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校企专利合作申请网络比较研究——基于广东的实证分析

2015-01-06李文静

现代情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网络结构产学研广东

李文静

(广州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060)

区域校企专利合作申请网络比较研究——基于广东的实证分析

李文静

(广州大学图书馆,广东广州510060)

〔摘要〕通过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申请的统计,对比广东高校和企业在行政区内外校企合作创新网络的特点和差异,以期对现阶段广东校企产学研技术创新的功能定位及校企合作的紧密度和广度有一个总体认识。研究发现:广东校企技术合作呈现出有别于国内普遍规律的特点,企业参与主体以省内主导行业中的龙头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参与程度较低;合作对象主要是国内著名大学,与省内高校合作较少;合作创新的技术领域集中在电子通信行业。高校参与主体数量有限,合作对象以国企为多,但合作关系较为松散;合作的技术领域分散,与区域创新联结的规模和层次都比较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偏低仍是广东校企产学研合作发展的瓶颈。

〔关键词〕高校;企业;专利合作;产学研;广东;网络结构

高校和企业是区域科技创新最核心的行为主体,是引领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的支撑。校企间技术合作是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它既是企业寻求外部技术资源支持的方法,又是高校向企业知识溢出的重要体现。近些年,我国高校和企业的专利拥有量大幅增加,校企之间的专利合作也不断增长。合作申请专利是校企产学研创新活动的直接表现,它在校企间形成了一种非正式的合作网络,因此专利合作产出的数量及空间分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校企技术合作的紧密度、广度和网络结构特征。

我国有不少关于校企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学术研究,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校企专利合作网络的空间变化,如洪伟(2010)[1]搜集整理1985-2004年间我国大学和企业共同申请的专利,构建了在不同时期省际校企合作的区域分布及其变化网络;温芳芳(2013)[2]以省际合作申请的专利数据为样本,定量分析了我国不同省区间校企合作强度。二是以高校为切入点,探析校企专利合作的

1 数据来源和检索方法

本文数据采集自国家知识产权局(SIPO)的官方网站(http:∥www.sipo.gov.cn)。校企合作专利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申请的专利,由于发明专利代表了技术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本文仅统计发明专利合作量。一般情况下,只要检索项“申请(专利权)人”中包含有高校和企业,都归类为“校企合作专利”,检索式为(大学or学院)and(公司or企业or集团or厂),地址限定为广东,即在广东的企业或高校,包括了外省高校在广东设立的研究生院或二级学院,网络特征与变化趋势,如刘凤朝等(2011)[3]选取了我国“985高校”中的33所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5-2009年期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专利合作网络及其演化路径;马艳艳等(2011)[4]从高校层面揭示校企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的规模、密度和中心度;许治和范洁凭(2012)[5]对1995-2005年期间我国校企有效发明专利合作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了高校产学研技术合作在区域与学校分布上的不均衡现象。三是探讨某一技术领域校企合作网络的特征,如王朋等(2010)[6]以清华大学纳米专利的相关数据,分析校企技术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四是以地方为研究对象,如刘艳和邓晓峰(2013)[7]分析了广东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产学研合作的区域发展差异,并提出了优化布局的建议;而雷滔和陈向东(2011)[8]则从区域、技术和高校等更多的层面展示自1985年以来我国校企专利合作申请量的演化情况。综上可知,已有文献大多聚焦在高校产学研合作行为的探讨,或是对各省市之间产学研合作情况的比较研究,但未见有基于区域层次的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技术合作行为及特点进行对比,即探讨两者在选择合作对象、合作区域以及主导技术合作的能力等方面是否存在不同的表现。

广东是创新大省,专利产出多年来排在全国前列,作为区域内的主要创新主体高校和企业在2013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合计占了全省的85.3%[9],广东还是全国启动省部产学研合作试点工作的第一批省份。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创新能力越强的区域,其校企产学研合作也越为活跃。但在广东是个例外,公开资料显示,广东区域创新能力一直保持在全国前三,但是它的产学研合作只是在第五、六名徘徊[10],广东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联结上层次低、规模小[11],那么广东省内校企技术合作的成效如何?高校和企业重点关注哪些技术领域的合作开发以及他们的合作网络是否存在差异,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本文以高校和企业两个创新主体为切入点,对表征创新主要产出的发明专利数据进行梳理,对比研究他们各自的技术合作网络,揭示基于广东的区域层次校企合作创新现状及其在行政区划内外的结构特征,以期对现阶段广东校企技术创新合作活动情况有一个总体认识。如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学院等。在提取校企合作专利的基础上,对检索结果中不符合“大学和企业联合申请”这一检索要求的条目进行人工剔除,如合作申请人为“华南农业大学实验兽药厂,茂名学院科技开发公司”等情况。由于大部分的发明专利具有18个月的审查期,因此检索年限范围设定为2000-2013年。

