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十二月》吟唱富庶美丽的村庄

2015-01-06王亦楠

共产党员·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党员干部村民

王亦楠

旧《十二月》,是辽东山区口口相传、有上百年历史的民间小唱,曾与单出头齐名。其内容活泼,表达自由,多反映旧时劳动与爱情,曲调悠婉,含蓄细腻。

前段时间,记者在本溪市南芬区乡村采访,听到当地民间说唱艺人演唱的《新十二月》小调,唱的是本溪市南芬区解放村党员干部带领百姓致富的事儿。记者被小调中唱的人与事感动了,于是便以此为线索,走进了富裕和谐的解放村。

“一二三月是开年,小河开化焕新颜。南归的燕子不识乡,块块田野都被谁人变模样?为何苞米、大豆、高粱都不见……冰葡萄酒厂崛起在小河边……”

2004年春的丹东市红旗镇,一个青年人带领几个人用“觊觎”的目光看着周围的一切。他们被眼前的一切深深打动,甚至产生了“羡慕嫉妒恨”。羡慕的是:人家的种植养殖业为何思路这般新?嫉妒的是:自己的村庄与这里不足百里,为啥差距这么大呢?恨的是:都是农民,为何我们就甘心被落后与贫穷裹挟?他就是本溪市南芬区解放村刚刚上任的村主任徐长虎。

当时的解放村是由两个村子合并起来的,新旧矛盾成堆,村子欠外债近百万元,百姓思想保守僵化,依旧种着百年不变的“老三样”,是全区积贫积弱的落后村。面对这一切,曾经在外做过生意、当过经理的徐长虎,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自掏腰包带大家到丹东、鞍山、四平等省内外的小康村参观洗脑。落差深深刺痛了大家。回村正值春耕时节,徐长虎从沈阳农业大学和辽宁果树研究所请来专家,入户帮大家弃种“老三样”,改种棚室香瓜、冰葡萄等水果。大家虽都盼望致富,但一碰到掏钱投入,谁也不敢先冒险。无奈,村班子就动员党员干部,组成“村干部、小组长、党员三级联动先行先试先富示范引领小组”来带动。徐长虎拿出自家近14亩好地,搞起了冰葡萄生产。朱文玉、王保俊、陈玉良等几人,分别搞起香瓜、柿子、草莓等种植实验。初次没有经验,秧苗长势不好,生病、虫害接连考验着大家。他们从丹东请来了种植冰葡萄、草莓的大腕老吴。看着大家看护病歪歪的秧苗比看护孩子还要用心,老吴被他们感动了,把多年防病除虫技术的独家秘笈,分文不取地献了出来。

想到的困难与想不到的坎儿都迈过了,企盼的成果也一定会来临!

到了果实成熟上市时,当大把的钞票第一次撑鼓钱包时,那些观望的乡亲们心也跟着“野”了,要求马上加入。此时,村里的党员干部感受到从没有过的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也感到从没有过的自豪与幸福!

仅用两年多的时间,解放村就彻底改变了落后的种植养殖模式,实现“一组一品”的发展思路。种植养殖模式的转型,也让粗犷、粗放、感性的村民变得爱学习、爱钻研了。随着冰葡萄生产规模扩大,他们不再满足于仅仅充当原料供应商的角色。2012年,他们引进本溪市野山力集团共同合资兴建卧龙沟冰葡萄酒厂。仅这一项,每年就为村里创收超百万元。一瓶瓶冰清玉洁、贴着精美商标的冰酒,是解放人从泥土里酿出的甘甜与梦想,带着他们的期盼,走出山外。

“四五六月近热夏,户外活动时宜佳。昔日邻矿给咱带来煎熬与污染,今朝村矿一笑泯仇怨,共建成果喜相传,乡愁写满青纱帐。”

村民经济收入提高以后,对精神生活与生存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与日俱增。然而,村南面天惠矿业和本钢选矿厂尾矿坝这两处污染源及占用土地赔付款的拖欠问题,是历史遗留给村民的两个伤痛。建设新农村,还村民幽雅的生产和居住环境,这两处污染是解放人绕不开的发展阻碍,更是对村干部化解矛盾、求同存异能力的又一种考验。

那一段时间,徐长虎天天奔波在企业与村民之间,并请教律师,吃透了相关的制约性法律。弄清楚村民与企业的矛盾后,徐长虎找到天惠矿业领导交涉。三次谈判,靠情理、法理和国家政策的力量,最终为百姓讨回占用田地所应得的90余万元的赔偿金。村干部用情理、法理,不仅体面地讨回了陈欠多年的赔付款,平息了村民与企业长期的积怨,而且在这起索赔事件中,企业领导也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生产的觉悟,触发了环保责任这根神经。不久,他们斥巨资,更新了一批落后、环保不达标的设备,确保村矿环境双达标。在治理本钢选矿厂尾矿坝污染项目上,村里主动与企业联手搞治理。

