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厦门大学航空系的“前世今生”
——絮语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

2015-01-06黄信安尤延铖

厦门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前世今生工程系厦门大学

黄信安 尤延铖

厦门大学航空系的“前世今生”
——絮语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

黄信安 尤延铖

2008年4月6日厦门大学华诞87周年,厦门大学航空系举行了复办揭牌仪式。时隔七年,航空系励志图强、广征贤才、养蓄内力。2015年4月6日厦门大学94周年校庆之际,航空系将升格为航空航天学院,坐落于厦门大学翔安新校区核心地段的航空航天大楼也将开工建设。厦门大学航空航天教育又将掀开崭新的一页。

陈嘉庚强、萨本栋梁

据现有史料考证,我国的航空高等工程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18年3~4月期间,北洋政府在福州马尾海军学校内附设一所飞潜学校,设立了飞机制造科,学制3年,其程度与普通大学相当。该科毕业了一个班,学生共17人,后因经济困难停办。福建开创了我国航空工程高等教育的先河。据中国船政文化研究丛书权威史料佐证:中国第一所培养高等航空工程人才学校,中国第一家正式飞机制造厂、第一架水上飞机皆诞生于福州马尾。福州马尾被誉为中国航空高等教育和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我国最早的航空工程主要领军人物(王助、巴玉藻、王孝丰、曾贻经等)悉数扎根于马尾发展。王助 (美国波音飞机厂首任总工程师)、巴玉藻(美国寇提司飞机厂设计工程师、美国通用飞机厂总工程师)二人被业内公认为中国航空之父。上述史料中国船政博物馆及航空文献上也都有实物佐证和文字记载。

据厦门史料记载:1925年,留学法国的飞行家陈国梁得到菲律宾爱国华侨的支持,选址厦门市郊五通乡建设机场招收华侨子弟训练飞行。1928年8月旅居菲律宾爱国华侨吴记霍、李清泉、薛芬士及林珠光等响应孙中山先生 “航空救国”的遗训,热心在海外组织了“航空救国委员会”募集资金并筹办厦门五通民用航空学校,首任校长是莆田人陈国梁。当时航校拥有七架教练机,初期教学科目为:飞行、学科和军事。厦门郑成功纪念馆原副馆长何丙仲的祖父何仰潜先生见证了五通民用航空学校的成立。何丙仲的父亲何启人(国民党空军将领,1949年去台湾)在校学习后成为厦门曾厝垵海军航空处第一批飞行员。据厦门晚报引文史专家提供史料称:何启文在一次战斗返航时机智地打开了飞机上的着落引导灯,巧妙地救了当时因天暗一时无法准确着落的美国著名飞行员陈纳德,缘于此何启文和陈纳德成为好朋友。厦门五通民用航空学校后因难获国民政府扶持、资金短缺而停办。尽管如此,五通航校仍堪称为中国民办航空教育的发祥地。由此我们公认:福州、厦门是中国航空教育的摇篮是确实有道理的。

福建人杰地灵,多少代人都在憧憬着飞天梦。在航空航天领域,从福建走出的名人层出不穷。1911年留学日本的刘佐成和李宝焌奉召回国合作制造了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架飞机,两人均为福建永安人。厦门人陈文麟在86年前驾驶“厦门号”飞机自英国伦敦起飞,途经欧亚十几个国家,行程1.5万公里,成就了中国最早的国际长途飞行。

沈元,中科院院士、知名航空教育家、中国航空学会首任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之一、《航空知识》杂志首任主编,福建福州人。梁守磐,中科院院士、中国导弹与航天太空技术开创人之一,福建福州人。刘亚楼,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首任司令员,福建武平人。张廷发,空军司令员,福建沙县人。马仁辉,中国民航局局长,福建长汀人。陈光毅,中国民航局局长、福建莆田人。林华宝,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摄影定位卫星和新型返回式卫星总设计师,福建莆田人。闵桂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长、卫星总设计师、福建莆田人。林左鸣,中共中央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福建诏安人。

