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名之后的周恩义

2015-01-06潘攀

共产党员·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听众理论群众

潘攀

周恩义出名了。

“新时期宣传干部的楷模”“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提名奖”“中央十八大精神报告团和《中国梦·我的梦》宣讲团成员”……

成为名人,自然就会引起热议。他的名人之路怎么走?他的价值观念变没变?

“脚上的泥土越多,距离群众的心越近”

习近平接见。

刘云山接见。

……

人民大会堂作先进事迹报告。

每次,他都是不声不响地回来,一头扎进群众之中,坐上炕头,蹲在地头,传播“中国梦”,汲取“真营养”。

李家村,他唠完“中国梦,咱农民的梦”,村民老刘把刚摘下的芸豆塞在他的怀里:“大兄弟,你说得实在,咱农民更有奔头了。”文化社区,他聊完普通党员如何走群众路线,老大姐们用红塑料绳编织了两个大苹果,祝他一生平安。一位出租车司机认出打车的他,两人聊起“交通梦”,竟然在广场转了10多圈。

周恩义的日记里面,有这样几段话:“戴着红花上台领证书时我很高兴,但社区老大姐把自织的毛袜子送给我穿时我更高兴。我流泪了,我感到这是对我一生最高的奖赏。”“桂冠可以戴在头上,但绝不能压在心上,我以前咋干,现在、以后还咋干!”“人们对我的‘崇拜,是对党的宣传工作的信任,是宣传工作的生命力在支撑着我的事业。”不知道什么缘故,这些话并没有出现在他任何一次宣讲中,然而,这些话正是周恩义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追求的真实写照。

全国基层宣传部长培训班上,一位学员问他如何走群众路线?

“脚上的泥土越多,距离群众的心越近。只要真心为民助民,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老百姓就会把你装在心里。”他说,“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中获取养分,这是宣传工作者成就事业的不二法门。”

周恩义常常以群众“政治翻译”自居,在村屯、街区,在机关、企业,在学校、军营,他赢得了“科普专家”“大众学者”的赞誉。他在给网友的回复中谈道:“科学理论是从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提炼、抽象出来的,理论工作者有责任使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群众所掌握,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如果一名宣传干部的宣讲可以使广大干部群众对党的信任更坚定一点,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更深入一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更充足一些,那么,研究和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就是他人生的最大价值和全部意义!”他也常常告诫身边的同事,作为宣传干部首先要对党的理论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在实践中用自己的人格力量点燃理论之光,增强理论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使党的理论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现在一些人之所以不愿意听理论课,主要原因就是对党的理论理解得不够透,功夫下得不够深,常常是“两张皮”“空对空”。

他先后作报告120多场,总结出“周氏宣讲三法”:一是听众出题针对讲,听众想了解什么,想解答什么疑问,提出来,然后有针对性地讲。二是听众边出题边讲,事先不知道要讲什么,一旦讲起就像答记者问。三是听众提问而后讲,报告作完,听众不管提什么问题,都耐心地解答。

他说:“科学信仰之于共产党员,如同人生的长明灯;科学信仰之于任何需要信仰的人,则是一种可以传递、可以倍增、可以扎根的力量。”

“一沓方案,抵不上一步实际行动”

选树典型有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叫作“墙内开花墙外香”。为什么呢?因为“揭短最怕老乡亲”。然而,周恩义这个典型却是响当当、硬邦邦,选得准、立得住、管得长的。这不但取决于之前中宣部周密细致的调查,更取决于之后他的表里如一、言行一致。许多熟悉他的人一旦谈起他,都会向你描绘出一个爱较真敢叫板的周恩义、一个有情有义的周恩义、一个坦坦荡荡的周恩义。

刚刚结束党的十八大报告宣讲回到盘锦,正值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他担任了盘锦市委民声专访组组长。

摸实情、听真话。他走村屯、转街区、入学校、进机关、去工地,搜集整理意见和建议300多条。每次汇报会,他都会详细地列举出一个个老百姓关切的实际问题,有时还会为一个解决方案的落实,与有关领导和同志争得面红耳赤。

有人劝他:“老周,适可而止,别那样一根筋……”话没说完,就被他顶了回去:“一沓方案,抵不上一步实际行动。如果言行脱节,谁还听你瞎白话!”周恩义敢于理直气壮地讲大道理,一讲就是几十年,群众信他、服他,与他敢于对人叫板、对事较真不无关系。

邻居王大妈找到周恩义:“老周,咱小区的小刘身体不好,患有小儿麻痹症,没有经济来源,也没什么亲戚朋友帮忙,一个人孤零零地生活,你能不能帮着找个工作让他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行,包在我身上。”他连续几天跑民政,跑残联,跑工厂。不久,小刘就找到了一份工作上班了。

