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端干扰和链路稳定性的多终端协同维护机制
2015-01-06张洁芮兰兰郭少勇邱雪松丁一凡
张洁,芮兰兰,郭少勇,邱雪松,丁一凡
(1. 北京邮电大学 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6;2. 北京交通大学 高速铁路网络管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北京 100044)
1 引言
泛在末梢环境是由处于用户周边终端形成的智能空间,在移动自组织网(MANET, mobile ad-hoc network)组成的泛在末梢环境中,常以面向业务的多终端协同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泛在业务[1]。然而,终端移动性造成的网络拓扑动态变化[2]、有限的终端资源属性[3]造成协同方案的不确定性,是协同执行潜在的失败风险,并且,失败引起多终端协同方案切换,对用户产生干扰。因此,需要构建一个多终端协同维护机制,保证泛在业务执行的可靠性和持续性,从而保障用户体验。
构建多终端协同维护机制面临以下挑战:首先,在动态的网络环境中,如何估计终端移动性,构造可靠的协同方案;其次,在切换多终端协同方案的时候,如何尽可能地减少对用户的干扰;最后,协同方案要在满足有限终端资源的同时,实现多样化的业务质量(QoS, quality of service)需求。
目前,有关多终端协同维护的研究成果不多。通过预估终端移动性的方法可以提高所选协同方案的可靠性[4~7]。文献[4,5]使用 GPS等设备提供的位置信息,无需复杂计算,选择可靠的协同方案,但会产生额外的辅助设备负担,在一些特定环境中无法使用(如地下)。文献[6]基于移动模型,使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协同方案的构建,在扩展方面有局限性。文献[7]通过终端当前的属性,如信号强度来预测移动性,没有设备负担,而且扩展性较好。但目前,较多存在于链路层,缺乏面向业务的应用。本文将结合这种方法,在设计面向业务的协同维护时,通过对终端自身属性的计算确定可靠性指标。
采用优化算法可以有效提高协同方案的可靠性[8,9]。文献[8]基于贪婪路由算法,提出了一个新的预测链路生存期的方法,以便在进行终端协同选择的时候更加高效。文献[9]在贪心算法的基础上,结合执行时间,采用动态规划算法解决终端协同中的开销问题。以上两者均未考虑协同方案在切换时对用户的干扰,在发生多次中断时难以保证最佳用户体验。
针对协同方案切换产生的干扰,文献[10]通过表征节点失败引起的中断,提出了最小化切换代价的协同方案(MDSCR, minimum disruption service composition and recovery),但是缺乏对链路稳定性和多样化QoS需求的考虑。文献[11]利用局部恢复和可靠路径,基于概率分析提出了一个快速计算中断干扰的算法,没有计算终端自身属性对 QoS的影响。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在泛在末梢环境中抽象出泛在业务执行问题模型,并结合泛在业务特征,建立了满足个性化用户需求的指标,提出一个新的多终端协同维护机制(MDCMM, multi-devices cooperation maintenance mechanism)。MDCMM基于容忍干扰和链路稳定性来计算可靠性,并结合持续性指标确定维护评价函数。MDCMM包括初始化部署、协同构造和协同重构3个阶段,具有动态规划最优子结构的特点,并且克服了现有动态规划协同维护策略的不足。仿真结果表明,MDCMM能在满足QoS的前提下减少整体和局部维护代价,有效保障用户体验。
2 场景及模型
建立以MANET为背景的泛在末梢环境下的终端协同场景,包括用户层、业务层和网络层。当用户发起一个泛在业务时,通过起始终端设备将子业务的协同关系发布到网络层中,获取网络层中的可用终端信息,选择执行终端执行对应的子业务,以满足需求用户的要求。如图1所示,泛在业务由S1到S4顺序完成, MDCMM经过协同构造后,使S1的执行终端为 11,S2的执行终端为 22,它们之间用λ1、转接终端和l2连接。某时刻l2发生失败,MDCMM将进行协同重构,以最优的全局维护评价指标,维护业务的持续和平滑进行。
图1 泛在业务场景
2.1 问题模型
