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大山人的鱼题材绘画之审美取向研究

2015-01-06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笔墨题材

王 欣

(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引言

八大山人是中国画坛上崛起的一颗巨星,他的绘画艺术和他以前的所有艺术家都有所不同,他别具一格的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领域,把中国的文人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他以有限的人生经历,给世人留下了无可替代的艺术财富和无法磨灭的记忆,而且还为绘画艺术提供了很多高深的研究课题。在这个领域似有挖掘不尽的宝藏值得我们去探讨。国内外对于八大山人的诗文书画也有非常多的评论:不拘成法、逸气横生、笔情恣纵、悲愤、苍凉、雄奇……等等,虽然的确如此,但总感觉还不足以表达其背后的曼妙之所在,不够彻底,不够痛快。

研究八大山人的理论文章和专著已经很多了,专门研究他的鱼题材绘画作品的文章也不在少数,当明清时期的绘画艺术被专家学者当成重大的课题来进行研究时,八大山人和他的绘画艺术便成为了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而且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研究对象。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八大山人的鱼题材绘画是自晚年开始,确切纪年是1689年,当时他59岁。[1]这些研究八大山人的文献资料中也有提及其绘画的审美取向方面的问题,多就整体而谈,现单撷取其中一小部分作品作略深一点的分析。 翻阅有关他的论著和研究成果,深感这位艺术大师命运之坎坷、才艺之卓越,在八大山人一生的艺术杰作中,他以独特的构思,深远的意境充分折射出中国绘画艺术宝库的灿烂光辉。这里选取的是这座宝库中的一个小点来进行探讨研究。虽然选题并未见得能够另辟蹊径,但从对大师艺术的学习和借鉴上来说,大概还是有研究价值的。

一、八大山人的鱼题材绘画作品的造型之美

每当打开八大山人的画册,似有一股强大的张力欲喷发而出,他浑厚朴实的造型,删繁就简,气派十分宏大,概括而含蓄。有如魏碑汉隶刚毅豪放,顿挫有力,有如早期青铜器简洁敦实,雄浑朴拙。

在八大山人留下的众多传世画作中,有一部分是以“鱼”为题材的。他所画的鱼,寥寥数笔,或拉长身子,或紧缩一团。特别是那对眼睛,有时还是椭圆形,都不是我们生活中所见的鱼的眼睛,生活中鱼的眼睛都是圆圆的,眼珠子在中央也不会转动。八大的鱼的眼珠子都能转动,有的还是椭圆形状,有时还会翻白眼瞪人。他的鱼形象夸张奇特,造型简练精到。他用翻白眼的鱼来表现自己孤傲的性格,愤世嫉俗的情怀,以及不与清王朝合作的态度。

八大山人的作品通常都是在大张纸上用一小块地方来表现那一条条翻着白眼的鱼,再在空白处赋诗,诗画相对应,这是中国画有异于西画的地方。他的画空白处较多,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貌似游动着的鱼,旁边是一大片空白,这种动与静的结合使人更多的将视线聚集到画家表达的主体——那只翻白眼的鱼上面。画与诗一样,并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不是为了作画而作画,而是希望读者能从中读出些什么,希望观者能从中看出些什么,读出他丧国的耻,看出他家败的痛。

二、八大山人的鱼题材绘画作品的笔墨语言之美

笔墨,其实就是笔痕墨迹。笔墨原为两种工具,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应用于彩陶上的图纹。早期的墨是天然色料合胶的,汉代开始松烟制墨。毛笔在春秋战国时盛行。从山水画开始,尤其是文人画兴起,笔和墨两者功能相融合,地位极大提升。潘天寿在他的《听天阁画谈随笔》中提到“笔不能离墨,离墨则无笔,墨不能离笔,离笔则无墨,故笔在才能墨在,墨在才能笔在,盖笔墨两者相依则为用,相离则俱毁。”[2]自文人画开始,尤其是北宋苏轼、米芾等人提倡水墨,以书入画,至元四家,笔墨日渐成熟,出现了皴擦点染、轻重快慢、干湿浓淡等多种技法,到徐渭、八大山人等人,笔墨则走向了其发展的高峰期。

