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川县芒海村百年部落 户撒炼刀

2015-01-06文图张仁韬

云南画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图铁匠技艺

文图/张仁韬

陇川县芒海村百年部落 户撒炼刀

文图/张仁韬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户撒刀锻制技艺2006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户早村委会芒海村地处户撒乡东南方向,距离乡政府2.8公里,离户早村委会有1公里。从远处望去,芒海村密密的砖瓦房、土坯房一间连着一间,清晨炊烟袅袅,和谐而安静,早起干活的阿昌族男人扛着农具抽着旱烟从石板路上走过,妇女则牵着自家的水牛穿过不高的土坯房向村外走去。芒海村共有94户432人,主要以阿昌族、傈僳族为主,阿昌族占全村总人口的95%,是典型的阿昌族寨子。

芒海村是户撒有名的“铁匠村”,过去几乎每家都打刀,除了男铁匠,还有女铁匠。至今,这里仍然保留着丰富的阿昌族民族传统文化,村里仍有十多位手艺高超的铁匠师傅,他们传承着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走进芒海村,即可听到打刀的声音此起彼伏。对于芒海村的阿昌族人来说,打刀是祖传的手艺,也是阿昌姑娘们最为看中的本事。

林小贵今年41岁,是芒海村的打刀匠人,从15岁开始他便跟着爷爷一起打刀,如今他18岁的儿子林忠也开始跟着他打刀,和他一样的芒海村“90后”会打刀的已经不多。父子俩每天8点开工,一直干到晚上可以打制10把长刀,按照批发价可以卖到50元左右一把。林小贵说,打刀虽然要经过千锤百炼,但是对于他们来说这是最擅长的一项活计。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户撒刀锻制技艺2006年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户撒刀制作过程为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有“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之美誉。然而,户撒刀至今仍然沿用的是传统工艺,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以保证每一把刀都是独一无二的。芒海村打制的户撒刀种类繁多,工艺特别,有背刀(长刀)、砍刀、腰刀、藏刀(专为藏区生产)、匕首、宝剑等近百种花色品种,工艺方面以背刀(长刀)和藏刀最为精巧和典型。花钢背刀采用红、白铁皮和青钢混合打制而成,具体为红铁皮一层,白铁皮一层,叠起,然后烧化铁皮的表面让它们粘成一块铁条,刀口背上加青钢,打成刀型后,把它铲白,磨光滑,刀面上就呈现出红、白、青三种颜色,花钢背刀由此得名,花钢背刀刀体美观,刀口锋利,深受滇缅边境各族男子青睐,既是显示英武的装饰品,也是农业耕伐木的生产工具和防身武器。近年来,随着户撒刀样式的增多,打制出来的各种刀再经过配制各式各样的刀配后,无论是作为饰品、高档礼品都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户撒刀品牌开始逐渐出省出国。

沿着芒海村古香古色的巷子穿行,随处可见清澈的溪流,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位于村子后山的一处水源,这里榕树苍天,发达的根系盘根错节,溪水顺着山涧流淌下来,据说这里曾经有一股涌泉,水温极高,与旁边的溪流汇合成为养育芒海村人的生命之水,即便是雨季这里的水依旧清澈见底。如今,我们依然还能找到一些温泉水的踪影。就在水源地旁边,供奉着芒海村的“寨神”,不管大事小事,村里的老人都要到这里祈福膜拜。

芒海村是户撒有名的“铁匠村”,过去几乎每家都打刀,除了男铁匠,还有女铁匠。

TIPS

链接:

芒海地处陇川坝子,是阿昌族世代居住的村寨,也是阿昌户撒刀的发源地之一。2013年,芒海入选云南省少数民族村寨建设名单。省民委下拨100万资金,对民居、民俗等基础设施和阿昌民族文化进行了改扩建与保护。

猜你喜欢

文图铁匠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铁匠教子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宝刀
书法篇
绘画篇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挥金如土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铁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