1) 网络模型
网络模型用GN=(D,L,I,TP)表示。由于网络拓扑随时间动态变化,将泛在业务执行时间T设置为基于中断时刻的离散变量(t1,t2,…),其中Ti表示时间段[ti,ti+1)。在时间段Ti内,网络拓扑保持在ti时刻的状态不变,终端集合D={di︱i=1,2, …},无线链接集合L={li︱i=1,2, …},终端干扰能力集合I={Idi︱i=1,2, …},以及链路持续时间集合TP={TPi︱i=1, 2,…}均不变。其中,两终端之间的链路表示为P(d,d')(t)={d1,…,dn,d1=d,dn=d’}。如果终端不再满足质量需求,或者移动到通信范围外时,网络中的节点和边会被删除。
2) 业务模型
业务模型用一个有向无环图GS=(S,E,IS)表示。其中协同关系由一系列子业务构成,第i个子业务Si和下一个执行业务Si+1之间用有向边Ei连接。当网络层中与Si和Si+1对应两终端间的链路失败时,Ei被删除。
2.2 评价指标模型
综合上述网络模型和业务模型,选择终端执行泛在业务的问题,即从GN=(D,L,I,TP)中选取符合GS=(S,E,IS)的子图,包括终端选择RD=(ds1→ds2→…→dsr)和链路选择RP=(P(d1,di+1)|i=1, 2,…,r-1)。
建立以协同方案评价指标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来解决该问题。为了使用户感知到的干扰最小,保障用户体验,建立指标函数来评价中断干扰对用户的影响,下面给出评价函数的相关计算。
协同方案的不可靠性引起泛在业务的中断。用中断时间所占的比例C作为泛在业务持续性指标,如式(1)所示。C越小表示协同方案不容易发生中断,持续性越好。
假设R(tj)是tj时刻的协同方案,R(tj+1)是tj+1时刻的协同方案,Δtj为中断时间,即从方案R(tj)切换到方案R(tj+1)花费的恢复时间。在协同维护过程中,Δtj是动态的,由于网络拓扑的不确定性等,中断时间很难计算,此过程对用户的干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终端和链路两方面,可从这两方面来定量计算Δtj。
用ND(Δtj→Δtj+1)表示从方案R(tj)切换到方案R(tj+1)的替代终端数如式(2)所示。
其中,r是子业务数目,|R(tj+1)∩R(tj)|是2个集合中的相同节点数目。同样,假设P(tj)是tj时刻的路径,P(tj+1)是tj+1时刻的路径,用NP(Δtj→Δtj+1)表示从路径P(tj)切换到路径P(tj+1)的替代链接数
基于以上预测,结合终端和链路的性质,重新定义评价指标。从方案R(tj)切换到方案R(tj+1)花费的恢复时间Δtj定义如下
其中,ρ和δ是常数,表示终端和链路因素各自所占比重。Idk为终端干扰效益,ε为链路稳定性。
2.3 MDCMM问题阐述
基于上述评价指标的定义,下面将描述MDCMM问题。根据2.1节中离散时间(t1,t2,…)的描述,定义多终端协同维护为一系列协同方案:R=(R(t1),R(t1),…R(tn)),其中,0=t1<t2<…<tn<T。R包括最初的协同方案R(t1)和所有的维护方案R(tj)→R(tj+1),j=1,…n-1。
在网络GN(tj)中,当且仅当协同方案R(tj)中所有的链路都存在的情况下,R(tj)是可行的。进而当且仅当每个协同方案R(tj)在时间段[tj,tj+1)内是可行的情况下,R是可行的。在GN(t)中,定义所有的可行协同方案集合为S(GN)。每个可行的R对应一个指标为
MDCMM问题的目标:在集合中S(GN)寻找可行的最优决策R,使指标C(R)最小化,最终抽象出目标函数(见式(6)),用来评价最佳协同方案。
3 MDCMM优化算法
3.1 动态规划算法
由以上阐述可知,MDCMM问题可表示为多阶段决策最优化问题。为了对MDCMM问题进行优化求解,接下来,将分析网络拓扑已知情况下的动态规划算法,以及网络拓扑未知情况下的预测计算。
在网络拓扑已知的情况下,GN(tj)是确定的,MDCMM 是一个动态规划问题。用f(R(tj))表示tj时间段,使用业务组合方案R(tj)情况下的最小代价
式(8)描述了从R(tj)切换到R(tj+1)的最优维护方案,第一部分表示从失败的方案R(tj)到新的方案R(tj+1)的评价指标,第二部分刻画了新方案的持续性。可采用自底向上的计算方法,逐步构造满足最小维护代价的方案。
在泛在末梢环境中,由于节点移动性造成网络拓扑不确定性。而ti+1时刻的维护决策需要知道该中断时刻后的网络拓扑来计算f(R(tj+1))。所以接下来,将结合可靠性预测来解决该问题。