一些小学生放学后仍然在学校周围嬉戏打闹,周恩义见了,详细询问,得知这些学生家长大部分是农民工或外出打工人员,既不能及时来接,也没有能力送孩子上“学后班”或“看护班”。于是,他出面张罗,办起社区“四点半课堂”。

台上的周恩义,可敬;台下的周恩义,可亲。群众夸周恩义:老周说话算话,掷地有声。

周恩义的妻子半身不遂,长期卧床,过去由于工作忙,多数是由儿子照顾。退休后,周恩义就经常围着妻子转。清早,推着妻子去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接着就到菜市场购买妻子爱吃的食品,一有空儿就带着妻子去做康复运动;晚上,陪着妻子唠嗑儿,看电视,好像要把几十年的“亏空”都补回来。周围同事夸赞周恩义是“爱家模范”,他笑着说,我虽然是典型,但绝不是神仙,爱妻子、爱孩子、爱家庭有什么好夸的,只不过是应该早给他们的东西,晚了一点儿、集中了一点儿罢了。

周恩义最不愿意提起的有两件事:一个是母亲临终时他没赶上,一个是妻子卧床他不能在身边照顾。他说,他最对不起的就是这两个至亲的人,提一次心就痛一次。“妻子还有机会补报,母亲却永远没有机会了,子欲孝而亲不待!不是我多高尚,而是条件不允许啊!”

“一个人,拉起三个团”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周恩义用自己的“名气”聚集“人气”,迅速组建起三个团,实现了由“单兵作战”到“集团作战”的华丽转身。

“志愿服务团”  周恩义说自己有“特权”:他可以组织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爱心协会。但在别人看来,“特权”其实是负担。

他建起爱心协会、青年联盟,同上千名爱心人士、志愿者走街串户,双休日不休息,搭上精力不说,每月工资也剩不下多少,光是接打电话,每天就没个消停时候。生活中,周恩义会为一件几十元的衣服和店主砍价十几分钟,会为在农贸市场买上一斤青菜挑来拣去,会为给孙子的一件小礼物转上几家小店,但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人找上他,就立即变成了“慈善家”。

做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周恩义的一种“生活常态”。今年春运期间,他和志愿者开展“情满旅途”活动,1200余张“爱心车票”送到农民工手上。同时,对不能回家过年的农民工进行登记,在除夕当天自费为数千名农民工送上热气腾腾的年夜饺子,送上一份亲人的祝福。

“时政宣讲团”  有人曾对周恩义说:“我一听报告就打瞌睡。你专门搞理论宣讲,那么枯燥,怎么能搞得下去呢?”周恩义告诉他:“把党的理论翻译成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就行了。”

来自朝阳的务工党员小李,听周恩义讲了一次党课后,就成了周恩义上党课时的常客。被吸引来的,更多的是各级党务工作者,他们纷纷拜周恩义为师,虚心讨教一本讲义、一杯茶水、一条毛巾就能把报告作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窍门”。于是,周恩义因势利导,以这些人为骨干成立了“时政宣讲团”,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中国梦,讲群众路线,讲文明礼仪,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他们不计报酬,不知疲倦,无论听众是什么身份、哪个阶层,党课都受到了热烈欢迎。今年,时政宣讲团累计完成宣讲200多课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铁杆粉丝团”  尽管周恩义白天很忙,但晚上与他600多万微博粉丝们聊一聊,是他近一段时期以来的必修课。

周恩义发微博就像给老朋友发短信一样,看到社会不良现象发泄一下,幸福时候晒一下,开心时候曝一下,感动时候煽情一下。粉丝们遇到难题乐意向他求助,还经常教他一些时髦的网络热词。周恩义微博也从默默无闻,跃升为全国十大公职人员微博第八位。他成功地把讲台搬到了网络上。

他说:“写博文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部分,是写给百姓的‘情书。写好了,才能春风化雨,润物于无声。得以百姓心为心,时刻关注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得用百姓的语言,说实话,说大众话,最好带点幽默。”

“一个人活着,如果能改变一些处于困境中的人的命运,或者为黑暗中的人点亮一盏灯,这样的人生才是无悔的、有意义的。”一位外地网友看到了周恩义的微博,给他留了私信,说他正做着一件“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事,并希望他“坚持下去,带动更多人,回报社会”。周恩义很快回复说:“一定!”

有人说:“你一个人拉起三个团,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师长。”周恩义笑着说:“这个‘师长,我当定了。”

猜你喜欢

听众理论群众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听众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怎样让竞职演说“挟持”听众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表达心情
休闲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