八闽大地同中国航空有着扯不断的情结和渊源,近代福建的航空高等教育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1944年,中国人民历经长期艰苦卓绝的抗战,开始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这期间,早期为了挽救灾难深重的祖国,为了使中华民族强大起来而远涉重洋学习航空的有志青年,纷纷克服重重困难,以极大的爱国热情回国参与创办航空科系与院校。这一切使当时病魔缠身,办学经费紧缺的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教授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在他亲自主持下,厦门大学工科院、系全面开张,全面复苏。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顺应发展,在当年4月正式开办。厦门大学航空高等教育同早期福建航空教育虽然没有必然渊源关系,但受其环境人文、天时地利的影响是肯定的。可以这么说,厦门大学航空高等教育是早年福建航空教育发展的传承和延伸。厦门大学航空科系的设立也是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的。

厦门大学早期航空工程高等教育一方面与爱国兴邦的著名物理学家、机电专家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教授悉悉相关;另一方面得益于校主陈嘉庚老先生科教救国的先进、超前的办学理念。正是陈嘉庚校主、萨本栋校长卓越英明的远见和魄力,坚持创办理工科系以提升国力的胸怀,才有随后航空工程系的开办、发展、壮大。伟人睿智,厦大航空打下厚实强劲基础就成必然。

汪德耀代掌门、黄苍林巧传承

1944年4月,经呈请国民政府教育部正式获准后,厦门大学成立了航空工程系。抗战时期,厦门大学迁到福建长汀,航空工程系的建设、发展得到了驻汀州盟军空军的帮助和支持。

厦门大学航空工程高等教育在国内起步较早,是我国高校最先设立屈指可数开展航空本科教育的院系之一。据《中国航空百科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披露: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国民政府在一些学校先后开办了航空工程系,主要有清华大学(1934年)、南京中央大学(1935年)、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工学院1935年)、厦门大学(1944年)、四川大学(1945年)、云南大学(1944年)、浙江大学(1944年)、西北工学院(现为西北工业大学、1938年)。从1934~1949年的15年间共培养了近千名毕业生。据厦门大学校史记载:航空系办学7年,本科生招7届共190人,约占当时全国航空本科类学生的近1/5。

厦门大学建立航空工程系,除时局发展所需外,还应归功于萨本栋校长的高瞻远瞩。时萨本栋校长因养病不在学校,航空工程系的实实在在的发展则有着继任代校长汪德耀的巨大功劳。厦门大学航空系创办初期由当时厦门大学工学院院长,原福建省研究院工业研究所所长黄苍林教授兼管。学校迁返厦门后,从第三学年开始汪德耀校长聘任叶蕴理教授为航空工程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据当年校友回忆汪德耀校长时曾谈及,他是如何克服困难从上海请来航空系教授,其中之一就是当时正在交通大学任物理系主任的叶蕴理教授。叶蕴理教授是法国国家航空博士,192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让·佩林的学生,曾在居里夫人的实验室工作过。汪校长因与叶教授曾同在法国留学,知其学识丰富,好不容易才请到他来任教并兼航空系主任,大有“三顾茅庐”的气势。据当年在厦门大学上学的多位航空系校友在厦大校友通讯上著文深情悼念萨本栋、汪德耀两校长和叶蕴理主任的文章中说:据汪校长回忆说,萨校长曾如此对他说过:若将来航空系的《空气动力学》课程短时请不到教授,可由他来教;这也许正是当年厦门大学敢于建立航空工程系的内在力量,萨校长和叶教授原本都是学物理的,物理专业有一门称为“理论物理”的课程,而“理论物理”内含流体力学,而《空气动力学》是基于流体力学的一门分支,却是由航空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由此足见萨本栋校长办学的定力和胸有成竹。

