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趣游西城

2015-01-06杨乃运

旅游 2015年12期
关键词:门楼牌坊北海

文·图/ 杨乃运

趣游西城

文·图/ 杨乃运

1 从故宫护城河看景阜街。

北京的两个城区,东城和西城,都是文化厚积的地方,留存下来的古迹多,传说故事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民间绝活多,怎么逛都能逛出彩儿来,有趣有味的景点儿俯拾皆是,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平日里,没事时我就去逛,特别是西城,逛出来的那些发现,那些感受,不忍心憋着,择其二三,与大家分享。

大高玄殿双绝

阜景文化街我常走的是景山到北海西门这一段。这一段是皇城皇家建筑和园林的核心分布带,沿街逛景有沿街逛景的乐趣,从景山公园南门和故宫的神武门之间走过,穿越北海大桥畅览两侧古太液池的不同风光,历史和当代在心头交汇中所刺激出的感悟都别有一种深邃繁复的滋味。这段街,有一组建筑,这组建筑催生了北京的一个歇后语久久流传,那句歇后语是:大高玄殿的牌坊——无依无靠。

大高玄殿的牌坊,即牌坊从属于大高玄殿,但牌坊却是这句歇后语的主语。那么,看到牌坊了吗?看到了,在大街的南侧。那座牌坊金瓦红柱雕梁画栋,是这条街上很显眼的一栋建筑。为什么这牌坊会生出无依无靠的歇后语?无依无靠应该是它的一个显著特征。那这特征体现在哪里?指的是什么?牌坊应是有依有靠的吗?有依有靠的牌坊什么样?无依无靠的牌坊又是什么样?

隔公路,牌坊对面的建筑就是大高玄殿了。说大高玄殿恐怕大多的北京人都犯懵,但若说三座门就很少有北京人不知道的了。那建筑看过去就是券洞式的三座门,垣墙和大门都是朱红色,青白石的基座,上部额枋担椽全都饰以黄绿雕花琉璃瓦件,顶铺着黄琉璃瓦,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五色斑斓,一看就气度不凡。这三座门是大高玄殿的大门,并非老几辈的北京人说的三座门。老三座门儿是指神武门外护城河小桥后的一座北上门,北上门的两侧又各有一门,叫北上东门和北上西门,它们是通景山的。这三座门是正宗的三座门。皇帝被推翻了,紫禁城变故宫了,为了东西通行的方便,北上东门北上西门连同景山东西墙的南端一起拆除,形成景山前街,北上门成了故宫的北大门。这是上世纪20年代的事儿。到了50年代的1956年,北上门也拆除了,老三座门成为历史。巧的是景山前街的一些建筑拆除形成宽敞的大道后,大高玄殿的三座琉璃券洞门露了出来,它们正好临街,自此,大高玄殿的南墙三门便被叫了三座门。大高玄殿非开放建筑,平日大门紧闭。我却是进去过的。这是一座道观。好几进院落,有钟鼓楼,有正殿,有配殿。配殿五间、九间不等,沿中轴对称布局。也是庭院深深啊!

大高玄殿对面的牌坊已非旧物,它是仿制的,仿制的也非旧制全貌。曾经的大高玄殿牌坊是个牌坊群,由中、东、西三座牌坊组成,每坊四柱九楼,成品字形排列,非常厐大。除此之外还有两座习礼亭,是二亭三牌坊。这等规模的建筑群在视觉上是触目惊心的,冲击力极强。它们当是上世纪50年代被拆除的。比较古典的牌坊建筑形式,它们还真的缺一样东西,戗柱!戗柱对牌坊是起支撑作用的,保障牌坊的稳定性、牢固性。缺戗柱这在明清的北京古牌坊中还是蝎子拉屎——(毒)独一(粪)份儿,绝无仅有。不设戗柱,是因为大高玄殿牌坊的坊柱柱础在地下埋得深,料也就由此省了。它体现的是在力学上的自信,并非为了省几个钱才不要戗柱的。造这牌坊,不会是缺钱,也不会是舍不得花钱。它的木构件用料是很昂贵的——金丝大楠木!用楠木做柱,能是省钱的主儿所为吗?