3.2 可靠性预测
给出终端干扰。在计算终端干扰效益之前,根据子业务对终端各项属性的要求来确定子业务的容忍干扰效益,作为选择终端的限定条件。
1) 容忍干扰效益ISi。泛在业务具有个性化的资源需求,当终端因为能力受限产生干扰时,子业务Si所能容忍的极限值如式(9)所示,对能量ESi、带宽BSi、执行时间TSi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中,能量最小值min(E),带宽最大值max(B),服务时间最大值 max(T)是子业务所能容忍的各项能力极限值。α、β和γ为相应的权值系数,表示不同的泛在业务对终端自身能力的偏重。如多媒体业务对实时性的要求比较高,因此强调干扰因素执行时间,文件下载业务则更偏重干扰因素带宽,这些偏重决定了α、β和γ的取值。
2) 终端干扰效益Idk。结合受限的终端能力对业务执行产生的干扰效益进行计算,如式(10)所示,对终端dk的属性能量Edk、网络带宽Bdk、执行时间Tdk进行归一化处理。
其中,能量最小值 min(E'),物理带宽最大值max(B'),服务时间最大值 max(T')是终端的各项能力极限值。只有当终端的各项能力满足子业务的容忍值,并且终端干扰效益小于容忍干扰效益时,终端才可选。
结合终端属性,采用预测的方法计算链路不稳定性。
3) 预估链路稳定性LS。链路持续时间TP越长,说明路径失败频率越小,网络路径越稳定。将链路持续时间与其下限的比值作为链路稳定性LS测度为
通过获取网络中任意时刻的终端接收信号强度,估计链路持续时间TPdi→di+1来表征链路可靠性。TPlimit表示链路持续时间下限。其中r表示网络中终端的通信半径,在初始化时设置,v表示终端间的相对移动速度,可由计算得出[7]。
4) 链路失败频率。终端间链路稳定性的倒数。
求解过程实际上就是计算所有状态值的过程。根据式(4),第一部分的计算要枚举网络中的所有能组成协同路径的可用终端,为了在网络规模较大的情况下较少计算量,优先选择具有较高可靠性的终端。在计算终端干扰效益之前,根据子业务对终端各项属性的要求来确定子业务的容忍干扰效益,作为选择终端的限定条件。针对网络GN中,未来时刻的变化无法获悉的情况,按式(11)和式(12),采用预测的方法预估链路不稳定性,选取与最优子结构最接近的方案。
3.3 MDCMM流程及说明
以一个泛在业务为例介绍维护机制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1) 初始化部署
用户发起泛在业务U请求时,初始化业务模型GS=(S,E,IS)和网络模型GN=(D,L,I,TP),构造4个数据集合SS、DS、ADS和ODS。SS是泛在业务集合,包括U的终端协同信息,Si的容忍干扰DSi、BSi、TSi。DS是终端集合,包括各个终端dk所能提供的业务Sk及其干扰能力。ADS是可用协同方案,包括执行每个子业务的终端及其信息,初始时刻为NULL。ODS是最终协同执行方案,包括执行每个子业务的终端及其信息,初始时刻为NULL,如图3所示。
此外,还要确定质量需求和网络中终端各项能力的极限值。不同的泛在业务,对业务质量有不同的需求,由此需要确定α、β和γ。用户对终端自身的质量和路径的质量有不同需求,由此确定δ和ρ。
图2 维护机制工作流程
图3 初始部署
2) 协同构造
包括协同发现、协同选择、协同执行3个阶段。协同发现是对复杂的泛在业务请求做出响应,构造子业务协同方案,此阶段得到一个可用协同方案集合ADS;协同选择是从协同发现阶段的协同方案集合 ADS中,进行终端选择和网络路径选择,即为每个子业务选择执行终端以及2个子业务相邻的执行终端间的链路,构造满足需求的协同执行方案;协同执行即子业务的协同执行过程。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根起点d1产生源数据流,将初始化协同关系信息封入数据分组内,在网络中进行广播,寻找能提供子业务的终端。
②终端d1接收到请求分组以后,如果该终端能提供终端协同关系中相应的子业务,且满足Ek>ESi,Bk<BSi,Tk<TSi,则发送应答信息给d1;如果不能提供则转发该广播信息。
③每个终端dk估计其与各邻居终端的链路稳定性LSdi→di+1,也将这个信息发送给d1,形成ADS信息集合。最终根起点d1计算f(R(t1)),从而确定使其最小的各个子业务的执行终端,存入 ODS中。同时,根起点d1产生监控分组。