航空系后几任系主任和师资也大多闻名遐迩。系主任林士谔,1938年在美国发表的关于解高阶代数方程的论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后被誉为“林士谔法”的高阶方程劈因解根法,被国际数学界广泛应用。他是我国航空仪表技术及惯性技术的奠基人之一,是著名的自动控制专家和航空教育家。

系主任田培业,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曾任美国肯思腾飞机厂设计工程师,国立西北工学院航空系主任,上海南京航空工厂上校厂长,首都航空工厂总工程师,主持完成了“爪哇”号飞机的设计与制造工作。

系主任丁履德。意大利都灵大学航空博士、国民党航空委员会航空机械学校教官、美国纽沃工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西北工学院教授、山东大学工学院院长,著名航空工程专家。除此之外,另有知名学者专家,日本东京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兼空军参谋学校教官郭力三,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宋懿昌教授等一大批贤者能人慕名相继齐聚厦大航空系任教。

当时学校拥有抗战时期驻守福建长汀盟军赠送的“野马”和“闪电”退役战斗机各一架、汽车引擎两个、汽油发电机和手摇发电机各一台,这在当时都是十分难得的实验器材。1946年冬,学校在厦门征得投降日军的“神风特攻”快艇三艘,航空工程系也向空军总司令部申请到一批仪器设备。1947年,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又拨给厦门大学一批包括发电机、原动力机、航空工程实验装备、工具机械和材料试验机等设备,航空工程系也因材施教地开设了“飞机设计实习”“航空仪器实习”“发动机实习”“风洞实习”“飞机构件实物陈列”等实验课程。有如此强大的师资阵容和实训、实习手段,从厦门大学走出的航空工程系学生出类拔萃是必然的。

欲张启先、必陈一坚

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的学生有理想、有追求,这批非常勤奋、有志向的学生在厦门大学得到了全方位培养,毕业后不久他们相继在航空业内大显身手。

被誉为机器人“中国老爸”、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知名学者、我国德高望重的机械科学家和教育家,我国机构学的开创者与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启先院士,和被誉为“中国飞豹之父”、曾参加歼教一、强五、运七、轰七等十多个型号的设计和研制、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一坚,就是让厦门大学师生引以为豪的航空工程系校友中的佼佼者。

厦门大学首届航空工程系学长张启先院士出生于江苏省北部靖江县,少时家贫至多次中断学业,靠自学考上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入学时步行56天才到学校报到。在厦门大学,张院士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功底,练就了超强的动手能力,毕业时凭优异成绩留校任教并被选派苏联留学。张院士一生奉献,先后带出32名博士,荣获的国家级科技大奖就有5项。张院士于2002年仙逝,这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巨大损失。

1949年入学的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校友陈一坚院士,祖藉福州,原名陈明坚,求学时为表达一生献身航空的志愿才将名字改为“一坚”,即一定要坚持到底之意。据此可见,当时入学航空工程系的年轻学子是何等志向远大和努力刻苦。据校史文献记载及毕业返校学生图片证实,当时学生还建有自己的航空学社。

强大的师资队伍和严谨的教学使得厦门大学航空高等教育业绩非凡,人才辈出。其他优秀学子还有:国际航空科学会(ICAS)中国理事、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航空工业部局长、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航空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航空部分主编、飞机设计手册主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中国航空学会首任秘书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南寿;国防科工委空气动力学专家组成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岞生教授;国际工程教育顾问委员会委员、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院长陈本柱教授;原中国常驻国际民航组织航行委员、民航总局副司长陆家沂教授;航空工业部发动机局局长兼主任王祖浒教授;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总公司总工程师余景文;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台湾联谊会常务副主任、台联一、二届副会长、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副主席彭腾云;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谢希文;中国首位物理学博士李复几之子、厦门大学合肥校友会理事长、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李正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长、南京科技专修学院院长黄良教授;厦门市大、中学校学联主席、厦门军管会交通组组长、航空工业部驻香港总代表黄建总工程师;广东空军飞行管理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傅锡寿;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总结构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熊振楠;空军第一研究所总工程师陈恩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导师黄俊钦、曹惟庆、忻鼎定、陈毓勋、林兆荣、周建功、潘升才、聂能光、王笑天、黄养光、张鹏云教授等等。可以说,从厦门大学航空工程系走出的航空英才早期遍布全国各高校、研究所和空军部队。众多早期因参与空军飞机研制工作需隐姓埋名的还不在其列。