“不打不相识”,如今两个企业跟解放村结成了共建单位。为了帮助村里搞好村容村貌建设,两家企业又先后拿出200余万元,帮助村里造林、修文化广场、铺油路、筑河堤,使美丽的村庄名副其实地成为两家企业职工休闲健身的“后花园”。

“七八九月是秋天,街头巷议为哪般?‘刺头借故专刁难,恶意胜霜寒。利益冲突在眼前,党员干部均过关,干群关系和谐喜空前。”

解放村地处辽东东南的大山深处,是个具有“红色记忆”的村庄。这里的山水遍布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遗迹遗址。抗联将士与八路军官兵浴血奋战的故事与传说,是生长在这里的人从小必须上的传统教育课。耸立着八路军烈士纪念碑的大南山,便是当地党史教育基地。每有新人入党,党员都要登上大南山,举行向党旗宣誓的活动。

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革命遗迹遗址的熏陶,才能让这里的党员干部血管里流淌着一种爱的执著与铿锵。“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已经成为村里党员干部的自觉习惯,其家属、亲友也要带头做到。

2008年,一位村民在建房时,把院墙建在村里残疾人徐长相的房基地上,多占了3米多。双方对此争吵不休,甚至要对簿公堂。这件事发生在省级文明村里,跟这一光荣称号极不相称。深知徐长相吃亏的村干部,多次到那户邻居家登门调解,却都吃了闭门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解放村在外多年的口碑,有人担心因这件个案村誉受损。此时,大家把解决问题的最后希望都放在徐长虎的身上,因为徐长相是他的亲弟弟。徐长虎劝说弟弟让步,招致家族内部的一致反对:“你当村主任后,亲属正常该得的东西你都要反对,这公平吗?”“我们从来就不想要跟你借光,但这房基地被占,决不能让。”在百劝不成之后,他把一首改写古书里的打油诗,赠给了弟弟:“弟弟生气只为墙,让他三米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谁见当年秦始皇?”

“占院”的邻居成为众矢之的。“占院风波”之后,面对招工、小孩入托、上学、土地耕种补助等福利待遇,“占院”的邻居一点没受影响,他终于向大家公布了“占院”的谜底——原来,他与几户并村后搬进村子的村民,要考验一下村党员和干部的胸怀与在公私面前的真实表现,专设了这道“占院考题”,考验的结果让他们心悦诚服。如今,这道“院墙”并没有被拆除,它已经成为解放村党员干部与百姓心与心之间“无墙”的特殊象征!2010年,在考核省级文明村建设中,中央组织部派人微服私访解放村,得到的结果是:百姓对村里的党员、干部的考评达到“百分之百满意”!

“十来十一二月天,村民不再猫冬过大年。春夏秋游冬更好,保护好山水兴游赏,大峡谷为咱蓄财源……”

解放村西临岩石峭拔的大峡谷,地质奇观国内罕见。这里高峡出平湖,一泓清澈的“滴水湖”,被近百米高的岩崖举在头顶,“滴水湖”湖水跳崖直泻陡峭的悬崖脚下,形成瀑布,氤氲四起,是辽宁境内落差最大的天然瀑布。

开发大峡谷旅游,是徐长虎与村里其他干部早就有的一大梦想。班子上任之初,他们就为之进行过精心的谋划与准备。治理邻矿污染、变大柴灶为沼气灶、公布10处不可破坏的村景与遗迹等,而且带动野养山羊户放弃野养山羊改为圈养。经过努力,当地的野生林、人工林得到有效保护。现在的解放村漫山遍野森林覆盖、层林尽染。

南芬地区有个摄影家协会,徐长虎跟协会成员及区文化站站长处成好朋友。在摄影家的召唤下,各地摄影爱好者和驴友常来解放村拍摄与创作,他们还通过网站与微信,把村里的人文风俗、百姓的婚丧嫁娶、自然景观推荐给了山外。于是,一年四季,不断有许多省内外甚至是外国客人来此旅游。接着,村里借势对风景区进行必要的打造与建设,增添了桃花庄园、滑雪园、春种秋收体验园、采摘野果野菜园、户外露营、原始洞居生活体验……而散落于大峡谷山野间的农家院落,更成为游客们体验感受乡情、享受返璞归真的最佳去处。这里景区不收门票,单靠游客消费来推动景区不断升级建设。村里把景区创收的机会让给百姓。2014年“十一”期间,景区仅接待省内游客就达到3万多人次,有的村民开办的饭店,仅几天就收入4万余元。

设施农业派生出的反季节种植养殖业、酒业、旅游业、土特产营销业等生产加工的经营运作,以及由其所诞生的新生产、生活模式,对原农村作息规律产生颠覆性裂变,旧节奏与新节奏的蜕变与交接,衍生出的是一个与时俱进、欣欣向荣的新农村!

猜你喜欢

党员干部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非暴力
党员干部之“三不”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奇怪村子的女人
家属上阵监督廉洁过节
绥棱县 “三个注重”着力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