学会了分工合作。他们自主商量后,有的建构“公园”围墙,有的建构“公园”的建筑和器械,操作速度提升了一倍,建构范围也扩大了,但是难度大的亭子、塔却没有人去建构。这时,妍妍小朋友过来“打小报告”:“老师,雨涵在玩易拉罐,不拼积塑。”我走到雨涵身边蹲下,听见他正数数呢,边数边五个易拉罐一组往上叠高。等他摆弄完,我问:“你建构什么呢?”他说这是“桥墩”。

分析:以往教师都直接教给孩子建构的知识技能,束缚了孩子的创造思维,教师也发现不了孩子的闪光点。案例中雨涵小朋友创建了立交桥,这体现了幼儿的自主创造性。但同时也发现孩子们只采用同种类的材料进行建构,不能把公园休闲的特色建构出来。基于孩子对自然物的喜爱与亲近,我们决定增加投放自然材料以唤起孩子生活化的建构。

推进:基于以上观察分析,游戏目标和材料调整如下:(1)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叠高,并尝试将多种不同材料混合搭建;(2)要求幼儿学会建构公园里的小路、桌椅,体现休闲气氛,教师重点指导塔、亭子的建构和小路的分布;(3)学习点数并记录所用的排列规律;(4)材料增加投放硬纸板、记录纸、笔、鹅卵石、贝壳、几何图形、草、树叶、树枝、沙。

3.第三次游戏时

第三次游戏时,我发现孩子们兴趣高涨,思维得到有效拓展。小妍对小微说:“我这里有10个矿泉水瓶,我用了6个,还剩下4个给你。”旁边的诗婕也凑过来说:“我拿了5个牛奶盒,用了4个,还剩下1个,你们要吗?”这不是自编减法应用题吗?以往教师总是绞尽脑汁想让孩子理解记忆的应用题,孩子们居然在游戏中学会了。

分析: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活动中掌握了建构技巧,学会了建构的基本知识要领。如果就此结束这次建构活动,那么孩子的思维就只停留在建构领域里,不能得到有效升华。教师要适时把握并抓住教育契机,创造学习环境,使孩子们在游戏中自主学习,真正做到玩中学,学中玩。因此我们决定再次推进游戏,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学数学,让孩子在反复的点数中学会有关数的概念,同时也推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步伐。

推进:“玩中学,学中玩”就是这次游戏推进的目的,因此目标和材料调整如下:(1)让幼儿练习10以内数的加减和自编应用题;(2)设置比赛情节,比一比谁建构的作品最多,自编的应用题又多又好,幼儿自主选择同伴进行比赛并记录;(3)材料增加记录纸N张、笔。

就这样,教师在一次次的观察分析中推进了结构游戏“春天的公园”的发展,有效地让孩子们在游戏中用图画和符号表现事物,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孩子们的智力得到了发展和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手眼协调。

二、在有效观察中适时介入指导

教师对幼儿的帮助指导是发挥结构游戏教育作用的重要条件。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帮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想象进行游戏,而不是把教师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应努力做到教师的指导与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结合。也就是说教师介入的目的是引导幼儿继续游戏,促进游戏向高一级水平发展,从而提高游戏质量,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案例1

结构游戏“春天的公园”。游戏中晨晨正在用易拉罐建塔。他用两个易拉罐一组一层层叠高后又推倒。经过思考后,他在底层放了四个易拉罐,又跑到美工区找来剪刀、卡纸,把卡纸剪成六边形,放在四个易拉罐上,往上逐一递减,当他叠到第三层放上两个易拉罐时,“塔”倒了。他反复尝试都失败,只好求助老师。老师给了他提示:第一层四个易拉罐在四周,中间是空的,第二层三个易拉罐、第三层两个易拉罐都在中间,第一层的卡纸撑不住就倒了。晨晨思考片刻,就在第一层中间添放了一个易拉罐,这次他所用的易拉罐逐一往上是:5、4、3、2、1。他惊呼:“老师我成功了!”endprint

分析:在游戏中晨晨先是两个两个易拉罐叠高建塔,他觉得这样不像塔,于是大胆选用卡纸与易拉罐组合建构,采用了逐一往上递减的方法。但他采用的易拉罐分布承载力不均匀,几次建构塔都倒了。教师适时介入引导,但不直接告诉他答案,只是提醒他易拉罐的分布与承载力的关系。由于大班幼儿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一点就通。晨晨马上想到解决的办法,成功了。教师的这种介入有助于培养幼儿探索的欲望,使幼儿获得强烈的主体性体验与成功的乐趣。

案例2

燕燕等孩子用花片建构亭子,他们分工合作,很快就把亭子拼接完成,但没过一会儿亭子就站不稳了,几次修建,结果还是一样。燕燕把眼光投向了老师,老师指了指管道积塑。孩子们拿来管道积塑撑住亭子。可是管道积塑没有依靠也不行,他们讨论了一下向老师求助。老师告诉他们:“花片硬度不够站不稳,你们可以考虑用多种材料建构,比如花片建构亭子的屋顶,管道积塑建构亭子的柱子。”孩子们一经点拨,马上动手用管道积塑建构了柱子,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弯头、十字插头把四根柱子固定住,再把用花片建构的亭屋顶放上去,亭子站住了,孩子们会心地笑了。

分析:游戏中,当教师发现幼儿建构的亭子不稳时,并不急于指导,而是提示孩子可以用别的材料混合搭建。当孩子屡次尝试失败后,教师才介入指导。这种间接介入,以不影响幼儿做游戏为前提,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游戏,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游戏行为,使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获得游戏体验,有效地促进游戏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案例3

孩子们都选现成的材料建构“树”,没有人注意到那几桶泥工土。老师提示说:“孩子们,这些泥工土可以做什么呢?”有的说可以建构桌椅,有的说可以建构路、桥……就是没有人想到可以用来塑造“树”。老师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玩。在老师的搓捏下,泥工土变成一棵“大树”被移栽到了公园里。沂沉马上发现了:“哇,太漂亮了,老师你教我好吗?”秀秀等孩子也围了过来,老师边示范边讲解,幼儿边听边模仿。不一会儿,一棵棵大树都移栽到了公园里。

分析:幼儿的逻辑思维处于直观表象阶段,教师通过与孩子们一起建构,让幼儿直接感知。这种平行式介入法,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鼓励幼儿摆脱依赖,大胆尝试,从而丰富了游戏情节,推进了游戏的发展。

每次活动后,我们都充分展示幼儿的建构作品并进行多元评价,使游戏与教育融汇成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幼儿的建构水平得以稳步提升。

从以上案例中不难发现,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有效观察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只有做到有效观察,才能掌握幼儿游戏发展水平,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进行适时的介入指导,帮助幼儿坚持游戏,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地动手动脑,积极主动地在玩中学,学中玩,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在组织结构游戏时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从显性地位转为隐性地位,做好幼儿的合作者、支持者、观察者,在有效观察中推进结构游戏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海市第二实验幼儿园)

(责任编辑:李楠)endprint

猜你喜欢

亭子易拉罐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超级头脑训练营(1)
易拉罐乐队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蘑菇
课间十分钟
建构游戏玩不够
去菜市口
互相吸引的易拉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