2 广东高校和企业发明专利合作网络及技术优势对比分析

本文把校企合作专利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为第一申请(权利)人;另一类是企业为第一申请(权利)人。一般情况下,如果高校为第一申请人,那么我们理解该项专利的技术研发和申请均由高校来主导,高校是原始创新源,该技术能帮企业解决创新发展的障碍,或能为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关键技术和帮助,科研成果有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价值,专利权属于高校;如果企业为第一申请人,表明该项技术是由企业主导的,专利权属于企业,企业不仅是创新需求的主体,还是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主体,高校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专利合作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高校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方法。校企间技术合作并共同申请专利的过程包含了双方科研人员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交流,因此对合作双方的第一申请人进行分别统计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他们在合作方向和重点以及合作强度等方面的表现。

2.1主导专利合作对比

表1中的校企合计总数是指广东高校和企业作为第一申请人的合作申请数。从数量看,2000-2004年广东校企专利合作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增长速度缓慢,基本上处于一个发展停滞时期。2005年以后,校企专利合作力度大幅增加,从2005年的85件上升到2013年的716件,年均增幅30.5%,显示随着广东省部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试点工作的启动,校企间的合作加速了知识在不同创新主体间的有效流动,广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工作初见成效。

表1 2000-2013年广东校企合作申请发明专利第一申请人情况

表1 (续)

高校作为第一申请人在2000-2005年间主导了校企专利合作的开展,即使在2003-2005年企业作为第一申请人的合作数略多于高校,但差别不大。高校主导的校企合作数量在2009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从2008年的53件增加到2009年104件,之后处于平稳发展的态势。2006年在广东省大力推进产学研政策的驱动下,以企业为主导的校企技术合作进入了跃升期,从2005年的58件上升到2006年的122件和2007年的212件,年均增幅高达约90%,合作申请量增长要远远高于同时期以高校为主导的合作申请量,行政区内的企业主导型产学研技术合作变得非常积极,广东企业的科研实力、创新效率以及寻求外部知识的能力都在整体加强,校企专利合作从以高校为主导的模式发展为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企业主导校企技术合作约占全省的70%(见图1)。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能接近市场需求而且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专利质量也较高。受市场和技术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校专利价值和实用性不够理想,因此作为主导方的专利合作申请量要大大少于企业。

图1 2000-2013年广东高校和企业主导发明专利合作申请占比

2.2专利合作的地域分布对比

高校和企业专利合作对象的地域分布能反映区域框架内创新主体在技术创新上的合作关系紧密程度以及与外界的合作能力与水平的高低。本文对申请人组合信息中省份属性按第一申请人做了一个相对细化的分类,包括:本省高校与本省企业合作,本省高校与外省企业合作,本省企业与本省高校合作,本省企业与外省高校等4种形式(见表2),同时剔除了大学的衍生企业与该校的合作专利申请数据。

表2 2000-2013年广东校企合作申请发明专利的地域分布

尽管校企发明专利申请合作量总体上在增加,但高校主要发生在行政区内,而企业更多的是选择在行政区外,行政区内的校企合作并不突出。2005年以前,有限的校企合作主要是在省内进行,呈现出一定的地理集聚性。2006年后,企业主导与省外高校间的专利合作极为活跃,在与高校联合申请的发明专利中,与省外高校合作共有1 484件,是与省内高校合作申请713件的约2倍。与此相反,广东高校参与的外部合作较少,更侧重于与省内企业合作,主导的区域内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申请共786件,是与省外企业合作的7.8倍。对比校企合作的地域分布,发现广东高校和企业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外向度很高,与省外高校有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且发挥着主导作用,区域边界对广东企业并没有产生影响。跨区域技术合作既有利于企业更好地获取外部知识,又促进了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的流动和共享。而高校知识本地化交流程度较高,地域优势仍然是高校的重要选择,虽也参与了区域外企业的合作,但广度和深度远不及企业,或许也可说明受学科实力的影响,广东高校专利合作网络在区域内聚集,还未能穿透行政区划的阻隔跨越区域边界。

2.3申请人组合特点分析

表3显示校企专利合作力度相对较强的少数高校和企业成为整个区域合作网络的中心。2000-2013年间参与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申请超过10次的广东高校共有9所,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作为985高校表现最为突出,这两所传统强势大学合作量共有1 120项,占9所较高产院校总量的74.3%,表明了高校的科研实力对其开展产学研合作有较大的影响。