八大山人的画面用笔简括、凝练,丰厚圆润,水分控制到位,因而变化十分丰富,极其富有个性。他特殊的经历和纵逸的性格,促使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简约奔放的艺术风格推向了巅峰。他的笔墨语言简练、洒脱、极尽淋漓畅快,他画中的鱼形象经过去粗取精,删繁就简,提炼出最能代表事物本质特征的形象,既不完全抽象,也不完全写实,而是处于一种中间状态,是精神上的写实,虽然画面上呈现的是鱼形象,但实际上却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八大山人画面上的鱼形象通常是只用三两笔,即能达到传神的境界,看似惜墨如金,却能令人产生无穷无尽的遐想,似乎能看得见画面背后他精湛的功力、真璞的心性和他的辛酸、愤懑、孤傲、倔强……

八大山人画“鱼”,虽然惜墨如金,风格简约,但也绝不是枯索乏味,反而“貌之简者,其意贵繁”,简只是表象,其内里却正透露出丰富的涵义,蕴藏了大量的信息。也正是因为笔墨的简、画面形式的简,才使得画外之音有流露之地,否则,画面拥堵,他的心志将无处寄托,千言万语无处体现。正是他的笔墨语言与审美情思共同营造出了“有意味的形式”。如同诗歌,语言洗练,却能传达无限的内容,寄托无穷的志向,一如“大音希声”。

我们从八大山人的这些创作中体会到艺术的诗意和生命的律动。

三、八大山人的鱼题材绘画作品的形式构成之美

黑白画面讲究黑与白的关系,利用黑、白对画面进行分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相互对立又统一,画中的物象,其位置的左右上下,方向的前后左右,都给人一种动静相宜,变化无穷的心里感受。

八大山人画的鸟有各种类型,但很少见到有天上飞的。他画的鱼也有各种类型,也很少见到有水里游的。比较常见的却是“鱼飞于天,鸟栖于地”,朱良志认为“八大山人晚年绘画的荒诞倾向包含深刻的思想内涵……通过空间布局上的变异,建立一种人们罕见的物质存在关系……八大为人们创造了一个鸟不飞而鱼飞的世界。”[3]从《竹荷鱼诗画册之一》(图1)我们可以看到几条鱼腾空而起,一字排开,飞翔在空中。下面大面积留白,左下方有题跋。它的留白之处,可以想象成是水,也可以想象成是空气,鱼在天上飞。也许在当时,在外人看来,他这是疯人的画作。但是在八大山人的作品中,这种形式是很常见的。在常人眼中,鸟是天上飞的,鱼是水里游的,人是陆地上走的。但在八大山人的眼里,这一切都不存在秩序和界限。他观鸟、观鱼都是自由的,因感叹鱼的悠然自得,再叹自己身世悲惨,经历坎坷,还得隐姓埋名躲在佛门几十年,所以他心里自然是苦不堪言,多么希望寒冷的冬天快点过去,温暖的春天早日到来。在《安晚册之一 小鱼》(图2)这幅画的右上角有诗题:“到此偏怜憔悴人,缘何花下两三旬。定昆明在鱼儿放,木芍药开金马春。 ”[4]阅读这首小诗,我们就可以读到诗里面隐含的表达了八大山人的情思与寄托。

在这幅画里,仅有一条小鱼,与题跋遥相呼应,这幅画用的是对角线的构图,大面积的留白,简练的线条,遒劲的笔力,没有更多的交代,让人在看画的时候忽然感觉到纸上的空白似乎是一片碧蓝的长空,万里无云,又似乎是一片汪洋大海,水天一色。多么宽阔的视野,多么博大的胸襟,多么高深的境界。

图2 八大山人 安晚册之一小鱼 纸本水墨

四、八大山人的鱼题材绘画作品的精神内涵之美

八大山人出生在明朝末年,是明末清初的一位遗民画家。他出身贵族,是明朝皇家的血脉,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由于改朝换代,他在逃跑的路上妻离子散。为了躲避清兵的追杀,他逃遁于禅。此一逃也。由于他是半路出家,心中还装着大明江山,装着他俗世的点点滴滴,因此六根未净,他再次出逃,逃遁于疯。此二逃也。最后,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之所在,找到了他所能表达自己内心的方式,于是又一次逃了,这一次,他逃到了他的心之所向——绘画。此三逃也。在詹丹为周时奋的《八大山人画传》一书所作的前言里写的是“不妨说,他是一逃于疯,二逃于禅,三逃于画。”[5]这里笔者认为,这三逃,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时间顺序。只是揭示了八大山人的“逃”的三种状态,逃禅是为安身立命,迫不得已。其时,八大山人他并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是形势使然。逃疯是因为他内心不静,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找不到出路,取舍两难,这些状况给他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难以忍受的心灵折磨。而逃画则是拨开云雾见阳光,终于找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契合点,绘画是他的精神寄托,用绘画语言的形式来表达他内心所想的事、想说的话。