2 仿制的前三门对面的牌坊。

3 阜景街上,处处古建。

老牌坊因为扩建公路拆掉后,其西坊的原件迁移到颐和园西北的中央党挍重新按原样搭建了,现在仍可以见到,可惜的是迁建时缺了构件,四柱九楼坊已变成四柱七楼坊。

牌坊无戗柱是大高玄殿建筑的一绝。

大高玄殿还有一绝。

大高玄殿是道观,但非一般道观,它是皇家道观,这看所用琉璃瓦就能看出来。三座门非只一处,里面还有内门,也是三座。门用的是黄琉璃瓦顶,主殿用的是黄琉璃瓦顶,乾元阁下层的方形坤负宇也用的是黄琉璃瓦顶。黄琉璃瓦可不是仼谁都能用的。

大高玄殿的琉璃瓦,并不都是金黄色的,还有绿还有蓝。东西配殿是绿琉璃瓦顶,九天应元雷坛是绿琉璃瓦黄剪边瓦顶;乾元阁,上为蓝琉璃瓦顶,下为黄琉璃瓦顶。从瓦的用色上可以知道这座皇家道观是多么讲究,考虑的又是多么细致。另外,显示道观皇家身份的还有御路。坐北朝南向街的三座门,中高旁低,有石栏护着,中间的大高玄门下是御路,主殿大高玄殿也有御路,连后面的九天应元雷坛都有御路。御路是皇上走的地方。

原观是明嘉靖皇帝建的,这位皇帝发起了大礼仪之争,除了祭祀分坛分庙,还建了这座道观。此观离紫禁城很近,就在紫禁城西北角。只可惜,只53年时间就被大火毁了。上天好像与嘉靖皇帝有点过不去,老用火来惊吓他。后世的皇帝没把这座道观废掉,明万历皇帝,也就是嘉靖皇帝的孙子把它重新修建了起来,清雍正、乾隆、嘉庆皇帝也都重修过。乾元阁是道观的最后一座建筑,这座建筑,上部是圆攒尖顶的,下部是方形的,上圆下方,一看就知是遵照了天圆地方的理念。否则,顶阁的瓦为什么用蓝色,下阁的瓦为什么用黄色呢?天为蓝,土为黄嘛。岁月幽深,蓝琉璃瓦从外面看去已呈紫色了。这座上圆下方的重檐楼阁,在京城的皇家建筑中也是极为罕见的。它供奉的神是玉皇大帝,在清代是祈雨的场所。关于紫瓦,另有一说,言原色就那样,为取“紫气东来”之意。

上圆下方乾元阁就是大高玄殿的另一绝。

1 阜景街一角。

北京城内最大的金鳖玉蝀桥

2 从北海看金鳖玉蝀桥。

3 无戗柱的牌坊。

北海和中南海之间有座大桥,这座大桥打那路过的人都知道,人称北海大桥。可是谁又知道此桥还有另一个名字,且是它的本名一一金鳖玉蝀桥呢。金鳖玉蝀桥本是建在皇宫禁苑内的桥,从元代就有了,时称金海桥或御河桥,金水河连北海中海,穿桥而过。桥两侧原来各有一座牌坊,东叫玉珠,西叫金鳖,两坊联名就成了桥的名字。现在我们看到的北海大桥是1954年在明代桥的基础上改建的,向南扩到了34米宽,两侧白栏杆下加设了步行道,桥面铺上了沥青。1974年,文革进入尾声,尚未结束,大桥又做了一次改装,这次改装有点惨,白石栏杆被换成了铁栏杆。

北海大桥作为宫中御桥时,桥宽不到10米,它不通汽车、三轮车、自行车,是皇帝嫔妃、太监宫女们走的桥,主体长118米,有八个厚度相等的桥墩,几个桥孔,孔称龙门,每个龙门上都刻有龙头,两侧栏杆无论是栏板、望柱都用的是打磨光滑的汉白玉,方形望柱上雕着莲瓣。桥面也是汉白玉的,像一条长长的玉带系在清丽碧秀的水面上,成为太液池中一道秀丽的风景。

1954年改桥时,桥上的9个拱洞,有8个改成了假的。肯定是有安全因素的考虑。桥南是中南海,桥北是公园,春夏秋冬,公园里游人如织。在中南海不开放时,北海大桥是惟一没有墙的阻挡能一眼望进中南海的地方。