表3 2000-2013年广东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较多的高校和企业

专利合作频次较多的企业以行业重点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7家校企合作频次较多的广东企业中,华为、鸿富锦和中兴通讯等是广东主导产业的龙头,广东电网等是国有垄断企业,均具有强大的创新动力和创新资源,但其余大多数高校和企业开展技术合作的能力与水平并不理想,特别是地方性院校和中小企业参与程度较低,除了自身科研实力制约外,政府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不够也是原因之一。

相对固定的申请人组合也集中在少数高校和企业(见表4),这些高校或企业不仅校企合作次数较多,且紧密度也较高,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深度合作关系,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的1 087件校企合作发明专利均是与清华大学联合申请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合作专利中,有近半的联合申请人是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清华大学。创新力较强的广东重点企业与科研实力较强的区域外高水平大学频繁开展专利合作,形成了“强强联合”之势。但大多数企业与高校的联系并不紧密,校企合作关系非常松散和脆弱,特别是中小企业合作次数少,合作对象分散。而广东科研实力较强的大学如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更多的是与国有企业建立了持续的专利合作关系,当然这与合作对象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技术研发能力有重要关系。建立相对稳定持久的校企合作关系能促进协同创新的效果,对校企持续创新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但广东高校与省内主导产业之间专利合作相对较少,高校和企业的技术重点和方向的不一致使相关企业与省内高校无法对接,转而寻求省外高校的合作,致使广东难以形成完整的区域内校企技术合作创新体系。

2.4技术合作优势领域分布对比

作为显性技术指数的发明专利比较优势是衡量校企技术创新潜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专利分类(IPC)将全部技术划分为从A~H共8个大部(见表5),2000-2013年间,广东校企合作申请发明专利频次较多的前3个部类分别是H部(电学)1 076件,占34.2%;G部(物理)737件,占23.4%;C部(化学)697件,占22.2%,显示了在能反映我国科技领域前沿和重点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化学等领域,广东开展了积极和广泛的校企产学研技术合作。

表4 2000-2013年广东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申请量较多组合

表5 2000-2013年广东校企发明专利合作申请技术领域分布

第一申请人的技术领域分布情况能反映高校或企业的技术优势所在以及他们关注哪些领域的研发。表5显示,广东企业在电学和物理这两大技术领域主导作用明显,其中H部合作网络的规模最大,申请量有914件,占该部类合作申请量1 076件的85%,反映了在电子通信及网络技术方面广东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发明专利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与通信、网络相关的信息产业,这也是我国创新点最活跃的领域。以高校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技术领域呈现多样化局面,除了C部(化学)有所表现外,在优势技术分布上与省内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为在电子通信技术领域远远落后于企业,在广东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力上处于劣势地位。分析其可能的原因,除了企校性质不同,高校以教学和科研为主要任务,更关注前沿性和基础性的研究,同时还要面临成果转化和市场化等问题外,主要是广东产业布局的鲜明特点,广东的企业集群发展非常突出,分布在通信、集成电路以及先进制造等行业的龙头企业相对比较集中,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为企业的培育及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广东重点企业创新能力走在了全国企业的前列,专利优势十分明显,如华为、中兴通讯、比亚迪、海洋王照明等占了全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前十名的半壁江山[12]。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广东高校和企业发明专利校企合作的第一申请人、申请人组合及其区域分布、技术优势等方面的计量统计,对比分析了区域内校企间整体知识流动网络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证实了不同区域校企技术合作存在着异于普遍规律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总结如下:

(1)广东高校科技交流和知识溢出的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与企业相比较而言,差距甚远。尽管有向省外逐步扩散的趋势,但总体而言,仍然是与区域内的企业合作比例较高,与外部区域的专利合作并没有随着申请量的增加而增强,知识的溢出多限于区域内,校企合作呈现地方化,地理因素对广东高校的合作关系及合作强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高校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流动范围有限。在区域内部合作方面,广东高校与省内主导产业和创新型重点企业的合作不多,说明了高校在与区域创新联结上层次较低。鉴于广东高校在区域创新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校企合作水平和高校的研发实力还没能跟上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以及企业创新需求的步伐,因此广东还需加大对大学——产业——区域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