④选择网络路径:根据集合 ODS中的协同信息,依据IP层建立起通信路径。借用按需路由协议(AODV, ad hoc on-demand distance vector routing)里的Hello分组进行消息广播,综合考虑链路稳定性,选择稳定链路建立端到端路径。
3) 协同重构
①根据根起点d1产生的监控分组,获得执行终端的质量和泛在业务完成情况。
②若发现发生业务失败时,进入到协同重构阶段。从上次决策过程得到的集合 ADS中,选择最优协同方案,存入ODS中。
③如果不存在协同方案则重新发起业务请求,进行一次新的协同构造,计算恢复代价,选择使式(8)最小的协同方案R(tj+1)。确定各个子业务的执行终端,更新ADS和ODS信息,为下一时刻的维护过程做准备。
4 仿真实验
本文提出的多终端协同维护机制,提高协同方案可靠性的角度保持泛在业务执行的持续性,降低干扰对用户的影响。为验证本文提出机制的有效性,设计并搭建了实验环境,并对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4.1 仿真设置
1) 网络设置。基于现有的面向业务的多终端协同选择框架[12],以 OPNET 为仿真平台模拟MANET 组成的泛在末梢环境。在大小为1 000 m×1 000 m的网络中,随机分布30个移动终端,以支持泛在业务的提供。
3.绩效考核体系具有客观公正性,因此可以很好的区分职工工作状态是高效还是低效,根据不同职工工作水平决定他们不同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合理的分配奖金和晋升机会,这样才能可以对员工起到激励作用。
为了使网络中的终端更好地提供 MDCMM 中的泛在业务,设置了3种属性。①终端移动性:每个终端均使用manet_station的移动模型,均具有接收和转发数据分组的功能,终端遵循随机移动模型,以向量路径(VECTOR)方式移动,最大速度默认为10 m/s。②终端能力:每个终端均能提供电池能量(E)、带宽(B)、服务时间(T)3种属性。③链路状况:考虑2个终端之间存在通信时,链路的稳定性,参数在表1中给出。
2) 业务设置。在网络中设置具有由5个子业务按照串行顺序组合而成的协同关系的泛在业务请求。每个子业务对应的可用终端数目默认为 3。终端1a提供业务S1,源业务流的到达时间间隔服从指数分布(CBR),使用恒定比特率CBR流来模拟数据流量,数据分组长度为512 bit,数据分组间隔为1 packet/s。参数的具体说明如表1所示。
表1 泛在环境参数设置
4.2 实验指标
在仿真过程中,首先从可用终端数和移动速度对目标函数进行影响因子分析;其次为了评价MDCMM机制的性能,在多终端协同执行过程中,从切换代价和用户体验方面进行了评价,设置实验指标如下。
1) 目标函数。是子过程切换代价之和C(R),表示在发生中断的情况下整体业务质量的优劣。目标函数的值越低,业务可靠性和持续性越好。用于对MDCMM机制的分析和比较。
2) 业务平滑性。用 2个指数来表示业务平滑性,评价用户体验。
一是各个子过程中干扰指数CI,根据持续性指标计算(见式(13)),CI浮动越小,说明相邻子过程的切换具有越平滑的波动,用户体验越好。用于对MDCMM机制的分析。
二是各个子过程中目标函数的方差CS(见式(14))。该值越小,说明维护越稳定,用户体验越好。用于对不同机制进行比较。
分别对 MDCMM、MDSCR[10]和 MPCMM 3种不同的机制在相同参数设置的场景中进行实验,说明MDCMM的优越性。其中MDSCR是基于预测的维护机制,选择具有最长预估链路持续时间的终端协同方案;MPCMM是基于ad hoc最短路径路由算法的维护机制,以跳数作为选择标准。实验是比较不同机制对用户的干扰。
4.3 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环境设置,在OPNET中进行仿真。将得到的评价指标数据输出到 MATLABR2013a中,进行比较分析。
1) 目标函数影响因子
如图4所示,设置横坐标为中断次数n,纵坐标为评价函数。移动终端的最大速度设置为5 m/s、10 m/s、15 m/s;网络中的最大可用终端数分别设置为1~5。
由图可知,评价函数是随中断次数n而增加的。横行对比图,在最大可用终端数固定的情况下,终端移动速度会对评价函数造成影响。在具有较高动态性的MANET中,失败率增加,评价函数数值较大,说明维护花费更高。
图4 目标函数影响因素分析