站在古金鳖玉蝀桥上,是可赏到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秋波景的。燕京八景的命名产生于金代,由金章宗钦定。其中一景,便是“太液秋波”。清乾隆皇帝改了一字,为“太液秋风”,立碑于中海水云榭中。他对金代的燕京八景,做了一次全面考证,认定太液秋波就在那里,就如他认定的琼岛春萌在北海琼华岛一样。水云榭的建筑式样独特,共五梁十二角,看上去像一座大亭子连着四座小亭子,20根红色立柱,金瓦飞檐。观太液秋景,是绝佳之地。立在北海大桥上望水云榭,榭姿楚楚,而在榭中北望,北海大桥如玉虹长卧,团城琼岛秀姿、巍巍北海白塔高耸于绿绸之上,夺人心魄,清风拂处,太液池水粼粼。乾隆《太液秋风》御制诗中提到北海大桥,首句便见:“微见商飏萍未生,镜澜玉蝀影中横。”第三句提到琼华岛:“爽入金行阊阖表,波连瑶渚耀台瀛。”对金章宗时代的“太液秋波”究竟指哪儿,一直是有争议的,并不都认可乾隆的考证,但乾隆时代的“太液秋风”却已不容置疑,它至今都显示着迷人的风采。北海大桥在这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合院门文化

4 门看上去气派,单品级并不高。

5 随墙门。

在北京西城逛,断不了串胡同。只要四合院集中的地方,怎么串都成。在什刹海的金丝套串,在恭王府旁的柳荫街串,在新街口、平安里、东四、西单一带串。串胡同,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门和门楼。是院就有门,四合院当然不例外。但门并不单纯是进出院的出入口,不只具有实用功能,它更是文化单元,文化载体,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在北京的老四合院,门最突出的是等级文化。门是四合院主人身份、地位的标志,是脸面。同是四合院,皇帝家的门和王公贵族的门不一样,皇亲国戚和一般官宦人家的门不一样,大官僚、小官僚的门不一样,而同是草根,同是平民,门也不一样。历代典章制度,对门都有严格的规定,门的式样,门的规模,门的颜色,门的装饰物件,都是有标准和要求的,弄错了,有可能就因此获罪,因此被杀头。比如和珅,官再大,和皇帝的关系再好,门用了绿色琉璃瓦,就让人抓了把柄,拿你的时候,这是罪证之一,因为你不是王爷。黄琉璃瓦皇上家用,绿琉璃瓦,王爷家用。门是讲究风水的,这也是文化内容之一。北京的四合院,一般人家,没有院门开在正中间的,正房,一门两暗的格局,两侧有耳房,是对称的,院门正对正房明间门,不得了了,鬼混进了院门,一下子就能溜进屋子里去了,它走路不会拐弯呀!院门正对着院外的树、木桩子、石柱子都不行,主凶,对着带棱角的建筑,也不行,预示着您家要出事儿,棱角是刀哇!刀对着你的脸你的胸膛,您有好日子过吗?您家的院门,比邻居的门高,这就好,压了人一头,可谁愿意让你压呢?都争着在门儿上做文章,这文章一做,就有热闹看了。大户人家的门儿,从哪儿说,小户人家都看着发憷,从心理上就敬而远之。小户人家的门儿大户人家也不会轻易迈进来,迈进来,准没好事。门当户对,什么人家跟什么人家联络、走动,也是门文化的一种,有深厚的社会内涵。大门二门,讲究也深。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二门里呆着。二门是客人不能轻易往里迈的地方,是一个界限,女眷都在二门里,作为客人,您随随便便迈进去,什么意思?失礼、不雅、失身份,没教养。

有院有门,不一定都有门楼。门楼是什么?院门的顶部。横一根方子,就是个门框上沿没瓦没沿不起脊,当然称不上门楼。门楼是一定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的显示,最起码,您不是穷得叮当响,盖得起门楼,要是连饭都混不上,您不会在门楼上做打算。

北京四合院的门楼,平民百姓人家大体上形成了这样几种类型:道士帽式,鱼脊门式、如意门门楼、随墙门楼、悍门门楼等等。每种门楼,不是单一的一种,有着丰富的变化,而且和门的样式,是紧紧连在一起的。

道士帽门楼。像道士帽子的门楼。道士帽什么样?一句话不好说清,有几种之多呢。道士帽学名道巾,有混元巾、九梁巾、纯阳巾、太极巾、荷叶巾、靠山巾、方山巾、唐巾、一字巾。北京的胡同是元朝兴起的,四合院也兴于那时,元朝时道士活跌,最受宠是丘处机,他师从王重阳,创全真派。再往远推,与吕洞宾就扯上了关系,估计道士门楼是受了全真派道士帽的影响。这种门楼费工、费钱,用半圆形的阴阳瓦,砌时一溜开口朝下,一溜开口朝上,远观明明暗暗,变化有致,活泼耐看,易长草。

鱼脊门,也叫清水脊门。比道士帽复杂,门楼不但起脊,有的还砌雕刻的花砖儿,分前后坡,两坡均用阴阳瓦,顶部砌圆筒瓦,最上端各有翘起的房脊头,因门楼都刷成了青黑色,因此称清水脊。