1951年按中央部署全国高校开始大规模院系调整,厦门大学、北洋大学和西北工学院的航空系合并成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云南大学航空系并入四川大学航空系;原中央工业专科学校航空科和华北大学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工业学院航空系。1952年,航空院系进一步调整:清华大学航空学院与四川大学和北京工业学院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成立华东航空学院,1956年迁西安,改称西安航空学院,1957年该院与西北工学院合并组成西北工业大学,70年代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也并入此校。1952年还成立了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56年升格为南京航空学院,1993年改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至此,厦门大学航空系暂停“飞翔”。

厦大航空雄起、务实励志图强

1994年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和为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国家教委、厦门市政府共建厦门大学工学院飞机维修工程专业。当时办学成果丰硕、飞机维修工程专业成为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首批国家高职高专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精品专业。在厦门大学首届飞机维修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典礼上,时任厦门市市长的洪永世先生,亚洲最大飞机维修企业-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炳杰先生和厦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平先生亲自为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9位市政府领导与公司高管、3位厦门大学副校长、1位校党委副书记及多位校部处主要领导出席,如此高规格的单个班级毕业典礼在厦门大学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一个毕业班毕业典礼如此隆重,足显国家教委、地方政府、航空企业对厦门大学航空工程高等教育的期许与厚望。

厦门市政府、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等诸多企事业单位全力支持和关照厦门大学飞机工程专业办学与发展。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长期在厦门大学设立“陈炳杰奖教奖学金”,奖励勤奋学习的莘莘学子和忠诚任教的优秀老师。早期厦门航空企业为每届飞机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三次实习机会并全程免费,每位学生还同企业员工一样领取500元工作餐补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还派专业人员现场在武警部队波音747-200型飞机上按波音飞机维修手册规范指导学生拆装,直接在波音747大飞机上让学生练习折装实习实践,在目前国内高校还很少见。为保证厦门大学师生毕业设计实习顺利进行,部队更是全力支持在接收厦门大学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实践。他们调整整个连队午餐用餐时间让厦门大学40个师生先用餐,部队推迟半小时用餐。厦门大学航空工程专业学生能得到社会如此厚爱是幸运的。

1999年厦门大学飞机工程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专业名称确定为飞行器动力工程。2005年厦门大学申报“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硕士点获批并开始招收硕士生。迄今,厦门大学已为国家输送千余名高质量的航空工程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倍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随着国家航空航天重大需求的再次兴起,厦门大学航空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也高居厦门大学榜首。厦门大学航空学子勤奋、务实、认真、淡定、有为,在参加的三届全国“‘创新杯’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中共获专业组三等奖一次、业余组二等奖一次、三等奖四次;在2011年“中航杯-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上,厦门大学白鹭队的 “南强”号无人机获得三等奖;2012年和2013年的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亚太赛区)上,航空系组织硕士生和本科生共13人组成厦门大学白鹭队获得了“最具创新设计奖”和“最佳创新奖”。

厦门大学航空系师生关注国内外航空发展,在世界百年航空诞辰时,厦门大学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发组织福建省唯一大型非官方组织纪念活动,学生通宵组织的几百幅大型航空图片在校内主要地段连展三天,活动开幕式和大型科普讲座也得到了校党委宣传部和团委的大力支持以及媒体关注。此外,厦门大学还首次组织了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和安徽5省新考进航空院校准大学生(由中国航空基金会提供赞助)的航空夏令营活动。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厦门大学航空重新雄起,这是全系师生务实实干、励志图强的结果,全系师生信心满满、昂首祈盼着厦门大学的航空航天学科能够有更大、更强的发展。