纵向对比,在网络动态性固定的情况下,分析可用终端数的影响。以图4(b)为例,终端最大速度为10 m/s,可用终端数不同,目标函数的曲线发生变化。如果每个子业务具有较多的可用终端,在协同构造过程中,对可用终端的搜索和计算将会更复杂,并且由于不可靠终端增加,因此评价函数更高。可用终端数目为4和5时,曲线差别不大。另外,可用终端数的影响在中断次数较多时表现得尤其明显。
2) 不同机制目标函数的比较
为了对MDCMM、MDSCR和MPCMM机制进行比较,在相同的环境和终端参数设置下进行仿真,每次仿真时间为2 000 s。
图 5给出了在终端移动速度最大值为 5 m/s、10 m/s、15 m/s时,3种机制产生目标函数的比较,可以看出MDCMM具有较低数值的目标函数,并且,随着移动速度最大值增加,不同机制之间目标函数的差值也拉大了。因为MDCMM优先选择具有较小干扰能力,并且可以稳定执行业务的终端和路径,保证业务执行。而MDSCR和MPCMM均没有考虑终端干扰给QoS带来的不可靠性,前者选择的协同方案具有最长持续时间,后者选择的协同方案具有最少跳数。在这些协同方案中,执行终端可能会因为电量不足,带宽超出等受限的自身能力等,对业务维护产生干扰,不能给用户很好的QoS体验。
图5 不同机制目标函数比较
3) MDCMM平滑性
延长仿真时间,移动终端的最大速度设置为5 m/s、10 m/s、15 m/s,其他参数取默认值,在OPNET中设置随机种子进行多次实验。取前5次多终端协同维护过程,比较泛在业务干扰指数CI变化幅度。
依据各子过程的维护代价来计算泛在业务干扰指数CI,由图6可知,业务的CI指数抖动较小且变化平缓。整体看,移动终端的最大速度越小,干扰指数CI越大,变化幅度在取值范围内较小,平滑性较好。
图6 MDCMM平滑性
4) 不同机制平滑性比较
设置默认可用终端数目数,改变终端移动速度最大值为5 m/s、10 m/s、15 m/s,分别计算3种机制的平滑测度。
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MDCMM和MDSCR的目标函数方差明显低于MPCMM,因为MDCMM和MDSCR均采用具有最优子结构的算法,选取维护代价最小的协同方案。而相比MDSCR,MDCMM使协同方案的维护更稳定。
图7 不同机制平滑性比较
5) 不同机制预测效益比较
从图8中可看出,与MDSCR和MPCMM相比,MDCMM的预测效益更接近1。MDCMM是0.9~1.0,MDSCR是0.80~0.95,MPCMM 是0.70~0.97。
图8 不同机制预测效益比较
5 结束语
协同维护是泛在网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泛在网络中,终端的类型得到了扩展,能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但是由于终端本身的能力受限,以及网络的动态特性,泛在业务会发生中断,从而影响用户体验。
本文提出了维护机制 MDCMM,用维护评价指标将协同构造和协同中断恢复2个过程综合起来,采用了动态规划优化策略。实验表明MDCMM能减少泛在业务执行时间内中断对用户的干扰,保障用户体验。接下来的工作将在构建协同方案的时候,考虑终端协同需求,如相邻子业务之间的协同意愿、协同时间、协同资源分配等,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
[1] BRONSTED J, AARHUS U, AARHUS D. Service composition Issues in pervasive computing[J]. IEEE Pervasive Computing, 2010, 9(1): 62-20.
[2] VASKAR R, CAO J N, WU W G. Reliable service discovery in MANET[J].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2011,7(1):140-158.
[3] LIU C, CAO J, LE M F. A low-latency service composition approach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A]. The 29th Annual ACM Symposium on Applied Computing (SAC'2014)[C]. Korea, 2014.
