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硬肿症40例临床观察
2015-01-06伍春花孙玮涂梅花
伍春花 孙玮 涂梅花
【摘 要】 目的:对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对患有硬肿症的新生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将80例患有硬肿症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0例。采用常规方案对对照组新生儿实施治疗;在常规方案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多巴胺对治疗组新生儿实施治疗。结果:治疗组新生儿硬肿症病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体温水平复常时间、硬肿现象消退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应用小剂量多巴胺对患有硬肿症的新生儿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小剂量;多巴胺;硬肿症;新生儿
【中图分类号】R722.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5-0111-01
新生儿硬肿症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新生儿时期多发病,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生儿硬肿症指的是新生儿由于寒冷损伤、感染或早产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低体温和多器官功能损伤,严重者出现皮肤硬肿,多见于早产儿和寒冷的季节,也可发生在严重的败血症过程中,以皮肤、皮下脂肪组织硬化、水肿为特征,以早产、窒息、感染的新生儿为常见,重症可出现多器官功能损害[1]。本次研究对患有硬肿症的新生儿应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的效果进行探讨。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患有硬肿症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日龄1~14d,平均日龄(4.2±0.8)d;发病时间1~17h,平均发病时间(3.3±0.5)h;体重2800~4400g,平均体重(3500±110)g;治疗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日龄1~13d,平均日龄(4.1±0.7)d;发病时间1~16h,平均发病时间(3.5±0.4)h;体重2700~4600g,平均体重(3600±120)g。上述四项自然指标两组患者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新生儿病情确诊后,马上实施保暖、复温、纠酸扩容、抗感染、供热等常规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方案基础上,给予多巴胺注射液(生产厂家:陕西京西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1020258),每分钟给药剂量标准为3μg/kg,每次用药剂量上限控制在20mg,计划治疗1周。
1.3 诊断标准 ① 低体温:体温水平在35℃以下,肢端甚至全身发凉;② 反应低下:表现为新生儿不哭、不闹、不吃、不动;③ 多器官功能损伤:主要包括休克、微循环障碍、DIC、肺出血、肾功能衰竭等。
1.4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新生儿体温水平复常时间、新生儿硬肿症病情治疗效果、硬肿现象消退时间、不良反应、住院治疗总时间等指标进行对比。
1.5 疗效制定 临床治愈:僵硬、肿胀等症状表现完全消失,新生儿发育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产后治疗计划[2]能够顺利实施;有效:僵硬、肿胀等症状表现明显减轻,新生儿发育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产后治疗计划实施时间略有延长;无效:僵硬、肿胀等症状表现没有减轻,新生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或新生儿已经死亡。
1.6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新生儿硬肿症病情治疗效果 详见表1。
2.2 体温水平复常时间、硬肿现象消退时间、住院治疗总时间 对照组新生儿经常规方案治疗后(3.37±0.61)d体温水平恢复正常,治疗后(5.42±0.88)d硬肿现象彻底消退,共计住院接受治疗(9.10±2.52)d;治疗组新生儿经小剂量多巴胺治疗后(1.09±0.53)d体温水平恢复正常,治疗后(2.95±0.84)d硬肿现象彻底消退,共计住院接受治疗(7.01±1.76)d。三项观察指标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3 讨论
在新生儿阶段,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还不是特别成熟,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相对较为容易;能量的储备量相对较少,产热量相对不足,皮下脂肪组织中所含有的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多,熔点较高,低体温状态下易于凝固出现皮肤硬肿现象;新生儿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相对较多,血液比较粘滞,出现微循环障碍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对其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除复温、补液、补热、控感染之外,减轻再灌注损害程度也是使新生儿死亡率降低的一个重要方法。小剂量多巴胺可以使新生儿内脏血管充分扩张,对血流灌注情况进行改善,增加肾血管的流量,增加尿量和排钠量,同时扩张周围小血管,预防出现肺脏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旧健美,张祥杰,徐良,等.多巴胺持续静滴治疗新生儿重度硬肿症疗效观察[J].苏州医学院学报,2009,18(6):612.
[2]韩玉昆,樊绍曾,傅文芳,等.实用新生儿症诊治指南[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447.
(收稿日期:2014.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