轱辘钱门。属小门楼,很常见。街门两边立起二四垛子,在垛与垛之间用瓦拼出花纹来。那花纹像钱眼,此钱被称为轱辘钱。钱刷成白色,四周灰色。有讲:“富贵到家”、“步步台阶,阶阶上有钱”。既是省钱的办法,又有吉利的祝词。因为它的墙垛和砖缝都是不抹灰的,赤裸在外面。是小户人家的门楼。

如意门。老北京数量最多的门,形式也多。有钱无官,照官员的宅第建门,越制,平平常常地弄个小门,显不出自家的财大气粗来。就找既不因越制而给自己找麻烦,又显得与众不同的法子,那就是钻政策的空子,规模上不小,门儿不大,此外,装饰上特别下功夫,门楣上特别花哨,雕饰细致、繁复,屋顶出挑,山墙上镂花,图案大都是吉祥富贵的题材和纹样。如意门的门石枕,用的是石墩。有人说,石墩石鼓是用来区分文官、武将的。未必靠谱,不让百姓设门墩,那真把百姓挤兑的没活路了。

随墙门,就是在墙上开门,没屋子,没门洞。钱紧,手头不宽裕,门楼就搞得简洁一点,有点富裕,那弄出个受看的、多少有点讲究的门楼来。门肯定是窄的。至于洋门,门楼,就是中西结合的门楼。平民百姓可以弄,官员宅第可以弄,王公贵族有乐意的,也不妨时尚一把,与国际接接轨。

北京的西城,王府多,达官贵人也多,府和第自然就多。住宅是不能随便称府的。随意称府,是民国以后的事,帝王时代,不能够。对住宅的称谓,《大清全典》有明确的规定。只有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凤子龙孙的住所,能称府。官员的住宅,不管位居几品,只能称宅或第。

官员家的门。凤子龙孙家的院门一般都属于屋宇式。有王府大门、广梁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几种。

王府大门:王府大门是典型的屋宇式,开间数亲王府为5间,郡王府为3间,这是定制。门前有门罩(有门窗和墙的老房子),府门两侧各有阿司门(即角门)一间。王府的大门,平时是关闭的,下官来拜,走阿司门。

有房子,就有屋顶。王府大门屋顶是绿琉璃瓦作,用筒瓦,大脊上设兽吻,垂脊上设仙人走兽,大门漆成红色,梁枋施彩画。除了皇宫以外,王府的门是最气派的了,门楼的规模和档次也最高。恭王府的正门是两重,大门三开间,前后石狮一对,二门五开间。醇亲王府,街门和王府正门都是五开间,府里有三路轴线,街门府门都在中轴线上。

广梁大门。也叫广亮大门,是高官显贵人家住的房子。广亮是广梁的谐音。广梁,屋顶大梁很宽广的意思,院门用的房子建得很大,它在规模和装饰上都非同一般,屋顶加高,墀头墙凸出,山墙、戗檐用砖雕出花饰,门枕不是石墩而是石鼓,木头上的彩画也讲究。门簪,不是一对,而是数对儿。广亮大门的屋脊是没有兽吻和仙人走兽这些装饰的,用的是清水脊或元宝脊。门立在房子进深的空处。

金柱大门。官员的品级要低了,大门是安在金柱上的。金柱,檐柱子以内的柱子,大门比广亮大门窄,门也小得多,门洞的进深有限,约一步的样子,其他的跟广亮大门差不了多少。

蛮子门。最大的特点是门更向外,在前檐柱的位置上。其他的,与金柱大门,广亮大门差不太多。蛮子门里官员的品级不高。“蛮子”是当时北京人对南方人的蔑称,含有瞧不起的意思。可人家大小毕竟是官,您不能因久居皇城根下自己也就成了皇帝或皇上的大舅子。

这些,若是坐三轮串胡同,三轮车夫会给你讲,自己走着串,就看点书,对照着书上说的辨认辨认喽。

1 蛮子门。 2面街的大门。 3垂花门的垂花。 4门吊。 5随墙门。 6清水脊门。 7轱辘钱门。看出钱来了吗? 8门上用的瓦。

猜你喜欢

门楼牌坊北海
小兔的“胡萝卜车”
北海北、南海南
丰碑与牌坊祥云县王家庄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前门楼子九丈九
1936年抗战前夕的“北海事件”始末
乐东古门楼
北海银行柏庄印钞厂设立前后
清唱
断剑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