然而,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八大山人所画之“鱼”,是与他多年的参禅悟道是分不开的,他巧妙地把艺术与宗教嫁接起来。他的艺术创作深刻地受到了中国古代的佛学、道教之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因此,很多人说他的鱼题材绘画作品中蕴含了很深很浓的禅意。这种说法也是有据可寻的。首先,他自己本身就曾是一个僧人,23岁削发为僧,潜心学佛,且很有慧根(28岁即“竖佛称宗师”),对佛学理解甚为深刻,后35岁还俗又转而信奉道教,对中国传统道家哲学思想颇有研究;其次,他是皇家贵胄,从小深受儒家及理学思想影响,并且他从来都没有忘记他的贵族身份,忍辱负重,小心维护灵魂深处所固有的精神,而这正是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品格的体现。而且他画鱼题材,是从晚年参悟了生活哲理之后开始的。

中国的花鸟画本身就很注重捕捉情趣,加之“鱼”与“余”谐音,在汉语言文化中,也有着比较特殊的意义。尤其在文人士大夫的眼里,“鱼”还是精神自由的象征,是“道”的物化。在太极图中,是阴阳鱼的形象,而且此消彼长,一鱼的起始处正是另一鱼的消失点。黑白色块相生相息,呈S形互融互汇。八大山人的中后期绘画的画面构图也有不少可看出S形的太极图式的痕迹,亦可看到黑白相间、动静相宜、阴阳相合等一系列宗教思想的痕迹。

图3 八大山人 鱼鸟图 纸本水墨

图4 八大山人 鳊鱼图纸本水墨 1692

图5 八大山人 莲花鱼乐图 纸本水墨

八大山人作于1693年的《鱼鸟图》(图3),画面看上去非常简单,前端,一怪石上蹲着两只鸟,中间一条大鱼,画尾有一条小鱼,在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整张画就这些内容。再就是三段题记。题记的第三段说“东海之鱼善化,其一曰黄雀,秋月为雀,冬化入海为鱼,其一曰青鸠,夏化为鸠,余月复入海为鱼。凡化鱼之雀借以肫,以此证知漆园吏之谓鲲化为鹏。”[6]很显然,八大山人在这段题记中强调他自己是在画鱼和鸟互相转化的故事,画的既是鸟又是鱼,既是鱼又是鸟。众所周知,此故事的基本思想是源自庄子的《逍遥游》。八大山人显然受到这种中国传统的变化哲学的思想的影响。

如若明王朝抵抗住了满军侵袭,朱耷继续做他的皇室贵族,那么他的家庭不会遭此磨难,他也不会去出家,不会参禅悟道,或许晚年的朱耷一定是在儿孙绕膝的欢乐中度过,但如若真是这样,那中国绘画史上一定不会有八大山人这个名号。

但也许正是因着这动荡的时局,特殊的经历,残酷的现实和心灵的磨难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这样一位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

[1]韩江红.“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八大山人和虚谷“鱼”题材绘画解析[D] .上海:上海大学,2007.

[2]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M].上海:上海美术出版社,1980:2.

[3] 朱良志.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问题[J].文艺研究,2008(8):103.

[4] 八大山人.八大山人:花鸟图册[Z].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2:45.

[5]周时奋.八大山人画传[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

[6]张真.八大的心境源流,被迫入佛的挣扎与彻悟[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e13dc8b0100sebc.html,(2011-7-25)[2015-3-24] .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笔墨题材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八大山人的大尺幅行草立轴书法探析
笔墨童年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回望传承——八大山人纪念馆建馆60周年故宫典藏特展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
历史题材电视栏目中的“画”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