(2)尽管与区域内高校的合作因为其较低的成本而受到多数企业的欢迎,但在广东是个例外,广东企业与区域外部的高校有着广泛而密切的合作关系,如华为、中兴、鸿富锦等创新型企业与省外高校技术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最高。行政区内的企业选择外地高校合作,本地化合作优势并未能在广东得以体现,证明了当本地高校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时,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使地域距离不再成为问题,企业广泛地寻找合作者,行政区划的边界不再有影响。因而也造成了实际上的区域合作框架的失效,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区域内校企产学研合作的范围、对象及技术领域等大都受诸如各类制度和经济因素效应的大小、校企实力和技术方向的对接与匹配等因素的影响。

(3)广东省内虽然拥有众多的高校资源,但教学型的地方性院校占了大多数,优势资源相对集中的研究型大学不多,高校发展的不均衡造成他们之间研发能力的巨大差距,如少数高水平大学与国有企业的合作关系较为紧密,但大多数地方性院校的校企合作范围窄、频次低,合作关系十分松散脆弱。由此可见,广东高校产学研合作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在校企产学研合作发展中准确定位,将办学目标与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加强技术创新和完善大学产学合作支持体系,发挥地方高校的独特优势,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4)到目前为止,广东校企技术合作主要是以省内重点企业和国有企业为主,占全省487万家的95%[13]的中小企业参与不足,校企知识交流与共享的渠道仍不够通畅。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广东要实现省内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广大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不容忽视的。广东的校企合作创新状况不利于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要使到省内区域层次的产学研持续良好运行,广东需结合省内高校和中小企业的特点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区域布局,以寻找一条既能满足地方先进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又能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推进地方高校往更高层次提升的均衡的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虽然专利信息的样本规模大、规范易取和便于计量,合作申请专利又是一种常见的校企产学研产出形式,但是它只能反映校企创新活动的一个方面,高校和企业之间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实现技术合作,合作关系也不一定要通过专利文献来体现,因此,利用专利数据构建区域内校企技术合作网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本研究将产学双方视为一个系统,从区域层次视角详细讨论校企产学研合作创新系统的现实状况,能在实践上为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提供另一种新的视角,不仅能补充和丰富现有的相关研究,还能为区域层次政府促进校企产学研发展提供应有的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洪伟.区域校企专利合作创新模式的变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28(1):40-46.

[2]温芳芳.基于专利计量的区域间技术合作网络研究[J].情报杂志,2013,32(11):32-36.

[3]刘凤朝,马荣康,姜楠.基于“985高校”的产学研专利合作网络演化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7):178-192.

[4]马艳艳,刘凤朝,孙玉涛.中国大学——企业专利申请合作网络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1,29(3):390-395.

[5]许治,范洁凭.我国校企联合申请有效专利分布特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1):99-105.

[6]王朋,张旭,赵蕴华,等.校企科研合作复杂网络及其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6):89-93.

[7]刘艳,邓晓峰.广东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区域布局与优化[J].改革与战略,2013,29(9):63-65.

[8]雷滔,陈向东.区域校企合作申请专利的网络图谱分析[J].科研管理,2011,32(2):67-72.

[9]国家知识产权局2013专利统计年报[EB/OL].http:∥www. sipo.gov.cn,2015-05-25.

[10]邓颖翔,朱桂龙.基于专利数据的中国产学研合作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12):16-19.

[11]李石勇,马卫华,蓝满榆.广东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的联结效应及深化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10-14.

[12]2013年国内企业(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授权量前十位排行[EB/OL].http:∥www.sipo.gov.cn/twzb/2013nwgfmzlphqk/bjzl/201402/t20140219_905760.html,2015-01-25.

[13]2015年底建成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建设的意见》政策要点解读[J].广东科技,2013,(5):16-17.

(本文责任编辑:孙国雷)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Patent Cooperation Network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f Guangdong

Li Wenjing
(Library,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By using statistics of invention patents that being applied together by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n Guangdong,the paper compared characteristic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 between them.The study found that:Independent innovation ability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s insufficient,and the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s relatively low in universitiies,both of this are still a development bottleneck of 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t the present time.

〔Key words〕university;enterprise;patent cooperation;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guangdong;network structure

作者简介:李文静(1963-),女,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科技查新、竞争情报。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专利信息分析的广东校企技术创新力比较优势及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研究”(项目编号:GD12CTS01)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10-15

〔中图分类号〕G25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5)12-0106-05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5.12.019

猜你喜欢

网络结构产学研广东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广东舆情
基于互信息的贝叶斯网络结构学习
知识网络结构维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远程创新搜寻的中介作用
沪港通下A+ H股票网络结构演化的实证分析
复杂网络结构比对算法研究进展
学前音乐教育专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