厦大航空迎朝阳、群英助阵双飞翔

厦门大学紧跟国内航空强势发展。2011年4月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厦门大学正式签订了共建厦门大学航空学院的协议,四年来双方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沟通和筹建工作,目前一切进展顺利。厦门大学定于2015年4月6日正式揭牌成立航空航天学院,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将空降多名重量级航空工程高端领军人物加盟领衔学院学科建设。

出生于重庆市原籍江苏省宝应县的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现任中航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兼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大客发动机验证机项目总设计师,兼任国防科工委航空动力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尹泽勇将出任航空航天学院院长。

此外,早期兼职加入的重量级人物还有出生于1957年的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空军装备研究院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甘晓华。据悉还将有多名中航集团航空工程业内精英加入。有如此多重量级航空工程高人进驻厦门大学,厦门大学航空学科的发展必将锦上添花更上一个台阶。

据校方透露:学校经多方商议、协调、考虑到将来航空航天学院长远、稳妥、持续发展,此次新组航空航天学院初定由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逐步优化组合构成。

目前航空系拥有“航空航天工程”博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航空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授权点,“飞行器动力工程”和“飞行器设计与工程”本科专业。机电工程系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理论)和2个工程硕士授权点(仪器仪表工程、机械工程),其本科专业设置横跨三个一级学科(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多个二级学科。自动化系现有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并涵盖下属四个二级硕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新构建学院正教授职称以上人员 (在职不含兼职)就有37位,其中航空系7位教授5位博导,自动化系13位教授7位博导,机电工程系17位教授12位博导。

此外,厦门大学自动化系是福建省系统工程学会、厦门市系统工程学会、厦门市自动化学会的挂靠单位,有9位教师是这些学会和福建省自动化学会的理事长或副理事长,航空系、机电工程系亦有多人担任省市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航空学会几年前也挂靠厦门大学,挂靠期间厦门大学同省内几乎所有航空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厦门多家大型航空企事业主要领导和航天测控站领导、武警部队领导也大都在学会任职。这为厦门大学航空系学生实习、参观学习、开拓视野都带来了极大便利。随着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成立,诸如福建省航空学会这类学术组织重新挂靠厦门大学将成为必然。

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新组构建己水到渠成,福建省航空高等教育到了重新迈大步的时候。现今福建省开展正规航空高等教育的院校仅有厦门大学,厦门大学拥有国外赠送目前国内高校绝无仅有的超大型波音747-200型客货两用飞机整机和波音747-400型飞机机头用于教学实习实验。厦门有名扬国内外的航空公司-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和亚洲最大的航空维修企业——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此外还有厦门航天测控站等企事业单位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学生实习、实践提供良好的支撑,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重组成立,加上厦门大学航空师生与学子的自身努力,厦门大学航空航天高等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厦门大学历史悠久,前程明朗,道路康庄。厦门大学航空航天高等教育历经71年,承载着厦门乃至福建航空再次腾飞的梦想,借助央企雄厚的资源和实力合作办学厦门大学已成功走出新道,相信双方互利共赢成就航空大业将成必然之势。厦门大学航空航天高教的发展犹如飞机环绕世界,其穿云驾雾,升空与降落是短暂的,而空中持续美妙的飞行才是长久的。历史再次给厦门大学创造了机会,飞机窗外依然空气新鲜、明朗,舱内更是蕴含着希望和梦想。

关注福建航空教育的有识之士都在翘首祈盼厦门大学航空航天教育再次风光,再次扬帆,为国争光。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航空系)

猜你喜欢

前世今生工程系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百年校庆专辑1(2021年第2期) 文章回顾
An interpretation of kisses in This Side of Paradise
聚焦“教室照明”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学生作品展
电子信息工程系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关爱老人,从我做起”志愿活动
精油的“前世今生”
春秋必
基于实测数据的舰载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环境温度方程的研究
西安航空学院专业介绍
———动力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