[4] JIN L, LI L Y, ZHU X Y. A multi-constraint QoS routing protocol with route-request selection based on mobile predicting in MANET[A].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curity Workshops(CIS)[C]. Harbin, China, 2007.342-345.
[5] CHOUDHURY P. Mobility aware distributed service composition framework in SOA based MANET application[A].The 10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Industrial Informatics (INDIN)[C]. 2012.1016-1021.
[6] WANG J P. Exploiting mobility prediction for dependable service composition in wireless mobile ad hoc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 2011, 4(1):44-55.
[7] 吴大鹏, 武穆清. 面向链路稳定性的MANET路径建立机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9, 31(9): 2226-2231.WU D P, WU M Q. Reliable routing mechanism in MANET towards link stability[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9, 31(9): 2226-2231.
[8] HADI N, QIANG N, MING Y. A new link lifetime prediction method for greedy and contention-based routing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A].The 10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IT 2010)[C]. 2010.2662-2667.
[9] WANG X M, WANG J P, ZENG Z Y, Service composition in service-oriented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ith persistent queries[A].IEEE Communications Society[C]. Washington, D C, USA,2009.1-5.
[10] JIANG S S, XUE Y, SCHMIDT D C. Minimum disruption service composition and recovery in mobile ad hoc networks[J]. Computer Networks, 2009, 53(10):1649-1665.
[11] XIAO L, NAHRSTEDT K. Minimum user-perceived interference routing in service composition[A]. Proc of IEEE INFOCDM[C]. 2006.
[12] 郭少勇,芮兰兰.面向业务的多终端动态协同构造机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2,34(7):2226-2231.GUO S Y, RUI L L. Service-oriented multi-devices dynamic cooperation mechanism[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2, 34(7):2226-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